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里住在玉园的下人;陈氏也让人送了腊八粥过去。郭义和尚月娥也一早送了腊八粥过来。
当初因月娘子招人困难,尚月娥就自动要加入月娘子班。傅紫萱当时也准了。后来看她四处忙碌,家里也顾不上,最小的贞惠也丢给了郭大娘。
她又是二嫁给郭义的,这么不着家,傅紫萱也担心郭大娘会有意见。后来把傅蕊等人招进月娘子队伍中之后,傅紫萱就想着要把她换回来。
刚好那几日进城。看她忙得身子发虚,给她探了脉,发现她已是有一个多月身孕了。就趁势把她叫了回去。
老郭头和郭大娘听说后,很是欢喜。她和郭义都成亲半年了,还没个动静,两位老人还正担心;是不是月娥以前生孩子的时候;伤了身子不能生了。心里正是油煎火燎时,没想到这媳妇就有身子了。
两人一直担心郭义的后半生。这下不仅娶了妻,还有了后代。两位老人都恨不得把尚月娥供起来。
这一大早的,婆媳俩就熬好了腊八粥,命小夫妻俩送了整整一大盆过来,还说傅家人多。看那样子,是巴不得把锅都捧了来。
陈氏也回了自家熬的腊八粥,听说她有身子;又送了一匹细棉布;让她拿回家给孩子做衣裳。
这一日;除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分食腊八粥之外,就是接待来客,除此也没什么事了。
直到再没旁人来送腊八粥之后,一家人才聚在一起;围着炭盆取暖说话。紫嫣和紫辰又闹着要烤红薯花生吃。两人把铁丝网架在炭盆上,忙得不亦乐乎,吃倒没看他们吃多少,就是为了玩闹一通。
紫嫣自从去了赵家后,整个人变得不一样了,走路好看多了,说话做事也显得更知礼了些。小小的才十岁的娃,走起路来就已是袅袅婷婷,颇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让傅紫萱不得不叹一声;大门户里培养出来的闺秀;就是不一样。这紫嫣自去了赵家之后,明显就已是与乡下的姑娘不一样了。
过了腊八,年就近了。陈氏也越发忙碌,带着家里的下人;又是打扫又是裁剪做新衣的,又要忙着备年货,忙得团团转。
没几日,杨忠和叶文华的好日子也到了。
腊月十七这天,杨家早早就来请了。
乡下人家办喜事,邻里邻居的都会搭一把手,也不要工钱,就为了沾一沾喜气。办喜事也有好吃的有油水的菜食可吃,大伙都巴不得能过去帮忙。所以只要主家开口。都是极乐意过去帮衬的。
杨家自来了傅家庄之后,也好几个月了,早与村里的人相熟了,再加上杨盛又在学堂里当先生。这时代先生的地位都是极高的,加上杨老夫人不时又指点一下村里媳妇们的绣活。傅家庄的乡民对于杨盛一家很是友好。
对于外来人口,这一点傅家庄做得很是不错。傅家庄除了杨家;还有好几家是外来的,族长和村里的乡亲;都带了包容的态度,对他们很是友好。
村里有什么好事都乐意叫上他们,他们的孩子送到学堂里念书,待遇也跟傅家族人一样。都是免费的。只不过若要在食堂吃饭,就要自掏腰包,这一点傅家族中子弟也不例外。
虽十八才是正日子。不过十七这天桌椅碗筷等;都是要事先借来摆好,灶台也是要事先搭好的。并且这天晚上;那一顿谢亲宴;也是要招待村里人;和来帮忙的人吃的,所以一大早村里人;就聚在杨家帮着忙活开了。
过年前过喜事的人多,专门做租赁桌椅碗碟生意的人那边;已是租不到足够桌椅碗碟,于是乡民们就自动自发;把自家里的碗筷和桌椅都搬来了。
村里的大小媳妇们;也领了活;到田间地头砍草披准备搭灶台。大冬天的。大伙也都不惧风寒,乐滋滋地挑着筐拿着铲子就走。杨老太太和杨孔氏眼眶湿润,对大伙谢了又谢。
到中午时分,桌椅就已是摆好了。杨家因没有在傅家村里起房子,住的还是书院给先生备的房舍。所以他们家办喜事摆桌;也不好放在书院里头,孩子们都还没放假。
杨盛跟族长及族老们商议妥后。就借了祠堂的大院;及祠堂周边的空地;给他家用。到时空地四周种上柱子,柱子顶上和四周再围上厚毡布,也能抵挡一些寒气。
所幸杨家在此地并没有多少亲朋。请的多是傅家庄的乡亲,乡亲们也没那么多讲究。
下午采购的人拉回了满满几牛车的菜肉,村里的媳妇们;都不用人吩咐;就动起手来。摘菜择菜、泡干菜泡腐竹木耳等。
烧火的乡民也把灶台烧了起来,请来的大厨也试了灶,开始开火了。
到日落的时候。乡亲们就拉朋结派择桌坐下享用美食了。
十八正日子。
天难得放晴,虽然还是冒着凉气。呼出的气还是带着白雾,但是显然今天会出现暖阳。这着实是让人高兴的事。不然大冬天里办喜事,还真是件吃苦受罪的事。
大厨们把菜炒好,端菜的媳妇子再把菜端上桌,若是坐得离灶台远,这一路端过去,菜凉了不说,油都结一块了。
这时代还多是烧的猪油,这猪油一到冬天很快就凝了。就是再美味的菜,只看这卖相,也吃不下去。
所以冬天吃酒席就跟打仗一样,得快些下嘴。像夏天那样细嚼慢咽,猜拳拼酒是不能的。不下雪不好,要是下雪更是受罪。
今天学堂并没有放假。
因杨盛是学堂的先生,他也想学子们感受他家的喜气,而傅天河也一直想表达他的感谢,这么多傅家庄以外的学子;能来长山书院读书,他心里一直带着感动。
所以两人私下里商定,中午学子们下学时,会在食堂里摆桌宴请这些学子,让城里的学子;也感受一番;乡下人家办喜事的热闹劲。费用就由两家均摊。本来傅紫萱是想自家出了这部分费用的,杨盛不同意,最后就变成了两家均摊。
