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国帝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这句简单的话,奠定了一支军队的信心。
  再后来,这支军队,重塑了一个帝国的信心。
  秦王说:“唐军威武!”
  于是,“唐军威武”的宣言,响彻天地。
  而后,在众将簇拥下,李从璟入城。
  ……
  仪坤州是耶律倍布置下来防备唐军北上的重镇,兵力多不足为奇,此战契丹军俘虏虽有近两万人,却也不必太担心他们会生出什么乱事来,与卢龙军的士气高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已经丧失了抵抗意志,如今他们不再是狼,而只是一群羊。
  一群失去头领且丧失心智的羊,是不必担心的。
  就算现在给他们兵刃,他们也不见得敢拿起来面对唐军。
  要打垮一支军队,杀伤多少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击溃他们的军心,击溃他们的战斗意志。
  耶律黑格的人头已在城中传了一圈,现在又回到了城门处,让李从璟略感诧异的是,耶律黑格僵硬的面孔没有怒目圆睁,眼中没有不甘与愤怒,倒是显得悲哀而无奈,他像是走得很从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像是走得很心安理得。
  契丹俘虏杀与不杀、何时杀尚在两可之间,但耶律黑格的人头,还是要挂在城门上示众,以警世人。
  在城墙上,李从璟看到了那数十名工匠的尸体。
  契丹军在对这些人举起屠刀的时候,内心的确是愤怒的,所以这些工匠全都尸首分离倒在血泊中,他们的衣衫是素色的,所以血迹更加触目惊心。
  这些耗费无数心血,打造仪坤州防线,以保护契丹军、以助契丹军赢得战争的工匠,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最终会死在契丹军的刀下。
  李从璟本想见一见主持修建仪坤州防线的工匠首领,因为仪坤州城防工事的确是大家之作,他还想将此人带回大唐,让此人日后为大唐效力,如今人是见到了,却再也没有让刘仲为国赎罪的机会。
  身为唐人,纵然有万般无奈,但一身在大唐学到的本事,最终却用作了帮助敌人对付母国,怎么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当李从璟看到工匠中有不少唐人时,他心底很是愤怒,他很想将这些人鞭尸,然后拖下去喂狗。
  “契丹国中有不少唐人,其中不乏成了契丹军士的。”莫离注意到李从璟眼神的变化,便低声提醒。
  莫离这话不错,契丹军大抵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契丹本部族人,二是臣服部落勇士,三是地方州县中服役的。
  第一部分是契丹军绝对主力,这些人平日放牧,战时出征;第二部分其实不多,因为契丹军出征时,一般只要臣服部落出钱、粮、马匹等物资;第三部分中就有一些唐人了,毕竟契丹国中的州县是契丹安置唐人的主要所在,不过这部分军士也不出征,只守备地方。
  “早年间,幽云局势紧张,诸侯混战频繁,数十年间,百姓亡命而入草原者不知凡几;而后契丹势起,阿保机南侵,为其所虏而被迫入草原者,又不知凡几。许多年来,这些人在契丹落地生根,成了契丹治下之民。民乃国之本,阿保机时契丹之所以能国势中天,与此有莫大关系。”李从璟想起许多事,心头有些复杂,如何处理契丹国中的唐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唐末五代,在草原与中原的民族交流与融合问题上,其实是个非常时期。
  说它是非常时期,是因为它划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与草原民族的交流、融合,基本是单向的,即草原民族内迁,而后融入中原民族。
  这种交流与融合,有战争方式,也有和平方式。自从汉武帝开创了大举收服草原人的先河,草原人便开始了这个不可逆转的历程。
  这个历程最具代表性的时期,是五胡乱华的时候。
  而五胡乱华的最终结果,是五胡最后都被汉人融合,成了汉人。
  他们被融合,变成汉人,是因为什么?因为汉文化。
  唐前期也大体如此。唐后期至唐末五代,情况则有不同,它划分两个时代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一时期,开始有汉人成规模北迁,越过长城居于塞外。
  原因无非两个。第一是主动的,躲避战争兵灾;其二是被动的,被草原人掳过去。
  汉人北迁,结果是什么?
  促进了草原政权的强盛。
  为何五代之前的朝代,草原人无法真正入主中原,而五代之后,出现了元、清?
  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草原政权变强了。
  因为草原人学习汉之先进文化,被汉化的程度深了,所以其政权空前强大起来。
  由此可见,幽云十六州的割献,对草原到底意味着什么,其相对对汉民族的影响,又有多么大。
  “汉人北迁,起初时人数少,彼时之民携绝对先进之文化,进入草原之后,为草原人所仰慕、拜服,遂得以在草原上地位显赫,但此时一者因为北迁之人少,二者因为草原人尚且愚昧,故而对草原之增强有限,五胡虽得以乱华,却不能入主中原。”
  李从璟在心头默默想道,“唐末五代却非如此,此时之草原人,受先前汉人千百年之‘教化’与影响,已然颇具文明程度,此时唐人成规模北迁,携带的不仅有汉文化,还有汉文化之下的种种先进技术与制度,契丹因此强盛之后,遂能建立帝国,与中原分庭抗礼。”
  “及至赵宋之后,情况明显变化,汉文化被草原民族大加吸收,中原政权反而倒是为其所反噬,故而有元、清两朝。五代之前,草原无帝国,而五代之后草原始有辽、金以至元、清,乃因此之故。”
  “原本耶律德光曾灭后晋而居于中原,但不到一载便不得不北归,往小处说,是耶律德光政才差了些,但从大处看,却也是此时草原汉化程度、文明程度不够之必然。而后,元能入主中原百年,而清据有九州数百年,乃因其文明程度,或者说汉化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李从璟凝视着仪坤州喟然一叹,心中想到:“后世说五十六族皆中华,也说元、清乃中国之朝代,其因在何?不就是因其袭承汉之文化,其人皆被汉化了么?”
