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向看,他们现在都应该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为什么还说他们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候呢?”王七带兵打仗是把好手,可是对于战略布局并不是他的专长。
心情很好的李铁将桌子前的一张地图铺开,解释给王七听:“现在的德国表面上打到了英吉列海峡,而且足足期负了英国人一年。
可是从反方面来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英国人成功的打败了德国短期内占领英国的战略意图,并且阻挡了德国继续西进的道路。
而我也与希特勒交流过,他本来的战略意图就是打败英国迫使英国人投降,或者将英国人赶到大西洋另一侧的加拿大才好,可惜他们失败了。
只要英国不被德国打败,则德国就被困在内陆,得不到外面的一切资源。要知道,英国和美国可是有签署了大西洋公约协定的。
按理说现在英国已经与德国宣战,美国人早就应该加入到战场来收拾德国人了。可是美国人还在亚洲担心日本人,而德国人也不想在打败英国之前就与美国开战。
所以两国现在都能保持着克制,谁也不挑战谁。可是这种局面什么时候被打破,谁也说不准。
而只要英国能守住英吉列海峡,美国一旦加入到战争中来,到时英美联军就可以在大西洋沿岸任何一个地方登陆,给予德国人致命的一击。”
“怎么可能?现在大西洋沿岸的国家不是被德国人占领了就是德国人的友好邻邦,而且他们的军队如此历害,在欧洲谁还能是他们的对手?”王七这几年来跟在李铁的身边,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越来越多了。
“德国人是很历害,他们的陆军和空军都是世界最强的,可是他们的海军不行,他们的海军虽然也有几百艘舰艇和军舰,可是吨位太小,与英国相比就是小儿科。
而英国人的陆军和空军虽然要差一些,可是英国人的军舰可以封锁整个大西洋的东岸。让德国人的军舰只能困守在内海。
而德国人的军舰总吨位还不到英国人的十分之一,而军舰的制造周期又是最长的,水兵的培养也是最慢的,所以德国人想要在短时期内打败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是不可能的。
而只要不打败英国海军,他们就没办法打败英国,自然就无法突破英国人的海上封锁。你再看一看这张图。”李铁从桌子上挑出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上画着一条红线将英国到直布罗陀再到马而他,再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天啊,按照这个地图来看,直布罗陀、马耳他、苏伊士运河,这三点在地中海连成的一条线,加上英国在大西洋“面”的优势,德国及其占领区实际上还是处于被封锁的内线。”看到这清晰的代表着英国控制势力的红线,王七惊讶的喊了出来。
“是呀,这下你这个非专业人士看出来英国人的历害了吧?其实所有人都小看了英国。英国人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还拥有这个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殖民地,他们可不缺战略高手。
只要这三个战略要地还在英国人的手中,英国就永远处于对德国的战略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在打不下英吉利海峡之后,就开始进攻北非,无非就是想打通欧洲到非洲的交通线而己。
可是德国如果仅仅是打通了北非对其战略优势的改变并不大,这也是德国为什么只派了隆美尔率领几万人去北非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德国人也没有指望在北非取得多大战果,他们更多的只是为了帮助他们的欧洲盟友意大利找回颜面而己。
所以他们在西进和南下都无法打破僵局的情况下,只能冒险打东面的俄国。只要他们能击败俄国,他们就可以在亚洲与日本汇合,才算是打破了英国人的海上封锁,才得达到吓阻英美的目的。
其实他们还有一条路,就是通过土耳其控制中东地区,到达印度洋,这样做同样可以突破英国的战略封锁。
可是通过中东地区就要路过情况复杂的巴而干地区,全程的战线补给太困难,损耗也一定巨大无比。
以德国人的精明,他们是不会干出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的。所以他们最终只能选择东进,进攻俄国。”说到这里李铁在地图上一指,将手指按在了俄国的边境上。
“可是俄国的地方是那样的大,而且据我所知,俄国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悍,他们的人口数又足足是德国人的一倍,德国人就这么有信心可以轻易打败俄国?”王七疑问道。
“本来信心并不大,可是两年前俄国人与芬兰的战争让德国人大大的增长了战胜俄国人的信心。”李铁悠悠的说道。
“哦!为什么?”王七更加的疑惑了。
“因为在俄国与芬兰的战争中,俄**队表现的实在是太差了,虽然他们最终战胜了芬兰,可是他们整整伤亡了上百万人。
这对于只有四百万军队的俄国来说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这一战充分的暴露了俄军战斗力低下,军队组织能力差的缺点。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俄国进行了长年十几年的大清洗运动,能征善战的指挥员杀的杀,逃的逃了。
所以德国人认为斯大林已经在俄**队中失去了军心,如果现在与俄国人开战德国人战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要知道芬兰的军队实力在德国人看来是很差的,而号称欧洲最强的法**团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德国人彻底打败了。
