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海斌眼神一凝,不屑的道:“30部空调就把你们给收买了?部委穷疯了不成!”

“别胡说。咱又不是不给钱,就是30个指标。”汤处长甩甩手,道:“如今空调紧缺,科工委一个月也分不到几个指标,要结婚的年轻人不用说,得优先,那剩下的老同志,科室骨干,还有离退休的老干部想要怎么办?这个事情,上面已经知道了,你们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说罢,汤处长拍拍口袋兜,兴冲冲的上车了。

办好了859所的公事很重要,帮领导和老干部们弄到了空调指标同样重要,汤处长已经能够想象自己在部委人品骤增,人缘宽广的前景了。

吕所长彻底茫然了。

接触大华两天时间,他也了解到了大华实业的福利待遇。对比826所拿死工资的研究员,大华实验室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只要让双方接触了,大华岂不是想挖谁就挖谁?

按照苏城的要求来合作,826所表面上是活了,实际上是死了。

但是,不接受又会如何?

吕所长回想着所里的状况,越想越糟心。

现在的826所别说是搞研究了,工资都快要发不起了。国家财政的拨款,是按照编制内来拨的,而研究所为了照顾职工,往往会长期聘用家属,这笔钱,往年都是从研究经费里挪出来的,当研究经费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变成了所有经费都用来养人的局面。

这样的研究所,表面上是死的,实际上也是死的。

10年后,20年后,没有退休的研究员,怕是也会忘记如何做研究吧。

……

第五百一十五章 挖空

汤处长离开的第三天,859所的负责人管安国坐着火车来了上海。

他本是可以坐飞机的,大华实业也承诺报销。但是,一方面是出于节俭心态,一方面是担心大华的包销也像是国企那样迟钝缓慢,管安国坚持坐了火车,而且是火车硬卧。

苏城听说此事,接待的却是热情了不少。

像是研究院这样的花钱单位,给多少钱都不够造的,君不见美帝国主义的研究人员天天嚷着经费不够,收入不丰,外乡人要是因此当真了,那就变成笑料了。

狗大户的生活和贫下中农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大华实业终究是一家新兴的企业,在国家缩减开支,私企积累不足的时间里,大华实验室才有了一枝独秀的架势,但要是不节省一点,用农民的收入过地主的生活,终究是要过不下去的。

碳纤维研究所一次性花掉了近亿美元,是仅次于LNG船和中哈石油管道的大手笔,这也是出于苏城对碳纤维的看好。其他研究所却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科工委的859研究所自然更不可能。但是,苏城依然很想让859所发挥点作用,每年300万元的研究经费不算多,也不能说少,多多少少要花些在刀刃上。

若是换一个铺张浪费的研究所,苏城说不得也是要减少支持力度的。

作为科工委下属的独立研究所的所长。管安国的资历相当不错,他是60年代的留苏学生,获得了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所的副博士学位。这是非常高等的学位,在苏联解体以前,被认为是高于欧美国家的硕士,略低于博士的学位。

去掉十年运动浪费的时间,管安国在化工材料方面,有着超过20年的经验,实属不易。这也是促使苏城选择856所合作的原因之一。

王赟、黎涣祥和柴潮生等人,也都加入了见面会,一边聊天,一边说些碳纤维方面的事情,以测试管安国的水平。

苏城只当自己是个摆设。

下午时间,王赟照旧带着管安国去参观大华实业的碳纤维工厂。那里已经有大量的实习生开始了不间断生产,比前几天更有人气。

管安国看到此处,就挪不动步子了。

接下来一天,是参观碳纤维研究所,然后再参观大华实验室。

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的大华实验室的规模在国内企业中是独一份。即使中石油等老牌国企,也没有如此集中的大型研究机构。但凡是连绵数十年的国有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都很复杂,也不可能将研究机构合并在一起。

同样的原因,科工委下属也没有大华实验室这样的超大型研究机构。管安国参观的非常仔细,以至于董峰不得不专门派了两个人陪同他,以免有什么商业机密被看走了。

这样看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原本还有所顾虑的管安国,根本不用谈判和说明,就千好万好了。

这么几天的时间,也刚好足够汤处长红光满面的从京城返回了。

这年头,中国国产的空调要么是零件全进口,国内组装销售,要么是进口压缩机,配套其它零件组装销售。为了购买压缩机,国内的空调企业非得准备大量的外汇。

因此,陈宝庆拿着大型压缩机的设计图,随便找一家企业代工,对方都要高看一眼。

生产一台中央空调,就配购几十台家用空调,这样的机会放在大华公关部眼里,那就是上好的公关材料。李琳专门找到了舒浩,将空调挂在了德邦旗下,随便印刷一批logo,就大送特送。

其中的部分功劳,自然要归于汤处长。

受到了表扬的汤处长,也变的非常好说话,决口不提826所的建议,反而劝说他管安国快些做出决定。

管安国本来就有些心动,受到汤处长的推动,很自然的同意了,没几天的功夫,双方开始商讨协议。

比照钻井采油研究院的三次采油所,856所等于变成了大华实业的独立承包商,只是承包的内容为相对特殊的技术研究。

两名科工委的领导来到了上海,另外还有十多名各个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观礼。

在这个艰难时期,任何能够减轻负担的事,军方都会同意。

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能趁机出来旅游一趟也是个不错的差使。

苏城在协议书上认真的签了字,接着与管安国交换。

大华公关部做了充分的准备,让签字仪式看起来很像一回事。

只是因为科工委研究所的性质,只有两名文字记者来到了协议现场。

“欢迎加入大华实业。”苏城与管安国等人一一握手。

按照计划,856所首批就有12人加入大华实业,负责碳纤维所的生产任务。第一批往往是象征意义的,除了一名副研究员以外,其他人都是助理研究员的等级,很难说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

