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腿,奉茶,宣旨,通传,仪仗······
各种服务工作,至少有过百项,都得他们来做,即便内侍监管着好几千人,也做不过来,需要不断的补充人手。
可是,现在,大唐的百姓们都富裕了,有屋有田,收入又高,吃饱穿暖不愁,谁还那么傻愿意把自己切了去为奴为婢?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做脏活累活的人,都不会太多,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地步的必然现象。
就像后世,许多大城市都面临清洁工用工难的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即是百姓不愿,那朕便不可置民意于不顾,必须得改。”李世民听了王得用的讲述之后,点头道。
王得用又继续道,“自去年搬迁入新宫,内侍监人手出现不足用之后,奴婢就一直在思索如何改革,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让百姓们愿意来做这些事务,才能长久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皇宫大内,还是陛下和一众贵人的生活之所,用罪犯,战俘之类的人员做事,会很不安全。”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你此言有理,可是,如何让百姓们愿意来做这些事务呢!”
王得用答道,“首先就是取消宫刑,让百姓们无有断子绝孙之忧虑,然后······”
“可是,后宫之中,尽是妃子,宫女,如果放大量的男人进去,如何控制霍乱宫闺的事情出现?”李世民打断了王得用的话道。
谋朝篡位,有一个最捷径的办法,那就是绿了皇帝,从殷商时期开始,王朝的统治者为了防备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有了阉宦这个产物的出现,只是那个时候叫寺人。
而这套体系,到了唐朝,便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模式,并且得以壮大。
前文已经说过,内侍监管的摊子极大,所以,在唐代,这个职位属于正三品职官,堪比各部尚书,如果按照品级来说,外人喊王得用一句内相,他也是当的起的。
当然,太宗时期,对于宦官的人数,还是有严格规定的,可到了唐中宗时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七品以上的宦官,就高达千人,整个宦官群体的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没办法,人家有五百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大明宫需要管理,而且,还有东都洛阳的宫殿,以及全国各处行宫需要管理。
而到了肃宗时期,宦官权势再度扩大,直接就开始掌握军权了,禁卫机构,几大军种,全部都由宦官管理,虽然少有出现干涉外庭政务的情况,但这个群体扩大到了这么巨大的规模,掌握了这么巨大的权利,对于一个国家造成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孙享福并不了解宦官的发展史,他只是单纯的觉得,阉割人,不人道,他讨厌与这些身心不健康的人打交道而已。
而马大全,正好又是对他怀有敌意的一个宦官,那么,就顺势用他,来推动宦官制度改革了,为了后世不知道多少男人的丁丁着想,牺牲他一个人,还是值得的。
“奴婢以为,后宫,当全部使用女官管理日常事务,用女侍卫,来负责保卫安全,一应基础杂活,也可以招聘女工来做,就如同渭南各个工厂招的女工一般,只是为后宫提供劳动服务,不再限制她们的人身自由。
至于皇城办公区域,由于没有后宫嫔妃出入,则完全不需要用宦官,使用正常的劳工即可,相信,只要内侍监开的薪酬高,还是有些人愿意来宫中做事的。”王得用将自己想到的一些办法,一股脑的说出来道。
“女官,女侍卫。”
说到这个,李世民想到了自己的密卫,为了办事方便,可不是男女都有么,而且,大唐现在女人比例比男人高的多,应该大量应用女人的劳动力才对。
“是的,奴婢这些日子看文工团那些女官的精气神,个个都堪比军人,如果,内侍监训练出一批像她们这样精神面貌的人来管理后宫次序,效果一定很好。
至于阉宦平时要做的一些体力活,力大的女人,也完全可以胜任,奴婢不认为内侍监的阉宦,比那些在田地,工厂里干活的村妇和女工们的力气大。
另外,您可能没有发现,大明宫中,许多的设计,都是为了帮干活的人省力气的,比如水的方面,以往,需要咱们一桶一桶的从井里往上提,然后往缸里挑。
现在,直接在高处修建了水车,提太液池水进过滤池,过滤池的位置在高处,过滤出来的清水,可以直接通过管道,进入到所有的别墅和建筑中。
即便是浇花,也只需要将打造好的水车,推到提水车前,等其自然装满水之后,推到花坛处,拧开车厢底部水阀,用皮管,往花坛里喷水即可,根本不需要费多少力气,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
其它各个方面,也都有这样的设计,奴婢就不一一跟您列举了,总之,据奴婢观察之后,就没有发现后宫之中,有什么活计,是宫女干不了的。”
李世民听了王得用的这番讲述之后,觉得确实可行,于是道,“如此的话,你将这些建议写成奏章,呈报皇后,朕与皇后及朝中大臣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诺。”
见到李世民有意改革,王得用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
此前,孙享福在跟他闲聊的时候可是说过,如果阉宦制度在他手上终结的话,那么,他必将能够青史留名,被后世百姓称赞,作为一个太监,只要不在史书上留下坏名声,那都是好事了,现在,能够有一个留好名声的机会,他自然是要全力争取的。
聊完了这些事,李世民的心情,就没有那么不愉快了,换了身平民装扮,正准备出门散散心,却在书房的小院外,看到了几个放学回家的皇子公主,他们手上,都拿着一个黑乎乎的泥疙瘩在啃食,李世民知道,那是烤红薯。
“怎么,县学今天连晚饭也管吗?”李世民笑呵呵的迎了上去,一帮孩子们便纷纷跟他行礼。
“不是的父皇,这些红薯,都是他们自己种的,现在收获了,老师分了一些给同学,丽质也跟着他们沾了些光呢!”
