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出于对长洲县衙的不信任。毕竟,那神慧也有些根底呢。
是夜,细雨靡靡。
这江南的夜雨最是缠人,没个休止,令人心生烦躁。
县衙里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已经休息。杨守文趁黑从屋中走出,悄悄来到了狄光远的住处。
屋内,黑漆漆,传来了隐隐的鼾声。
杨守文见左右无人,于是轻轻叩响了窗棱。
“狄县令,我是杨守文。”
“狄县令,我是杨守文,有要事与你商议。”
“……”
呼唤了几声,屋内有了动静。就见火光一闪,紧跟着烛光照亮窗纸。紧跟着,房门打开,狄光远披衣站在门内,探头向外看来。杨守文连忙闪身进了卧室,轻声道:“狄县令,不要声张。”
“青之,这么晚找我,有事吗?”
狄光远关上了房门,请杨守文坐下,然后给他倒了一杯水。
“深夜来访,有两件事与县令知晓……本来,日间我就该告诉县令,可是考虑到县令初来乍到,对长洲尚不熟悉,所以怕走漏了风声,只得这么晚来打搅县令。”
说实话,狄光远本来是有些不太高兴。
但是杨守文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他自然不好发作。更何况,他现在需要依仗杨守文的地方很多,所以摆手笑道:“青之客气了!不过,不知你要说什么事情?”
“第一件事,县令久居中枢,见识广博,认识的人也多,可曾听说过曲览这个人呢?”
“曲览?”
狄光远愣了一下,露出疑惑之色。
“这个名字有些耳熟,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他沉思片刻,突然一拍大腿,“曲览,青之说的可是那安南都护府大都护曲览曲光佑吗?”
第三百七十七章打草惊蛇(一)
安南都护府,唐六大都护府之一,管辖区域为交州地区。
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开设交州总管府,两年后改为交州都督府。
贞观元年,交州都督府纳入岭南道管辖。
调露元年,即公元679年,交州都督府正式更名为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管之一,治于宋平,也就是后来的越南河内。其辖区北抵南盘江,南至越南河静与广平省界之地。其东,含广西那坡、靖西、龙州、防城等地,详细则在越南红河黑水之间。其地域之广,几乎涵盖了大半个越南国,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南都护府从武德五年开设,至今共历经三个都护。
第一任都护名叫丘和,置都督府。
第二任都护名叫刘延佑,原本是交州刺史,后改为安南都护。不过,在数年前,安南人李嗣仙造反,其党羽围困府城,杀刘延佑,引发一场持续一年之久的安南之乱。
李嗣仙之乱被平定后,武则天旋即又委任曲览为第三任安南都护府大都护……
“曲览是广州人,因为走了魏王的门路,得以就任。”
狄光远向杨守文详细介绍了安南都护府的历史,以及那曲览的来历。
杨守文闻听,眉头颦蹙。
明秀好端端打听曲览做什么?
不过细思起来,他也觉得这里面有些不太正常。
太古怪了!
安南人似乎在整件事情之中牵连颇深。此前杨守文就觉得这安南有古怪,现在闻听安南大都护也被牵扯进来,也由不得他更加好奇,心里的疑惑又增加许多。
“青之好端端问曲都护作甚?”
待讲解完毕,狄光远一副蠢萌蠢萌的表情看着杨守文问道。
杨守文则是一脸呆萌的表情,看着狄光远道:“没什么,只是突然想起来,所以发问。”
我信你才怪!
狄光远心里吐槽,好端端你问曲览是什么鬼?
不过,他看出杨守文似乎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索性也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杨守文更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狄光远不问,他立刻话锋一转,扯到了别的话题。
“县令,你可知道包山?”
“包山?”
狄光远一脸迷茫,摇摇头道:“没听说过。”
“那包山,就在太湖里,是一座湖心岛。
我听说,包山上有一灵宝观,观内有一塔,名为灵宝塔,也是包山最有名的建筑。
那包山地处长城、长洲和乌程三县之交,风景极佳。若县令有闲暇的话,何不随我一同泛舟太湖,前去欣赏一番包山景色呢?”
好端端,突然要泛舟太湖,欣赏风景?
狄光远老实,但却不傻,立刻明白了杨守文的意思。
“如此,甚好!”他不假思索道:“左右这两日为了那些个案子头痛不已,不如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心情。这样吧,天亮之后,本官命人备好舟船,咱们一同前往。”
杨守文想了想,沉声道:“我看这两日高舍人和周司直也很辛苦,何不叫上他们,咱们一同前往?”
狄光远本就有这个打算,可是他也知道,杨守文和高戬、周利贞之间似乎有些隔阂,正想着该如何开这个口。如今杨守文主动开了口,他自然喜出望外,连连点头。
青之果然是通情达理,知道什么叫做‘和为贵’。
相比之下,那高戬略显呆板,周利贞则有些刻薄,和青之一比,还是落了下乘。
想到这里,狄光远对杨守文更高看了一眼。
他笑道:“既然如此,就有本官去和他们说明。”
杨守文点点头,没有再赘言。
他看了看天色,已经过了丑时,于是便拱手告辞,悄然离开了狄光远的房间。
回到屋中,他坐在榻上沉吟良久。
找来了一张谢公笺,他想了想,在笺纸上写下‘安南都护’四个字之后,折好放进一个包囊中,然后才吹熄了烛火,躺在榻上,闭上了眼睛,凝神思考问题。
安南都护曲览!
