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还看今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但市经开区就是在这种筚路蓝缕的情形下迅速发展起来,一年多时间里,不但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人家还通过高强度的招商引资一口气拉到了超过十个亿的落地投资,瞬间就把县经开区给甩在了难以望其项背的远处。

    如果沙正阳只是在市经开区如此成功,那也罢了。

    这或许可以归结为这家伙赶上了一个机遇,正好市里边要大力发展市经开区,加上有市高官的大力支持,所以就成就了这一番耀眼的成绩。

    但是沙正阳却马上用他在真阳的表现回应了类似的怀疑和轻视。

    原本大家都对和形成鲜明对比的市经开区比邻而居感到绝望的时候,这家伙居然来真阳当县长了,那个时候许红菱都知道包括丁希慎、齐国志、陈肃、李开天等,甚至也包括县高官袁成功都想看看这个一手缔造了市经开区奇迹的家伙,现在怎么来面对已然被市经开区碾压得成齑粉的县经开区,怎么来重新赶上去。

    在包括许红菱看来,县经开区和市经开区的差距已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而且市经开区本身就是市里边重点扶持的对象,真阳县经开区要想和市经开区正面竞争本身就不太明智,如何错位发展,发挥自身优势才是明智之举。

    但沙正阳却每每在所有人都觉得应该如何的时候却偏不那样。

    这个家伙似乎天生就是要显示他的不同,县经开区同样采取了成立城发司的方式来启动建设,但是这个家伙相当大胆的把葛铁柱给排斥在外了。

    这是在戳袁成功的逆鳞,可这个家伙却成功了,袁成功容忍了沙正阳的挑衅。

    县经开区建设进度大大加快。

    而陈肃这个袁成功非常信任的家伙也被沙正阳用得风车斗转,招商引资成效凸显。

    与此同时沙正阳还在袁成功很不感冒的农业上频频发力,甚至造出了相当大的声势,以至于后来袁成功也被“裹挟”了进来,因为这甚至引起了省里的重视,而袁成功现在最在乎的就是省里的观感。

    还有一招“虎口夺食”。

    明知道市经开区就是确定了以食品和电子产业作为主导,可真阳一样针锋相对,而且动作连连。

    华泰空调落户,飞利浦机芯项目敲定,华众电子和三洋合资生产微型马达、驱动器的项目也已经大功告成,现在更是拿下了百事的休闲食品项目和辛普劳的冷链食品加工项目。

    可以说虽然县经开区这期间的一系列项目中虽然论规模轮投资总额还无法和市经开区相比,但是每一个都是含金量十足,个个都是知名企业,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全县上下都知道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县经开区的发展都离不开沙正阳的功劳,沙正阳甚至还有余力把几个农业项目搞得风生水起,而且还能博得省市两级的高度重视,这份抓机遇的能力本事,真的是让人望尘莫及。

    许红菱简直想不通这个逆天的家伙是怎么“修炼”出来的,就算是有市高官的鼎力支持,但是这些落实到具体工作的一点一滴,林春鸣不可能给对方手把手的教吧?

    27岁,工龄也就五六年,为人处世精的像个猴一样,连袁成功这样的老狐狸都被他带得团团转,还能借力打力把自己的本事一点一滴的展现在领导面前,你说这家伙怎么就这么能耐?咋不上天呢?

    许红菱也发现了,沙正阳作每一件事情,都绝对是经过了精心准备,只不过在之前很多人都还没看明白他的意图,然后他就拔刀亮剑了。

    许红菱还发现,这家伙特能使唤人。

    梁纲被这个家伙给忽悠着去搞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工作去了,累得像条狗一样,还屁颠屁颠的劲头十足。

    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个全县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状况调查摸底一样把她累得连回家和老公做事儿的心思都没有了,弄得老公的意见都很大,直说要找这位县长唠嗑唠嗑,不兴这么把女人当牲口使唤了,起码你也得当做人用才对。

    “县长,差不多了,都在这里了,调研报告我写了两篇,一篇是关于咱们县里乡镇企业发展历史的,重点对发展历史和目前现状做了一个整理,另外一篇是按照你的要求,解剖麻雀,找了两家较为典型的企业进行分析研究,我觉得做得还行。”许红菱挺着饱满的胸脯,颇为得意的道。

    辛辛苦苦两个多月,这一朝才算是出成绩,许红菱也想证明自己并不比柳彦差。


………………………………

第五卷 第五十三节 自我展示,解剖典型

    沙正阳似笑非笑的看了对方一眼,伸手接过对方递过来的资料,“这么有信心?”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看看不就知道了?”许红菱傲娇的一仰头,“按照你的要求,我们对全县24个乡镇的113家乡镇企业进行了清理,现在还存活继续生产的大概还有38家,已经停工但尚未倒闭的27家,倒闭但资产尚未处置的19家,尸骨无存彻底消失的29家。”

    “还有38家在继续生产?”沙正阳一边看一边问道,看样子许红菱他们对这一轮乡镇企业的调查还是很细致的。

    “虽然还有38家企业存活还在生产,但真正称得上正常运转或者说状况较为良好的只有11家,还有17家发展有一定困难,但还算能勉力维持,还有10家就属于比较困难,或许稍不注意就只能停产了。”

