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村姑当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民代表大会结束的当天晚上,春花就回到了奔牛镇。到了宿舍,春花的手机和电话就响个不停,有的向春花表示祝贺,有的要请春花吃饭,有的表示要来看望春花。打电话的有县、乡、镇熟悉的同志,也有同学好友,还有家乡的亲戚,更让春花意想不到的是,多年没有往来,甚至不知怎么称呼的亲戚来了电话,多年未见的同学来了电话,还有一些小学同学也来了电话,有的连名字都回忆不起来。社会各界打来的电话一直持续到凌晨三点,天还没有亮,五点多钟,电话又响了起来,春花是既烦又快乐着。 

春花家乡小朱庄,更是沸腾了,乡亲们异常高兴,这个村子祖祖辈辈没有出一个当官的,现在出了一个县长,可了不得了,真是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不少人放了鞭炮。一些老人都在回忆春花小时候的模样,在夸赞春花的同时不忘突出自己。有的说:“春花从小与一般孩子就不一样。”有的议论:“我早就说过,这孩子将来必有出息。”有的讲:“当年出生时,我看到一只凤凰落在她家门前的树上时,就知道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说不定市长、省长有的干呢。”有一位老太太说得就更有趣了:“当年我抱在怀里,这孩子的哭声跟别的孩子就不一样,又宏亮又好听。”总之,老人们都想表白,自己是第一个发现人才的,是当今的伯乐,好像发现天才是更大的天才,当今的组织部长也不如她们似的,好像春花升官也有她们一份功劳。 

春花回到小朱庄,是一家一户登门拜访,村子里的孩子们都跟着她,围成一团,就像进动物园看孔雀开屏,感到好奇新鲜。 

春花的父母亲当然更加高兴,请了长辈和村里有头有面的乡邻吃了一顿饭。家中不能久住,春花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小车子就来接春花了。春花临走时吩咐父母亲要注意身体,说话做事要注意,不要因为她当县长了,让别人说不中听的话,虽然做不得东郭、漂母,但也要多做善事。满村人把春花送出村口。 

回到镇子里,很多人都要请春花吃饭,为她送行,都被她一一谢绝了。 

春花冷静对待,低调姿态,显得沉稳大方,大家虽然没能请到春花,却从心里由衷地敬佩她。 

第三天,县委组织部长就来到奔牛镇,他与春花交谈了一会,就让春花召集镇干部开会,在会上宣布因春花工作变动,莫友科同志担任奔牛镇镇长。 

这场压轴戏终于出台了。莫友科自从春花暗示还有压轴戏,就格外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谦虚,做事谨慎,讲究方法,团结同志,加之他平时表现就很不错,县委这一决定得到了奔牛镇干部群众的拥护。 

中午,莫镇长请示春花,中午是否让全体干部参加午宴,一来为她送行,二来欢迎组织部长一行。春花想想这样也好,她在奔牛镇好几年,都没有和大家在一起吃过饭。于是吩咐在一个大厅里,吃一顿团圆饭,也是告别饭。春花还特别吩咐,只限在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就是清洁工,炊事员都要请到场,其它镇直机关人员就不要请了。春花这样做也是体现对镇政府工作人员的亲情,同时避免场面过大而影响不好。 

午宴很热闹,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畅谈,一边喝酒,一边唱歌。可惜的是一道清蒸甲鱼因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做,但饭店上了一道甲鱼炖仔鸡,这也是奔牛镇的一道名菜,菜名叫霸王别姬。有些镇干部私下调侃说,这道菜应该改名了,叫凤别霸王。 

甲鱼炖仔鸡中的仔鸡,一般要用小公鸡,一个干部夹了鸡头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说:“这小公鸡挺威武的,要不是过早的来到这宴席上,将来不知要征服多少母鸡呢。”可是旁边一个桌子上的是一个小母鸡,另一位男士说:“它要不是过早来到宴席上,肯定是鸡立鹤群,也不知要征服多少不可一世的猛男呢。” 

筵席上春花不停地向组织部长敬酒,莫友科、王克己、张英等镇干部不停向春花和部长敬酒。一位年轻的干部为了给午宴助兴,更是为了讨好春花,唱了一曲“临行喝妈一碗酒”。这是现代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的一段有名的唱段。这青年一唱,就有不少人笑了起来,有的说春花还没结婚呢,就喊妈了。 

还是莫友科水平高,他一上场就来一段开场白:“春风拂面,万象更新,今天是我们奔牛镇的好日子,我们迎来了部长,又为春花县长送行。现在我为两位领导献上一段京剧,希望领导喜欢。”随后唱了一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时刻听从党召唤”唱段,一下把午宴推上了高潮。 

