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外大雪依旧,麦子箫踩着厚厚的积雪往宜清宫去,路上经过沁园宫,不禁驻足。
这院里的人可该怎么办好呢?丛笙心里的阴影不是那么容易除去的,要跨过自己心里的坎更是需要契机。可一直留着李太后,说不定反而让丛笙永远也寻不到改变的契机。
她暗暗叹气,正欲抬腿继续前行,却见沁园宫内出来一人,正是丛笙。
她站在原地,等着丛笙过来。裹着白色披风的丛笙见了她后露出欣然的笑容,踩着白雪一步一步向她走来。
看着越走越近的丛笙,她想,顺其自然吧,现在这样也挺好的,要是丛笙不愿改变,她便陪着她演演戏就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第111章 111
公主将建立水路运粮道的政策正式颁布下去; 麦子箫领着六部仔细部署; 做着建立粮道的工事准备。
考虑如何将原本就有的水路设施加以利用; 计算该在哪里增加几处水运驿站,如何加强水师船只防备与攻击力,挑选善水运与水战的文武将才,提高将士的水上作战能力,为迎合水上作战还要改革军队编制。
这些事情,全都要提到议程上来,工程之浩大让人头晕目眩。
而同时,还要考虑该如何从魏凝手上将粮食交到朝廷手上。
麦子箫与魏凝仔细商讨过粮食买卖时的隐蔽性与方便性后,决定在金谷城附近的数府县建立粮店; 装作普通粮商的模样从魏凝那边收购粮食; 再通过粮道送往其他地方。
这样魏凝能减少身份暴露的危险,同时麦子箫还给魏凝选派出一队精兵; 即保护魏凝的安全; 也给魏凝打下手。既然是给朝廷做事; 魏凝身边还是需要一批能和朝廷接触的心腹。
计划制定详实后; 魏凝便打算启程前往金谷城了。她要先一步去那边把生意做起来,等到粮道投入运营后; 才能尽快给朝廷供粮。
离开前,魏凝去找丛笙辞行,丛笙对这姑娘的大胆和魄力很是敬佩,同时亦对她的痴情十分感动,能为公主做到这份上; 或许已经不是一句痴情能概括了。
丛笙听麦子箫说,公主对魏凝依旧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心里对魏凝有感激,却也没有将感激当成感情。
感情一事确实无法勉强,这也不能怨公主,她只是感慨魏凝做了这么多都无法打动公主,却依旧愿意继续做下去的信念。
“我这一走,不知何时能再见。”魏凝望着门外,神情里满是对皇宫的不舍。
丛笙知道魏凝不舍的不是这个地方,而是这里的人。公主在这里,这里对魏凝来说才变成了特别让人留恋的地方。她忍不住问道:“公主可有说什么?”
魏凝笑得无奈:“万事小心。”
“……”那个不解风情的女人,就算对人家没有恋爱之情,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说点暖心的话吗?
魏凝不再继续这个话题,换上轻松的笑容,语气里尽是对未来的憧憬:“往后情况安定下来,小姐也可去金谷城找我散散心,那边可繁华得很。”
看着魏凝的笑容,她也忍不住微笑:“好。”
第二日一早,丛笙和麦子箫一起去给魏凝送行,一直将人送到城门外。
公主不在送行的队伍,甚至都没有现身。看魏凝失落的表情就知道她有多希望公主能给她送行,就算只是送到宫门,大概也能让她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启程。可无奈,那人就是这么不会做表面功夫。
看着魏凝的车队走远,丛笙和麦子箫才动身回宫城。
路上经过皇城的街道,丛笙大感凄凉。不到两年的时间,皇城已经大变样了。
她刚来皇城那会儿,这里还热闹非凡,而如今,虽然还维持着正常的生活模式,可远不如那时热闹,人没有以前多了,商铺的生意也显得极为清淡,整个街道明显少了以前那种熠熠生辉的活力。
这种凄凉不是因为粮食缺乏造成的,而是因为皇城人少了。很多人为了逃离战乱选择离开皇城,导致皇城人员大减。
现在的粮荒对于经济条件较好家里有存粮的百姓来说,还未到活不下去或是活得艰辛的程度,但战乱的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
一个王朝的都城,是外敌最终必定要攻陷的地方,战乱是免不了的,若是败了,还有被屠城的危险。
不相信朝廷能翻身,或是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被卷入战事的人,都会在战火烧过来之前离开。
北边境连连失守,让百姓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走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要让皇城重归繁华,让百姓对朝廷重拾信心,军队的胜利太重要了。而大钱军队能不能迎击外敌,就看粮食能不能顺利周转。
粮道的建立太重要了,若能将粮道顺利建起,并且从此以水运为主将粮食送往各处的话,就算魏凝那边不能顺利入粮,也还可以继续想其他办法。可若是没有渠道运粮,那有再多粮食也送不到军队手上。
粮道解决的不仅是眼前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大钱往后的军事力量。
正是看准这一点,公主才毫无犹豫将目前能投入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粮道的建立和运营上。
而魏凝这次提出在谷河码头建立粮食中转站一事,还给了公主一个启发——建立粮食管控制度。
正好麦子箫和魏凝要在金谷城附近开设粮店,可以以此为起点,慢慢将粮店做大,那样不仅能提高为军队供粮的效率,还能有效控制粮食的往来。
在战乱年代,粮食就是军队的生命,更是左右着战事的走向。朝廷若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粮食的买卖,对往后的行军打仗也是百利无一害。
