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乐趣。
宇:可到了高中时,我发现,光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行,因为我居然不是女孩子喜欢的男孩中的一个。那时候,有两种男生受到女生的青睐,一种是学习成绩好的,一种是体育好的,而我在这两方面都很突出,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才了解到,因为我表现得太骄傲,可能女孩子都好矜持吧,所以她们愿意男生首先表示。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在一个星期内就和学校里最有名的两个女孩子都约了会,当然那时候的约会无非是散散步、拉拉手,至多彼此嘴唇碰碰,我们叫亲亲,不知是不是得到的太容易了,还是我根本没掌握技巧,反正“亲亲”没我想象中天雷勾动地火般的强烈震撼。说来好笑,直到这样经历过六个女孩之后,一个夏天的夜晚,一位比我高一级的女生吻了我,我才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法国式的吻,以及这种吻带来的深层快感和生理亢奋。
主:如果没有这个女孩子,也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指导,那么你认为你会感知到这样的吻、这样的生理快感吗?
宇:我想会的,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他会去做许多尝试,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长,所以有人可以教你是最好的。Xing爱就这样,你能从不同的对象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当然,我不是在鼓励大家要去乱交,我只是从个人体验中这么认为,这是随缘的事。
主:在你读大学时,正是我们国家逐步开放,各种思潮涌入的时期,而这对当时正形成自己世界观的你来说,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
宇: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我读的又是文科中对新鲜事物最敏感的新闻专业,那时同学们的思维都很活跃,因为禁锢得久了,大家如饥似渴地读各种能得到的书。我印象深刻的像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叔本华啦,当然还有弗洛伊德的,不过那时候,弗洛伊德泛性论的那套理论还不被认可,找不到原著,所以我看到的是对他的批判性文章,从中也能窥测他的本意。有一点我理解得至为深刻,那就是弗洛伊德认为生理的不平衡能导致心理的不平衡,生理和心理是互为影响的。举个也许不够妥当,但是我当时实践证明的例子——临近考试的时候,压力都很大,那时我有女朋友,当我们有亲近行为,确切说是Zuo爱之后,我会感到心情很放松,读书的效率会更高,当然,我想对方也会有同样感觉。
主:未必吧,除非你们在确保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否则我想你的女朋友可能一直在担心千万别出事,内心恐怕没你那么轻松自如,而且你那个年代,在大学里发生性行为会被看作是一件蛮重大的事,你没有心理压力吗?
宇:年轻时有一种冲动和莫明的勇气,所谓的敢想敢干吧,没想那么多,还是刚才说过的“无知者无畏”,第一次没什么顾虑,以后也就没多想过。最初时也想追求灵与肉的结合,可后来有一度我的确放纵过自己,但我很快醒悟,觉得那么做没什么意义,得到的太容易了,纯粹的肉体关系之后,心里空洞得历害,以至于事后我会不停地咽口水,好像这样可以感觉好受点。幸好,我没给任何一个女孩带来伤害。
主: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没让她们出事,但这不代表你没给她们带来伤害。
宇:这是两厢情愿的,我从来没轻易地对哪位做出过承诺。
主:据我所知,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女孩会认为,如果和你有了这样一层关系,本身就寄予了很多期望,你只不过想替自己辩解罢了。那么你所有这些尝试带来什么收获了吗?
宇:有,比如我不再那么轻易就冲动,我会反省一些无谓的性关系,而且深切感受到只有在精神先行,并且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的肉体行为才是更深刻的,同时,我学会了对情欲的控制。
()免费TXT小说下载
主: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们班上最风流倜傥的男生不停地换女朋友,我们看他的目光是异样的,当时的你察觉到有这样注视你的眼光了吗?
宇:老实说,那种眼光没有,因为我交往的女孩子没一个是大学里的。你知道,能考上一流大学的女生长得漂亮的没几个,而我是个对美相当注重的人,我也从不把女朋友带到学校里去,所以除了最要好的,没有人来关注我在这方面的“成长”。当然,我在校园里一直是令人瞩目的对象,因为当时我是仅有的穿牛仔裤的两个人中的一个,而且全校男生中数我的头发最长。
主:就像今天你作为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依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另类会让你因为获得瞩目从而更自信?
宇:我不否认有这样的因素存在,当然如果另类只有外形那会显得很愚蠢。
主:多次的性尝试也是你标新立异行为的一部分吗?
宇:我没有刻意这么去做,但我承认,如果你在性方面更多经验,你在男人圈子里会有更多发言权。
主:那么你至今未婚,是不是希望因此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自由呢?
宇:我没有刻意这么去想,我只是觉得我没法给那些女人她们想要的家庭生活,所以我不能承诺婚姻,这是我做不到的。
主:这么多年来,不能说你阅人无数,但最起码你所经历过的女性还是不少的,比较年轻时对女性的要求,和现在有什么改变和不同吗?
宇:二十年前我追求的对象是那种可以给我带来七分热血沸腾与三分宁静平和的,而现在这个比例刚好反过来,我需要的是能带给我七分的宁静平和三分热血沸腾的女人。
主:可以解释一下你眼里热血沸腾和宁静平和的标准吗?
