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孕判囊脖灰贿5降祝庋焕春笄囟粤怪莸目刂凭腿趸撕芏唷2恢朗且蛭那樘没故且皇狈⒒瑁π司谷话蚜怪葜莩枪藐霸透四狭梗凼悄狭瓜蚱浣比ヂ砗腿蛑谎颍ū让拦舜佣砺匏故掷锫蜃甙⒗辜踊贡阋耍! �
后凉灭亡前夕,坐镇后方的南凉王秃发利鹿孤病死,由弟弟秃发傉檀继位。秃发傉檀从小聪明过人,能断大事,整个国家都把他当作圣人转世,希望他将来能领导南凉出人头地。秃发傉檀果然不负众望,没费一兵一卒就从姚兴手里得到了姑臧,这是前秦解体后姑臧城的第二次易手。
姚兴的以土地换和平的思想在崇尚强权的五胡十六国简直是痴人说梦,他先后主动割让土地给北魏、东晋和南凉,结果却并没有换来什么好处,倒是招来了个活灾星赫连勃勃。赫连勃勃的崛起促使后秦彻底衰落,同时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也取代后秦成为凉州最强大的国家。
赫连勃勃本姓刘,是刘渊的亲戚(都还记得刘渊是谁吧?),他出身的铁弗族也是匈奴的一支。铁弗是对匈奴父亲与鲜卑母亲所生的混血后代的称呼。匈奴铁弗部与鲜卑拓跋部是世仇,刘勃勃(就是赫连勃勃)的父亲刘卫辰是铁弗大酋长,前秦扩张时刘卫辰受到前秦的支持进攻鲜卑代国取得了胜利,结果前秦一解体,代国的后人十六岁的天才少年拓跋珪又统一了鲜卑拓跋部,进而打击铁弗刘卫辰,在黄河岸边将刘卫辰的宗族数千人全部斩首,然后将尸体推进黄河。刘勃勃只身逃脱,躲在叱干部落。叱干部酋长叱干他斗伏准备把刘勃勃送给北魏,但他的儿子叱干阿利很欣赏刘勃勃,两人一块逃亡到后秦,担任后秦戍边的士兵。
刘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阔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后秦边关统帅没奕于很欣赏他,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将刘勃勃推荐给姚兴。姚兴也很欣赏刘勃勃的才能,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兵书战策。姚兴的弟弟姚邕对刘勃勃很不以为然,他劝姚兴说:“勃勃不可近也。”姚兴很奇怪,反驳姚邕说:“勃勃有济世之才,吾方与之平天下,奈何逆忌之!”姚邕回答道:“勃勃奉上慢,御众残,贪猾不仁,轻为去就,宠之逾分,恐终为边患(姚邕的分析这是一针见血啊)。”姚兴不但不听他的劝告,反而拨给刘勃勃重兵让他镇守朔方。
刘勃勃原本就一门心思想造反,机会很快就来了。姚兴与北魏拓跋氏签署了停战协定,双方密切开展各项交流活动。北魏和刘勃勃的家族是百年的世仇,姚兴与北魏交好,这就给了刘勃勃一个造反的好借口(虽然刘勃勃以此为由而造反,但终其一生他都不敢进攻其所谓的世仇北魏,而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对付他的大恩人后秦上)。于是他召集部下袭杀自己的岳父没奕于并招降了他的势力(招刘勃勃这样的女婿上门,可谓是引狼入室也),建立胡夏国,公开和后秦叫板。
刘勃勃的战略战术都煞是厉害。当时刘勃勃占领了后秦的多个战略要地,部将建议说:“陛下将欲经营宇内,南取长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凭系,然后大业可成。高平险固,山川沃饶,可以都也。”他们言下之意是希望刘勃勃早日确定都城。刘勃勃的回答足可以列为战争谋略的经典:“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且其诸镇用命,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待姚兴死后,徐取长安。姚泓凡弱小儿,擒之方略,已在吾计中矣。昔轩辕氏亦迁居无常二十余年,岂独我乎!”
