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昌叔、奚发儿!”
虽然早在二十天前,赵无忌就已经去找杨钦会合,从杨钦手里接管十六名第一批被赎买过来的奚氏少年,但赵无忌带着这批奚氏少年在山野间训练,还没有回来跟韩谦会合,奚荏也是到此时,才有机会第一次跟族人相见。
看到两名黑脸汉子,奚荏也抑不住内心激动的心绪,微颤着喊出声来。
“少小姐……”两名奚氏族人迟疑的打量着男扮女装的奚荏。
奚氏部族被肢解拆散,已经有几年了,奚荏也是从少不更事的黄毛丫头,长成风韵清艳的二九少妇,容貌变化颇大,但奚成被杀,奚荏被冯昌裕送给刺史公子为奴的事,奚昌与奚发儿父子还是都有听闻。
却是没有想到能在千里之外,与少小姐相遇。
奚昌、奚发儿父子俩还搞不清楚眼前的状况,即便认出奚荏来,当下也只能强忍住激动的心绪,低头等候韩谦的发落。
韩谦坐到长案之后,此处条件简陋,指了指案前铺开的草席,示意奚昌、奚发儿父子席地坐下来说话:
“奚成忘却奚氏被灭的仇恨,甘心沦为冯昌裕的走狗,曾意欲刺杀我父子,最终被我身边扈卫所杀;我与奚荏约定,只要奚氏子弟能为我所用,我会倾尽全力助奚氏在叙州的山水之间重新获得立足之地!我现在问一问你们,可愿效忠于我?”
奚昌、奚发儿怔立当场,屈坐在草席上,屁股都没有敢放下来呢,难以相信韩谦所说的话都是真的。
“大人所言皆是事实,我已经决定效忠于大人,以换取奚氏复族的机会——冯宣及叙州船帮暗中寻找、赎买奚氏族人,也是大人所授意。”奚荏照着与韩谦的约定,跟奚昌、奚发儿说道。
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
奚氏先后遭前叙州刺史马元衡及黔阳县令冯昌裕的迫害,当年的精锐族兵近乎被彻底歼灭,仅留奚昌等六七十降卒,与近四千奚氏老弱病残,最终被冯昌裕贩卖到湘西南、黔中旧郡为奴。
那是天佑六年的事情,而当时奚发儿、奚成年仅十六岁,奚荏当年仅十一岁,他们不可能忘却族灭之仇、家亡之恨。
在被贩卖过程中,奚氏族人境遇极其惨淡,老死病死乃至被新主折磨至死者甚众,此时或许还能有两千族人苟喘延息。
即便心中族灭之恨难灭,但奚昌、奚发儿对复族之事,已经绝望。
奚昌、奚发儿当初是被分别贩卖到两地,这次在途中相逢已经是喜出望外,为他们这些年的惨淡为奴生涯最为值得庆贺,不过就算如此,就算他们看到有不少奚氏子弟被集中送到沧浪,也仅仅以为是另一段被奴役生涯的开端,谁能想到猝然间能看到直接叫他们心火盛燃的复族曙光?
无论是他们个人利益,还是为奚氏复族,奚昌、奚发儿都毫无保留的完全接受韩谦的说辞——即便奚成之死并非全如韩谦所言,奚昌、奚发儿又怎么会去钻这个牛尖角?
