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孩子,那就是被张忠带来的中央军。中央军的战士们看到告示后流下泪水。张忠等人还没有拿出反击的办法,王阳明趁热打铁,再发布告示说,中央军的弟兄们不远万里来南昌,万分辛苦,他代表皇帝犒师。实际上,王阳明的犒师搞得很简单,他只是让百姓们端着粗茶淡饭在大街小巷等着,只要看到中央军士兵就上前关怀,这些武夫们个个心潮澎湃。王阳明本人也亲自上阵,每当在街道上遇到郁郁寡欢的中央军士兵时,都会嘘寒问暖一番。这就是将心比心,永远都不会过时,必能产生奇效。
很快,张忠这伙人就得到极为不利的消息:军营中的绝大多数士兵已开始念叨王阳明的好,同时对自己在南昌城里做过的坏事忏悔。许泰敲着桌子气急败坏地说:“完了完了,军心散了。”张忠默不作声,江彬眉头紧锁。许泰絮絮叨叨起来:“姓王的给这些人灌了什么迷魂汤,让他们如此是非不分。”
江彬缓缓地伸出两指,说:“俩字,攻心。”
张忠把拳头捶到桌子上,咬牙切齿道:“姓王的太善玩阴的,我们真是玩不过他。”
江彬冷笑道:“每个人都有弱项,我们找到他的弱项,给他点颜色看看。”
许泰冷冷道:“我听人说姓王的是圣人,无所不能。”
江彬指了指墙上挂的一张弓,吐出一个字:“弓。”
许泰没明白,张忠一点就透,拍着大腿跳起来,喊道:“他王阳明弱不禁风,看他这次不出丑才怪!走,请王阳明去校场。”
校场人山人海,都是张忠组织起来的士兵,王阳明施施然来了。
张忠扔过一张弓来,向王阳明说:“懂射箭吗?”
王阳明看了一眼弓,笑笑说:“略懂。”说完,就从旁边的箭筒里抽出一支箭搭到弓上,看向远处的箭靶,缓慢而有力地拉弓,二指一松,“嗖”的一声,箭如流星飞了出去,正中靶心。箭杆犹在震颤,王阳明的第二支箭已在弓上,略一瞄,二指一松,这支箭的箭杆在靶心上震颤得更厉害。张忠惊讶得来不及张嘴,王阳明的第三支箭已飞了出去,又是正中靶心。三支箭的射击一气呵成,王阳明脸不红心不跳,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王阳明向士兵们微微一笑,把弓扔回给张忠,一拱手:“献丑了。”说完转身就走。张忠团伙垂头丧气,这是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反击王阳明的招数,可惜惨败。
射箭事件后,张忠团伙的所有成员都发现他们的队伍不好带了,执行力下降,有些士兵甚至还跑到王阳明那里去听课。他们一致确定,王阳明是南昌城的真正主人,而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夹着尾巴走人。
南昌城百姓用最热烈的仪式欢送他们,每个人都在心中祈祷,瘟神来南昌只此一回。王阳明没有祈祷,他知道祈祷也没用,因为张忠团伙对他的攻击必有下文。
的确有下文,张忠等人一到南京见到朱厚照,马上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王阳明来。
张忠说:“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功劳一般,实际上是知县王冕(前面提到的活捉朱宸濠那位)擒了朱宸濠。”
朱厚照“哦”了一声,许泰立即跟上:“王阳明拥兵自重,将来必占江西造反。”
朱厚照“啊”了一声,张永在旁边冷笑道:“您有什么根据吗?”
许泰是能发不能收的人,幸好江彬接过话头:“王阳明在南昌城用小恩小惠收买军心,我们的士兵几乎都被他收买了。如果您不相信,现在下诏要他来南京,他肯定不敢来。”
朱厚照笑了,说:“下旨,要王阳明来南京。”
诏书一到南昌,王阳明立即启程。可当他走到安徽芜湖时,张忠团伙又劝朱厚照,王阳明是个话痨,来了后肯定要你别这样、别那样。
朱厚照点头说:“下旨,要王阳明回南昌。”
王阳明现在成了猴子,被耍来耍去,还没有申辩的机会。他不想当猴儿,所以没有回南昌,而是上了九华山。
江彬派出的锦衣卫如狗一样跟踪而至。王阳明知道有狗在身后,所以他每天都坐在石头上,闭目养神,仿佛和石头合二为一了。
锦衣卫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只好回报江彬:王阳明可能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没有,但王阳明的确得了病。他三次上书朱厚照,要回家养病,同时看一下入土多时的祖母。朱厚照在张永的阻拦下三次不允,王阳明在九华山上对弟子们说,这可如何是好,我现在是如履薄冰,不敢多走一步,很担心被张忠等人拿了把柄去。
弟子们说:“老师也有退缩的时候啊。”
王阳明回答:“谁喜欢身在诬陷的漩涡里!”
弟子们问他:“那您现在该怎么办?”