一大早上的,杨家就喜乐宣天,学堂里的学子们早就坐不住了。听说中午也能上桌;更是屁股跟长了钉子一样。
还不待中午下学,就呼啸着出了书院,跟村里的娃娃们一起;往村路上迎新娘去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 年关
杨忠和叶文华的婚事热热闹闹地过去了。
只隔天杨家又把傅家一大家子叫了过去。两家如今也是正经的亲家了,有什么好事都爱叫着一起,两家平时也都互相帮衬着。
就是杨孔氏一直在城里的锦绣坊忙碌,家都回不得,傅天河夫妻一直感到内疚。
不过杨老太太和杨盛都没说什么,还说让她过了年还去,说是只要傅家用得着她就去帮忙打点。再说家里现在也有长媳了。
傅紫萱随着家人到了杨家时,又见到了文华。以前她只见过叶文华两面,觉得这姑娘活泼开朗,又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还没有要攀高枝的想头,愿意从城里嫁到这乡下来,傅紫萱对她的印象极好。
这嫁过来才头一天,再看她已是与旧日大不相同。
整个人红光满面,脸上带着新嫁娘的几许羞涩,也带了几许心愿得逞的满足笑意,偶尔抬头看向杨忠的眼神里都柔得能掐出水来。
这叶文华在没嫁过来之前,因她和杨忠之间颇费了一番波折,两人这是好不容易才走到一起。她在杨老太太和杨孔氏面前自然是为自己争取过的。
杨老太太和杨孔氏也很喜欢她爽朗不扭捏的个性,如今看她跟在杨老太太和杨孔氏身边端茶递水,婆婆太婆婆脸上都带着笑,想来对她还不错。
这叶氏文华原先父母双亡,寄居在伯父家,她伯父伯母怜她也没亏待过她,她身边也是有好几个丫头伺候的。这回嫁到乡下来,看她身边只带了一个丫头随身服侍,其他陪嫁的丫头婆子听说都打发到陪嫁的庄子上了。
看来她是下定决心要和杨忠在乡下过苦日子的,看她自己也乐在其中的样子,傅紫萱也为她的得偿所愿感到高兴。
如今她只和杨忠住在书院里,所幸书院里给先生们留的房舍也足够·只是要是带太多丫头下人来就不够住了。原先叶家是说要帮着他们家在城里买套房子的,只是杨家并不同意。
杨盛和杨老太太已是决定要把家安在傅家庄了。杨老太太原先在大宅门里呆了大半辈子,又随着杨盛四处流转,才到了敬县。生活一开始很是困顿·在小玉庄佃了田,起了泥坯房居住,这会全家搬来傅家庄,老太太也是真心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准备在傅家庄起房子了。
杨盛跟傅族长商量后,也选了宅基地,待翻过年就要起新房子了。这会杨忠小夫妻俩也只是暂住几个月罢了。
另一边傅紫松昨天也从城里回来了。他未来的大舅子娶亲·他自然是要回来帮衬的。花厅里两对年轻的人儿站在一处,甜甜蜜蜜地让人看得都觉得赏心悦目地很。
日子过得飞快,杨忠和叶文华的婚事办完之后,年的脚步也越发近了。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灌烧酒;年三十·贴对儿。
腊月二十三,陈氏一大清早就带着丫头们起来忙碌。
书院那边,从今日起就正式放年假了,一直要到正月二十才复课。
这时代交通不便,冬日路上难行,有些人家要回乡祭祖过年访亲什么的,路上要走好多天,所以过年各书院放的假都比较长。有些北方的书院放的年假更是长,那边天气严寒,大雪封路·很多书院都是要过完整个正月才开始复课。
长山书院的学子还是附近的学子占的人数多些,虽然城里的学子越来越多,但因傅家庄的孩子不收束,傅家庄出嫁女子所生子女附学又只收半价,附近来就读的孩子也多有优惠,所以总的来说·人数上城里学子还是赶不上附近几个村子的学子。
所以傅天河也并没有放太长的假期,放假前也都询问过学子们,正月二十都是能来复课的。
而二十三祭灶官,自古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所以这腊八二十三一大早,傅天河也早早起来帮着忙活。
相传这一天是灶王要升天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来代替旧的。
画像上绘着一座宫殿,上书“广德宫”,中间为灶王像,左右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意五子登科,招财进宝。灶王龛两边还要贴上对联,一般是“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这样的五字短联。
又有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所以祭灶神的贡品与其它祭祀不同。不需鸡鸭鱼肉,也不要牛羊三牲,只需清茶糖瓜就成。
为了让灶王爷爷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家家户户定是要供奉糖瓜等糖类来甜他的嘴的。除了供给灶王外,还要给他的坐骑备上清水、料豆和秣草。
不知是不是这灶王一年到头在厨房里吃尽了好吃的,升天这天要换一换清淡的口味,所以才跟旁的祭祀要大鱼大肉,牛羊三牲不同。傅紫萱也只是跟几个弟妹说起灶王的传说才这么笑着嘀咕两句。
这天除了在灶王龛前焚香祭拜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