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决战第三帝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这对英军来说有些困难,但不愿就此放弃苏伊士运河乃至英国本土与殖民地间的联系的英军,当然会想尽一切办法达到甚至超过德军的装备水平。


第一百零八章 运输线
  韦维尔是没法在北非继续指挥下去了。
  “战斧行动”失败后不久,韦维尔就收到一份电报:“首相致韦维尔将军:奥钦莱克将军将接替你的职位担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而你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优秀人才和十分杰出的军官,将填补英印总司令的空缺职位。”
  “优秀人才”和“杰出军官”……这些词都是英国人用来安慰失败者的,韦维尔当然明白。
  韦维尔决定服从这个安排,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北非是彻底失败了,尽管他败得有些不服气,他明明就可以赢的……
  想了想,韦维尔就心情沉重的向伦敦回电道:“我无条件服从安排,北非的失败,全部责任都在我,我等待奥钦莱克将军前来接替我的指挥……”
  韦维尔离开前表现出了一名英国人常有的绅士风度,也表现出了一名战士应有的勇气。
  对此,秦川认为这是丘吉尔缺乏用人的胸襟和眼光,如果丘吉尔始终用韦维尔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历史上的隆美尔或许会更快败出北非。
  然而,英军将领却是失败一个换一个,再失败就再换一个……其结果就是每一个上阵的将军都对沙漠作战不熟悉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等他们差不多适应时也就离被撤换不远了。
  最后上阵的蒙哥马利之所以能赢,那完全是因为英军在兵力、装备和补给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几乎可以说无论是谁来指挥只要无脑往前推就可以获胜了。
  奥钦莱克并非完全没有指挥沙漠作战的经验,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在北非指挥过英军捍卫苏伊士运河,这也是他被丘吉尔选中替换韦维尔人选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证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往往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
  这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德国许多将军比如隆美尔本人也打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拥有了一战的经验后就在战场上时时避免将战斗打成类似一战时的堑壕战,其它德国将军也是在这一点的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战术理论,“闪电战”由此横空出世。
  但如果死守着一战的那些经验以为往后的战争就是那样不会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构筑战略、战术甚至研发装备,那就会闹出一个个笑话了。
  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就是笑话之一,法国人从一战堑壕战总结到的就是往后战争就是敌我之间在堑壕之间打来打去,于是构筑了一条世界上最豪华、最坚固的堑壕来支撑其“绝对防御”的军事理论。
  英国会比法国好些,但也是半斤半两……它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研发主要针对的是堑壕战,比如步兵坦克。
  新上任的奥钦莱克将军就深受其苦。
  他第一时间就统计了自己的部队及装备,然后吃惊的发现自己手里只有一百辆故障频频不堪使用的“玛蒂尔达”坦克。
  “看来我是来收拾烂摊子的!”奥钦莱克将军对参谋说。
  “不,将军!”参谋回答:“德国人的坦克比我们还要少得多!”
  “噢,是吗?”奥钦莱克将军回答:“但德国人的坦克至少还能开到我们的阵地面前,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敌人的威胁并且需要防范,但德国人需要担心我们的坦克吗?”
  参谋不由哑口无言。
  奥钦莱克将军说得对,德、意军与英军的防线大慨相距三十公里……会相距这么远是因为之前英军撤退而德军没有追击,于是中间就拉开了一段缓冲区。
  三十公里对于德军的“三号”坦克来说甚至不城要一小时,所以英军随时都要担心德军的坦克会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并进行穿插,于是有点人人自危的感觉。
  而这个距离对于“玛蒂尔达”坦克来说却需要三小时,甚至还不敢保证有多少坦克在途中不出故障,德军老远就能发现它们并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准备。
  也就是说,德军防御起来要比英军放心得多。
  “更糟糕的还不是这个!”奥钦莱克将军对参谋说道:“更糟的是我们只有‘玛蒂尔达’,如果想要更多或是更先进的坦克,就必须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从英国本土运输,而德国人只需要用几天的时间就可以从意大利得到他们需要的任何一切,所以用不了多久,德国人的坦克就会成倍的增加,而我们却依旧是这些垃圾……”
  说着奥钦莱克将军就扬了扬手中的装备清单。
  参谋无言以对,因为从英国本土绕过好望角的运输线的确要比德、意军的补给线要长得多。
  无奈之下,奥钦莱克将军就给丘吉尔发了封电报:“我们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甚至在坦克数量上也占据优势,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数据,我们拥有的坦克都是些性能落后的坦克,如果得不到更多的坦克及物资的话,我相信我们只有撤出北非!”
  丘吉尔当然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因为如果德国占领了埃及进而控制了“苏伊士运河”,那么英国与印度、奥大利亚等殖民地的运输就只能绕过好望角,这不仅会增加至少一倍的航程还会增加许多不确定的危险。
  丘吉尔的回电是:“我会给你想要的一切,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敌人赶下海去!”
