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农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享福笑了笑道,“您吃米麦还脱壳吧!这老玉米啊!它也是要磨粉,筛去粗糙的部分,做成面食才好吃,而且,它的营养价值,可不比米麦差,有降血脂,降血压,抗血管硬化,抗衰老等好处,是非常适合作为主粮的。”
  玉米是后世公认的‘黄金作物’,但真要把它做到好吃,还需要费一定的功夫,至少,需要研磨的比较精细,然后通过多道工序,筛除杂质,如果能细到像后世的机器磨成的粉末一样,做出来的玉米面条,玉米馒头的口感,是可以达到不输给小麦的程度的,因为它有天然的复合糖甜味加成。
  冯盎闻言,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老夫的吃法不对,你还别说,吃了这玉米,老夫出恭的时候,松快了许多,整个肚子都轻松了些,确实有它的好处,至于这如何磨面做吃食,你可得快些教给大家。”
  冯盎其实已经看到了玉米的好处,那就是种植起来的时候,比水稻省心,产量也不低,它的口味要是能堪比米面,那么,岭南肯定要大规模种植的,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人力去做其它事情。
  孙享福当然是知道他的想法,笑了笑道,“以岭南沿海的气候,玉米完全可以岔开时间种植,让您一年四季都有嫩玉米吃,不过,说到这磨玉米面,我倒是想起,红薯,土豆也是可以做成粉条的,这样才更加便与作为主粮储存,咱们去江陵之前,倒是可以弄一些出来。”
  “红薯土豆也能做成粉条?这个老夫倒是要见识见识,需要什么工具,你快说,老夫找人去安排。”
  说玉米的产量大,但跟红薯土豆比起来,那就差远了,但吃过红薯土豆的冯盎觉得,这两种作物,似乎更加适合做菜,如果能做成米粉一类的东西,那就太好了,这可是比玉米还能跟省心的作物。


第697章 小震惊一下
  在后世的荆湖地区,每到腊月,百姓家里肯定会制作几样吃食,一种是熬麦芽糖做麻叶子,一种是发面炸饺子,这种饺子,不是北方吃的煮饺子,蒸饺子,是在发好的面里面加入盐,或者糖,或者切碎的蒜苗,擀成面皮之后,切成小片,从中间划开一个口子,将面皮的一头从中间的口子里翻过去,然后放在油锅里炸香脆的翻饺子。
  而通常大家在炸这种翻饺子的时候,还会炸另外一种食物,当地人土话音译叫做‘玉腊片’,也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薯片,有用红薯炸的,有用土豆炸的,方法都一样。
  就是把煮熟的红薯或者土豆去皮,在一张铺有蒸布的门板上,用擀面杖或者刀背,按压抹平,将其晾干了之后,切成小片,放在油锅里炸的香香脆脆的,等其冷却了之后,和翻饺子一样,装进用大米爆出来的爆米花里面,能保证其香脆不改,只要扎好袋子的口,吃到第二年夏季都没问题。
  孙享福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东西,放了寒假,他会专门去各家赶趟,帮忙翻饺子,炸玉腊片,其实就是图吃个新鲜的,直到大学时期,超市开始下乡之后,当地这种自制吃食的活动,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所以,把红薯,土豆这些东西,制作成吃食,难不倒孙享福,就是制作红薯粉,其实跟山南道这边制作米粉的工序差距不大,无外乎清洗,粉碎,过滤,曝晒,打浆糊,漏丝而已,都是这个时期,通过一些木制工具能够做到的。
  没几天,几百亩试种田的红薯,玉米,土豆,花生,番茄等作物全部收获完毕之后,留了一部品相较好的做种,剩余的大部分都装了船,其中,还有不少,被制作好的红薯粉,薯片,玉米面等吃食。
  然之后,整个岭南的队伍就起行了,加上两千余去江陵参加运动大会的运动员,以及被阿月训练出来的三千多去江陵城献歌舞的百姓,文工团员,整个船队共有三百多艘大船,很是庞大。
  此时的西域诸国的代表团队,才刚刚到达山南道境内,李承乾可是把他们消费的够够的了,但是,他们基本没有抱怨,从进入大唐境内以来,长达近八个月的行程,一点也没让他们感到厌烦,因为,看的越多,他们学到的东西也越多,大唐对于城池的规划,百姓的管理,对于他们来说,处处都是学问,尤其是看到那些长满绿色草皮的大堤的时候。
  “天呐,你们大唐,都是靠这样的高坡,来防止水患的吗?”
  船队在江面上走了一个多时辰了,两岸能够看到的景色,都一直是这些高度,坡度一致的绿色大堤,希拉克略等人即便是有些不相信,但是,也猜到了,这些大堤,都是人工筑建的。
  此前那条长达千里的人工运河,已经让他们惊叹不止了,他们从没想过,这个东方的帝国,会因为运输需求,而开挖一条这么长的大河,其中的工程量,他们简直无法想象。
  而现在,看到这些垸堤的时候,他们就更加懵逼了,以工程量来算,它甚至远远的超过了大运河,这可是几百万劳工,好几年时间才弄出来的杰作。
  看着这些土包子们慢了不知道几拍才爆发出来的震惊,李承乾很有点得意,那些翻译官给他们讲解的说辞,他也听在了耳中,解释的太含糊了,李承乾感觉起不到作用,目前,大唐需要向所有人展现自己的强大,这样,之后的统一之战,就会有更多的人望风而降。
  于是,他开口接过话道,“这些垸堤,除了防止水患,分流江水,使水利灌溉更加稳定,水路交通更加发达之外,还是连通各县的道路,通过整体的设计规划,形成网络之后,能够使整个山南道湖区的整体农业效率提升很多,是这里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造就了这里的水稻天下第一的产量。”
  ‘基础建设’这个词,已经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希拉克略这些人的耳中了,大唐的水泥道路,被他们说成是基础建设,运河也被说成是基础建设,眼前的这些垸堤,也是被说成是基础建设,看来,大唐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注重基础建设。
  而且,在他们看来,这垸堤还不止有这么点好处,堤坡上每隔数十米就会出现一头的耕牛,就是以这堤坡上的草料为食。
  至于李承乾所说的天下第一,大多已经有一些汉语基础的他们,也听懂了,没有人会怀疑这个称号的真实性,他们只是想见识,见识,所谓的天下第一高产的水稻田,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于是,希拉克略道,“不知道太子殿下,能不能带我们去看一看这天下第一的田地?”