不过,这些人用以充实碳纤维工厂是绰绰有余的。826所相对于碳纤维的研究,也明显对碳纤维工厂更感兴趣。

苏城并不介意他们对此大肆研究。在没有专利授权的补贴的情况下,国内研究所连1000万美元的设备成本都难以承担,他们若是能研究出更廉价的生产方式,对大华实业的促进更多于其本身。

吕所长很不爽的看着苏城将300万元的支票交给管安国。826所要是能有这笔钱,今年的工资就不用愁了。

一会儿,明面上的仪式结束,吕所长转身想走,却见严海斌直奔汤处长去了。

“这家伙。”吕所长知道他想做什么,无奈跟了上去。

严海斌快步来到汤处长面前,也不在乎其他人在,即道:“我们826所比859所的人多一倍都不止,凭什么全给了859所。”

他没细说是什么给了859所,可所有人都明白。

汤处长寒声道:“不是你们自己拒绝了?”

“他才不是真的要合作。”严海斌对此愤愤不平。

吕所长也藏着话,站在后面盯着汤处长。

不像是军队,此时的行政机关可不讲究家长制,何况汤处长的行政级别并不比两人高,一时间只能看向苏城。

“我有个提议。”苏城还真的开口了,笑道:“科工委可以考虑组建一个单独的公司或者研究所,来做碳纤维方面的工作。大华实业也愿意和这样的结构合作。”

他看看管安国,笑道:“我们和管所长合作的很顺利,也希望能继续合作下去。”

汤处长一愣,若有所思。

吕所长和严海斌脸色大变。

这是要挖空826所的节奏啊!

……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五百一十六章 登记

吕所长和严海斌沉着脸回到了826所的驻地徐州城。

他们没有立刻回研究所,而是住在了科工委的招待所里,望着窗外没叶子的荷叶,唉声叹气。

曾经享誉全国的重工业城市,随着国企普遍的不景气,也渐渐的显露出了衰败之相。繁华若斯的招待所,在大酒店和大饭店的挤兑下,失去了一房难求的优势地位,任由两名本地的处级官员签单入住。

透过落灰的窗户,可以望见赤红的艳阳,像是抖动的气球似的,挂在九万里的高空。

吕所长轻叹一声:“秋老虎了。”

严海斌却道:“快十一了,今年发什么?”

吕所长嗤声道:“就咱们所的财务状况,发个搪瓷缸都不够,你有什么办法?”

“我能有什么办法,找军区,找市委,再就向科工委哭呗。”

“你倒是挺轻松的,那军区交给你了。”吕所长不满的揉着腮帮子,他的牙龈都是肿的,全是着急上火所致。

826所尽管是科工委下属的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不至于工资无着。但是,在货币化改革以前,公制单位员工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福利的。仅靠工资的话,单身员工倒不至于影响生活,单职工家庭要养家糊口就比较困难了,若是人近中年,遇到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吃不起肉吃不饱饭都不奇怪。

这样的情况下,吕所长不受埋怨是不可能的,一些老资格的研究员,指着鼻子骂他的也不是没有。

要是以前,吕所长也就唾面自干了,可是,面对苏城气势汹汹的挖角,再想想科工委的暧昧态度,这就不是落埋怨的事了。

严海斌苦中作乐道:“找军区打秋风是好事,说不定还能混个肘子,喝两瓶老白干,你是所长,市委和科工委就交给你了?”

“就市委和科工委现在的样儿,最多撒几颗芝麻给咱们。”吕所长又是一声长叹,道:“人情是越用越薄,再这么下去,咱们真要喝西北风了。可惜没能拿下大华实业的碳纤维,否则,就该军区找咱们打秋风了。”

说到被打秋风,吕所长反而是心胸畅快。在他眼里,被别人需要是很舒服的事情,当然,对每个人来说,被需要都是很舒服的事,如果付出的不是自己,而是公家,那就更完美了。

严海斌也是深表遗憾:“科工委定了的事,找领导也不行了,老汤那个吃里扒外的东西,这要是拿下了碳纤维的项目,别说是国庆节的福利奖金了,我看盖几栋楼都简单。”

“别说楼,说了我就头胀。”吕所长连连摆手。

826所已经快10年没有新建住宅楼了。这年代,市场上并没有商品房的存在,农村居民依靠宅基地自建房,城市居民就要依靠单位自建房,六七十年代的大院平房,七八十年代的临街楼房,就是此时的城市住宅的主力军了。

一家好单位,隔三差五总要想办法盖一批房,以容纳新员工,改善老员工住房条件。

再差的单位,十年八年也要想办法盖些房子,10年前刚入职的年轻人可以住单身宿舍,10年以后,面对成家立业且有了孩子的职工,宿舍就不堪用了。即使是有房子的老员工,也往往会有改善的需求,希望将平房或者简易楼换成有厕所和厨房的楼房,年纪大一些的,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