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拿出去这一千辆美制卡车,对于眼下的抗联还远不到致命的程度,更不是在未来无法补充。但火炮的问题,是关系到抗联在今后几年作战中的火力支援问题。考虑清楚了,郭邴勋虽说没有表示完全的赞同,但实际上也算是默认了。
至于杨震说的今后除了军事问题之外,他不会再插手根据地地方建设,以及与苏美英三国打交道的话,郭邴勋反倒是没有太在意。有些事情,不是杨震想脱身就能脱身的。中央明确指示,今后在对苏美英三国交涉的时候,还是要以杨震的意见为主。
这个态度,已经很明显的表明了中央的态度。而且在对待这些狡猾的西方列强方面,大多数没有对外交涉经验的人,去了也只能是吃亏或是干瞪眼。用郭邴勋私下与李延平的谈话来讲,用君子去对付流氓吃亏的只能是君子。
对于那些一心只想占便宜的西方流氓,只能用杨震这种脸皮又厚,又极其腹黑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否则,只有吃亏的份。这种情况,中央以及东北局还是清楚的。杨震想彻底的从中脱身,恐怕没有那么的简单,弄不好只是一个镜中月、水中花。
最关键的是他认为受制于经历和环境,有些事情甚至包括总指挥在内,眼光还是都有些短。考虑问题更多的还是限制在有限的视线之内。根据地要想真正有一个的长远发展,至少目前还离不开眼前这位老兄。
在工业发达的法国呆了几年的郭邴勋清楚的知道,在经济发展与工业建设方面也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眼光。才能真正的促进一个大发展。而这个战略眼光,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是非杨震这个人莫属。其他人,还是做一些实际工作比较恰当。
最关键的是郭邴勋认为眼下根据地内,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之下,造纸、纺织,甚至建材方面的轻工业以民营经济为主。重工业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本的问题,以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主的模式,还是比较适合的。
如果换一个人来,搞出一个全盘苏式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这很不利于根据地的经济发展。虽说对经济研究不多,但是苏联那种全部包揽的,过于僵化和死板的工业模式,郭邴勋还是很不赞同的。
第1360章 没有想到的结果
见到郭邴勋总算想通了,杨震也就没有针对这个问题继续解释。实际上这也就是当着李延平和郭邴勋这两个自己最得力的搭档,他才这么苦口婆心。如果是换了别人,杨震恐怕连一句解释的话都不愿意讲,更何况还将话讲的这么的透彻?
尽管已经定下了基本的调子,但是有些事情却是杨震没有预想到的。在经过多次拉锯一样的谈判之后,苏联人虽然最终同意了他的这个交换方案。但是在签署最终协议的时候,却是出现了纰漏。
而原因说出来,几乎让人笑掉了大牙。M三零一二二榴弹炮,这款苏军标准的师属支援火炮,苏联人自然知道是什么东西。虽说前期在战场上损失了成千上万门火炮,但是苏军依靠现有的库存,还是完全可以满足抗联需要的。
甚至不用从西部战场上抽调,目前储备在远东地区并不多的这款火炮,完全可以满足抗联那点小小的需要。至于T三四坦克这种划时代的坦克,苏联人自然也清楚的很,因为都是苏军制式的装备。
虽说在战局正紧张的时候,抽调出部分最新式的坦克,让苏联人也一样肉疼的紧。但是至少还知道,这些装备去哪里找。最关键问题,却出现在了那款被杨震称之为ZLS三型七十六毫米加农炮身上。
眼下苏军装备的七十六毫米火炮,尤其是野炮的型号不少。其装备的中型口径火炮,基本上都是七十六毫米的。其目前师一级装备的主要还是F二二和F十型野炮,而团级装备的则是一九二二式野炮,压根就没有这款什么ZLS三型七十六毫米野战加农炮。
这款所谓的ZLS三型七十六毫米加农炮,前来谈判的苏军代表,包括他们身后的苏军总参谋部都是一头雾水。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部队什么时候还装备过这么一款火炮。甚至主管苏军炮兵生产的苏军军械部,都不知道苏联什么时候生产过这么一款听起来性能极其优异的七十六毫米加农炮。
直到此次谈判之中,始终坐镇幕后的杨震,提出这款火炮是苏联著名的拉各宾设计局的产品时候。那位被从前线紧急召回的,一手断送了苏军相当一部分优秀装备。就连杨震提供的几款新式武器,都通通被他枪毙了的前军械部长才想起这款在今年七月份被他禁止生产的火炮。
在总算查清楚这款火炮的来源之后,苏联方面却因为这款火炮在通过验证之后,便被禁止生产而无法提供现货。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让苏联人很是尴尬。一款外国人都知道的火炮,却被自己人下令禁止生产。而现在更无法拿出抗联所要求的数字,而无法交换到自己急需的反坦克武器。
最后还是那位担任总设计师的拉各宾少将,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告诉苏军总军械部。这款被那位苏联元帅枪毙的火炮,自己偷偷的在设计局所属的高尔基九十一工厂内已经少量生产了一部分。
虽说这些私下秘密生产的火炮,总数加在一起还不到一千门,但是满足抗联的需要绝对没有问题。正是有了这位关键时候站出来的少将总设计师,这才让这幅闹剧没有持续的太久便结束了。
当这款被杨震点名索要,整个苏军却是一门没有装备的火炮,引起极大兴趣的那位苏军最高统帅下令拉到莫斯科试射,以满足他的好奇心时候优异的表现。以及在随后维亚济马会战之中试用时候,以不过一个四门制的炮兵连,却在远射程之内,击毁了几十辆德军坦克装甲车辆时表现出的强大威力。
