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徐平笑道:“给你们发新衣,安排新住处,吃喝都有人管,帅府和秦州费了不少心思,花了不少钱物。我和种通判来到这里,如果你们默然处之,心里难免失望。你们欢呼一声,让我们二人知道心思没有白费,你们知道什么是对你们好。你们有这心思我们会记在心里,时时想着为你们做事,以后会让你们过得越来越好。只是记住,往后不管做什么,记得向主管的官员请过才可以做。好了,大家这几天做事劳累,一会让帅府送过几只羊来,再备几坛酒,好好庆贺一番!”
  话说完,一众质子刚要欢呼,突然想起刚刚徐平说的,纷纷眼巴巴地看着旁边的吏人。
  厮铎毡乖巧,率先对人群前的张载高声问道:“官人,我等觉得经略相公说的甚是鼓舞人心,想要欢呼庆贺,不知道可不可以?”
  张载略一思索,已经知道了徐平的意思,对厮铎毡点头:“可以,允了!”
  一众蕃落质子这才高声欢呼,穿上了新衣,又吃到了鲜肉,日子好像从此要好起来了。
  徐平对种世衡和张载微微点头,低声道:“这个上丁家的质子有些意思,孺子可教!”
  教这些蕃落质子读诗书,知礼仪,学中原风俗,进行教化,实际上他们真正学到多少知识又有哪个在意?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守规矩,按照主管官员的命令做事,进而形成习惯。等到这种习惯成为本能,徐平不介意用官方的力量把他们送回到本部族去,接掌族里事务。
  仅仅靠纳质,经济诱惑,武力逼迫,让附近蕃落接受朝廷统治是靠不住的。党项已经占领了会州,筑会川城,逼近古渭寨周边势力,与朝廷争夺这带的蕃羌势力。不少蕃落实际上是在宋和党项同时纳质,两边称臣,同时接受好处,也两不得罪。甚至有的蕃落送到纳质院的名为质子,实际上只是普通族人,对宋只是虚与委蛇而已。
  以前一入纳质院,便大门紧闭,有的一辈子就老死在里面。这固然说明秦州给这些质子的待遇并不好,但也同时说明他们本部族对这些质子同样不在意,一样失了这些质子的心。徐平现在务守安静,在秦州高筑墙,广积粮,便就是为以后的大动作蓄力。而如果能够得到这些质子的忠心归附,以后对蕃落的动作就有了抓手,多了很多选择。
  示之以诚,广结恩义,临之以威,徐平需要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把这些质子理出个头绪来。配合帅府对周围蕃落的情报掌握,制定经营周边的政策。
  质子们领了新衣,并不能立即换上,徐平已经说过,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问过主管的官员才可以。一队领完,便继续去做事,换另一队来,轮流发放。
  一直过了晌午,新衣才发送完毕。今天是帅府是秦州州衙前来视察的日子,徐平让张载早早收工,好好庆贺一番,也为这些人加油打气。
  劳动最能改造人,从今天开始,他们要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第14章 赐名
  本地酿白酒的作坊还没有开起来,酒仍然是水酒,但对这些质子来说,依然是兴奋不已。蕃人本就好酒,又在纳质院里关了多年,轻易得不到酒水,现在酒入口,便就如同喝到了仙液琼浆一般,不由大喊大叫。
  徐平让种世衡派了人出去,四处巡视,凡是饮酒失态的,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站立听从教诲,第三次杖五下。示之以恩的同时,处处要让这些人守规矩,不能顺着他们。要不然养成了习惯,骄纵惯了,那个时候再讲规矩反而徒惹怨恨。
  曹玮守秦州,曾经上书朝廷说过治理蕃羌的策略:“蕃戎之情,不可专行恩惠。宜先加掩杀,使之畏惧,然后招抚,则悠久之利也。尔者秦州蕃部,本因张佶力取之地,使无粒食,以致侵扰。今或量给旷地,俾之耕作,实绥怀之策也。”
  张佶大中祥符年间代李浚知秦州,当时正值党项赵德明作乱,张佶到秦州之后到处设立堡寨,凡不服朝廷所管的一律征讨,杀戳极重。又在古渭寨附近设立采木场,周围蕃落主动避让,张佶也没有进行任何补偿安抚。秦州蕃羌对这个煞星极是憎恨,纠结起来抢掠作乱,又被张佶主动出击,打得大败亏输。就连朝中提出的厚结宗哥部族首领李立遵,以牵制党项的政策,也被张佶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秦州的蕃部,多是张佶用武力征讨来的,周围蕃民对他恨是恨得要死,但也怕到了骨子里。景祐年间,他的儿子张宗象以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靠着父亲的余威,依然能让周围蕃部服服帖帖。秦凤路设立,正是从张宗象管勾五州一府的驻泊兵马开始的。
  曹玮知秦州的时候,实际上杀戳也不少,但与张佶比起来,到底是恩威并重,真立了功劳,他不吝赏赐。而且对于蕃族首领,能够结以恩义,让他们为朝廷出死力。有张佶这个杀星在前面比着,曹玮就成了大善人,蕃羌之民到现在依然对他念念不忘。
  之所以要恩威并重,目的不是要周围的蕃羌害怕,双方实力相差太远,他们怕与不怕朝廷并不在乎。施以恩惠同时临之以威的目的,是让蕃落明白朝廷的恩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他们天然应该得到的,得到了好处要知道感恩,要知道为朝廷效力。单纯靠施恩养不来自己人,人心不知足,越是只给好处越是容易养出仇家。
  曹玮的政策被朝廷接受,不过真宗皇帝心软,还是让曹玮不要过多杀戳,以招抚为主。
  从把这些人从纳质院放出来,徐平给他们好处的同时,时时不忘立规矩,不守规矩的严加处罚,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与西南川峡不同,朝廷对这些蕃落的要求,不仅仅是不闹事,不给朝廷添麻烦,还要替朝廷出力,与正规军一起,与党项作战。
  一场饮宴结束,已经日薄西山。由于有人弹压,倒也没有出现烂醉之后争斗打闹之类的丑事,大家都还清醒。欢庆就是欢庆,不是放纵,守住度不越界是对他们的要求。
