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豁,原来是领导主动当了吉祥物,不给专业人士添堵。顾淮之瞬间明白了为何顾玦等人提起福王来就是一顿夸了,碰上这样一个心里对自己能力有数的领导可不容易,多的是肚里没货还想瞎显摆的领导,碰上了简直让人立即撂挑子不干。
从这个角度来看,福王这种直白做法还真是最有用的。
顾玦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是天下闻名的风流名士,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旁人学习的模板,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迷弟迷妹一大堆,还有很多脑残粉,堪称名士界顶流。
顶流自带话题度,平常他们出去搞个文会都是大新闻,现在一起跑去弄什么报纸,说是要印文章。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轩然大波。
偶像们都要印文章了,迷弟迷妹们还等什么?赶紧准备好银子买买买,必须第一时间拜读偶像大作,感受一下神仙写文,吹爆神仙偶像!不仅要读,还要做好笔记,把这帮神仙的文章都抄下来记一记才行!
一时间京城文坛动作频频,差点弄出京城纸贵的效果,就等着大晋报纸第一期现世。
名士效应之下,第一版报纸的销量非常之好。光是京城,第一天准备的一万份根本不够,又加印了好几次。狂热的名士粉们正想拜读偶像们大作,焚香沐浴后虔诚地打开报纸,结果一看,《京城到西域的驰道修建进度》《阵亡将士抚恤金发放核对》《谁是京城最得民心的好官》,名士粉丝们傻眼了,这都啥玩意儿?再看背面,《你所不知道的名士》《京城十大风流人物》《前日御宴上陛下的讲话》…这些谜一样的标题到底是什么回事啊?
另外,这些正经的标题中是不是混进去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名士粉们耐着性子仔细一看,终于找到了自家偶像的名字。再一看内容,顿时狂拍大腿大声叫好。名士就是名士,名气真不是吹出来的,就算顶了个没有任何美感的标题,写出来的文章都让人口齿留芳。
顾淮之一再强调报纸的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写的内容一定要通俗易懂,也就是说要摒弃引经据典那一套,走亲民风,争取做到不识字的老人妇孺都能听得懂。这个要求乍一听起来有点掉档次,实际上对作者的要求极高。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对这些打小就学四书五经的名士们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反倒是顾淮之这个要求让他们有点为难。别说他们了,就算被福王点过来的几位寒门出身的新科进士,听到顾淮之这个要求也抓了瞎。寒门并不代表底层老百姓,虽然听起来家里穷,好歹也带了个门字,小有薄产。这样的人,家里为了让他们一心念书,根本不会让他们了解农事之艰,不知底层百姓的疾苦。这种情况下,怎么写好一篇文章,那就是一个大难题了。
不过名士们这偌大的名声也不是白来的,顾玦另辟蹊径,走的犀利吐槽风,在抚恤金一事后痛骂贪官污吏,言辞之辛辣,语气之刻薄,让人读了后就跟大夏天喝了冰水一样,爽!配上前面让人气到爆炸的贪官贪墨孤儿寡母抚恤金,让保家卫国的士兵家属得不到妥善安置的真实情况,极易引发百姓共鸣,见了顾淮之那段骂人的话,一个个都跟自己骂了对方一样,痛快得很。还有人表示学到了很多骂人的新词汇,下回和人闹矛盾了就这么用。别说,这名士骂人都与众不同,一个脏字儿都没有,通篇读下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这样一番话骂下来,都觉得自己也有文化了呢。
最出挑的则是另一个寒门出身的名士,他和冯克己一样出身乡野,见惯了民生疾苦,同理心十分强,写出来的文章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据说京城门口的小吏一读,就有不少不识字的百姓跟着抹眼泪,都说这文章好,写文章的人是真正明白他们内心苦痛的人。
有了中上层读者打底,又扩宽了平民百姓,报纸的名气以京城为中心点,迅速向各州辐射。
现在京城老百姓一大爱好,上茶楼听说书先生念报纸。别说,这报纸上写的东西范围是真的广,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民生都有所涉及,选材既有代表性又有趣味性。顾玦本就头脑灵活,又有点离经叛道,和顾淮之生活了这么久后,不知不觉被顾淮之影响,脑洞比谁都大。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跌宕起伏又贴近百姓生活,比如今天写的这个《如何成为名士》,以那位寒门名士为人物原型,结合冯克己的部分经历,讲述了一个有志青年是怎么不畏艰辛艰难求学最终成长为一代名士的故事。其中有狗血有打脸还有极品亲戚,短短两百来字的篇幅被说书先生进行艺术加工后,完全就是一部大男主升级爽文,听得人如痴如醉,心情随着主角的遭遇而跌宕起伏。
就是在极品亲戚这一栏,不少人暗自嘀咕,这些嫌弃男主命硬克亲,又嘲笑女主家是绝户的嘴碎闲人,好像跟自己有点像啊…自己昨天还在跟人唠嗑别人家的破事儿来着……
更有报纸上写的国内各项大事儿,让百姓们头一回意识到,呀,原来国家大事我们也能参与啊?大晋原来这么大的吗?每一州的天气竟然都不同,各地的风俗也不同,听起来倒是有趣,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感觉又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了呢。
至于读书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每次报纸一出,必须人手一份。这上面印的可都是国之大事,最新消息都在里头,谁要是不看,出去和好友聚会都插不上话。
至于官员们,就冲着报纸刊头的“大晋报纸”四个御笔亲书,也得掏钱买买买啊。
是以报纸一经刊印,很多时候都供不应求,让暗搓搓等着看福王笑话的人憋了一肚子气,也让冯克己对报社改了观:这样得民心的东西,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就是每期总有那么几篇不正经的文章,看着很是碍眼。
要不是觉得自己正面怼不过顾玦,冯克己真想撸起袖子跑去顾府把顾玦也骂个满头包。你说你做报纸就好好做,干什么弄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印上去?浪费不说,还拉低整份报纸的格调!