那位被这款火炮优异的性能所震惊的苏军统帅,如果不是现任苏军总参谋长劝说,差一点当场就要毁约。这款火炮具备的强大的,当前所有德军坦克都无法防御,更是苏军目前装备的主力四十五毫米反坦克火炮望尘莫及的穿甲能力,更是让这位苏军统帅舍不得拿出去一门火炮去交换。
不过虽然最终还是按照谈判定下的数目,交付了所有的火炮,并提供了全套图纸以及派出部分技术人员来到抗联协助生产。但是这位其实很小心眼的苏军最高统帅,却是将怒火全部发泄到了那位倒霉的前军械部长身上。
其实将火气发到他的身上,倒也没有冤枉他。如果不是他的守旧以及碌碌无为,这款性能极佳,而且威力相当大的火炮也不至于埋没这么久。按照苏联人强大的生产能力,到协议签订的时候,拿出上千门来说,绝对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如果不是他下令禁止这款火炮的生产,眼下严重缺乏新式反坦克武器的苏军,也不至于缺乏优秀的大口径反坦克武器到如此的地步。更不会低声下气的去求,之前一直求他们的中国人。
甚至杨震早就给苏联人提供火箭筒这种单兵反坦克武器,最终却被他下令禁止生产,甚至连图纸都销毁的事情,也在这个时候被某些人不小心的提了出来。这位元帅不怎么好的人品,让他明显很不受苏军各级将领的看待。
在处理他的问题时候为他求情的人几乎没有,落井下石的反倒是不少。就连在苏联肃反最激烈的时候,不惜冒着自己也同样被抓起来的风险,为苏军保留下不少才华横溢将领的那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以及现任总参谋长也都没有为他说过半句话。
在加上之前作为大本营代表去前线督战失败的经历,那位暴怒的苏军统帅直接将这位倒霉的前军械部长从元帅,一口气降到了中将,并打发到中亚军区做了一个手头炮兵七拼八凑也不过两个团的炮兵司令。
如果不是看在当年在察里津并肩作战过的老战友情份上,恐怕他的一颗大星会直接换成苏军少将标志的两颗小星。甚至有可能会被找一个不是借口的借口,如苏德战争爆发之初的那些倒霉蛋一样,被送上军事法庭枪毙或是打发到西伯利亚去搬石头。
这位因为过于因循守旧,让苏军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新式武器夭折的苏联元帅,这次却是栽了一个大跟头。虽说没有像杨震知道的历史上被直接降为少将,但却从此脱离了苏军高层,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再上过战场。先是中亚军区挂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后来被调到西伯利亚军区当了一个副司令。
除了那位倒霉的前元帅之外,杨震此举引发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苏联人对拉各宾设计局和苏军总军械部的严格审查。开玩笑,苏联人自己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款新式加农炮,那个远东地区该死的中国人是怎么知道的?
出现这种问题,一定是总军械部和设计局内部有叛徒、中国人的特务和敌对分子。不仅一定要查,而且一定要彻底的清查。将那些隐藏在伟大的苏联红军内部的敌特分子,一定都要彻底的清除出去。
结果就是杨震得到了这款优秀火炮的图纸和一批现有装备,而这款优秀火炮的总设计师以及他带领的设计班子,除了两个人经过严格审查之后被派到远东协助抗联生产之外,其余的通通被抓紧了内务部的监狱。
杨震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手会导致了这款性能优异的火炮,会比他原本知道的历史整整早了几个月量产。因为在这件事情犯了主观错误的他,一直以为这款火炮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就已经开始量产了。
他压根就没有想到,这款火炮实际上是在今年年底才开始生产,大规模装备苏军还是明年的事情了。更没有想到,一位苏军元帅的命运在自己手中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还有一批苏联的优秀火炮设计师,会因为自己而蹲了监狱,甚至很多人被枪决。
这件事情后续影响还不仅仅如此,甚至还延伸到了几年之后,抗联引进其他苏制武器方面。尤其是在抗联引进苏制D一式一五二榴弹炮、D四四式八十五毫米加农炮生产技术的时候。
被杨震搞的有些神经质,总是疑神疑鬼的苏联方面,几乎杨震每一次提出来引进那款武器,总是在事后伴随着对该武器设计局,或是生产工厂来一次彻底的大肃反。从总设计师到一般的技术人员,甚至工人都是怀疑的对象。
杀来杀去,间谍是一个没有抓到,苏联反倒是损失了不少优秀的武器设计师。这次拉各宾将军在那位苏军总参谋长力保之下侥幸的保住了一条命,但是他手下的设计班子却只剩下几个人,其余的人都被内务部逮捕之后随意按上一个罪名枪决。
除了火炮设计局,就连远东军区都跟着吃了瓜落。负责肃反和反特的远东军区内务部长,被召回莫斯科之后一去不复返。军区情报部长被逮捕之后,未经任何的审判便由莫斯科下令直接处决。就连科瓦廖夫,也差点没有牵连进去。在完成谈判之后即被召回莫斯科,很长时间才得以返回。
如果不是杨震再三要求,抗联对苏交涉只认他和那位远东王阿巴那申克大将,恐怕这二位也保不住自己的脑袋。至于直接负责此次谈判的远东军区参谋长,被降级成为一个师长派到了前线,最终阵亡在第二年的哈尔科夫战役之中。
杨震对性能优秀的苏制火炮的预见性和垂涎,导致了那位总是疑神疑鬼的苏军最高统帅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