王阳明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直到南京兵部尚书乔宇的到来。
乔宇本是北京民政部的副部长,因得罪江彬而被排挤到南京坐冷板凳。可能是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突然有一天他认定江彬要谋反。没有人相信他,他却矢志不移地向别人灌输这个信念。朱厚照南下,他捶胸顿足,认定江彬可能要在这个时候动手。可还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于是找到王阳明,说了自己的担忧。
王阳明也不太相信,乔宇就说了一件事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件事的经过如下:几日前,朱厚照和江彬到郊外打猎,某日宿营突然发生夜惊,士兵们纷纷到皇上军帐前保卫,想不到皇上居然不在军帐。找了许久,才在一个山洞找到狼狈不堪的皇上,和皇上在一起的就有江彬,江彬紧张兮兮。
王阳明没有乔宇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不过他曾在给朱厚照的信中谈到过朱厚照南下面临的风险,朱宸濠余党还在江湖上,皇上又不肯回北京,如果真的发生不测……
王阳明不敢想下去,他的良知也没有再让他想下去,而是让他马上行动起来。1520年农历六月,王阳明集结军队在赣州郊区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演习准备期间,王阳明的弟子都劝他不要如此高调,因为张忠团伙贼心不死,搞演习就是授人以柄。
王阳明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有苦衷,我要警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要打皇上的主意。话说回来,即使我不搞军事演习,那群人想找麻烦就一定能找得出来。既然横竖都是被人盯着,何必畏畏缩缩,如果有雷就让它打吧,有电就让来闪吧。”
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为了表达自己的这一想法,王阳明作了一首《啾啾鸣》:“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抱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这是王阳明经历张忠团伙的诽谤和构陷后豁然开朗的重新认识,超然、自信、不惑、不忧的人生境界跃然纸上。
让人惊奇的是,朱厚照对王阳明大张旗鼓的军事演习毫无意识,所以当江彬向他进谗言说王阳明别有用心时,朱厚照一笑置之。朱厚照现在最迫切的想法是让朱寿大将军名垂青史。几个月前,他真把朱宸濠放到了鄱阳湖上,派给朱宸濠一群士兵,这群士兵的唯一工作就是擂鼓和挥舞旗帜。朱厚照英勇神武,身穿重甲,站在船头指挥作战,朱宸濠毫无还手之力,缴械投降。这是一场完全有资格载入史册的战事,朱厚照决心要把这件事和他当初的应州大捷写入他的人生,这叫双峰并峙。
他的这一想法给王阳明制造了难题。王阳明曾向中央政府连上两道捷音书,天下人都知道是王阳明捉了朱宸濠。现在要把这一客观事实改变,解铃还需系铃人,王阳明想躲也躲不开。
朱厚照明示张永,要他暗示王阳明,重上江西捷音书。
张永哭笑不得地暗示王阳明:只要把张忠团伙和朱厚照写进平定朱宸濠的功劳簿里,此前种种,一笔勾销。王阳明也哭笑不得,他是个有良知的人,不能撒谎。即使面对种种构陷也不愿意撒谎。
张永对王阳明的高洁品格印象深刻,他只好拿出最后一招,也是王阳明最在意的一招:如果按皇上的要求重写江西捷音书,皇上马上回北京!
王阳明片刻没有迟疑,马上按照要求重写。张永成功了,因为他知道王阳明不在乎自身安危,却在乎皇上和天下百姓。皇上在南方多待一天就多一天危险,而当地百姓也会早日解脱,要知道,皇上和他的军队每天吃喝的钱可都是民脂民膏啊!
1520年农历七月十七,王阳明献上修改版平定宁王报捷书,朱寿大将军、张忠、许泰、江彬成为功勋,王阳明屈居功臣第二梯队。
朱厚照果然说话算话,1520年农历八月下旬,朱厚照从南京启程回北京。王阳明得到消息后大松了一口气。有弟子问他:“老师您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却还心系皇上,这是良知的命令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刁,所以王阳明被问住了。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可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我们该怎么办呢?王阳明时常教导弟子,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如果王阳明知行合一,他就应该在面对张忠团伙的无耻和朱厚照的昏聩时勇敢地说“不”,他应该抗争,而不是畏畏缩缩地被人牵着鼻子走,到头来贡献了力量却没有得到荣誉,任何人的良知都不会教导他,这样做是对的。
王阳明思考了很久,终于说出了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答案:“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致良知
直到1520年农历九月前,王阳明始终把“存天理去人欲”作为他心学的终极目标。每当有人问他应该如何成为道德圣人时,他给出的方法也只是“存天理去人欲”,但经历了张忠团伙处心积虑地谗诬构陷而能毫发无损后,王阳明的心学来了一次飞跃,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从此后,王阳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有人考证说,“致良知”早就被南宋的理学大师胡宏提出过,我们已无从得知王阳明是不是抄袭了胡宏,还是根本不知道胡宏而自创出来的,无论哪种情况,在今天,“致良知”和“王阳明”已成一体,不容置疑。
“致良知”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按王阳明的话说则是,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
“致良知”的运行原理是什么呢?王阳明和弟子陈九川的一段对话是最佳的答案。
陈九川向王阳明提出这样一个困惑:“心学功夫虽能略微掌握些要领,但想寻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地方,倒十分困难。”
王阳明告诉他:“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寻找一个天理,这就是所谓的‘理障’。此间有一个诀窍。”
陈九川就问诀窍是什么。
王阳明回答:“致良知。”
陈九川问:“如何致良知?”
王阳明回答:“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