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一时彼一时,不可一概而论。明天阁长随我去谷口,看看我在那里布下的阵势。如果我算得不错,不等你离开,交趾人就攻过来了,你刚好也与我一起观看战事,回去跟圣上有话说。”
  石全彬虽然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但并不详细,他这一路上关心的都是广源州。至于谅州,只是听说徐平派人占住了,还以为就跟左江道的其他土州峒一样,只是要行括丁法,却没想到惹了交趾。至于怎么惹了交趾,谅州对于交趾有多重要,石全彬心里并没有概念。但当年太宗征交趾的阴影尚在,他总是觉得交趾是个很可怕的对手,要不是看徐平说得轻松,就要开口劝阻了。
  看着徐平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石全彬伸脑袋到桌子中央,看着徐平小心问道:“云行,你实话对我说,这仗你有信心?”
  徐平笑道:“我们相识这么多年,你什么时候见我说过大话!”
  “那,这样一个胜仗,比打广源州如何?大还是小?”
  “阁长,你可是太不了解邕州这里了。广源州不过是边远小土州,怎么算得上大仗?桑巡检几千兵马一到,那里便如土鸡瓦狗一般土崩瓦解。交趾怎么也算大宋周边数得上的大蕃国,但凡出兵,就不是那里可比的。”
  石全彬的眼睛亮了起来,对徐平道:“我本来的意思,是想在这些日子听你讲讲打广源州的事,回去官家面前,为你美言几句。我大宋边官,真能够像你这样干净利落剿灭叛乱的,能有几人?如果你能够跟交趾人交战,再打出一场大胜来,这可是不世之功!”
  徐平一怔,他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在他的算计里,自己手里掌握的实力极为充足,顶为交趾的反攻是极为平常的事,根本不值得夸耀。现在经石全彬一提,才想起来自己现在是在大宋,对外屡战屡败的朝代。
  如果真能实实在在剿灭交趾一两万兵马,貌似这种大胜,自从中原一统之后,在大宋的历史上真的不多?果然是了不起的荣耀吗?


第164章 口袋阵
  明天就是年节,天气却热了起来,天上明晃晃的太阳挂着,把海边吹来的凉气晒得无影无踪。干活的民夫都是一副短打扮,让从中原过来的石全彬产生一种错觉,总觉得现在就是夏天。
  从南谅州城延伸出去的两道土墙已经到了膝盖那么高,一直延伸到谷口的山头。墙的宽度与城墙差不多,足够在上面乘车。
  石全彬与徐平在这土墙上走着,口中道:“我来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这土墙,初始还没在意,离得近了才发现如此宽阔。云行,你这是要建两道城墙啊!既然如此,干吗不在谷口处建一座关?那里狭窄,照着这个样子,足够建起一座雄关,也就不惧什么交趾大军了。”
  徐平道:“阁长说的也有道理,不过还是以后再建才好。谷口宽不过一里多路,若是建关,关城上我只能安排五百多人。可如今在谅州,有我大宋近两万大军,若是交趾人来了,总不能两万多兵马在后面看着,全靠五六百人跟交趾人厮杀。像现在这样,把城墙拉长,我可以安排近万人马,就合理了。”
  石全彬可想不通这些,只好不说话,慢慢向前行去,边走边看。
  徐平想的跟这个年代的大部分人都不同,他不但要考虑打仗,还要考虑人力物力的利用效率。如果依赖雄关,只有几百人在前线拼杀,那他聚集数万人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只有把战线拉长,让更多的人站上前线,才不至于浪费人力。这就是为什么要建这两道墙的原因,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战场上。
  “这是个什么阵势?”石全彬忍不住问道。
  “口袋阵!不管来多少人,一口袋都装了!”
  “口袋阵?没听说过!”石全彬笑着摇头。
  当然没听说过,因为这个阵势实际上并不怎么适合冷兵器战争,但到了后成的枪炮时代,可就是经典防守阵形之一了。
  “官人,阁长,给你们拜个早年!”