“奚昌、奚发儿愿听从大人差遣,誓死相随,若违此誓,山神弃之。”奚昌、奚发儿这时候才知道他们父子能够相逢,一切皆是韩谦的安排,仅此一项就足以叫他们对韩谦感恩戴德了,当即趴下身子,叩头立誓。
“我欲在均县残城之上,新建沧浪城,需要一支守卫兵马,我会将六十人调给你父子统领,所有事务,你们都跟田城汇报——希望你们莫要叫我失望。”韩谦说道。
左司兵房所属的精锐斥候,不能浪费在营地的日常守卫上,但这边的营地也绝对不能不防守。
更重要的,奚氏族人能聚拢起来的精壮男丁已经极为有限,更需要立时组织起来进行编训,才能成为受他掌握的一支基本战力。
四姓留下来的人,韩谦会当成民夫劳力使用,虽然冯宣及杨钦所留下来的六十人里,奚氏族人仅有二十人,但其他人都是赎买过来的奴隶,只要做到赏罚分明,还是可以用的。
不过涉及到语言、风俗以及土籍客籍的分歧矛盾,韩谦目前要用奚昌、奚发儿为队率去统领这支奴兵;而且只要奚昌、奚发儿等人能真心为他所用,又有奚荏这个奚氏名义上的女酋首在,这支名义上的奴兵,士气也不会太弱。
目前这支兵马,暂编六十人,待杨钦、冯宣再次率船队过来,人数就有可能扩编到百人以上,而到一定时候,便可以反哺船帮及四姓船队的人手不足;毕竟这些人名义上是从船帮及船队借用过来的。
问题在于左司不断扩大,所要供养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左司军资空洞也将越来越深,加上他还要全力支持李知诰在邓西三县立足——沧浪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李知诰所筑——钱铺的骗局能维持多久,韩谦心里也变得有那么一点没底了。
韩谦又留奚昌、奚发儿在大帐里说话,推敲对下面奴兵的说辞。
暂时不能将奚氏复族之事宣扬出去,又要将奴兵的士气激励出来为韩谦所用,说辞便颇为重要;此外还要周详考虑到这支奴兵的编训特殊之处,韩谦没有太多的精锐去掌控所有的事务,奴兵暂时也会编到田城所执掌的兵房之下统一编训指挥。
田城领着奚昌、奚发儿去安排编训奴兵、分发兵甲之事,韩谦又将从匠坊调过来的老工师郑通找来。
郑通等十名工师以及七十余匠工,是这次随龙雀军主力一起乘船抵达襄州的。
即便考虑到襄州后,可以就地征用或者由杜崇韬那边统一分派一批民夫,但龙雀军七千兵马,正而八经的战卒约六千五百余人,还有五百多后勤补给人员,其中主要以各种工匠为主,以保证龙雀军修筑城寨、战壕、打造战械、修缮兵甲乃至救治医病的需要。
即便韩谦从金陵出发时,信昌侯李普他们犹没有决定要推动新置均州之事,但韩谦则是额外从匠坊调了一百名匠工过来,为自己所用,这样就不用受限于周元手下的胥吏刁难。
郑通到沧浪也才几天,几名工师讨论着,才将筑城的方案拿出来。
郑通走进大帐,意见很明确,要是仅有三四百壮劳力能用,又没有足够多的骡马匹配,即便是照均县故城的规模,重新夯筑一道土质城墙,差不多也要十年才有可能筑成。
郑通虽然谈不上精通算学,但经验老到,不仅桃坞集军府土城及哨院的修筑,他代表左司有参与进去,匠坊大大小小的建筑,他都是主建人,以前也主持过城寨的修筑,对工程量的估算,不会偏差到哪里去。
均县残城位于汉水、丹江之交,夏秋季雨水充沛,还不时有山洪暴发,从山岭冲灌而下,流入丹江或汉水,夯土筑城要求极高,省不了多少人力。
而倘若照韩谦的要求,要在夯筑的粘土里混绊石灰浆、竹蔑草屑,墙体的坚固程度是能更高,但需要的人手及钱粮更加靡费。
目前集结于沧浪的壮劳力,显然是远远抵不上筑城需求的,但韩谦此前之法也只能徐徐图之,不可能立时就叫这些山寨,真就很放心的将寨子里的精壮劳力都派到这边,听候左司劳役。
要是这些人都被扣押下来,这些山寨不就傻逼了?
而就南阳盆地的当前防御形势而言,钱粮反倒好说,杜崇韬则不大可能额外拨精壮民夫,支持龙雀军在这里筑城。
一方面襄州在南岸已经有一座小型城垒,另一方面整个邓襄防线上,哪个地方都不要征用精壮民夫,强化城寨?
