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又弄出一个“撤省改制”,把一省分成数块,以大化小,比如江苏就分成淮北、江北、苏南三个镇抚使,安徽设皖南镇守使,想分而治之,也是半途而废。
这些举动反而弄得老袁人心尽失,他有些太着急收权了。
但他所依靠的北洋军现在反而成了他的对手,只好另起炉灶,设立模范团,想重整新军。但所用非人,袁克定想当模范团团长,段祺瑞把持的陆军部坚决不准,无奈之下老袁只好自己兼任军官模范团团长。袁世凯老了,已经不能自己亲自训练军官,这军官模范团里倒有一大半成了段祺瑞的人。
老袁的境遇让林铄悚然心惊,实际上他已经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来。
赣宁之役,若是南方的栋军集团能坚决执行林铄的指令,现在他所掌控的地盘要大得多。许多人顾忌与民党的情谊,瞻前顾后,最终让冯国璋捡了便宜。
按照林铄原来的构想,冯华甫是没有机会进南京的。
有鉴于此,林铄才决心按照后世的方式对中华复兴党和手下的军队进行改造,从后世的经验来看,这是目前情况下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
党国、党军,最少还是蛮有战斗力的。
有战斗力的意思就是听话,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
至于缺点,也是有战斗力,领导决策错误也无条件服从,战斗力变成破坏力,其效果也大得惊人。
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
林铄督闽之后,为了培养自己的嫡系武装和政务人才,在原来马尾新建的船政学堂新址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开办了这五所高等学校,西北的栋军军官学堂随之并入福建军政大学,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
芜湖钢铁厂自从1907年开工建设开始,历时六年,终于在1913年10月底炼出了第一炉铁水,为此,林铄专程前往芜湖参加铁厂1号高炉的点火开工仪式。
芜湖钢铁厂和经过改扩建后的汉阳铁厂一样,拥有六座炼铁高炉,四座转炉和两座日产150吨的炼钢平炉,设计日生产能力为1000吨生铁,年生产钢铁30万吨,另外铁厂所属的煤焦化厂每年能生产10万吨化工原料。
看着从出铁口喷薄而出的炽热火龙,林铄总算是安下心来,至少在未来数年内,这座大型钢铁厂,每年都会给他提供上亿元的利润。
现在安徽的情况显得特别怪异,袁世凯任命的安徽督军张勋呆在江苏徐州,而安徽省长倪嗣冲却赖在老巢蚌埠,死活不肯到安庆办公。反而是省城安庆却由庄翼的安徽第二师驻防,政务无人作主,如遇有大事,官员们还得向蚌埠或徐州方面请示。
另外就是李之梁这个皖南镇守使,虽然名义上是张勋的下属,却一直在扬言要剪去张大帅头上留的辫子,张勋却毫无办法。
这三人割据皖省,一人一片地方,却也相安无事,也算是北洋时代一道奇特的风景。
林铄的西北军因为入蒙作战的原因,已经扩充到了五个师,拥有晋、绥、察和科布多四省之地,而在南方,闽军有两个师,浙督董云堂手下有三个师,赣南蒋承渝手上有一个师,苏州的刘之洁、李任部有一师,再加上鄂西的张廷辅师,李汉骏和李云龙各有一个混成旅分驻在荆州和湘西。如今中华复兴党直接控制的军队已经达到十四个师之多,总兵力超过北洋军的总和,已经成为国内最为庞大的军事集团。
实际上,现在袁世凯在做出一些重大的决定时,大都会征求一下林铄的意见,栋军集团已经成为北洋集团中可以左右时局的一股重要力量。
国内政局平稳,工商业在发展,而且欧战很快就会开始,林铄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外贸易上。
为了提高国内海军实力和笼络海军,林铄把想把罗源港和造船厂一半的股权转让给海军部,但遭到德国人的反对,德国银行相信林铄的还款能力,但绝不会相信穷得要当裤子的民国海军部。
这里不得不提到中美两国在清末签订的关于两国海军合作的《贝里咸合同》。
《贝里咸合同》一般称之为《伯利恒合同》,是美国政府授意伯利恒公司与清政府在1911年签署的一份庞大的海军重建和军港建设计划,旨在加强清朝的海军实力,意在牵制越来越庞大的日本海军对美国的战略威胁。
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抑制日本海军势力的扩张,维护美国在远东利益的需要,向清提出合作计划。其内容包括:美国为清国建立舰队及其一切设施提供帮助。清国重建海军所需的舰船由美国公司建造,其费用暂由美国政府暂时垫付,再根据清政府的财政状况逐年偿还;由美国为清国设计海军军港的设施设备,由美国政府出资,美国公司承揽建设;美国政府义务为中方培养海军军官,中国海军可派遣留学生进入美国海军学校免费学习,由美国政府提供资助。美国海军可派出海军军官驻扎清的各舰艇,担任中国海军顾问和教练官。
1909年,清海军大臣载洵访美,就两国海军合作原则上达成口头协议。
1911年3月,塔夫托总统接见访美的原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强调中国若要自强就必须加强海军力量,在这一方面美国可替中国建造舰船,培训军官。根据这一提议,清政府内部达成借款协议,决定造船经费以2500万两为限;借款方式为无抵押借款,按年偿还;在中国国内建设的海军炮厂、造船厂,生产火炮型号由中方规定。
