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髁撕贸さ目谒獯畏⒍男阅芗蛑本褪堑跽ㄌ斓拇嬖冢降膃j200发动机和这款涡扇12c比起来,虽然也有一些自己独到之处,但是在最重要的推力指标上来说,肯定还是要用涡扇12来的更加合适一些。
对于中航西南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技术能力,德国mm公司还是比较认可的,之前从中航西南的涡扇10、cg…2000开始,再加上现在的涡扇12b发动机已经公开表示项目研发已经进入到了中期阶段,这就表明后续的涡扇12c也是可以期待的。
“好,之前我们也看了关于涡扇12b发动机的数据指标,按照你们给出的进度来,at…2000使用这款发动机作为试飞阶段使用肯定是没有问题,所以在涡扇12c发动机的指标上面,我们还要有更加高一些的要求,比如作为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配置,我们要求三维矢量推力技术,你们能够做到吗?”
这要求说真的是不过分,给涡扇12c装上三维推力矢量技术本来也是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计划中的东西,而且三维矢量推力技术本来也是公司已经攻克的储备技术,若是有需要就直接装上去,这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困难。
“没有问题,对于三维矢量推力技术而言,我们公司很早就有了相关的技术研究,这技术也确实是用在四代机上面的标准配置。不过话又说回来,你们这次打算使用三维矢量推力,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实现火飞推一体化交联,想要实现这一项目技术还是有些难度的,你们自信能够做到?”
说实在话,火飞推一体化技术即便是现在的中航西南自己,也都不敢说是实现了这一项技术难关,毕竟这项技术首先要求的就是发动机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技术,然后是推力矢量技术,而很不好意思的是,现在中航西南的发动机都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准。
最基本的技术要求都还不具备,那么强如中航西南这样极速发展起来的公司,也还是只能一步一步地慢慢来。(未完待续。)
………………………………
第九百七十章:粉嫩小白鼠
对于德国人来说,三维矢量推力技术绝对是他们这个时候能够接触到的最顶尖技术层次了,大概是知道有了这个技术之后,对战斗机的机动性会有很大的一个增幅,但是真要说到如何发挥出矢量推力发动机的全部性能。
不好意思,这些都是属于对矢量推力技术研究到一个很深的层次之后,这才有可能够接触到的一个瓶颈,中航西南知道这个技术上的问题,一方面是杨辉本人知道这些,另一方面则是之前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在对是矢量推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所得出的结论。
而对于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学术界的论文中会提到只言片语,但是在九十年代绝对不可能有对火飞推一体化控制的大规模研究结论公开,所以mm公司作为二线的航空制造商一枚,不知道这些只有一线顶尖巨头才研究出来不久的成果也是正常。
所以,对于杨辉爆出的所谓火飞推一体化设计,是德国人想破脑袋也还搞不明白的东西,也就只能是一副好奇的小学生模样,不住地点头附和着,只是寄希望杨辉不要在这方面继续深究,或者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具体解释一下最好。
也还好,这次杨辉算是心情不错,正好觉得也有必要以德国佬这个冤大头来当一次小白鼠,试验一下中航西南在火飞推一体化设计领域的技术,为后续的共和国四代机实现火飞推一体化设计奠定基础,就当这次是在帮助德国人制造一款技术验证机好了。
“这个火飞推一体化控制技术,就是说将火控、飞控、发动机控制全部一体化整合式设计,这将在飞行中实现三者的同时协调动作,实现飞行的最优化控制,作用自然是三者联合起来之后比三者各自为政要好得多。但是这又需要在飞控、火控、发动机控制方面全部实现数字化,而且还需要对这三者都有充分的熟悉、大量计算仿真等等,现在at…2000要实现这一项目技术,光靠你们mm公司的技术是绝对不够的。”
实际上关于火飞推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举个最简单的列子就可以比较清楚它的重要性了,以三哥家的30mki为例,飞机采用了三翼面技术和三维矢量推力,至少在机动性上看起来算是足够的吊炸天了。
毛子、三哥双方在对外的时候,也是一直号称mki比mkk先进半代,但实际上两款飞机的飞行控系统基本是一样,装有矢量发动机的mki却没有为矢量喷口编写任何的控制代码,其作用就跟平尾一样,当飞机要爬升时,由飞行员拉杆,平尾下偏5度,矢量喷口向上5度,需要平尾下偏10度的时候,喷口也向上10度。
这样的设计就是发动机的控制没有和整个飞行控制系统完全融合起来,最多也仅仅是简单的交联而已,导致的结果就是矢量推力仅仅是对飞机姿态控制的简单加成而已,主要的飞机姿态控制还是由气动舵面的偏转实现,这时候的矢量推力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
至于mki的实战效果到底如何,这个只要看三哥曾经派出mki去参加红旗军演的时候,在mki的三翼面、矢量推力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加成下,还依旧是被娘娘在机动性上狂虐,甚至在对抗同等级的三代机时,也都还不一定能在空战中占据优势,反而是经常因为三哥的飞行员乱用矢量推力,以此白白浪费了好不容易才积累起来的能量优势,最终被吊打。(注1)
这其中的原因,也就是因为矢量推力对飞行姿态的控制并没有和飞控完全融合设计,机载计算机只知道控制飞机的舵面来实现飞行控制,至于作战中什么时候开矢量推力,这就只能是由飞行员自己判断。