看起来,明秀那边应该也有所发现……
……
天亮之后,杨守文起床洗漱。
他把杨丑儿找来,从包囊里取出那张折好的笺纸,递给了杨丑儿。
“丑儿,你待会儿辛苦一遭,去八仙客栈,把这纸条交给那掌柜。
记得,要办得神不知,鬼不觉,不要被别人知晓。办完事情之后,你叫上姚三郎,顺道去一趟官塘坊,找那马大嫂和胡麻子夫妇再询问一下那个李瘸子的情况。”
杨丑儿点点头,郑重道:“阿郎放心,小人省得。”
目送杨丑儿离去,不多久,就有狄光远派人前来请杨守文。
杨守文早就准备妥当,二话不说跟着那仆从来到县衙门外,就见狄光远正和高戬、周利贞和裴光庭三人说话。见杨守文出来,狄光远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
“青之来得正好,本县已经命人备好了舟船,咱们不妨一同前往。”
说着话,狄光远就翻身上马。
早有人把大金牵来,杨守文立刻翻身上马。
一行人也不耽搁,说说笑笑便离开县衙。大玉在空中盘旋,不时发出鹰唳声,以显示存在感。杨守文和裴光庭走在最后,两人并辔而行,一路上也说说笑笑。
看得出来,这几天高戬等人的压力很大。
他们没有从元文都笔记中发现太多线索,而杨守文则协助狄光远,找到了杀死王元楷的凶手。虽然,幕后之人尚未露出马脚,可毕竟是一种收获,也让他二人感到压力更大。
他们和狄光远走在前面,不时谈论着官道两边的景色。
而裴光庭好像有心事,在前往湖边的路上,他突然压低声音问道:“青之,你可有小裴的消息?”
是啊,险些快忘了他二人的事情。
明秀把杨思勖和裴旻带走之后,至今没有一点消息。
不过,杨守文并不担心,明秀既然已经出现,那杨思勖和裴旻也就不会有什么危险。
只是,他不能告诉裴光庭真相,所以在观察了一下周围环境后,他轻声道:“连城不必担心小裴,他不会有事……我让他跟随杨寺人在做一件事,待事情办妥,自然会回来。”
裴光庭眼睛一眯,看了杨守文一眼,没有再追问下去。
杨守文肯告诉他这些,已经是给足了面子。
只要知道裴旻没有危险,裴光庭也就放了心。虽然他看不起杨思勖,却知道杨思勖是个有才干的人。有杨思勖和裴旻在一起,想来裴旻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想到这里,裴光庭长出了一口气。
第三百七十八章打草惊蛇(三)
这是一艘高两层,可容纳数十人的中型画舫。
杨守文等人抵达太湖湖畔的时候,画舫已经静静停泊在岸边。一行人登上了画舫,随着狄光远的一声令下,船夫撑杆,那画舫缓缓自岸边驶离,向湖中行去。
一连数日的小雨,并未驱散暮夏时节的炎热。
不过,站在船上,行在湖中,迎面吹来的风却带着几分凉意,让人感觉很舒适。
狄光远陪着高戬和周利贞在船头,指点沿途风景,不时发出爽朗笑声。
而裴光庭和杨守文则在船尾,两人也不多话,只静静站在那里,沉浸在湖光山色中。
“征事郎。”
“嗯?”
裴光庭突然开了口,他似乎有些犹豫,停顿了良久之后,才接着说道:“此次咱们奉旨南下,理应齐心协力。可是现在,大家似乎都各怀心思,令我有些担忧。”
杨守文愣了一下,扭头诧异看了裴光庭一眼。
“连城此话怎讲?”
“你看,三郎一去吴县,再无消息。
高舍人和周司直虽然看上去很融洽,实际上又相互提防。你如今更是置身事外,对寻宝之事根本不放在心上……这样下去,又如何才能完成圣人的旨意呢?”
明秀早就说过,他们这一批人,大都是各有目的。
杨守文听裴光庭如此说,不禁笑了,“那依连城所言,我又该当如何?”
“征事郎你看似浑不在意,但我知道,你心思细腻,说不得已是智珠在握。既然如此,何不与大家说明?或许大家和你之间有些误会,但如今情况下,还请你能放弃成见,与大家联手合作,早日找到宝藏,咱们也可以尽早返回神都不是?”
裴光庭的声音不大,但言语间却显得态度极为诚恳。
杨守文看着他,半晌后轻声道:“这是高舍人的意思吗?”
裴光庭犹豫一下,然后轻轻点头。
杨守文见状,不禁笑了。
想必是高戬也有些急了,来长洲已一周时间,却毫无收获,所以才让裴光庭传话。
说实话,杨守文对高戬没有恶意。
但从一开始,大家的立场就不太一样,彼此间总是暗中相互提防。
高戬是太平公主的人,同时又是东宫舍人,身份很是蹊跷;而杨守文呢?说穿了,他应该是站在武则天一边。毕竟,有老爹那一层关系在,他这个‘武党’的身份,怎么也不好甩掉。大家立场不同,相互防备也很正常。现在,你高戬没有头绪,要我配合你。可是你又能给我什么样的帮助呢?杨守文心中晒然。
他没有去接裴光庭的话,只负手而立船尾。
见杨守文不开口,裴光庭讪笑一声,也闭上了嘴巴……
……
画舫驶离岸边有一个时辰,高戬和周利贞可能是觉得累了,于是便回到了画舫中。
杨守文则从船尾来到了船头,在甲板上席地而坐,靠在船舷上,欣赏眼前风景。
这时,一个船夫走过来,轻声道:“公子,前面就是包山。”
杨守文原本是懒懒散散,听闻船夫的话,立刻站起来,举目向前方眺望。
一座湖心岛,出现在他的面前。
那是一座周长大约有十里左右的岛屿,呈椭圆形状。岛上有一大半的面积被山脉占居,也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包山’。
据说,包山岛也就是因这岛中山而得名。
那山,峰峦起伏,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