  李承乾微微一笑道,“这有何不可。”
  说完,他才转头向内侍问道,“前方是何地界?”
  内侍回府道,“回禀殿下,是郢州纪南县。”
  “呵呵,竟然是我吴王弟治下,那到了码头,就登船靠岸吧!让他们瞧瞧也无妨。”
  郢州是大唐新进的雄州,纪南县城,正是它的治所,而且,这是一座垸田筑好的时候修建起来的新城,规模虽然不比定襄善阳这样的城池,但比沿运河的那些州城,还是要上档次的多。
  而在李承乾做了这个决定之后不久,船队就到达了纪南县的码头。
  “只可惜老师不在九垸县,否则,孤可是要前去拜见一番的。”早前他就知道纪南县与九垸县相邻,过了纪南县,便到了九垸县,正式进入荆州治下,看到码头上那个路线指示牌上的标识之后,李承乾感叹道。
  “孙少师只怕已经从岭南启程了,过不了几日,咱们就会在江陵城相见的。”马周算是李承乾的所有随行人员中,品级最高的了,跟在他身边一边接话,一边用眼神示意他,可不能把这些人带去九垸县参观,尤其是九垸县学,那边教授的东西,在大唐没有实现大一统之前,都不宜往外传。
  李承乾明白了他的意思,其实,他让这些人上岸,也不过是随意逛逛,并没有进城的打算,毕竟,他知道现在已经不只是九垸县完全改革了教育内容,山南道的几个垸田县,也全部都改革了教学内容,只是从未南下过的他,也还没有亲眼见过垸田是什么样子,有些好奇而已。
  不成想,他才刚刚带人下船,穿过码头爬上了垸堤,李恪的车驾,就已经迎了过来。
  “臣弟见过太子殿下。”李恪现在有官职在身,见了身为储君的李承乾,就是行臣子礼了。
  四年多未见过面的李承乾和李恪两人,初一看到对方时,还有些懵,幸好两人都有仪装在身,否则,乍一看的话,还未必认得出对方来,毕竟,这四年多,是他们的发育期,身高,相貌,声音,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吴王弟无需多礼,孤也不过是临时起意,带领诸位番邦代表,参观参观你治下的垸田,不想却惊动了你,正好,孤也有几年没有见过你了,咱们可以边看边聊。”李承乾很是亲热的将微微躬身行礼的李恪扶起来道。
  感受到了李承乾传递过来的情谊,李恪整个人放松了些,刚才,李承乾说到‘参观垸田’的时候,手上刻意用了一点劲,顿时让他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只带这些人看垸田。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今年的水稻正好进入秋黄时期,就快要收割了,大家可随我前来一观。”
  要看田,简单,大堤之内,全部都是,都不用怎么准备。
  而此时,那些爬上了大堤的各国首脑,已经向垸内看到了里面一望无边的水稻田,这边的田,整体如同刀切一般的齐整,风一吹过,稻穗会像浪花一般微微的起伏,甚是壮观。
  “这,这是稻田?······”
  “为什么会这么密集?······”
  “这稻穗,好长,好饱满······”
  一时间,都不需要李恪把他们往下带,他们就用各种语言,发表了自己的感叹,向堤坡下面冲下去,想要靠近了看个清楚。
  “这不过是纪南县治下普通百姓种植的水稻田而已,与九垸县试验田是没法比的,诸位,可以随我到稻田这边细看。”李恪在他们的注意力都在一望无边的稻田上的时候,又与李承乾小声了交流了几句,在明白了他的意图之后,点头高声向所有人道。
  于是,大队伍在李恪的带领下,朝堤坡下的水泥路走去。
  稻田的稻穗之密,之沉甸丰满,在近处,才能更加感受的到,而让这些人亲眼看到大唐惊人的粮食产出,也是宣扬国力的一种手段。
  所以,李恪的这句话,瞬间让汉语水平已经很高的艾布伯克尔听出了端倪,开口问道,“这还不是大唐最高产的水稻田?”
  李恪点了点头答道,“当然,这些普通百姓种植的水稻田,产量最多也就达到十石左右而已,九垸县那边最好的试验田,今年的亩产,可能达到十一石五。”
  “十石,十一石五······”艾布伯克尔听完这两个数字后,快速将其换算成他们大食人的计数重量,算完之后,他一脸震惊的看向了那些稻田。
  唐朝一石,严格来说,是五十九公斤,118斤,不过,通常人算数的时候,会直接四舍五入,算成120斤,十石,就是1200斤,而十一石五,则是1380斤。
  “天呐,上天为何如此眷顾你们大唐人······”
  同样在计算的,可不止艾布伯克尔一个人,还有比他更精通汉文化的伊嗣俟,难怪大唐这几年能够千万石,千万石的向他们波斯出售粮食,有这样高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