已经十三四岁的李丽质已经是个小少女了,她一边说着,还将手上提的篮子中,一个烤好的红薯拿给李世民食用。
由于她此前受过宫廷的文化教育,理解能力很强,在九垸县学之后,很快就将学习进度提升到了五年级的课程,倒是让她错过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课程中的乐趣。
这种红薯,便是九垸县学新增的一二年级的课外活动课题,此前红薯种子到山南道的时候,他们这些年幼的皇子皇女正好去九垸县学上学,那个时候,种植红薯,被孙享福指定加入了教学内容中,是故,刚上学的这帮皇子皇女,在课外活动课的时候,就被老师带出去,教他们种红薯。
毕竟,红薯是农作物中,种植起来比较简单的一种,在后世,倭国的学校,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种植,何况是这些七八岁的小学生们。
至于李丽质所在的五年级,则是学难度稍微高一些的苋菜,胡菜,香瓜等作物的种植,今天李丽质也带了一些回来。
接过李丽质递过来的烤红薯,李世民没有急着吃,心里却是想着,孙享福让县学教这些孩子们种植红薯的意义是什么,毕竟,这东西才刚刚引进到大唐来,经过之前宦官的事情,他觉得,孙享福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有用意的。
第713章 新的十年计划
在后世很多关于教育的演讲之中,学者总是会在各方面,批评国家的教育体制,说什么教给孩子们不必要的知识太多,让他们丧失灵性,孩子们的负担太大,应该让他们更多的去玩耍之类的。
孙享福觉得说的有一定道理,至少,他认为,教育体制里面,应该要把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和非必须要学的知识,划定出来。
什么是必须要学的知识?
比如一定的农业知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知识,是解决吃饭这种人类生存根本问题的知识,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最基础的农业知识都没有一点,那就是一种悲哀。
当然,后世的科技文明,已经进步到了非一般的高度,即便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所教育出来的学生们,毕业之后根本不知道种田是怎么回事,也可以依靠大量进口粮食,来解决吃饭的问题,只要不发生战争,日子基本能够过的去。
但是要是发生了战争,当外部的粮食进口不过来,内部的工业产出无法向外销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景象,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对比于后世,这个时代的教育体制,那就更操蛋了。
一天八节语文课,抱着四书五经寒窗苦读十年,甚至一辈子,通过这样的教育,国家能收获到的是些什么东西?
大多数都是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五谷不分,只知道靠一张嘴巴,剥削别人的废材而已。
如果人人都专注生产力的提升,大家都吃的饱,穿的暖,社会上根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
所以,孙享福想要推行的教育体制,是一个能够培养下一代动手能力,各种基本生存技能的体制,而不是培养出一帮只会考试,去到社会上之后,还要再用好多年从头学习做事的书生。
这个烤红薯,李世民吃的很香,七八岁的皇子皇女们,能够自己种出红薯来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他欣慰的事情。
所以,他取消了原本出去逛的想法,细细的问起了这些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一个下午下来,收获真不少。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孩子们会的东西好多,与在长安的时候,皇家族学的老师反反复复就是那几句经义,让他们抄来背去,完全不同,这还只是他们在九垸县学上了半年学而已。
晚饭李世民是和长孙皇后单独吃的,菜式里面就有李丽质从学校提回来的苋菜,一边吃着菜,李世民一边跟长孙皇后聊起了内侍监改制的事情,基本框架算是敲定下来了,具体细则,还得慢慢研究讨论,最后实施。
“朕意,明年继续将孩子们留在九垸县上学,观音婢以为如何?”
长孙皇后答道,“此地的孩童们,都有一种独特的灵性,确实更加适合他们就学读书,不过,陛下,山南道的子民,是您的子民,关中的子民,也是您的子民,既然山南道这边的教学更好,就应该把它推行到关中,推行到全国去,让所有的孩子们,都学到这些有用的知识。”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你言之有理,不过,这样一来的话,国子监,乃至咱们以往沿用的整个教育体系,就全部都得改了,九垸县学的体系里面,一直到初中,都没有教超过一千字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儒家那边的阻碍,只怕不小啊!”
长孙皇闻言,笑了笑道,“陛下不是命承乾监国了么,他一向有办法,陛下,不妨将此事教给他去办。”
李世民再度点头道,“说的也是,朕明年便要西巡,路途遥远,不便带上你等,内侍监的改革,也一并交由你全权做主吧!”
“陛下出门在外,要注意保重身体才好。”
两口子暖心的闲聊之中吃完了晚饭,和众人一起出去欢歌跳舞,自是不提。
次日,坐镇江陵的李承乾的案头,便多了一封李世民发过来的文书,看过里面提及的一些事情之后,李承乾莞尔一笑,根本没当一回事,下了一道命令给工部,于长安,渭南,各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