柿子捡软的捏,冯克己怼不过顾玦,骂一波福王还是可以的。于是,老老实实在报社当吉祥物又收到了来自舅公的责骂,很是懵逼:我啥也没干啊,干嘛又骂我?
骂的就是什么都不干!冯克己心里的火全都朝着福王撒去,指着他的鼻子骂他这个报社社长是干什么吃的,审稿都不会!那些不正经的东西就不该出现在报纸上!
福王委屈:那也得他们乐意听我的呀。
冯克己吐血三升,彻底不想搭理这个憨货。
然后,心里憋屈的冯克己又盯上了顾淮之,偷偷问他,“你不是说办报纸也能挣很多银子吗?现在报纸虽然卖得不错,但一份报纸也就两文钱,就算卖得多,也挣不了几个银子。你说的大笔进账在哪儿呢?”
搞不定让人来气的蠢蛋,就只有把精力放在户部的银子上了。冯克己深谙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的人生哲理,绝不憋屈自己,转而把压力转嫁到顾淮之身上。
论起挣钱这方面,顾淮之还真没输过。听到冯克己这话,顾淮之便自信地点头,胸有成竹地对冯克己保证道:“大人您且等着看吧,我说的大笔进账马上就要来了。您最好叫上两个人去国库门口守着,就等着数银子吧。”
第122章 数银子
顾淮之这话说得神神叨叨的;冯克己还真不大信他。本着爱护有能耐后辈的原则,冯克己还缓和了脸色温声安慰顾淮之,“报纸能办成现在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虽然赚得不多,但日积月累下来数目也十分可观。再攒个三五年,也能回本;后面都是净赚的;朝廷并不亏。你可别为了争一时之气瞎出主意,反倒误了自己的名声。”
顾淮之谢过冯克己的好意,伸手在空中写了个“商”字,再次自信笑道:“大人放心;这事一准儿错不了。”
冯克己看着那个“商”字,眼中继续冒问号:这是让商人参与进来挣商人的银子?但一份报纸就两文钱,就算有富商加入,又能挣多少?还白白带累了报纸的名声。怎么说大晋报纸也是御笔亲书的报纸,又有陛下的亲儿子福王坐镇;满满的天家威严;怎么能让这样一份报纸沾染上铜臭味?
倒也不是冯克己看不起商人,主要是这种档次的东西;让商人参与进来不合适。
顾淮之则表示这样没毛病,大晋报纸本来也不是全部走严肃风,人家还有个版面专门评选三大才子齐四大美人呢;八卦味甚浓;还最受百姓喜爱。
这个版面从来就跟高大上三个字没什么关系;也没见因为这个就损害了皇室威严啊。
冯克己见顾淮之神神秘秘还是不肯松口,心下也不由好奇,这位接下来又要使出什么手段来?倒是比银子还让人觉得期待。
顾淮之想要认真挣钱的时候;那就没有他谈不成的合作。他敢跟冯克己打包票能让户部多出一大笔进账,自然是早就在心里算计好了下一步要怎么走。
早在之前京城商人们哭着喊着要捐款帮朝廷修前往西域的驰道时,顾淮之就粗略算了算他们的财政情况。得出来的结论是这些都是大肥羊,想要刷功绩的时候就可以在他们身上薅薅毛。
上回捐款的事儿和试着去西域通商之事,顾淮之已经和京中几大商户有过联系。这一次,顾淮之再找他们,也是熟门熟路。被顾淮之下帖子的几大商号当家也没有第一次收到帖子的忐忑,个个儿都兴奋得不得了,还抽空聚了个会,私下悄悄讨论,“也不知道顾大人这回找我们,又有什么好事?”
“谁知道呢?不过顾大人那就是财神爷转世,咱们只要老老实实跟在他身后喝汤就行。”
“就是,谁还会嫌银子多啊?”一位胖乎乎的中年商人摸着鼓出来的大肚腩笑眯眯地开了口,他天生一张笑脸,圆乎乎的很是喜庆,十分得人眼缘,在商贾中人缘极佳,收了顾淮之的帖子后就处于兴奋状态,还美滋滋地猜测了一波,“听说最近那个非常有名的报纸就是顾大人向陛下提议弄的,莫非顾大人想跟我们谈一谈报纸的事?”
这话一出,就有人打退堂鼓,“这…要是谈报纸的事儿,那我们也帮不上忙啊,朝廷自己印就够了。再说了,那玩意儿能赚的也不多,有这工夫,我还不如多跑一趟商,来回进账一合计,都够卖几十年报纸了。”
其他人听了也纷纷点头,大家都是商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再谈这点小利益,岂不是遭人耻笑?
倒是圆脸商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顾大人天纵奇才,他的心思哪是我们能猜到的?不过依我之见,顾大人是个办大事的人,报纸的利益,我们心中也基本有数。顾大人若是想让我们参与,只找一家就能吃下。现在顾大人给我们每个人都下了帖子,想来不会就为了这么点利润就让我们都聚在一起。”
大家齐刷刷点头,吹一波圆脸商人分析得有理有据。
圆脸商人面上不显,心下却很是自得。
翌日,顾淮之同商人们见面,寒暄过后便直奔主题,“京城最近新出了一个叫报纸的东西,不知各位可有耳闻?”
这么有名的东西,谁没听过那就证明他孤陋寡闻了。众人齐刷刷点头。
然后就听顾淮之问他们,“报纸的销量这么好,诸位就没什么想法?”
这话一出,商人们纷纷向圆脸商人投去意味深长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