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崛起_庚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三郎和宋平赶了两辆车,四只狗一只猴子分别跳到了车上。

伴随着一连串的呼喝声,马车立刻加快了速度。

杨守文杨承烈和郑镜思三人则在马车左右,催马急行。

轰隆隆!

春雷炸响。

马车刚到山脚下,一场豪雨便倾盆而下。

三皇观位于广武山的半山腰上,此时雨势很大,一行人不得已,只得在山脚下的凉亭中避雨。

这场雨来的很突然,去的也很快。

差不多只持续了几十分钟,雨就停了,但乌云却并未散去。

杨守文等人把马车寄存在山下的村庄里,一行人徒步,沿着泥泞的山路往山上走。

雨后,广武山笼罩在薄薄的,湿涔涔的水汽之中,远远看去,犹如云雾缭绕。

杨守文把一月抱在怀中,杨茉莉则跟在他的身后,还背着一个老大的包裹。

他走在前面,悟空四个在山路上奔跑,发出欢快的吠叫,眨眼间身上就沾满了泥水,看上去脏兮兮的。

“文宣,等清明过后,可否让十三郎到你那边?”

郑镜思和杨承烈走在最后面,一边走一边问道。

“干什么?”

“实不相瞒,我昨日才发现十三郎的天资不俗。

本来我打算为他寻个先生教授,可后来又一想,有大郎在,何必再费心思?大郎才华已经得到了证明,且品性高洁。十三郎跟着他,我也能比较放心。”

“这倒不是难事,若廿九郎不嫌兕子年幼,就把十三郎送来吧。”

郑镜思闻听,顿时露出开怀的笑容。

他心情现在极好,一来杨守文改姓似乎有望,二来便是郑虔。他昨晚回家后,拉着郑虔考校了一番,发现这孩子的确是聪慧,有举一反三之能,而且还能过目不忘。

这可是神童的表现!

有杨守文在前面撑着,趁自家在朝堂上还能有些影响力,用十年时间把他推到前台。

二十年后,郑虔也算是长大成人。

那时,前有杨守文,后有郑虔,六房强盛指日可待。

不过,郑镜思也看得出,杨承烈兴致不高。

他能够理解杨承烈此刻的心情,眼睁睁看着爱子改姓,那滋味恐怕是不会太舒服了。

三皇观,坐落在广武山半山腰,是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寺观。

其由来便是那广武山上的三皇雕像,据说上古时有三皇先后登临广武山,故而后人便在这里留下了三皇雕刻。不过,三皇观的面积不算太大,一共只有十二间房间。寺观里,算上庙祝一共有六个人,香火也算不得兴旺,不过胜在清静。

郑镜思出面,三皇观的庙祝自然不会拒绝。

房间不多,干脆就把整个三皇观包下来,这对于三皇观而言,无疑也是一大笔香火钱。

“今天,咱们就不上山了。”

杨承烈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沉声道:“就在这里斋戒一日,待明日一早便登山祭拜。”

郑镜思也表示赞成,“如此安排甚好。”

杨守文更没有表示反对意见,他到了三皇观之后,便饶有兴致的看着杨承烈和郑镜思,总觉得这两人似乎有什么事情瞒着他。他的目光,很是锐利,也让杨承烈和郑镜思感觉到有些不太舒服。也幸亏这时候一月突然啼哭起来,杨守文抱着她去找杨氏,才算是让杨承烈两人松了口气。

“廿九郎,那件事情,咱们回去再说。”

“嗯?”

“兕子机灵的很,昨晚就跑去找我询问。

若是让他知道你的来意,依着他的性子,弄不好又会闹出乱子。等清明过去之后,我带他去家里,到时候想办法先把事情办妥当了,否则他恐怕不会轻易答应。”

杨承烈的声音有些苦涩。

他总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在卖儿子。

郑镜思倒是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低声道:“既然如此,那就依文宣大哥所说。”

这时候,门外传来了宋氏的声音,可以开饭了!