    许红菱手上还有一份复印件,她一边看,一边介绍。

    “这运行良好的11家中其中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万的有4家,100万到500万5家,100万以下的2家,那17家中发展有一定困难,但还能维持的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500万的有7家,100万到500万和100万以下的各5家。”

    “看你这口气,那10家比较困难的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多希望重振旗鼓了?”沙正阳问道。

    “根据我们的了解,除非有特殊情况,基本上很难再挣扎起来了,它们的负债都很重,大多都是资不抵债,完全是靠惯性在维持,稍有风吹草动,某一笔货款回款不了,可能就只有倒下了。”

    许红菱在这一轮调查中也是很花了一番心血,对各类企业的情况都进行了细分,逐一造表并做了分析。

    沙正阳默默地点点头。

    乡镇企业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迎来了一轮大发展,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94年以后开始进入了快速衰退期,并会在98年以后彻底落伍。

    相比之下私营经济会迎来一个发展高峰期,也是乡镇企业的衰退期使得乡镇企业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改制,在这一轮改制大潮中,一大批具有活力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甚至成为未来国内民营经济中的代表。

    “红菱主任,那你能说说你对这11家企业中印象最深或者说最好的几家么?”沙正阳问道。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家,一家是生产高速公路隔音板的,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了,原来这家企业是生产钢制构件的,但是效益一直不太好,后来他们新来的厂长在90年的时候专门聘请了一位省交通厅的总工程师,这个人对高速公路隔音设施研究很有造诣,设计出了一种隔音板,能够很大程度减轻高速公路对路两旁带来的噪音污染,所以厂里把这位退休了的总工程师邀请到厂里做顾问,开高薪,后来陆续开发出一系列产品,……”

    “哦?!”沙正阳大感兴趣,90年的时候,汉川省都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这位厂长居然就有这么敏锐的眼光,很不简单啊,“那目前这家企业的生产规模如何?”

    “就目前来说,这家企业生产的规模在全县乡镇企业中效益最好,去年实现产值1900多万,实现利润380多万,但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很看好未来全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势头,急欲进一步扩大规模,但是也面临着在新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投入,同时在贷款上也受到一些制约,……”

    沙正阳注意到许红菱皱了皱眉,立即问道:“还有什么问题?”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这家企业那位总工程师可能想要离开企业,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厂里希望留下他,但是却开不出合适的条件来……”许红菱摇了摇头,“可能人家想要自己去开一家厂,或者说有私人企业来挖角吧,本阿里这位刘工和厂里关系处得很好,这么些年了,也有感情,但是感情不能代替利益,你光是一点儿工资奖金,恐怕……”

    沙正阳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几笔,点点头,“我明白了,这家企业其实在技术上很依赖于这位刘工,但乡镇企业主导权在乡镇上,很难给予对方以其他方面的满足,这就是一个矛盾,或者说弊病。”

    “是啊,集体资产,怎么来量化,不像私人老板,觉得你能给他创造利润,他就敢把股份都给你,只要你能给他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大的价值,他就能做这个主,可集体企业,谁敢表这个态?还想不想当书记镇长了?”

    许红菱的观点让沙正阳也有些意外,这个女子的观点也很开放激进啊,看不出呢。

    “唔,这个企业的问题很有启迪意义,对了,你把它列入了麻雀解剖?”沙正阳翻了翻后边的分析报告,一眼就看到了这家叫宛州公路环保设备厂的企业,名字倒是取得挺有范儿的。

    “嗯,我觉得这个企业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所以做了一个分析。”许红菱点点头,“这样一个企业如果因此而没落下去,我觉得太可惜了,这家企业两百多号工人呢,每年光发工资奖金都要发接近一百万,在咱们乡镇企业中虽然规模不是最大,但是效益却是最好的。”

    “继续。”沙正阳低下头,继续记录。

    “还有一家企业我也觉得很典型,鸿达塑胶制件厂,隶属于王营镇,这家企业之所以典型,是三起三落,这家企业创建于85年,当时的厂长和宛州电器厂的厂长有点儿关系,所以就拉到的一些活儿,为宛州电器厂生产塑胶件,后来又为汉宏厂生产一些塑料制件,后来汉都的飞燕冰箱厂成为其最大客户,生产冰箱用塑胶件,只可惜91年之后飞燕冰箱一落千丈,这家企业濒于倒闭,……”

    许红菱如数家珍。

    “换了新厂长之后,这家企业改为生产磁化壶,正好赶上当时那啥,对了,《编辑部的故事》最热的时候,不是有个百龙矿泉壶么?他们也赶上了,火了一波,92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那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数目啊,只可惜好景不长,93年锐减为700万,94年就只有两百多万了,而且由于盲目贷款扩产,债务猛增,举步维艰,……”

    “一直到去年这家企业又改回去生产塑胶件,成为三洋若斯和华峰电器的主要塑胶件供应商,才又活过来,现在他们也有意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生产设备老化的困难,……”

    “这家企业也的确很具有典型意义,几起几落,不简单,现在这位厂长是谁?”沙正阳问道。

    “杨新生。”许红菱回答道:“当兵回来的,很有点儿执拗的韧劲儿,不服输。”

    “好,这算一家?还有么?”沙正阳对许红菱的眼光倒真有点儿看好了,选的这两家企业都很有看点。

    “还有一家,盛丰调味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