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其他的方面,正像他说的那样,在战场上最没有保密价值的武器就是轻武器。动辄产量几百万支,几乎是人手一支的轻武器,在战场上很难做到保密,更谈不上不被敌人缴获。美国人先知道了,总比日本人先知道要好的多。
在感叹了一番美国人的生产能力和工艺之后,杨震先拿起那支自己兵工厂生产的小批量试制品,快速打了一个弹匣出去。又拿起美国制造的,同样打了一个弹匣出去。在轮番完成试射之后,杨震仔细品位了一下两者之间的性能后,转过头对熊大缜道:“你们做的还不错。”
“外观上虽然比不上美国造,但具体性能上,倒是相差无几。虽说精度与美国造相比,略微逊色了一些,但这中间的差别却不显著。加工工艺上的差别,必然会造成精度的上不同。以我们的老底子,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不错了。”
说罢,杨震又拿起两支步枪分别换上新的弹匣,又各自打了两个弹匣后,仔细看了看准星。发现两支枪的准星,在连续射击之下,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不用重新校正。枪身同样也没有任何走形的情况出现。
看到准星和枪身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杨震这才彻底的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后世见到的那些问题多多的六三式步枪,果然是擅自改变生产工艺和原始图纸造成的。原始设计,并没有什么毛病。
在连续的打完了两弹匣后,杨震才满意的拍了拍手中步枪,转身对身边的王光宇和熊大缜以及张镇华道:“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在量产的步枪上取消了连发射击,而改为只能使用三点式的射击方式吗?”
对于杨震的问题,作为步枪的主要试制者熊大缜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有些挠头。他也搞不明白一号为什么要做这种改变。明明这种步枪可以连续射击,而且其精度在连续射击的情况之下。因为使用短步枪弹,而且枪管也足够长,发射药可以完全燃烧。连发的时候,使得精度虽然略有下降,但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除了射程稍短之外,这种步枪连发的时候,不亚于一挺轻机枪。二十发的弹匣容量,也和关内部队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相当。在熊大缜看来,两支这种步枪在近距离之内,连发的状态之下,甚至可以有效的压制一挺日军普遍装备的九二式重机枪。
但一号却偏偏在量产型上取消了连射功能,只保留了三发点射功能,这实在让熊大缜有些搞不懂。他只听说过想尽一切办法改进武器性能,增加射速的。有意压制一种武器性能的,却还是第一次听到。
这种步枪刚一生产出来,作为生产者的熊大缜就彻底的喜爱上这种既有冲锋枪和轻机枪的射速,又有接近步枪的射程,其精度更不亚于手动步枪的武器。在他看来,射程稍近一些之外,这就是一支取消了两脚架的轻机枪。
而且后坐力却不是现在普遍使用的轻机枪可以相比的。最关键的是这种步枪的生产成本,却并未比手动步枪贵。虽说整体锻件机匣,与专门给军区直属侦察营生产的那种短自动步枪使用的冲铆组合机匣相比,加工工艺略显得复杂,而且在原材料的使用上也显得多一些。
但整体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其使用的三棱刺刀,造价和加工也比一般步枪使用的剑型刺刀便宜。按照熊大缜的估算,在拥有极高机械加工能力的美国,生产这种性能优异的所谓一号口中的自动步枪,每支的成本不会超过手动步枪。
不过熊大缜搞不明白,但不代表着边上的王光宇和张镇华这两位参军多年,久经沙场老将不清楚。对于杨震的问题,王光宇想也没有想的直接回答道:“一号,一种轻武器射速快,也代表着弹药的消耗快。”
“在战场上,什么情况都能遇到,谁也不能保证补充弹药能够按时送达。如果战士们习惯了打连发,那么自身携带的弹药无法维持太长的时间。一旦手头弹药因为武器的射速过快,在补给上来之前消耗光自身携带的弹药,那么对于战局的影响将会极大。”
“而且长时间的连发射击,势必会造成枪械的损耗过大。同时,枪管也容易发红、走形。与其让战士们白白的消耗弹药,还不如直接取消了连发的设置。三发点射,在战场上也足够了。至于更多的火力压制任务,完全可以交给机枪。”
对于王光宇的回答,杨震点了点头道:“到底是老同志,想的多。你说的没有错,我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才决定取消连发功能,统一改为三发点射。就是尽可能的想要在保证火力密度的情况之下,让战士们可以依靠自身携带的弹药,坚持更长的时间。”
“我们为这种步枪设计的携行弹药装具上是六个备用弹匣,再加上枪身上自带的一个,也就是说一个战士自身携带的弹药量为一百四十发。而一百四十发这个基数对于单发步枪来说,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一种速射武器来说,几个连发就打光了。”
“尤其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遇到情况很有可能会扣着扳机不放。如果使用连发,二十发子弹的一个弹匣,一两分钟之内就会全部打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便是配备了七个弹匣,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太长。而在战场之上,这种情况根本就无法避免。”
“而且对于一支手动步枪来说,必要的精度还是要保证的。三发点射,既可以有效的保证射击精度,又可以维持必要的火力强度,已经是足够了。要是步枪也都和机枪一样,那我们还装备机枪做什么?”