……

寒食,从字面上就能看出端倪。

在寒食到来的几天里,是不能够生火做饭,只能吃一些早就做好的冷餐。杨氏带来了用胡麻饭做成的饭团,宋氏也准备薄薄的小春饼,就着水简单吃完之后,众人就各自回房休息。

天色,渐渐晚了。

当夜幕降临之后,广武山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山脚下,几个黑影从村落里走出来。

为首的人,用带着浓郁口音的声音道:“七郎。”

“在。”

“我们在这里继续盯着,你立刻回去,告诉阿郎,就说那些人借宿三皇观,该如何行动?”

“是。”

一个黑影转身消失在村庄里,不一会儿的功夫,一匹快马疾驰而去。

其他的黑影则聚在山脚下的凉亭中,向山上眺望。

只是站在山脚下,只能看到黑漆漆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

“天亮之后,二郎与我上山,查探一下情况。”

那浓郁的口音再次出声道:“今晚大家在这里轮番盯着,这么黑他们应该不会下山。把他们盯死了,绝不能有疏忽。明日我上山打探得消息之后,等阿郎决断。

大家辛苦些,这次阿郎可是出了重金,绝不能走了那个杨大郎。”

“兄长放心,我等明白。”

众人齐声相迎,两个黑影从亭中出来,转眼间便没入了山村……

……

这一夜无事,杨守文在天刚朦朦亮时,便起床洗漱。

乌云越来越重,聚集在空中,令人感觉到心里沉甸甸的,有些压抑。

他简单洗漱了一番,然后便把大玉放飞,带着悟空四个山门内走了出来。

才刚卯时,加上天色阴沉,视线并不是太好。

杨守文在山门前舒展了一下身体,围着三皇观跑了一圈后,便回到了寺观之中。

这时候,杨承烈等人也都起床。

他身上带了一个包裹,宋氏和杨氏则一人拎着一个篮子,里面摆放着香烛以及祭品。

“兕子,咱们上山吧。”

杨守文答应了一声,从杨茉莉手中接过了枪囊。

从塞北回来,他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或许不似阿布思吉达那样的枪不离身,但出门的时候,杨守文总会习惯性的带着枪囊。说不来什么原因,亦或者说,这只是个习惯。他把枪囊背在身上,从杨承烈的手里,结果包裹,感觉着沉甸甸的。

“父亲,这里面是什么?”

杨承烈笑道:“你阿娘生前好读书,如今兕子写了《西游》,怎地也要让你阿娘品读。放心,这是我自己抄录的稿子。你老爹我文采虽不成,但也可以识文断字。”

“兕子竟然著书了?”

郑镜思在一旁闻听,顿时吓了一跳,认不出开口问道。

这年月,著书可不是一件小事……杨守文虽然才十七岁,可他能写出爱莲说,相信写的书应该不差。

杨承烈道:“廿九郎,兕子写的不是你以为的那种,不过是鬼怪异说罢了。”

“是吗?那我回去之后,要好生拜读。”

郑镜思并不以为然,要知道这鬼怪志录流传已久,在东晋是就有干宝的搜神记横空出世。做读书人,闲来无事的时候也会喜欢翻阅,从中品读出别样的滋味。

“兕子这书,其实是以玄奘法师留下来的《大唐西域记》为原型,杜撰出来的神怪志录。他从在昌平就已经开始写了,我很喜欢,青奴和二郎,也非常的着迷。”

郑虔一旁突然插话道:“既然是大唐西域记为原型,莫不是玄奘法师求法的故事?”

“十三郎也知道玄奘求法的故事吗?”

哪知道,郑虔却一撇嘴,露出不屑之色道:“大唐西域记我看过,佶屈聱牙,不甚欢喜。这书若是以大唐西域记为原型,我倒是不觉得能有多好看,不看也罢。”

这小屁孩很傲娇嘛!

