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彩欠蚜撕靡环苷鄄呕氐眉抑小�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人口管理是怎么进行呢?让我们来看美国。美国对人口的管理大致通过出生登记、死亡登记、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人口调查两个途径。出生登记最重要,出生证明是每个公民上学工作等所必须的证件。因此,在孩子出生时,父母都要为其子女进行出生登记。婴儿出生登记表的内容非常多,出生登记表由医院定期报到州政府,然后存入电脑,被长期保存。公民平常所持有的只是一个连照片都没有的社会安全号码卡,到哪儿办事都要出具社会安全号码。有关部门可以在电脑上通过社会安全号码查出此人的所有信息,如出生年月日、照片、血型、指纹、教育状况、财产状况、不良信用表现、公益贡献记录等。在电脑网络大发展的今天,美国人口管理已经十分先进,巡警坐在警车里就可以调出一个犯罪嫌疑人的一切档案资料。
法国也是通过人口出生、死亡、结婚、离婚登记和居民身份证制度以及人口普查进行人口统计的。法国自1956年1月1日起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1955年10月,法国内政部颁发了关于国民身份证的规定,共7条。1982年重新颁发了有关《国民身份证》的法令,共计五章23条。法令规定:国民身份证为证明其持有人身份的法定证件,由共和国警察局长或警察副局长通过市、镇长或警察分局长,发给住所在其行政管辖区内的所有提出申请的法国人。申领人无年龄限制,但必须提供法定的其他身份证件,如出生证明书、婚姻证书、本人或父母户口簿、国籍卡片等。国民身份证上印着持证人的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点、身高、特征'眼睛、头发等'、住址及住址变更、发证日期、发证人,还贴有持证人的照片,有持证人的签名。法国的国民身份证证件有效期为10年,公民可以持有它在20多个国家内作旅行证使用。
总起来看,在西方国家里,没有任何迁徙方面的限制,只要有活干,有饭吃,公民可以到任何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也不会遇到任何歧视性的待遇。由于没有迁徙的限制,美国每年约有1/5的人口在搬迁,各类技术人才和大批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动。在日本,人口流动的比例是1/5。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每年的人口迁移率也超过了10%,而中国至今只有1%左右。只是在农民的打工潮带动下中国才有了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动。否则,在僵死的计划经济户籍管制下,中国人的生活会象死水一潭。
'4',法律平等权及其他权利
第三部分的第二十六条这样说道:“所有的人在法律前平等,并有权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无所歧视。在这方面,法律应禁止任何歧视并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的和有效的保护,以免受基於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理由的歧视。”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平等,便没有公正,没有公正便没有正义,这样的社会是难以持久的。但一个社会如果把平等强调得过分,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盛行的平均主义,那就是把平等要求得过头了。因此,自建国以来中国在一个时期里公民并没缺少平等。相反,平等过了头就是不平等。因此,改革开放之后又在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上下工夫。今天中国社会中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社会群体即城乡居民之间的不平等。有权有钱的人待遇高于没权没钱的人,城市优越于农村,就是一种不平等。总之,平等在中国表现得很矛盾,一边是过分的平等,一边是严重的不平等。改革开放之后,平均主义慢慢消失,城乡公民间的不平等到始终存在。因此,在今天,平等自由的价值在中国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各种特权思想和特权人物,并消除司法中的腐败现象。
平等的原则对一国的国民待遇至关重要。可能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就在研究平等。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发现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对于后者,卢梭竭力主张要创造条件,使人们变得平等。到了今天,平等的原则已经主导着国际社会一切的事务。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的公平竞争原则和非歧视原则都是建立在平等理念之上的。
平等与自由一样是人类追求的几个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平等、自由和民主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平等,民众就无主权可言。平等是自由的实践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公民权利也是在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各项公民权利还不能全部落实,这就需要好好学习。借鉴国外的好东西,国民待遇才会慢慢提高。我想中国公民的权利和待遇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逐渐好转的。遗憾的是,中国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时期,出于战争年代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这几项基本权利。下一章我要阐述的就是由发展观带来的不平等国民待遇。