说到这里,杨震将手中的步枪放下后,对张镇华和熊大缜道:“你们从美国运来的步枪中,仔细的挑选和比对一下。挑选出最好的一万支,配上美国运来的步枪瞄准镜。单独入库,我要有其他的用处。”
放下手中的步枪后,杨震走到步枪后面那挺自己“设计”的八一式轻机枪面前。看着枪身下自己曾经熟悉无比的七十五发弹鼓和枪身,强行压制心中那股子飘忽的思绪。这种与同名的现在已经小批量生产的步枪,一起在后世曾经伴随他走过了整整两年军旅生涯的机枪,他简直太熟悉了。
看着眼前的这挺机枪,杨震不由的又想起了后世的老部队,还有那些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友们。按捺住心中的思念,杨震俯下身子将机枪的枪托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手指轻轻的扣动了扳机。这次多少有些显得心绪不宁的杨震只打了一个弹鼓,便放下了手中的机枪。
这种轻机枪虽然因为加工工艺上的原因,与后世相比略显得粗糙,尤其枪身上的烤蓝,与后世根本就无法相比。但是基本性能并未有任何的改变。其点射的精度,足以与一向讲究射击精度的日军大正十三年式轻机枪相提并论。
放下手中的轻机枪,心思显得有些沉重的杨震,只是拍了拍枪身但却没有做任何的评价。杨震不说话,边上的其他人也就不好说什么。即便是同样打了一个弹鼓的王光宇,也没有开口。场面上原本轻松的气氛,一时之间多少显得有些沉闷。
第772章 不要把我架在火上烤
熊大缜为人虽然有着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贯清高和倔强,但不代表着他看不懂眼色。作为一个聪明人,他还是有些急智的。见到场面上的气氛有些沉闷,却是道:“一号,这种步枪和轻机枪,应该取一个称呼了。我们总不能总新式步枪、新式步枪的称呼。”
听到熊大缜的话,杨震沉吟了一下后,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转过头对他道:“政委和参谋长怎么看的?他们没有给这些新式武器取一个名字吗?还有你们不是给他们取了一个四零式全自动步枪的名字了吗?”
杨震的话让熊大缜摇了摇头道:“一号,四零式步枪不是正式名称。我们叫它四零式步枪,是因为这种武器是四零年开始试制的。四零式步枪,只不过是我们内部用来研制和生产的一个代号而已。”
“至于政委和参谋长那里,我去找过。可她们都说这种步枪既然是您设计的,他们也不好越庖代俎,正式的名字还是由您这个设计者取为好。所以,这个武器的正式名称,还得靠您来亲自取。”
说到这里,熊大缜看了看杨震的表情,有些狗腿的讨好道:“一号,现在一般都流行用人命命名武器的名称,比如国民政府使用制式步枪就是叫做中正式步枪。美国人的汤姆逊冲锋枪,不也是用发明者汤姆逊命名的吗。”
“还有马克沁重机枪、勃朗宁重机枪,都是一个例子。还有苏联老大哥,什么莫辛纳干、托卡列夫,都是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的,我建议这款步枪和机枪,既然是您亲自设计的,我们就叫做杨震式步枪和杨震式机枪。”
“这两款枪您即是设计者,又是带领我们在战场上创造了那么多辉煌的军事统帅。现在更是抗联的最高军事指挥员。这两种新式武器如果以您的名字命名,绝对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而且以您的名字命名这两种新式的跨时代武器,比巩县兵工厂当初给他们仿制的那种步枪,起的那个纯粹是拍马屁的中正式名字要好的多。那种仿造的德式步枪性能不错,配上那个名字真可惜了。”
熊大缜的这番话,让杨震不由的翻了翻白眼,恶心的差点没有当场吐出来。今后谁再说他妈的知识分子不会拍马屁?谁再说知识分子清高?这个熊大缜就是一个生动的反驳例子。这个家伙为了那些所谓的人才,都无所不用其极了。
被熊大缜这个马屁弄的相当无语的杨震,看了看身边满脸堆笑的熊大缜,摇了摇头道:“你说人家巩县兵工厂给仿制的步枪起名为中正式,是拍马屁恶心之极。难道你小子现在给新式步枪用我的名字命名,就不恶心?”
“我告诉你,你少来这一套。要想拍马屁,等你学会后再说。至于你现在,还差的太多。看看你这副嘴脸,与过去皇宫内的太监有什么不同?我告诉你熊大缜,该给你的,你不说也会给你。不该给你的,你就是将马屁拍上天去,也不会给你。”
“所有的人才分配方案,是由军区和东北局统一研究后制定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单独就可以拍板的。抗联不是我杨震的一言堂,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就是拍马屁,也是拍错人了。”
杨震的这番话,让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的熊大缜尴尬不已。脸还嫩了些,还学不会那些脸皮极厚老油条,挨了一顿批评还若无其事的熊大缜,老脸不由的涨的通红站在一边有些不知所措。
好在一边捂着嘴,勉强才压制住笑意的袁芷若帮他解了围。看到场面上因为熊大缜的马屁而显得有些尴尬,心思灵慧的袁芷若轻轻拉了身边的李慧兰一把道:“李姐,咱们也试试这种新式步枪,看看是不是像熊部长吹嘘的那样厉害。”
李慧兰是什么人,心思并不比袁芷若差到那里去。而且在人际关系比现在复杂的多的后世锻炼出来的她,论起看人眼色,琢磨人的心思还在袁芷若之上。袁芷若的话刚一出口,李慧兰马上就明白了她的用意。
在感叹面前这个女人心思果然是八面玲珑,不好对付之余也不好不配合。虽说有些不情愿,但也只能就开口道:“那好,咱们也试一下这种枪。这种枪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新四军中,可没有这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