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有人能把他救活……那和实现主公刚才描绘的未来,难度也差不多了。

“应该能吧?”王羽其实也有些患得患失,但他不想表现出来,话锋一转道:“对了,孔明,你们怎么会来的这么快?”

诸葛亮的表情看起来有些愣愣的,他还没从居庸大胜带来的震惊中回过神来。这一仗,实在太莫名其妙了,没办法,他只能用这么个词来形容。他自幼便好读书,因为记忆力超强,所以他读书的速度也是极快,到了荆州,拜在鹿门山书院后,更是如鱼得水。

纵观古今战例,就从未有那次是跟这次相似的。

主公就那么仿佛心血来潮一般,带着百十个亲卫出城,然后全城沸然,两万将士就那么一窝蜂的跟了上去,长驱直入,奔袭百里,立足未稳就和数倍于己的强敌接战,然后……就赢了?

所有的细节,就没有一条是符合兵法要旨的,特别是百里奔袭那一招,简直就是对兵圣他老人家的教诲的最大颠覆!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当年的名将庞涓,就是死于孙膑的这个论断之下,结果在几百年后,这条真理般的定律,居然被颠覆了。这对学院派的诸葛亮来说,是个很难接受的事实。

尽管他也知道,读书不可尽信书,事后也想清楚了王羽战前的一些思考,如此行事的用意,可他还是很难理解,王羽到底是怎么在战前确保胜算的。

如果没胜算的话,那这不就是一场无谋的冒险吗?

王羽连问了几声,诸葛亮才回过神,先简要的回答了王羽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他和华佗来的快,是因为距离近,因为他们不是从蓟县来的,而是在西关遇到了信使,然后兼程赶来。

移防西关是诸葛亮的主意,此举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接应:王羽若是攻不下对方,以骠骑军强悍的战力,应该也不至于当场覆灭,有西关这个据点在,就能有个安全的落脚点。保障了退路。

二来,即便王羽一战而胜,也不可能全歼敌人,能不能将敌军的建制彻底击破都是个问题。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倒是和鲜于辅不谋而合了,他担心有贼军不甘心失败,仗着机动力。甩开王羽的追击,绕到东面来,所以,他移防西关,也是为了拾遗补缺。

虽然这样会使得蓟县变得空虚,但蹋顿、阎柔距离蓟县毕竟有好几百里。来回得到消息就需要好几天。蓟县以东还有关平、胡才两路兵马策应,蹋顿再狂妄,也不可能完全无视,诸葛亮完全来得及在居庸大战尘埃落定后,及时返回。

王羽倒也不是完全没想到西关这个破绽,只是他出兵前,以为单经、邹丹就算出击。也会留一部分兵,守住西关这个退路呢。谁想到那俩人根本就没做成功的打算,全军出击,连辅兵、马夫都跟去了。

等王羽到了之后,发现偌大的西关,竟是连个人影都看不到。他当然可以分兵留守,但他轻兵出击,根本没带守城的器械。除了隐雾军之外,其他各部连弓箭都没带。

隐雾军客串的轻骑,是整个战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王羽可不舍得让他们留下守城,干脆也不管那么多了。

当时他就隐隐想到,若是历史上的那个诸葛亮,八成不会忽略这个漏洞。邓艾灭蜀。偷渡阴平,奇袭成都那一仗,就曾惊叹过诸葛亮的布防之密,让人无隙可乘。若是诸葛亮还在,他偷渡阴平的奇招,纯粹就是送死。

但现在的这位,他就没多大把握了,毕竟他这次出兵的方式过于仓促了一些。

可事实证明,和历史上那位相比,诸葛亮的经验或许有欠缺,但心思缜密的本质却没差别,他甚至还想到了把张宁的军医队拉上,做好了接应或善后的完全准备。

听诸葛亮说了前因后果,王羽既赞叹,且庆幸,麾下的人才越来越多,长处也都得以发挥出来,自己就可以越来越轻松,只要把握好大局,就可以像是下棋或玩游戏一样攻略中原了。

至于诸葛亮的问题,却不怎么好回答。严格来说,这次的突袭,不是王羽的原创,也是他从后世借鉴来的。而且他借鉴的战例不是中原的,而是倭国的战国时代最出名的那场突袭战。

那场突袭战技术含量不高,主要就是利用敌人的轻视,占个出其不意的先手,剩下的就只能看运气了。

胜算有多少,王羽事先也没衡量清楚,他只知道,要迅速扭转幽州形势,营救公孙瓒,出其不意的发动决战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办法,保住幽州是没问题,但被掠走的汉民就很难全部救出了。如果鲜卑人决断的够快,孤军在外的赵云说不定还会遇险。

所以,严格来说,王羽此番出兵也不仅仅是为了救人,他考虑的还是大局。

至于胜负,有时候的确不能算计得那么清楚,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有这么底牌在,隐雾军,铁骑,斩马剑阵,黄巾力士,就不信打不垮区区十万胡骑。

但这些想法,却不太适合说给诸葛亮听。

因为很多常识都被颠覆,后者现在已经有点思维混乱了,对自己的崇拜也已经摆在了明面上,万一诸葛亮因为个人崇拜,打算改变风格,那自己的罪过可就大了。

想想看,和张飞一样性格的诸葛亮,那将是多么让人抓狂的一件事啊。

“孔明,和主公真正的筹谋相比,今天那仗根本就不算什么……”王羽还没想到怎么转移话题,太史慈就跳出来了,他憋了一肚子话,正要找人分享呢,他不由分说的揽过诸葛亮,哇啦哇啦就是一通说:“怎么,你不信?来来来,让某好好给你上一课……”

诸葛亮不太适应和同僚这么亲热,但没过片刻,他就被太史慈说的内容给惊到了,两眼瞪得溜圆,直勾勾的看着王羽,像是看到了洪荒怪兽一样。

“主公,您真想这么做?可是,可是……”

不比幽州众将,诸葛亮对青州的各项事务都是了然于胸,所以一听就知道,王羽这是要来真格的!