其他同志也都唱了不少,最后大家把张英推上场了,张英不怎么会唱,没有办法就唱了一首《大海航行靠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她虽然唱腔不怎么样,却充满了感情。 

酒饮七分,花看半开。有组织部长和春花在场,大家不好过分多喝,但非常尽兴,组织部长也是满意而归。这是一个欢迎领导的午宴,是一个为领导送行的午宴,也是祝贺新镇长上任的午宴。 

柳色初浓,余寒似水,春风阵阵,纤雨如尘。第二天一早,春花冒雨就到县里报到了。 

临走前的晚上,春花和莫友科、张英、王克己等镇干部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对今后的工作也作了安排。莫友科等自然有一番表态:这奔牛镇就是您的大后方,您指向那里我们就打到那里。听了他们的表态,春花就想起了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到了县城,免不了也是一番欢迎。人大也为春花单独安排一场酒宴,宴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主任送了春花一幅字,以示勉励。回到房间,春花打开一看好眼熟。

四十五章 显赫家族无三代 明月清官不到头

春花回到房间,打开老主任送的条幅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陋室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比海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事理,察真情。无谗言之乱耳,无敛财之贪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这是她看到的第三版《陋室铭》,可见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深得人们喜爱。它语言精辟,修辞巧妙,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表如诗,读来如行云流水。 

这幅《陋室铭》虽是改版,但内容很好,对她既有要求,又有启发,并且语言朴素。她看了多遍,字写得也很流畅,十分喜欢,于是就把它挂在室内,以自勉。 

看着《陋室铭》,春花沉浸在遐想之中: 

安澜县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才辈出。早在五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时伯益的后代,在此建立徐国,春秋时,名为善道,属吴国。战国时,越灭吴后,属越国,后楚国东侵,又属楚国,秦时建县。 

据说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开国皇帝,看到此地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地处要冲,农家富饶,就打算在此建都。一天他来到此地,登上主峰,放眼天下,河水绕山,春和景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心中好不乐意。就开始察看山势地形,叹道:“十个山九个头,河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便大失所望,原来这个皇帝把自己所站的山头忘记数了。随即取消了建都的念头。当地老百姓每谈论此事,无不感到遗憾万分,认为当时如在此建都,那么安澜的历史将会改写。 

不过开国皇帝的一句话,却讲了一个老百姓很信服的哲理。是啊,历史就是这样盛衰交替,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清官难善终,财主岂能代代传,历史像流水一样,总是按自身的规律在运动。 

说富不过三代,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居士,探究显赫家族的兴衰之道,曾撰《保富法》一书,将一生见闻的诸多显赫家族败于挥霍奢侈的事例,结合历史经验教训,曾作精辟的论述。 

聂云台住在上海50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的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他记得与其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曾显赫一时,现在,多数已经家道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而挥霍一空,有的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一算起来,四五十年前有钱人,现在家业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专业、上进的,百家之中仅有一两家了。 

不仅上海这样,在湖南,也是一样的。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权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到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到提辖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多数萧条了。 

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攒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多优秀。 

曾国藩家族虽然数代清官,却使得后代子孙兴旺。就他所熟悉曾、左、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多数读书,以专业服务社会。曾国藩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宗堂的几位曾孙也以学术专长而闻名;李续宜的孙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们也多是大学毕业。 

近代广东的伍氏、孔氏和潘氏,都是靠鸦片发了大财的家族,积财数百万两、数千万两银子。书画家大都知道,凡是海内外有名的古字画碑帖,多数都是盖有伍氏、孔氏、潘氏的图章,也就是表明,此物曾经在三家收藏过,可见他们豪富程度。但是几十年后,这些珍贵的物品,又流到别家了。他们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了,到别家做装饰、木器了。他们的后人,一个闻达的也没有。 

可见富不过三代,是显赫家族的兴衰之道,也是人们普遍认识的,但却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要逾越这条鸿沟须有远大的见识或宏大的心量,须代代努力。 

说到清官不到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有很深哲理的。过于清廉正直的官,往往与周围的人拉开很大的距离,与社会也格格不入,因而下场大都悲壮。 

想到这里春花深有感慨,显赫家族无三代;明月清官不到头;难怪郑板桥极有见地地说出了“难得糊涂”。 

传说一日,郑板桥在院中石桌上习字,兴笔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然后又在下面写一串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福报也。”写毕,越看越不顺眼,正要揉了踩在脚下,忽一阵风吹来,那字纸随风飘向空中,越飘越远,郑板桥无奈看着摇了摇头,然后又写起字来。谁知那张飞跑了的纸,却被人捡了去,如获至宝,传之子孙,所以才有今天我们知道的“难得糊涂”。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有的人认为是郑板桥的自我嘲解。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世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与朝,夺利与市,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也有人认为是郑板桥发自内心的感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