刘勃勃把游击战和运动战都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是典型的战略上的持久战,战术上的速决战。这种以速度的优势来打击敌人的战术是中国本土所没有的(比如孙子兵法所说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等等”,与赫连勃勃的战术完全是两回事。慕容恪看起来倒是个典型的“孙子”式的武将)。由于中原军队主力是步兵,习惯用严谨的阵型配合多样的战术和计谋,军事理论讲究的是“稳重”,而北方游牧骑兵则擅长以速度优势突袭敌人,一旦成功就给敌人以“爆发式”的重大打击。即使不成功的话也可以利用速度优势快速逃跑,转瞬即逝。这种打法虽然战术相对单调些,但在中国历史上,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游牧民族的战术几千年不变,但崇尚《孙子兵法》战术的中原国家与崇尚赫连勃勃战术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仍然屡屡吃亏,就很能说明问题。记得小时候看《毛泽东选集》就觉得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最适合于快速机动部队运用,陕北一带也正是当年胡夏的故国(赫连勃勃的墓地在延安地区),以毛主席对历史研究的透彻程度,这个应该很容易联想到吧。
在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刘勃勃的战果相当卓著。没多久后秦就“岭北诸城门不昼启。”姚兴这才后悔当初没听弟弟姚邕的话,但他醒悟得太晚了,后秦此时已无力对抗胡夏骑兵的袭击,只好采取关门闭户这种消极防御战术。不久,胡夏又出兵进攻南凉,大圣人秃发傉檀瞧不起刘勃勃的战术,认为是“勃勃以死亡之余,率乌合之众,犯顺结祸,幸有大功。”结果一战之下刘勃勃就让南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南凉军队被刘勃勃连续追击八十里,战死大将十余人,还沿途丢了大批的尸体被刘勃勃拿去堆成景观做留念。
胡夏击败南凉,又掉过头来进攻后秦,后秦军也很配合地乖乖惨败,损失三万余人,实力进一步大减,基本丧失了对凉州诸附庸国的控制权。不久,后秦帝国的苑川守将、乞伏乾归的儿子乞伏炽磐叛变,拥立乞伏乾归复国,重建西秦。凉州境内六国争霸,全中国十一国并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时期的顶峰。
胡夏踩着后秦和南凉军民的尸骨变的强大起来,而在西秦复国之后,曾是凉州地区最强大国家的后秦更是衰弱到了极点。为了节省点体力,姚兴就想方设法利用自己仅存的那点威望挑唆其他国家互相争斗,您别说还真有上当的。南凉秃发傉檀接到了姚兴的圣旨后就兴冲冲地进攻北凉沮渠蒙逊,结果三战皆败,被北凉赶出了姑臧。都这时候了秃发傉檀还有闲工夫去攻打吐谷浑,不知他脑子里是怎么想的。结果被等候一旁的西秦捡了个漏,西秦王乞伏乾归被一场未遂政变所杀,敢冒险的乞伏炽磐继位,趁秃发傉檀带兵走在半路上的时候出兵接管了南凉的地盘,南凉也灭亡了。
北凉和西秦瓜分了南凉的土地,实力增强,又开始和胡夏鬼打鬼。而刘勃勃这会儿正忙着迁都统万城,他已经改名换姓叫做赫连勃勃了(坚固无比的统万城一直保存到今天,整理出来的那篇描写统万城的文章挺不错的)。西凉势力本来就弱,后秦则进一步衰弱,无力在凉州和这三位较量。又撑了年把时间后,姚兴病死,他的宝贝儿子们互相攻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后秦帝国被东晋刘裕轻松消灭。
刘裕也没有笑到最后,他的军队很快又在赫连勃勃偷袭之下全军覆没,胡夏成了凉州最有实力的国家。而不声不响闷声发大财的北凉日子过得也不赖,西凉公李暠病死后,儿子李歆刚继位就发重兵进攻北凉的姑臧,结果中了沮渠蒙逊的埋伏兵败被杀,北凉大军一个大反扑,西凉李家也不得不放弃国土去西域流浪了。