综观整个公约内容,还有这样一些权利,我这里简要地把它们归纳如下:平等权、隐私权、思想和宗教信仰权、言论权、和平权、集会和结社权、婚姻权、姓名权和国籍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受歧视权、文化权和语言权等。由于这些问题太涉及到法律的专业知识,不是我的专项特长,在这里就不一一加以评论了。这些内容都可以在联合国的网址上找到,也可以从本书后面的附录中详查。
————————————————————————————————————————————
仲大军新著
《国民待遇启示录…二元结构下的中国》
第五章:资源环境对国民待遇的影响
1,资源对待遇的局限性
有一天随手翻阅《黄种人》杂志,看到一篇介绍美国新任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的文章。文章谈了赵氏家族在美国发展和奋斗的历史,顺便提到赵女士家在美国的住房占地面积。记得当时我特地将那个英亩数字换算了一下,大约是几十亩地。这种住房占地面积在美国可能是很普遍,但在中国今天肯定是找不出来的。想一想,几十亩地!哪个中国人家能占这么大一片地方。可是赵家在美国还不是多么富有的家庭,有些富人豪宅占地面积可高达几平方公里。象晚年在美国度过的宋美龄女士,所住的纽约附近新泽西州的一处房子,是孔祥熙当年买的,占地面积也要几公顷。
至于那些一般收入的美国人,住宅面积也大约在300平方米左右,住房占地面积也一般在1亩左右。所以,现在的中国人看到美国的住所都很羡慕。人家拥有的自然空间大,享受得就多。美国领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但比中国要少10亿人,其人口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所以,美国的土地空间要比中国宽敞得多。
法国的人均土地面积也要比中国多得多。我的侄子现在法国北部城市卡昂读书。6月份放假时间被一位50多岁的法国人邀请到他家去住,陪他一起打高尔夫球,给他作中国饭。这也算是一种勤工俭学吧。这个法国人是个贵族后裔,拥有一大片地产和房屋。从传来的几幅数码照片看,这一家庭的面积至少有几公顷。那空间的阔大真是让中国人艳羡,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地和一片片树林,中间环抱着一座高大的楼房。
这几天,奥地利总统到中国来访问,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总统时,导播穿插播放了大量奥地利自然风光的画面。有一幅画面美极了,山坡的上方是茂密的森林,山坡的下方是绿茵茵的草地,深绿与浅绿的结合构成了明亮的对比。就是奥地利的村庄也美得象仙境一样。有人看到这里不仅要问:人家的国家是怎么发展的?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能这样?就是人家的制度比我们先进吗?
由此使我们想到,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经济发展和制度选择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差异肯定可以导致国民物质待遇的差异,并进而导致其他待遇的差异。物质资源与人文发展是应该有联系的。目前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那些大量占有物质资源的国家。经济的发达导致国家在人文科学方面也比较发达,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国民待遇和文化、社会、政治方面的国民待遇都比较高。譬如,发达国家目前都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可我们国家正在为此而努力。
中国人的生活空间是什么样呢?看看今天中国农村里的宅基地就知道了。在我的家乡山东烟台地区,每户宅基地的面积大约在11米X 9米左右。每家的庭院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大约只有1。5分地。即使占地面积如此狭小,中国农村的宅基地也非常短缺。就烟台地区的农村来说,现在要想在一个村子里找出一块较好的宅基地是非常困难了,除非占用可耕地。人均资源就这么点,想多享受根本没门。并且,如果有人多占了土地资源空间,另外人的生活肯定就要受影响,肯定就要吵架争夺。中国就是这么一个国家,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在中国成功,为什么共产党能获得农民的拥护,研究一下农村资源就明白了。
在城市里情况也是一样。原先单位分房子的时候,面积是根据人头来分配的。除了高级干部,一般人的居住面积都差不多。刚建国时,中国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为4。5平方米,到了70年代末,人均面积反而下降到3。6平方米。当时城市里那个拥挤程度可真是罕见。特别是上海市,我在上海上大学那几年亲眼感受了一些家庭的拥挤情况。就是到了今天,中国城市人口人均住宅面积也仍然在15平方米左右,与发达国家的人均上百平方米根本无法比拟。
当然,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有许多人花上几百万元买上了高级别墅房。尽管如此,这些高级住宅区的占地面积也仍然有限。以北京北郊的王府花园来说,每栋楼的占地面积可能只有150平方米。象赵小兰家那样独门独户的住宅,在北京或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可能也绝无仅有。中国将来能有吗?可能土地部门不会发布这样的允许。土地资源空间的限制是一个刚性的限制,人们无法通过什么手段创造出土地空间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由于资源和财富的差距,在不同国家之间,生活待遇、工作待遇和分配待遇等都表现出差异。譬如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这么多年来只能提出一个小康的目标,而不敢奢谈大康。即使再过多少年,中国人也难以象发达国家的人那样消费和生活。
由于资源的制约,中国人在发展上和消费上都受到了限制。在2001年的人大政协会上,我好象看到这样一份代表提案,要求立法限制公民的住房数量和面积,一家只能住一处房子,面积不能超过200平方米。也就是说由于土地资源和空间的稀缺,即使你有钱,也不能无限止地消费。中国今后的发展会不会真得出现这种情况?我看极有可能。
1978年,全国城市住宅总面积仅有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