所以对阵刚刚受了重创俄国人,德国人认为他们的胜算又多了几层。再加上我又提供了俄国人在德俄边境的一切军事部署,所以相信很快德国人的铁蹄就要踏向俄国了。”
“仅仅这样,希特勒就冒着灭国的危险进攻俄国?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呀,他们德国的将军们就会不懂?”王七还是不敢相信德国人会如此草率的进攻俄国。
“那有什么办法,西进不成,南下不成,除了东进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现在不趁着俄国最内乱的时候进攻使俄国,以后的胜算就更加的小了。
而且德国人认为他们如果进攻红色俄国,英国一定公袖手旁观,因为现在全世界的西方国家全部惧怕红色的俄国。
所以他并不担心英国人会趁机登录进攻德国。更何况我还告诉了希特勒一条免费的情报。他就是想不打都不行。
现在打他们德国人要么胜利要么败亡,如果晚点打等俄国人先下手了,他们必败无异。”李铁肯定的说道。
“哦,什么情报这么历害?”王七好奇的问道。
李铁收拾好眼前的地图,微笑道:“你要知道,德国是一个缺油的国家,而他们最崇尚的装甲部队最依赖的就是石油。
可是我有确切的证剧可以表明俄国人正在集结军队,他们准备趁着德国与英国激战正酣时直接夺取罗马尼亚油田,那可是德国如今唯一的石油来源。”
“天啊,现在的石油对于德国人来说犹如血液和骨髓。这要是换做了是我,我也忍不住会进攻俄国人呀。”王七恍然大悟道。
李铁再次微微一笑:“是呀,所以当希特勒看到我的情报之后,他立即答应了我的一切要求,更可况我还答应他,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帮他,而我的要求很低。”
“我才不信呢,说吧你又敲诈了他什么?”王七笑道。
“没什么,我只是在地图上从上到下划了一道而己。”李铁淡淡的说道。
“划了一道,哪一道?多大的一道?”王七好奇的问道。
李铁再次摊开一张世界地图,拿出铅笔在地图上划了一道。而王七看到李铁这轻轻的一道,整个呼吸都急促了。
只听王七震惊的喊道:“你的野心也太大了吧?难怪你和希特勒会成为好朋友!”
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铁真正的野心
李铁用铅笔轻轻划的一道有多大?要是在大多数的场景中,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在意这一道的大小,可是这轻轻的一道要是划在世界地图上,那这一道划的再小,在现实中也会变得很大。
现在的王七早已不是多年前那个只会舞枪弄棒的武夫了,如今的他用文武双全来形容也不为过。
更何况现在的王七不但是李铁的贴身护卫长,更是华兴保安大队的总司令,负责华兴公司所有产业的保卫工作,他的手底下可是着有几万武装保安人员。
虽然这些保安人员在李铁的军事集团中是公认的装备最差,战斗力最弱的部队,可是这些保安对付日军和华兴护卫军可能力有不逮,要是让这些华兴保安们去对付些土匪和东南亚小国的所谓正规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王七也不止一次带领着他的保安大队深入乡间老林进行剿匪工作,他是深深的体会到,几百上千人进入地图上毫不起眼的一座大山里是有多么的渺小。
而那些大山在王七所带的军事地图中也仅仅只有一个小小的坐标点而己。而如今李铁摆在他面前的是正经八百的世界地图,虽然还没有后世那样精确,可是大体的比例还是可以做为参考的。
所以当王七看到了李铁这大大的一划,再一看那一划旁边小小的中国地图,他不由得咽了口吐沫,心中更是震惊无比,口中的疑问就更多了:
“我真的不明白这么大的地方,那希特勒说送你就送你了?仅仅是因为你送他几样情报,再加上你的一个出兵的许诺?”
“当然不止这些,放眼当今世界,只有我们华兴的远洋船队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行无阻,他们德国人如今的重要战略资源很多都需要通过我们的船队来运送才能获得,所以我们是互惠互利的。
而且,我还指出了他们原来的对俄国北,中,南三个方向的进攻战略有问题。俄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其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而且这些发达的重工业遍布俄国的每一个地区,其中很多的军工企业更是位于俄国在亚洲的内陆地区。
这就决定了俄国人的战争潜力非常巨大,所以哪怕按照德国原来的计划,他们成功的占领俄国的粮仓乌克兰,再占领高加索油田,最后占领顿巴斯的煤田。可是在远东,俄国人还有更多的油田和煤田,仍然可以支持战争打下去。
反观德国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国情只适合速战,战争一但陷入僵持,最后失败的一定是德国人。不但因为俄国人的地域广大,兵源众多的原因,更因为俄国漫长的冬季。
仅仅半年的时间,不要说全面占领俄国,就是开着坦克从西占领到东也要半年时间。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再历害的士兵也不可能保持半年以上的持续进攻能力。
这一点德国的将领们很清楚,希特勒和政客们也很清楚。所以他们已经联系日本,希望日本人可以在远东地区给俄国人制造麻烦。
可是远东地区现在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成建制的日军存在,而经过诺门罕战役,日本人已经打消了要与俄国人展开全面战争的战略。
所以日本人根本不可能应德国人的要求从东面进攻俄国,这样德国人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付俄国。所以我的出兵承诺就变得很重要。”李铁自认的说道。
“李铁,一旦德国人不能迅速的击败俄国,你真的打算出兵帮助德国人么?虽然我知道如今以我们华兴的军事实力在国内已经是罕有敌手。
可是我们这几十万人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