赫连勃勃晚年极其残忍好杀(其实他一直就是残忍好杀,只不过到了晚年更甚而已)。经常带着弓箭在城楼上看谁不顺眼就射谁。他的大臣们日子过得更惨,“忤视者毁其目,笑者决其唇,谏者截其舌。”不久赫连勃勃干脆把他的太子赫连璝也杀了,另立赫连昌为太子。他一心扑在寻欢作乐上,酒色财气样样都沾的赫连勃勃很快就病入膏肓而死。
赫连勃勃死后,长期被胡夏打压的凉州诸国都松了一大口气。不久,北魏向胡夏发动了强大的攻势,赫连昌在作战中被俘,胡夏国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带着胡夏残部西迁,顺路灭掉了西秦(西秦王乞伏炽磐也在赫连勃勃死后没多久去世,儿子乞伏暮末继位),屠杀了西秦全族。在赫连定抖擞精神准备进攻北凉沮渠蒙逊的路上,胡夏残部十万余人遭到吐谷浑部落的伏击而全军覆没。
闷声大发财的北凉在老谋深算的沮渠蒙逊指挥下成为凉州大战最后的幸存者。但凉州全境的统一不是靠北凉一步步打出来的,而是靠许多个凑巧给凑出来的,再加上连年战乱凉州几乎全境都是废墟。所以尽管北凉的领土不少,国力仍然很虚弱。沮渠蒙逊死后不久,北魏就灭掉了北凉。北凉的灭亡标志着五胡十六国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与中国作战近千年的匈奴政权的彻底灭亡。
凉州境内的七国大都只支撑了三代左右,他们遵循这样的规律,那就是第一代创业第二代挥霍第三代灭亡,这一点和五胡十六国中的其他国家差不多。凉州境内七国的君主们基本上都是以灭族而告终,但乞伏、秃发、沮渠、赫连等部族都有少数的后人生存下来。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南凉。据说秃发傉檀的弟弟秃发樊尼在南凉灭亡后投奔北凉,担任了北凉的临松太守。北凉灭亡后,秃发樊尼向西方逃亡,渡过黄河来到羌中地区重建故国。以姓为国名,故称为吐蕃。由于年代久远,逐渐和中原失去联系,直到唐朝时才重入史书。另外一个是胡夏,宁夏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胡夏的故都统万城沉寂了五百年后又成为党项李元昊创建的西夏国的摇篮。
附:统万城遗址、统万城铭、赫连勃勃之墓的情况介绍。
被遗忘的废都——统万城
寻访统万城的道路是艰难的。它位于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陕西省靖边县境内,南靠无定河,北临毛乌素沙漠,这里地广人稀、交通极为不便。从靖边县城所在地张家畔向北行九十多公里路,其中一半路程是黄土沙路,两旁黄沙弥漫,植被稀疏,几乎看不见村庄。乡间客车到达统万城所属的红敦涧乡后,就没有车向前去了,必须沿一条沙土小路步行六七里,方可到达统万城遗址。
有关统万城的历史与传说,因年代久远,史书记载有限,加之它地处偏僻,这个大约在东晋末年兴起的、曾经繁荣显赫了近五百年的古城几经废毁,最终沉寂于历史的长河,并鲜为人知。
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间,随着晋王朝的日益衰落,中国进入史称“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时代。
匈奴末代单于赫连勃勃指挥他的“铁弗”骑兵,东征西杀,夺取大片土地,创立了大夏国。其疆域包括今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太原、临汾西南及甘肃东南部,俨然北方强国。它的国都就是统万城。统万城意为:一统天下,君临万邦。《太平御览》记载,当年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山,面对这一片形胜之地,不禁失声赞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