  孙七郎从正在建的墙上飞奔上来,向徐平和石全彬行礼。
  石全彬笑道:“我却是没有喜钱给你!”
  众人一起笑。
  孙七郎对徐平道:“官人,你看这里的墙如何?可还能用?”
  这一段是徐平吩咐先建好的,测试各种功能,以作为其他地方的样板。
  徐平看看,墙体夯过,很是结实。顶宽五步,底宽十步,高近三丈,向着谷中的斜面光滑如境,夯得坚硬而又平整。
  徐平对孙七郎道:“你下去,再跑上来我看看。”
  孙七郎应声诺,飞一般地奔到了墙下,仰头看着徐平道:“官人,我可是上来了!”
  说完,一路向墙顶跑来。
  看孙七郎跑到一半,徐平喝道:“停在那里!”
  孙七郎得了吩咐,硬生生地把身子停住。这墙面又光滑,斜度又大,他哪里能够停得下来?连着倒退了三五步,才勉强站住身子。
  徐平又道:“好了,就从你站的地方,慢慢走上来!让住,要慢慢走!”
  孙七郎屏气凝神,轻轻抬了左腿起来。这腿一抬起来,身子就站不住,又倒退了两三步,差点趴在墙上。
  向上面抬起头,孙七朗喊道:“官人,走得慢了不成的,站不住身子!”
  徐平笑道:“你跑着能上,走着必然也能上,想想办法!”
  孙七郎就蹲在墙上想了一会,才又站起身子,猛地抬起左腿,迅速地向前落去,试试巴得牢实了,才又抬起右腿。
  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得小心翼翼,孙七郎直花了一炷香多的时间,才又重新走上了墙头,对徐平道:“官人,这墙走得慢了不好上来的!”
  “这样就对了,我可不信交趾兵能够冒着箭雨和滚木,飞奔着上来。就是按照这个样子,其他地方也照样修起来!”
  石全彬在一边看着热闹,问徐平:“既然是怕交趾人冲上墙,何不就如同城墙一般,修成直上直下的?那个样子,除非他们会飞,才能上墙头。”
  徐平道:“阁长说得有道理,不过直的却有几项比不过斜的。第一,如果是直上直下,如此高耸,墙上的人看不到墙根,如果敌军在墙下动手脚,难以防备。第二个,滚木只能沿墙而下,作用不大。第三个,斜的墙体,底部宽大,比直墙坚实得多,也好修筑。阁长,所以还是斜墙好。”
  石全彬也就随口一说,真正细论起来他可是不懂,听徐平说得貌似有道理,便也就不再说什么。
  城墙最早修成直上直下的,是对应于守城和攻城的手段缺乏,随着经验的积累,手段的增多,实际上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了斜面城墙更加有效。到了两宋之交的时候,守城大师陈规作《守城录》,系统地提出了城墙不应太高,应修成斜面而不是垂直,城墙不要有直角等诸多原则。
  徐平不知道这些,但他知道对于远射武器来说,斜面城墙更有效。拉长了敌军攻城的距离,增加了攻城者受打击的范围,减少了墙上的打击死角,也有利于布置守城器械,好处多得说不完。而坏处,除了心理上觉得好攻之外,几乎没有实质上的缺点。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热兵器的枪炮时代,山坡是进攻方的噩梦,但悬崖却不是。防守方选择战场,第一选择就是山坡,悬崖则没什么价值。
  顺着土墙,一直到了谷口,墙一路修到山顶。
  石全彬随着徐平登上谷口旁的小山,发现这里也有大量民夫正在修整山体斜面,才知道徐平是把整个面对进攻方的一侧,全修成这个样子。
  山体修整的进度更快一些,此时已经接近完成,民夫正在山顶上布置防守的器具,成组地安装滚木。
  石全彬看不出个所以然,只是站在山上看南边的交趾。出了这个谷口,丘陵间的路便宽阔起来,再也没有险阻。借着今天的晴朗天气,可以看到远处交趾的村寨。
  在山上指挥的桑怿见到两人上山,过来见过了礼,与石全彬寒喧罢了,对徐平道:“你来得正好,我这里得到消息,交趾已经自富良江岸准备发兵。一万交趾主力,加上附近各州土兵,总计一万七八千人,诈称八万,要来攻谅州。预计半个月后就会到达,我们这里要抓紧了!”