说实话,若是飞mki的飞行员对飞机性能足够了解,是一位真正的空战王牌,或许这种将控制更多交给飞行员来还会更好一些,但问题就在于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王牌飞行员,更多的飞行员还是更希望飞机可以更加智能一些,这样才能在实际作战种集中精力处理更加重要的信息。
如此一来,火飞推一体化的设计就很有必要了,原本需要飞行员自己控制的发动机矢量推力直接和整个飞控交互融合在一起,这时候的机载计算机就知道,哦,原来我飞机上还有一个矢量推力也可以实现姿态控制。
就比如f22的飞控、火控、动力传感器就实现了在同一机载电脑中运行,飞控因此就可以控制平尾转而喷口不转,比如当高空超巡时平尾力矩大,则平尾偏15度喷口偏5度;低速大迎角飞行时平尾效率低,就可以选择使用矢量推力的偏转实现姿态控制,这时候的矢量推力技术就是在雪中送炭,在飞机的姿态控制中起到主要作用。
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整合设计,矢量推力才能够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实现自己的作用,而在通常使用舵面偏转能满足使用需求的时候,就不使用矢量推力技术,以此保证动力系统的足量输出。
而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判定,其实都是需要由机载计算机来实现,此正是火飞推一体化的重要性,同样也是f…22实现超机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不然真以为f…22有强大的动力就可以有超机动,那是绝对的不可能的。
火飞推一体化设计所表现出效果如此强大,但是对技术的相关要求也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去,首先是对发动机方面的要求,至少发动机可以实现全权限数字式控制,毕竟计算机只能识别数字化的语言和控制,要是这发动机还不能全权限数字式控制化,肯定不可能火飞推一体。
其次,在引入了推力矢量技术之后,对机载电脑的数据处理性能要求也要提升上一个级别,原本只需要控制飞行中的舵面,现在需要再考虑飞行高度之后,以此判断要选择何种组合控制方案,要是采用美帝的二维矩形矢量的话,还只需要考虑推力的上下偏转,但是当用上了三维矢量推力之后,要处理的数据就会更多,当然性能也会更强大。
所以此时在机载电脑的要求上面会比传统三代机增加了一大步,因此机载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是火飞推一体化控制的一个关键技术要点,不能实现以上的各项技术全部突破,火飞推一体化就不要去想。
而正好,现在的中航西南在这些相关的技术领域正处于突破的前夜,多多少少也是具备了一些能力来触摸这一领域,因此能够有一个小白鼠来做实验,杨辉当然表示我非常欢迎。(未完待续。)
………………………………
第九百七十一章:一口价,35亿!
通过大致地解释了一番之后,作为行业内专业人士,德国mm公司的带队工程师首先搞清楚这火飞推一体化设计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重要之处,还是心里面正在各种担心,也立刻转身对着旁边嘀咕两句
得到了本公司工程师给出的技术难度评估之后,这下算是彻底明白了这东西并不是想像中的那种只要发动机实现了推力矢量就够了,丫的原来还需要得要相关的控制技术作为配合,这下就有点问题了。
也好在这位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是比较的强,同样也对at…2000有着执着的追求,这才勉强能够继续把会谈继续下去:“即便是还有很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我们的at…2000依旧是必须要上马矢量推力,而作为动力系统的提供方,我想你们是有必要配合总体设计方面,一起实现对发动机的整合工作,对吧?”
通常来说,这话是没有错误的,动力系统的提供方只要拿下了项目的动力供应合同,肯定是会派出技术人员会同整机设计团队一起工作,以此来实现发动机和整机设计的有机结合,这个也算是行业共同遵守的标准。
不过这次涉及到的并非是简单的整机适配,肯定就不可能作为动力系统项目的附加类工作。
“这个不一样,火飞推一体化设计和其它的动力适配工作不一样,这个要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动力系统方面,它更多的还需要有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面支持,而这个我们是不可能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所以是需要另外计算费用,当然也可以选择动力系统技术转让和火飞推一体化整合服务打包,这样我们则报价30亿美元。”
毕竟是涡扇12c这样的四代中推涡扇发动机,要价30亿美元已经是低的不能再低了,虽然这里面不涉及到核心机技术的转让,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也不会有德国方面参与其中,最后只是在德国方面实现类似cg…2000一样的德国总装生产。
但就算是这样也让德国方面高呼吃不消,现在整个at…2000项目都还没有花到20亿美元,这边的中航西南就要价30亿美元的动力系统技术引进、整合费用,这简直就是打劫啊,此时的德国人也终于体会到了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上的痛苦。
而一边的杨辉则是心里面各种感慨,同样是二十年前的1975年,共和国引进英国的斯贝202发动机,项目早期技术引进花费7000万英镑,后来的各种试验设备、试验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再加上国家为了让长安的红旗厂具备斯贝的生产能力,又花费了1亿英镑进行工厂技术升级,最终斯贝实现国产化的时候,前前后后一共是花费了5亿英镑左右。
现在风水轮流转,中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