  让种世衡把人集中起来,徐平到人前朗声道:“从今日起,你们领了新衣,便就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不能再跟从前一样。只要在这里做得好,心念朝廷,就是朝廷的人,这一片蕃落之地,终究是要交到你们的手里。循教化,知礼仪,你们就跟从前不同了,用蕃名多有不便。酒宴结束,重新编伍,各自按定好的编伍到安排好的房子去住。为了方便,给你们新起汉名,以后凡在军中,一律不得再用蕃名。各自来自哪个族账,来自哪里,也不需要再提起。安心在这里做事,学习,以后会有无穷好处。”
  话音未落,就有人惊呼出声,被周围弹压的吏人严厉喝斥住了。
  无功不受禄,赐汉名按说是朝廷的赏赐之一,怎么得来得这么容易,让这些人觉得不真实。质子对秦州和蕃落来说都是无用之人,以前被轻视惯了,甚至还因为消耗粮食被秦州看押的官吏苛待。徐平一来,待遇突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徐平知道这些人因为什么而吃惊,高声道:“你们不用喧哗,这次赐的只是名,并不是姓,只是为了军中叫着方便,也让你们熟悉中原风俗。要想真正赐姓,还是要在这里好好做事,立了功劳,禀过朝廷才可以。——本次赐名,以天干甲次和《千字文》编排,《千字文》自‘寒来暑往’起,‘捕获叛亡’止。‘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让你们知道务农嫁穑是天下之本。‘诛斩贼盗,捕获叛亡’,让你们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好了,新起的名字在我身边的大箱里,你们依次上前,每人抽取一张字条,上面写的就是你们的新名字!”
  说完,徐平示意种世衡,开始整理队伍。
  现在的编队,是按照自愿的原则,互相结合到一起的。这些人在纳质院里,当然也有朋友有敌人,关系好的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军中管理当然不允许这样做,以后会闹出无穷事端,而且也不利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前面几天为了安定人心,让他们自愿结合是权宜之策,现在情况熟悉了,需要打乱重新编组。不这样做,管理会很困难。
  秦州和帅府的官吏大多都不通蕃语,使用蕃名对他们多有不便,赐汉名方便他们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要让这些人暂时跟原来的部族割裂开来,专心学习新的礼仪和风俗习惯。河西和河湟的蕃落跟一般的蕃胡不同,这里是汉唐故地,一千年来就是汉人的地方,只是最近一百多年陷入吐蕃,才说蕃语,习蕃俗。对于这些蕃羌来说,对于汉族文化不但不排斥,还心中向往,乐于接受。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允许他们用汉姓汉名才是一种赏赐,等闲得不到。给他们改名,是一种笼络。
  其实不只是这些普通部族,就是蕃族的大首领,如李立遵、温逋奇和唃厮啰等人,也以得到朝廷封赏为荣。三都谷一战,直接诱因就是李立遵要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没有得到同意,愤而兴兵。朝廷有意抬高唃厮啰的地位,压低李立遵,更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作为赞普之后,唃厮啰按照唐朝的习惯,一向称中原皇帝为“天子阿舅”。
  质子们已经慢慢开始适应徐平的要求,当下按照主管官吏的吩咐,排起队伍,依次走上前来,从徐平身边的大箱子里抽取纸条。
  作为一种仪式,徐平身为本地的最高军政长官,让拿了纸条的人到自己面前展开,亲自给他们念取到的名,以示郑重。如此做,意味着这名是徐平代表朝廷所赐,将伴随他们一生。不过对徐平来说,念一两千人的名,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时辰,是项重体力活。
  编伍、赐名,从此之后这些人就将成为秦州属下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的使命不是打仗搏杀,而是学习朝廷法度,汉家礼仪,中原风俗,作为种子,撒播到周围蕃落里去。


第15章 军改
  在酒精的刺激下,得赐新名的众质子都进到一种兴备得发狂的状态。
  徐平特意吩咐种世衡,这种时候尤其留意,让所有的人都守规矩。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一刻都不难放松,要让纪律意识成为这些人的本能。只有熬过了最开始的这段痛苦日子,以后才有放纵的本钱,现在不管什么事情,什么情绪,都不能由着他们自己。
  在营地里转了一圈,徐平让种世衡与张载留在这里,自己则和李璋到了附近的高大全的军营里。到达秦州之后,高大全的归明神武军驻清水县和陇城县,接凤翔府、陇州和渭州,保障秦州的后路。桑怿的宣威军则驻秦州驻地成纪县以西以北,西到宁远寨,北到安远寨,主要监视秦州周围的生熟蕃落。秦州原有的驻泊禁军,全部划到两人名下管辖,秦州州衙之下管的军队,主要是厢军,以及一部分蕃兵的步军。
  景泰由原来的宣威军都虞侯,改任归明神武军的副都指挥使。这是徐平一直坚持的原则,无论军队还是地方,都使用双首长制。原来禁军的体制过于僵化,一旦政出多人,便会产生混乱,所以边地的将帅,一直强调将要专权。
  新军的军制要改,补充进指挥、训练、组织、政治、后勤等职能机构,统兵官专权反而不便。以前在京城的时候,徐平想改宣威军的军制,引起禁军将领反对,现在到了秦凤路,终于没有人咶噪了,当然要极早动手。
  按徐平的想法,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