龙雀军即便能争取一部分精壮民夫,首先也要保障李知诰在荆子口等地的筑寨需求。
此时,不要说十年筑出一道合围的城墙了,即便拖延两三个月,韩谦都觉得在形势上难以承受。
目前已经有小股的梁军斥候,出现在樊城北面的荒野里活动,暂时还不敢往两翼的山岭渗透,但这只是暂时,而只要有一支梁军主力进入南阳盆地,镇住邓襄兵马不敢轻易妄动,梁军小股的斥候精锐,必然就会往两翼扩散。
左司想在沧浪立足,没有城墙的防护,怎么去抵挡梁军斥候的扰袭?
这么一来,郑通等工师提出的方案就完全不能采用。
韩谦领着奚荏、郑通等人走出大帐,看到营地里三四百人正清理残墙断垣。
均县故城内的屋舍多为夯土墙,即便在之前的战火中没有被完全摧毁,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没有修缮维护,风吹雨淋,也都变成一堵堵残缺不堪、随时都会倒塌的危墙,需要推倒清理后重筑。
这时候也能看得出均县大量的房屋,都是开挖泥槽、铺石为基,然后在铺石地基之上夯土筑墙,虽然不比用砖石从下垒砌到顶,却也是相当考究。
韩谦仔细察看均县故城的遗址,这座毁于前朝晚期战火的城池,城内已经摒弃传统的坊院建筑,而是纵横交错的街巷结构。
东北翼地势较高处,乃至州府县衙等机构所在,巷道都相当开阔,但距离汉水、丹江最近的西南片,地势低陷,主要是贫民的居所,巷道都相当的狭窄,有些巷道看残址都未必有一步开阔,不要说供车马通行了,一个人走进去都觉得有非常强的压迫感。
他们之前选择驻营地,主要是在地势较高的东北翼,这时候迫于形势,必须要最快的时间内筑一座围垒出来,韩谦发现他们之前的选择重点错了。
“我们应该先在西南边筑小型围垒,”韩谦将郑通等工师召集过来,说道,“这一带都是贫民居所,巷道狭窄,但你们看,将这一片残骸清理掉,巷道两侧的残墙地基,加上巷道本身,也就五尺宽,正好是我们前期所需筑围垒的土墙宽度。”
韩谦的计划,是挑选两条相距百步的巷道,利用巷道两侧的残墙地基为基础进行筑墙,先修筑一座百步见方的围垒出来,满足前期抵达梁军斥候袭扰的需求。
在现有的条件,山寨的戒心不消,但要更充分的利用山寨的人力,韩谦派出匠师,到附近两座态度相对温和的山寨,帮助他们修建石灰窑、指导他们烧制石灰,然后由左司从他们手里收购石灰,这样就能节省得开采石灰石、烧制石灰的人力。
甚至所需的煤炭、铁料、石料、木料等物资,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跟有溪涧相通的山寨进行合作。
第一百六十四章 风声
沈漾与三皇子找杜崇韬交涉数日,杜崇韬最终同意照三千精壮民夫的标准,额外拨给龙雀军钱粮,以便龙雀军在驻地附近自行招募民夫,满足修筑城寨、协助防守的需求。
实际上就是额外每月拨给龙雀军三千石粟米、一千石豆料、六十石盐。
周数、郭亮、高承源所部驻扎在襄州城东侧的牛首寨,这笔钱粮在三皇子及沈漾的主张下,自然是优先供给驻所左前部的李知诰及左司使用。
有了这笔钱粮,韩谦才不需要额外再往荆子口及沧浪城贴补物资,甚至还能收拢一些山货,以弥补之前的亏空。
韩谦不仅在沧浪筑城,荆子口那边也是同样建议李知诰先利用残存的巷道地基修筑百步或七八十步见方的小型围垒。
李知诰擅治军、冲锋陷阵,不擅治理后勤,便索性将分得的两百多随军匠师、匠工,都交给韩谦统一管理。
韩谦在荆子口,与山寨的合作模式,同样是派出匠师指导石灰烧制及煤炭、铁料的开采、冶炼,由左司负责收购,以此实际能节省掉大半的人力,使得相关工作能够快速推进。
兵谏之后,韩谦一度担心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