1911年9月伯利恒钢铁公司总经理施瓦布在塔夫脱总统支持下访问中国。10月21日海军大臣载洵代表清政府与贝里咸钢铁公司签定合同。
《伯利恒合同》实际上是一份披着商业外衣的两国海军合作计划。
随着清政府垮台,《伯利恒合同》自然没有履行。
1913年5月,美国总统威尔逊上台后马上宣布承认中华民国的合法性,声明不改变共和党时代以来的对华政策。在美方的积极推动下,北京政府和海军当局也公开表示贝里咸合同仍然有效。1913年12月贝里咸公司副经理约翰逊在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罗源港和造船厂后向林铄提议,于罗源湾建设军港,并提出可利用1911年伯利恒合同中所定借款资金,来制造防守该军港的枪炮厂和军舰等。由于德国人的干扰,约翰逊与林铄、中国政府海军部之间拟定了以海军部所属的厦门船坞局为基础,在厦门湾建设海军大港的计划,定于该地建设海军军港、造船厂和海军枪炮厂,以做为中国海军将来的根据地。
该合同经披露后引起日本方面警觉,日外务省向驻外机构发出指示,要求极力阻止此借款合同成立,但美国政府借口这是商业合同而不与理会。
1914年2月9日,贝里咸钢铁公司代表,约翰逊与中国海军部之间秘密缔结新借款合同。合同的主要内容为伯利恒钢铁公司承诺向中国海军新建厦门军港、造船厂及海岸防御设施的建造工程提供贷款,并承揽施工工程;借款总额为5000万美元,先期支付1000万美元作为海军军费,剩余4000万美元将全部作为建造港口、造船厂和海军枪炮厂之用;年息5厘,还款期限35年(可先搁置10年);手续费8厘;以所建造的一切设施为担保;只能雇佣美国人来建造码头设施、船渠和岸防设施,全部使用美国的材料、设备。其后伯利恒公司又与海军部就江南造船所扩建签订了一份500万美元的借款合同,用以为江南造船所增添新的设备。
《伯利恒合同》中先期支付的1000万美元大部分被北洋政府挪作陆军经费,只有一小部分(35万美元)被用于向美国派出海军留学生。
美国援建的厦门军港和海军造船厂也开始在建设当中。
;
正文 十四、画饼里的中国战巡
林铄在前清时代为兴建罗源港和可门造船厂从德华银行所借的4000万马克贷款到了第一年的还款之期。
已经基本建成的福州可门造船厂如今拥有两座30000吨级和两座17000吨级的大型船坞,其规模超过了日本的川崎神户造船厂、横须贺海军工厂和三菱长崎造船厂,成为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中美之间《伯利恒合同》在厦门合建海军军港和厦门海军造船厂项目的实施不光刺激了神经敏感日本人,还触动了德国人。中国海军一直以来都是德国造船厂在海外的最大客户,而且德国军工一直在中国陆军的主要军火商,中美之间的军事合作肯定会危及德国军火商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经过很短时间的协商,德国人很快就同意利用罗源港的商业借款所还本息,为中国海军建造两艘最新的战列巡洋舰。
林铄在这里耍了一个小花招。
海军部在1913年制订了一个五年造舰计划,其中包括购买两艘一等战舰,就是说两艘战列舰或是战列巡洋舰,袁世凯倒是批准了这个方案,可是以北洋政府现在的财政状况,连现有的海军训练费都掏不出来,哪里还有钱将如此庞大的购舰计划付诸实施。要知道日本人从英国所购买的一艘金刚号战列巡洋舰就花费了近210万英镑,约合1900万银元,这么一大笔钱基本上顶得上12个陆军师一年的所有开销。
但如果有人肯借款帮你造舰那情况又大不一样。
在海军总长刘冠雄和萨镇冰等海军元老的力争下,老袁同志最终批准了海军部的购舰方案。寅吃卯粮是北洋政府的最大特点,只要不用掏现钱,就是再多的银子也敢花。
至于日本人和英国人的强烈抗议,老袁有的是办法对付。
时隔三十多年,徐建寅又再次到了德国,这一次和前次一样,还是为中国订购两艘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巡洋舰。
也许是沙恩霍斯特级装甲舰带来的蝴蝶效应,这一时空德国海军要比另一个时空中更为强大,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标准排水量达到了17600吨,而且装备了8门11英寸主炮,基本上与英国人的无敌级相当,成为了德国海军第一艘战列巡洋舰。
中国海军订购的两艘战巡和德国海军在建的德弗林格级是同一型号,与另一个时空稍有不同的是此级军舰排水量稍稍大了一些,达到了28200吨,而且装备了8门340毫米主炮,其性能与日本人从英国购买的金刚级相当。
1913年秋日的阳光照在汉堡的海湾,这无疑是一年当中最为惬意的季节。
由于提尔皮茨的退缩,如火如荼的英德海军竞赛稍稍平静下来,这位德国海军的掌门人决定不过份地刺激英国人,从而大幅削减了德国主力舰的建造计划。这也使得德国海军在欧战爆发后并没有足够的主力舰来应对英国人的主力舰队,在欧战初期德国海军一直呆在港内禄禄无为,实际上是由这位德国海军总司令一手造成的。
作为老牌的德国造船厂,伏尔铿造船厂一直与中国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北洋水师时代的“镇远”和“定远”两舰,在到现在作为民国海军主力的“海容”、“海筹”和“海琛”号都是出自于这家造船厂,而且林铄手上的沪东、可门和海门三大造船厂都有大量来自于这家船厂的德国工程师和技师。
提尔皮茨的短视使德国海军的发展速度骤然放慢,但也使得伏尔铿造船厂能够腾出富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