杨守文忍不住看了郑虔一眼,却见郑虔哼了一声,挺起胸膛。

小家伙天资极高,加上世家大族的熏陶,也让他有着异于常人的骄傲。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会从族人口中听到杨守文的名字,也让他对杨守文,产生了排斥感。

杨守文倒是不在意,只看了他一眼,便走出寺观。

不过,杨守文不介意,却不代表杨青奴和杨瑞会听由郑虔这么说。

“你懂什么,兕子哥哥写的书最好了,连我阿娘也说,他写的书很吸引人。”

“哼,那是因为你们眼界浅薄。”

“喂喂喂,你够胆再说一遍?我告诉你,我可是在平棘看穿了突厥人的诡计,立下大功的人。我说大兄的书写的好,你要再敢叽叽歪歪,可别怪我对你不客气了。”

杨瑞愤怒无比,挥舞着拳头。

他比郑虔大了六岁,看上去也强壮许多。

见他张牙舞爪的模样,郑虔忍不住也哆嗦了一下,而后哼了一声,一副‘不屑于和你说话’的模样。

回去之后,定要看看那本书。

若写得好也就罢了,若是不好看……哼哼!

第二百一十三章三皇观(三)

杨守文母亲的坟茔,建在广武山巅。

清明将至,桃杏盛开。

天空中飘落靡靡细雨,把个广武山,笼罩在朦朦雾气之中。

看得出来,郑家对杨母很重视,从坟茔的规模来看,显然也颇有气势。那坟茔旁边,还建了一座小亭,亭内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盼归亭三个字,古拙而雄浑。

“十九郎还没有做河南校尉的时候,每年都会前来祭拜。

说实话,我这个做兄弟就比不得他,这十几年来,也只祭拜过几次,实在是惭愧。”

杨承烈没有答话,走到墓碑前,伸手轻轻抚摸。

那坟头上没有杂草,显然是有人在定时清理。他蹲下身子,仿佛自言自语道:“熙雯生前与十九郎最亲,我至今仍记得,当年我和她带着十九郎来这里登高远眺。

盼归亭,这亭子是十九郎所造吗?”

杨守文和宋氏站在杨承烈身后,神色肃穆。

杨氏则带着杨瑞和青奴,怀抱着一月,站在两人之后。杨茉莉以及宋三郎一家站在一侧,大家脸上都很庄重,静静看着墓碑。

“是啊,你那年扶着三姐的灵柩回来,又匆匆离开。

一晃十余年没有音讯,十九郎就建造了这盼归亭。他说三姐一定不放心你,希望你能早日归来。这山上风大,建个亭子能为三姐遮风避雨,相信你也会很开心。”

聆听着杨承烈和郑镜思的对话,也让杨守文对郑家的感官越来越好。

昌平之战,目睹卢永成的结局之后,杨守文对那些名门贵胄便存了几分忌惮之心。世家豪门没有永远的亲情,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卢永成为卢家可谓是尽心尽力,但最终却被卢怀义从家谱中彻底抹除。甚至连卢永成的妻儿,据说在昌平之战结束以后也被赶出了卢家,下落不明……还有那昌平宝香阁的卢氏族人,到最后也没有结局。可问题是,他们都是在为卢家而奋斗,甚至为之付出性命。

卢家,乃至世家豪门,在杨守文心目中变成了无情无义的代名词。

不过荥阳郑氏,似乎有些不同。

在得知自己一家躲在昌平之后,郑灵芝二话不说,派出了五百家兵赶去昌平,把杨承烈一家接过来。这里面,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杨守文不清楚。可他们做的很有人情味,让人感觉很舒服。特别是看郑家对生母的关照,也让他心生出好感。

靡靡细雨,润物无声。

杨承烈在坟前蹲下,点上香烛,摆好了祭品。

他从包裹里取出杨守文所写的那部《西游》,厚厚一摞,在坟前一张张的点燃。

“三娘,这是兕子写的《西游》。”

杨承烈的声音有些哽咽,仿佛喃喃自语道:“你用十五年时间,把兕子从懵懂孩童培养成人,可我却一无所知。你在冥冥中陪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