第165章 试探
  明道二年正月初三,交趾由富良江出兵,借口平息北方几个土州的骚乱兴兵北上。谅州本来是两属之地,此时的交趾没有与大宋开战的勇气,虽然兵锋直指谅州,名义上却不敢这么说。
  徐平对交趾出兵早有预料,先前布下的谍报网把交趾军队的人数和行军路线早已打探得一清二楚。
  此时驻防富良江的是交趾第一猛将黎奉晓,带精兵五万,是交趾主力中的主力,卫护王城的关键力量。黎奉晓生具勇力,勇猛善战,被原交趾王李公蕴招至麾下,立战功无数。李佛玛登位时,三个兄弟争夺王位,发动了“三王之乱”,黎奉晓阵斩武德王,被比作玄武门之变时杀齐王李元吉的尉迟敬德,为平息叛乱立下首功,所以格外得李佛玛信任。
  此次带兵出征的是黎奉晓副将陈常吉,也是交趾征战多年的名将,带交趾主力一万人,沿途征调土兵约八千人,对外称八万,直扑谅州。
  正月十八,交趾军队前锋抵达谅州南山谷口外。
  前锋指挥阮大力骑在马上,看着前方大开的谷口,皱着眉头对身边亲兵道:“前方山谷那里就是谅州南大门,先前甲知州在那里还建得有军寨,怎么现在宋军把军寨拆了,也不建关城。是自信我们交趾人不敢得罪大宋,有恃无恐,还是另有阴谋?”
  亲兵左右看看,指着谷口两侧的山头道:“山上驻有宋军,不像是不作防备的样子,只怕是另有阴谋,将军还是小心行事。”
  阮大力看见山上的旗帜,眉头皱得更紧:“有兵马不守关口,却布防在两侧山头,宋军打得是什么主意?几天之内席卷谅州,宋军首领不像是不懂兵法的人,却怎么把自己兵马置于死地?”
  “汉人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莫不是这个主意?”
  “胡闹!那些宋军在山上,就是有强弓硬弩也威胁不了入谷的军队,完全是无用的摆设!依我看,只怕是谷里另有布置!”
  “谷中什么情形,我们在外面看不到啊——”
  听了这话,阮大力愈发烦躁。自占了谅州,徐平就把地方彻底封住,只有军队里特许的人员才能出入,平民一律禁止。交趾虽然也多方打听,但始终对现在谅州的情况不得要领。偶尔听到一句两句,也因为说得过于传奇,什么四五万人聚在里面大兴土木,从凭祥峒,沿门州到谅州这一线有数万人布防,无论兵民,交趾没人敢信。就算是先前有徐平在左江道开蔗糖务的消息,但蔗糖务的规模再大,也无法支撑近十万人的军事行动。更不要说邕州边鄙小州,也没有这么多人力抽调。五万人的力量,往少了说也得有五十万人口支撑,交趾再大胆的人也不敢相信邕州几年时间能增加到如此人口。
  徐平几年辛苦,把邕州尤其是左江道一带一点一点发展起来,他自己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但对外人来说,尤其是对刚刚开始建立官僚系统走上正轨的交趾来说,这就是吹到了天上去的神话,砍了脑袋也不会相信。
  对现在谅州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交趾人只能按照以前的印象判断,派出一万精兵就觉得是了不得的军事力量,足以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