  “殿下在想什么?”莫离见李从璟面色少见的凝重,而且久久不语,遂询问其故。
  “在想如何处置契丹国中之唐人,又如何对待契丹国中之草原人。”李从璟收回思绪。
  没有汉民成规模北迁,没有汉文化对契丹的改造,往大处说,就没有契丹的强盛,往小处说,没有眼前的仪坤州防线。李从璟由今日之战与身前的工匠尸体,想到这些问题,不是偶然,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可回避。
  悉数迁回唐人?不太可行。
  不迁回唐人,任由其继续为契丹强大而贡献力量?也不可行。
  选择性迁回一些读书人、匠人?更不可行。
  “殿下可有腹稿了?”莫离接着问。
  李从璟提及的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到草原与中原往后的千年大计,处理好了,说草原与中原自此相安再无大战,也并非没有可能,处理不好,则贻害无穷、边患难休,所以莫离问的很郑重,神色也极为认真。
  “古往今来,凡帝国内乱,则外族必趁机入侵,内患必然引起外患,此事不可避免。若想外族不侵我大唐,帝国无边疆大患,必须要帝国强盛。国强,则四夷畏惧,外族臣服,甘为驱使;国弱,则臣子作乱,夷狄觊觎,外族入侵。”李从璟道,“此为亘古不变之理。故此,求彼弱,非正途,求我强,方是大道!”
  莫离肃然点头。
  半晌,见李从璟不再说话,莫离诧异道:“这就完了?”
  “难道我没说完?”李从璟怔了怔。
  莫离眼露失望之色。


第686章 汉唐之文明
  莫离的确很失望。他失望是有道理的。
  “古往今来,无恒强之王朝,强弱变更,如秋冬变幻,无可避免,更无可颠破。自今往后,中原固能强百年,然数百年之后如何,千年之后又如何?如是视之,草原之民,依然有南侵中原之可能。”莫离神色肃穆。
  他接着道:“求我强固然重要,然离窃以为此非万全之法。凡人之交,共富贵容易,同患难就难,何况是国家之间。彼强则我附,彼弱则我欺,此非真理邪?”他顿了顿,面色柔和了些,看着李从璟道:“况且就眼下而言,殿下方才的话,还是没有回答殿下自己提出的问题。”
  李从璟点了点头,嗯了一声,“的确没有。”片刻后他笑着问:“莫哥儿可有办法?”
  莫离张了张嘴,最终无奈道:“离尚无良策。”
  李从璟转身问杜千书:“千书可有良策?”
  杜千书寻思着摇摇头,不过他又补充道:“本朝以来,中原与草原往来日盛,若是悉数迁回唐人,令中原与草原不复来往,似不可行。然帝国若是对此等往来没有大策指导,则又失之无为,无异于坐视百年后边患再起。”
  “千书说的有理。”李从璟略表赞赏,随即又看向桃夭夭。
  “别看我,政事我一向不通。”桃夭夭满脸我很白痴但我很自豪的表情,理直气壮的一塌糊涂。
  但她随即又道:“不过既然中原与草原之往来无可避免,何不顺势而为?你们都是熟知历史之人,难道不知数千年之前,我族也不过只有一隅之地?彼时先祖能开疆扩土,至本朝,帝国遂能有万里江山,草原便是特殊些,征服此地要多费些力气,然这不正是你等用武之处?”
  桃夭夭这话说完,便发现众人都齐齐看向他,所有人的双眼都亮得厉害。
  她顿时有些不好意思,旋即眼帘一沉,气势十足的瞪了回去,“瞅啥?”
  诸人讪讪收回目光,没人敢跟桃大当家嘴硬,毕竟打不过人家。
  “真是金玉良言,一语惊醒梦中人!”莫离拱手相谢,随后看向李从璟,“历史潮流,可顺不可逆,草原受我族文化之熏陶已然千年,我等何不将此过程推进得更彻底些?”
  他脑子里很快理清思路,语速愈发快了,也愈发有力,“大唐文明,天下之最,四夷争相学习、效仿乃不可避免之事。既如此,帝国何不大力推行此事,以使受我大唐文化教化之民,皆为唐人,受我大唐文化教化之地,皆为唐土?彼为外族,固然有乱我中华之嫌,倘若彼为我族,又怎会自毁宗祠!便有乱世,也是内乱,而非外战,待得乱世终结,天下仍会一统!”
  莫离双眼清明,语调铿锵,“今之契丹,虽势力小成,然因殿下之征伐,已无力与大唐抗衡。假以时日,海内一统,帝国复有贞观之盛,而契丹不过一隅小国,大唐要化其为内族,未必不可能!”
  他总结道:“唐人不必回迁,百工不必南归,今日彼辈倾尽所能浇灌之地,明日自会尽为我大唐所有,于此观之,彼辈仍是为国效力!”
  杜千书也神色激昂,补充道:“昔日中华能同化五胡,今日也能同化契丹,其因在何?皆因我大唐文明之优也!千百年后,天下不知有契丹,而只有唐人矣!”
  顿了顿,杜千书接着道:“唐人不仅不必回迁,待得帝国强盛,还可令中原百姓出关,使其居之于草原。除此之外,也可令契丹之民内迁,使其居之于中原。如此双管齐下,以我大唐文明之优良,百年之后,长城不复为边关,而只不过是帝国一景!”
  莫离很认同杜千书的话,也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