  丘吉尔的确做到了,他的办法是向美国求助。
  此时的美国还没有参战,原则上是不能帮助交战的任何一方,但这已是有名无实,因为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以租借的名义向盟军提供大量的装备和物资支撑着盟军作战。
  此时,美国恰好有一批战略物资运到印度,这批物资原本是送往缅甸准备用于支援中国远征军的,可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密切,于是罗斯福没有多想就同意了丘吉尔的要求,转而把这批物资用于增援北非。
  这样英军的补给线就不是从英国本土运往北非,而是从印度经红海再通过苏伊士运河运往埃及……这运输线甚至比德国经意大利运往托布鲁克的运输线更短。


第一百零九章 整训
  于是大批的坦克、车辆及物资就通过红海运到了奥钦莱克手中。
  在德军得到了两百多辆坦克自以为实力大增时,英军得到的补给和装备却是德军的数倍之多。
  英军得到的补给包括从殖民地搜集由美军运输船运来的300辆“瓦伦丁”及“玛蒂尔达”坦克(其中170辆为“玛蒂尔达”坦克),从印度运来的300辆美制“斯图亚特”轻型坦克,3400辆卡车,600门野战炮,240门防空炮,200门反坦克炮以及900门迫击炮……这些对于美国的胜利轮、自由轮来说都是小意思,这些巨轮一艘就可以单独装载2840辆吉普车、440辆坦克外加2。3亿发子弹。
  而这些物资还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
  另外,英国的殖民地之一新西兰的工兵也已把铁路从亚历山大修到了西迪巴拉尼村以南30英里的米谢法村,这使英军的补给线可以从亚历山大港一直沿伸到最前线,物资补给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铁路运到前线的每一位士兵手中。
  这使位于前线的英军士兵每人每天的用水量达到3夸脱(注:英制夸脱约等于1137毫升),这个用水量几乎是德军士兵的两倍。
  奥钦莱克将军在得到这些物资后,就将北非的部队整编为第八集 团军,集团军司令由艾伦。坎宁安中将担任,集团军是由第13军和第30军两个军……这两个军主心骨是英军的两个装甲师,也就是第15、第7装甲师,其余的部队大多是南非师、英印师或是新西兰师等。 
  手里的东西多了,奥钦莱克将军也就有了底气,再加上丘吉尔的一带催促……由奥钦莱克将军一手策划的“十字军行动”也就出炉了。
  其实奥钦莱克将军是还想再多做些准备再开打的,因为他很清楚,英军的坦克数量虽然多,但却是由“步兵坦克”、“侦察坦克”(M3斯图亚特)等组成,他们的部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坦克协同,同时也不确定这些坦克对德军坦克是否占有优势。
  所以,第八集 团军需要时间训练,装备也需要时间验证。 
  无奈丘吉尔一催再催,甚至还对奥钦莱克将军下了最后通碟:“命令必须服从,否则就地免职!”
  丘吉尔会这么心急也可以理解,原因就在于德军对马耳它岛的狂轰滥炸……丘吉尔希望奥钦莱克在陆地上的进攻能吸引德国空军的力量分担一部份马耳它岛的压力,否则,一旦马耳它岛落入德军手里,那么英军就再也无法扼制意大利对北非的运输补给线了。
  在英军忙碌着整编军队并学习使用新型美制“斯图亚特”坦克的时候,秦川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一只鸡上。
  这是第5轻装师改编为第21装甲师后进行的第三周的整训……新改编的部队因为加入了许多新兵及新的部队,比如将原来的炮兵营整编成了炮兵团,还增加了一个摩托化机动营以及一个野战训练营(也称补充营,即前文提到的用于新兵适应作战环境的编制)。
  为了能让这些新部队能与其它作战单位更好的协同,于是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甚至演习。
  沙漠的训练当然是艰苦的,尤其是远离托布鲁克……如果在托布鲁克的话,士兵们在空闲时就可以到海里洗澡、游泳,还可以尝尝意大利人做的面条,偶尔还可以用罐头等补给品去百姓那换到一些面饼或鸡、鸭之类的食物,最惬意的还是可以冲着那些与意大利士兵鬼混的女支女们吹口哨……
  在这一点上德军士兵真比不上意大利士兵。
  意大利士兵可以随意的带着女支女们到海滩上晒太阳,晚上就在海边吹拉弹唱的围着篝火开个舞会,甚至就在不远的暗处亲亲我我等等,没有人去制止他们……据阿尔佛雷多说,那是意大利士兵自己的私生活,军官们从不干涉,甚至军官也这么做。
  而德军士兵只能带着“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意大利士兵玩乐。
  想与她们做些什么吗?
  想想那100毫升绿色的液体吧!
  其实这才是军官们要把部队拉出托布鲁克的主要原因……德国军官们担心德军士兵与这些纪律松懈的意大利士兵呆在一起,耳濡目染之下免不了会受到影响,于是战斗力就会成级数的下降。
  结果就是第21装甲师在沙漠里的整训,每人每天限量两壶水也就是2000毫升,吃着干到喉咙都会发痒的面包以及干瘪得就像是个木乃伊似的烤土豆。
  这天晚上,士兵们实在受不了了……这或许就叫“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之前补给困难同样是吃着这些食物也没见有谁受不了,但在托布鲁克享受了一段时间,再回到这种艰苦的状态就让人感觉是一种折磨。
  “嘿!”维尔纳先动了心思:“我们应该弄点吃的来,我们已经一周都没闻过肉味了!”
  “你在想什么,维尔纳?”面包师说:“我们昨天还在吃咸牛肉罐头!”
  “我并不觉得那是肉!”维尔纳狡辩道:“那是肉泥!”
  “那玩意的确让人难以下咽!”阿尔佛雷多接嘴道:“真不明白英国人为什么会用它当作军粮!”
  其实是不管什么东西多吃几次都会吃腻的,尤其是主要功能用于裹腹的军用食品。
  “英国人肯定没有考虑过新兵的感受!”雅科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