殖民地这个名词,早在东渡之前,王羽就已经提出了,当时的目标是三韩和更远的倭岛。刚开始,大伙也都是当主公只是一时兴起,从什么地方看到类似的典故了,就异想天开,可几年下来,三韩、倭岛的事务已经开始上了轨道,朝着王羽所说的方向发展过去。

很显然,王羽的殖民地概念,不仅限于东面那两个小地方,而是要将高唐将军府正厅摆着的那张地图上画出的所有地域,都囊括在内!

这,有可能实现吗?如果实现的话,真的会在普天之下,所有阳光能照耀到的地方,刻下华夏的标志吗?诸葛亮不知道,他根本无从想象,王羽到底是怎么冒出这个念头的。

然而,在震惊之余,他对此却也有那么一丝期待,如果真如王羽所说的进行下去,自己会不会做为开创万世基业的重要参与者,被后世铭记呢?

想到这里,即便以他的沉稳,也禁不住一阵阵的心神激荡,难以自已。

第七七一章战后构想

激动归激动,这个话题终究还是告一段落了。

诸葛亮没有追着王羽寻根问底的意思,后者说的本来就是个大方向,具体的细节,应该连他自己都不甚了了,如果只是揣摩王羽的深意,现在露出水面的这些信息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总是要召开军议、政议,经过反复推敲才能最终有个草案。

草案出来之后,按照青州的惯例,还会打造试点,在小范围内施行,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过,才会有最终的法令推出。

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王羽现在只能算是提前吹风,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另外,用这个计划还有救人的效果。若不是王羽及时赶到,抛出这个不成熟,却已经足够惊人的平北策,公孙瓒在华佗赶到之前,很可能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实际上,公孙瓒失去意识和华佗入帐几乎就在同时发生,所以华佗当时才会那么暴躁。

而王羽在内部商议之前,就向公孙瓒以平北策相示,显然准备用幽州军来当第一个试点。

诸葛亮觉得这可能不仅是王羽反应机敏的问题,而是他早就有了腹案。幽州军长期在边塞征战,多次越境追击胡人,对草原很熟悉,公孙瓒更是一时名将,是个相当适合的执行者。

同时,这个计划的提出,还可以唤起公孙瓒的求生之念,让他有个雪耻振作的机会。若换了别人,说不定会觉得去塞外是被流放了,只有公孙瓒不会这么想,而且还会鼓足劲头,全力以赴的不断开拓进取。

这就是一举两得了。

如果再往深里想,政治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首先就是消弭了幽州大战的负面影响。

此战虽胜,但友军却损失惨重,濒临覆灭,如果没有这个计划。按照王羽不分封的土地的惯例,幽州军将会失去地盘和自主权,被青州军完全吞并。如果华佗没能救回公孙瓒,说不定还会有王羽暗害盟友的流言传出。

当然,参战的己方都心知肚明不是那么回事,但流言这东西,本来就是半真半假。参杂而来的。忽略掉中间的细节,只从结果推论,这样的流言确实也有几分合理性。

实际上,北征本来也有这么个目的,只是王羽没打算用阴暗或强硬的手段,而是打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公孙瓒。

想到这里,诸葛亮也是暗道万幸,幸好自己没懈怠,移防西关,刚好误打误撞的救了公孙瓒。否则的话,就算主公的计划再好,公孙瓒死了。这流言只怕也就坐实了。

这种影响说大可大,说小也小。

一直以来,青州军似乎都是在孤军奋战,但细细历数,青州军的盟友并不少,从盟友那里得到的帮助同样至关重要。

就目前而言,除了幽州军之外,青州至少还有两家关系密切。三家关系普通的盟友在。前两者是张燕和吕布,后者则是袁术、公孙度以及刘表。若是硬要说,董卓暂时也可以算作青州的合作伙伴。

其中以刘表的关系最为普通,双方离得远,没什么利益冲突,也没什么瓜葛,大体上就是秉承远交近攻的原则。遥相呼应。凭借这个关系,王羽可以顺手从荆州拐带一些人才出来,而不会受到妨碍,比如孔明自己和同学庞统。以及黄月英,石韬勉强也算一个。

和董卓的关系也差不多,河东之战后,双方有了些贸易方面的合作。凭借这样的筹码,北征之前,王羽从董卓那里强要来了一封圣旨,在名义上,给了刘虞极为沉重的一击。

袁术和青州结盟的时间最长,反复的次数也最多,双方好的时候,可说是蜜里调油,翻脸的时候,也是剑拔弩张,明枪暗箭,甚至一度动过刀兵当然,袁术是不承认的,为此他甚至抛弃了大将纪灵,说偷袭王羽是后者的个人行为,与他没有关联。

不管怎么说,双方毕竟没有真的撕破脸,大打出手,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这样的关系就算是很铁的了。

辽东与青州的关系和董卓、刘表很像,一开始是觉得双方离得远,不会有什么冲突,看在海贸的丰厚利润上,公孙度还一度出兵攻打乌丸人的老巢,帮过忙。

时过境迁,到了王羽雄霸河北的时候,公孙度也感到了威胁,故而在王羽起兵北征,邀他一同出兵的时候,婉拒了王羽的要求。

即便如此,辽东和青州的贸易往来也没有断,若是处置得当,也是很有希望兵不血刃就解决辽东问题。双方的实力固然强弱分明,但辽东毕竟太远,一千多里地,劳师远征,换谁也发憷啊。

至于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