趁着眼下北边大元无动静,西南边大冀刚攻破大豫边境也处于调整状态,粮道制度要尽快完善。
要忙的事情太多,麦子箫几乎每天早出晚归,明明每天都睡在一张床上,丛笙却经常感觉好多天都无法好好跟麦子箫说话,甚至无暇好好看看她的脸。
虽公主和麦子箫在竭尽全力引领着朝廷百官将粮道修筑之事推进,可阻挡入侵的外军却不愿意给她们更多的时间。
大元在休整了三个月后,再次发动了攻势。驻守寓城的镇北军靠着当地百姓的支援顽强抵抗,军民一心死守着城池,硬是将大元大军挡在了城外。
前方未有噩耗传来已算是捷报,也因此为内陆方面的粮道建立提供了更多时间。
而在此时,应是为了稳固军心,公主终于下旨立储了。
拒上次公主在皇后那里大发雷霆后,公主再也没有去看过皇后和怀憬公主。
这一转眼怀憬公主要满百日了,在满百日之前,立储的圣旨传来,让所有人都有种预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措手不及。
立储是好事,立的是先皇的嫡脉也名正言顺,可这储君是女儿家,还是不免招来众多反对之声。
一方面众臣对有储君而感到安心,一方面又跨不过长期的礼教束缚。一时间朝内气氛诡异,众人意见摇摆不定。
有了公主这个先例,反对之声不是很坚定,又因公主是形势所迫之下的特例,支持之声同样无法坚定。
对于那些或支持或反对的声音,公主没有做出明确的回应,却临时决定为储君办百日宴。
百日宴并不奢华,但也是一种形式。宴席上身着衮冕的公主抱着睡得香甜的储君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下面议论纷纷的声音戛然而止。
公主的帝王魄力与怀里柔弱的婴孩并未有太大冲撞,反而给人强烈的安心感,让人感觉到传承带来的安定和希望。
百日宴很顺利,也因为公主和储君一起的画面实在太有冲击性,从立储的圣旨出现后总感觉有些阴郁的气氛一扫而光。
宴席上众人难得露出轻松而欢快的气氛,在吃吃喝喝间结束了这场作为国宴来说颇为简陋的宴会。
储君稳定了人心是好事,众臣不再对储君身份有质疑也是好事,但丛笙却对宴席上听到的某些话和看到的某个画面感触颇深。
当天坐在皇后身边的她听到不少人在小声议论:“翊鸿将军与陛下真是良配。”
那些说麦子箫和公主般配的话其实还有未出口的下半句,只是碍于皇后在场,才不好说出口而已。
她很能理解那些人突然想感叹这件事情的心情,毕竟眼前的画面实在太让人浮想联翩了。
仪表堂堂的麦子箫立于怀抱储君天姿国色的公主身边,不说那才貌双全的二人站在一起有多耀眼,首先,那画面分明就是一家三口……
她觉得她将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忘记那让她膈应得要死的画面。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喝了点酒,她有些控制不住自己,当天晚上把难得回来得早的麦子箫给办了。
像个禽兽一样把麦子箫折腾得死去活来后,她趴在麦子箫身上得意洋洋地想,麦子箫跟公主再配,还不是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躺在她身下露出只有她能看到的愉悦之色。
第二天早上麦子箫抱着她心满意足:“这段日子一直忙着公事,冷落你了,我以后会注意的。你也可以提醒我啊,不用喝酒壮胆。你酒劲一上来就犯困,昨天做完你倒头就睡了,今天晚上我补给你好不好?”
勉强从麦子箫的语气里听出一丝丝抱歉的她,只想把头天晚上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不管是变成了禽兽的自己,还是站在公主身边的麦子箫。
第112章 112
朝廷背水一战修建粮道; 驻守寓城的镇北军和阻挡起义军的贤城军; 也都在固守城池; 为粮道的修建争取时间。只是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城池失守也便成了时间问题。
两次攻城都未能攻下寓城的大元军队改变策略,攻占了寓城周围数个县城,将寓城完全孤立。
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与无粮的艰苦条件下,一个月后,寓城失守,镇北王撤离不及,被生擒,镇北军彻底败了。
这一次的败北给了大钱沉重一击; 几乎宣告了北边的彻底失守。
然而同时; 去往金谷城的魏凝却传来捷报,说已购入粮食; 会试着送去贤城; 经由贤城转运至皇城。
可此时粮道才刚刚成型; 许多细节尚未落实; 要送粮风险实在太大。
但北边的败北将形势一下子推到了极度紧迫的情况之下,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搏一把。
粮食按照预定计划; 从魏凝手上卖给了装作普通粮商的朝廷粮店,粮店直接从谷河码头装货上船,从水路运往贤城。
万众期盼这批粮食能顺利运进贤城,在焦急的等待中,皇城收到的消息却依旧是噩耗。
粮食果然在半路被起义军劫去; 水路上的接应与支援没能做到万无一失,让起义军钻了空子。
然而朝廷却因此察觉到异常,粮食被劫的方式像是有人泄密一般,起义军轻而易举就将商船给劫了。
水路不如陆路,作战条件十分苛刻,不可能如陆地那般来去自如,若非没有提前部署,很难如此顺利地将商船劫下。
可起义军就是用了最短的时间和人手就把前往贤城的商船给劫走了。
公主向金谷城发出彻查内奸的密令,同时也交待要尽全力保护好魏凝的安全。
有人泄密,那就代表魏凝的身份极有可能已经暴露,而且内奸很可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