宇:二十岁时,我认为女人的性感就是她的青春、她的诱人曲线、迷人胴体,一眼看去,带给你肉欲的冲动和想往,这是令人热血沸腾的,现在我更看重一个女人的文化感、她内在的知性美显现出的优雅和从容,也就是我所说的宁静平和。好女人不应该只是外表绚丽的一页纸,翻过之后一片空白,而应该是一本越读越有味道的书,看了还想再看。我说的宁静平和还包括Zuo爱之后的感受,那时彼此依偎在一起,你感到内心静如止水,你觉得这个世界都是你的。
主:你认为你是那种比较令女人接受和喜欢的男人吗?
宇: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啦,不过,我觉得自己身上是有不少吸引女人的因素,比如,我不是那种默守常规的人,我很浪漫,会去做一些在“成熟”的人看来挺“幼稚”的事,而女人大都是感性的,她们会喜欢这样率真的男人,当然我的生活态度是认真的,这是前提。
主:这与你经历过许多女人有关,不是吗?
宇:我承认。男人和女人是相互影响相互教导的,你面对不同的女人,自然会去修正你的行为,如果你希望取悦对方的话。
主:那么如果那个能带来七分宁静平和三分热血沸腾的女人出现在你目前的生活中,你会选择婚姻吗?
宇:我自认为现在我的定力还不够,不适合婚姻。
主:什么时候你会有所谓的定力呢?不断寻找下一个的过程让你始终充满“性趣”,是吗?
宇: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个时间具体会在什么时候,我试过只守着一个女人,但发现这的确会让我失去性致。有些书上说,男女的性生活需要磨合,那是针对不协调的性伴侣而言,而以我的经历来说,我认为只要对象合适,那么根本不存在长时间的磨合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很适应的。
主:你说你现在不再像二十岁时充满对激|情的追逐,可是你又认为很难固守一个女人,这之间矛盾吗?
宇:并不矛盾啊,找女人我会更注重内在的感觉,可是相守的时间太久,迷恋就很难维持,我不喜欢婚姻中那种平淡如水的温情。在我看来,守了一辈子的夫妻他们的性也有很多的无奈,比如明知自己的某些需求对方是永远不可能回应的,这时除了沮丧你还能怎样?所以我庆幸我始终都还有选择的自主。
主:祝你七老八十时还能拥有今天这般的魅力。
宇:我想我会的。
年轻时被欲望控制,会简单地满足于肉欲的发泄。当然,性作为带来身体快乐的享受,它可以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感官体验,但正如宇自己所说“纯粹的肉体关系之后,心里空洞得历害,以至于事后会不停地咽口水,好像这样才感觉好受点”。的确,爱的情感需要和性的生理需要是不一样的,也许,任何一个异性都能满足你的性欲,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异性都能给你爱。性的能量很容易释放,而爱的能量却不然。得到十分容易的两性关系,往往缺少情感投入,这样的性,完事之后,你可能只想赶紧穿上衣服回家,有多少满足,就有多少空虚。
宇告诉我他从不认为哪个女人是一本永远读不尽的书,相处的时间一长,吸引力自然下降,如果不在这之前走出这段关系,那么就连曾经的美好都会被破坏;而不断寻找的过程因为有憧憬和期待,欲望会更加强烈。“这可能是我看上去还年轻的秘密吧!”说这话的时候,他似笑非笑地叼着烟斗吐出一串烟圈,非常陶醉地自我欣赏着。
谈到爱、婚姻,尤其是性,无论我们自以为如何觉醒,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因为囿于现实,常常被群体意识牵制着。宇认为在这一点上,自己也许算是另类的少数。“有些人生来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但我更喜欢寻觅刺激,对新的、未知的、美的,我天生就有浓厚的兴趣”。宇说他见过一位画家对Xing爱至高境界的美丽描绘,那是一种淋漓尽致、互相渗透,以至于界限模糊,成为一体的境界。在他看来,只有不曾背负任何负担和责任,没有既定目标的性才可能实现。
在当今的中国,婚姻已不再是性生活唯一被允许的途径,越来越多的人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去选择生活方式。在我们身边,同宇一样潇洒的单身贵族们也不再成为好事者们关注的对象,他们在两性关系中享有的自由是围城中的男人们所羡慕的。如果说婚姻内的男人有了“非常”的男女关系会被当作丑闻的话,那么单身男人的这些事儿充其量算作绯闻,甚至还会因此成为他们骄傲的资本。在直播室,当宇在讲述过往的那些与异性关系的经历时,语气里是颇有些优越感的,我难以想象,如果是一个单身女子在节目中做同样陈述的话,将会引起怎样的反响?
宇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是满意的,他说他正期待着在号称盛产美女的杭州遇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女子,为此,正筹措开间酒吧,“我得创造碰撞的机会呀!”他为自己似乎已看得到的未来激动着。
段怀清点评:很难找到一个Xing爱中的男性或者女性,他们能够完全沉浸在自设的自我感觉当中而丝毫不去关注性伴侣的反应,或者说也不会因为性伴侣的反应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一些极端:譬如有的生命总是醉心于眺望、奔跑和撒野,而有的生命却能够沉静于方寸之地的经营,并能够在时间的流逝当中体味出“一”的力量与滋味。抽象而言,有的人擅长于从“一”中认识体会纷繁复杂,而有的人却只愿意在歇息的片刻与那种恒久的法则稍稍相遇。“一”与“多”,这对经典哲学中的命题,实际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