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本不算,五十万人和这么大一片地方,到了大唐的手上,每年给朝廷创造的经济价值,绝对不止五百万贯,因为,禄东赞在云南,看到了例子。
几年以前,那边还是一块比吐蕃好不了多少,由多部落分治,混乱不堪的地方,可是现在呢!
种茶树的茶山,种药材的药山,种鲜花取花精的花山,种粮食的梯田,整片整片的水果林,以山峰为单位的巨大养殖场,各种产业都在逐步成型,更加别说那些源源不断输出的金属矿物。
现在这些产业,才刚刚起步而已,就已经让南中之地,两百多万人口,衣食无忧了,如果之后做大,形成规模,那么,南中之地的百姓,很快就会迈向富裕。
这也是为什么,禄东赞去找舍龙运作,将自己一部分族人,迁到南中去的原因。
而吐蕃,也并不是没有值钱的资源,此前被大唐商贾大量收购的药材,便是其中一大产业之一,稀有矿物,完全不比云南少。
当禄东赞听到孙享福说,今后,派驻在这里的官员,士兵,不仅会帮助他们解决生存问题,还会带着他们学习汉语,书写汉字,并且教他们更加先进的种植,养殖知识,带领他们走向富裕的时候,禄东赞都感觉耳朵有些发麻了,这完全就是云南的翻版。
可这样的大唐朝廷,简直是太好了,好到这里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去反叛他们的地步。
这,就是孙享福前来吐蕃宣抚,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要为大唐朝廷塑造的形象。
他就是唱红脸的,化解当地百姓对大唐接管本地的抵触情绪,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下半年,等李绩带着十二万唐军上来的时候,这里的百姓,就算想反叛,也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被留下的吐蕃人,总共还不到五十万人,而唐军,却有十二万全副武装的兵马来驻守当地,武力上,基本上是绝对控制。
苏毗首领,已经被自己嘴里重复出来的话,感动的热泪盈眶了,一番讲话下来,半个时辰都过去了,炊壶里的水,早已经沸腾,大锅里的肉,也煮出了香喷喷的气味,这当然是因为孙享福他们煮肉时用的调料包够好了。
所有苏毗部的百姓,亲眼见证了那个铁皮大锅子,不用生火,也能烧水煮肉的神迹,若不是这个时期宗教信仰还没有在这些百姓心里根深蒂固,他们估计都要开始跪地膜拜了。
舞台之下,身体几乎没有不适感觉的李香蝶和姚红袖等人,已经装备好了带着乐师和歌舞团队上场,这是她们在吐蕃高原的首秀,还有轻微高原反应的虞秀儿,则只是能做观众了。
如何的让百姓们在她们的表演中感觉到汉人的亲切,感觉到汉语的魅力,现在就看她们的了。
“哎~诶嗨诶嗨诶哎~
太阳啊~霞光万丈。
雄鹰呀~展翅飞翔。
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
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诶嗨······”
李香蝶那仿佛从云层里穿透下来的声音,能够一瞬间就让人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即便现场是一个空旷的场地,有三千多人,她的声音,也丝毫没有阻碍的穿透到了每个人的耳膜中。
在后世,孙享福最喜欢的,就是阿朵的那个版本,所以,一直希望,李香蝶或者虞秀儿能唱出这种高原音的感觉来,现在看来,李香蝶的版本,是一点也不输给阿朵的,如果有音响设备的加成,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所以,她这一个开场,瞬间将所有的百姓惊艳到了,这些以往不过是给统治者放牧的奴隶百姓们,何时有过这种级别的享受,嘴里含着甜甜蜜蜜的糖果,耳朵里听着美妙的音乐,眼睛里看着优美的舞蹈,很快,他们就全身心的被俘虏了。
至于舞台前的禄东赞和苏毗首领,心中则更加震撼,甚至,比那些百姓们,更加有一种晕乎乎的感觉,像坠入了仙境一般,因为,他们听的懂歌词。
“雪山啊~闪银光。
雅鲁藏布江,翻波浪。
驱散乌云,见太阳。
幸福的道路多宽广。
高原人民把歌唱。
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针对性的唱腔,针对性的唱词,最顶尖的歌艺,让禄东赞和苏毗首领完全在艺术的氛围里沦陷,他们的大脑,此刻根本就没有思考的能力,所以,后面,登记录入户籍,分发礼物,设置官府,指派驻军等一系列的事情,禄东赞都没有插嘴。
而苏毗首领,也完全听从了孙享福的吩咐,配合他,完成了这些工作,也因此,他得到了孙享福的任命,成为了那曲县的司户官,据说是从七品,每个月,可以领一百多贯唐钱的俸禄。
第736章 高原进入发展轨道
万事开头难,在那曲这边开了个好头之后,往下走,一路就更加顺畅了,因为,大唐在这里的一系列政策,早就已经被他们快马传遍四方。
对于这种只谈给你什么好处,却不要求你贡献什么的统治者,傻子才会反对。
他们却不知道,成为大唐的一部分之后,他们富了,也就等于是大唐富了,他们有钱了,就会想着消费,消费,就会带动商贸,商贸,就会给朝廷创造税收,朝廷自从停止了中原地区百姓的税收之后,反而变的越来越富有,就是这个道理。
已经处于掌握了工商业,解放了为工商业提供基础支撑的农牧业的大唐,根本无需把税收点放在他们这些穷苦人身上。
孙享福这一路的任务就是,派礼物,搞文艺演出,设立官府衙门,设立汉文化教学机构,留一部分驻军于当地管理一下治安,协助主官,组织耕种,放牧,生产等。
另外,他给每个县,都留了足够多的清洁用品,如肥皂,毛巾,之类的,还有一名医官。
在烧水不用柴火了之后,大多数吐蕃人还是很愿意洗一下澡的,一年洗不到几次澡,甚至一生才洗三次澡的习惯,让这一地区普通平民的妇科病极其严重,生育交配权,大多掌握在部落首领身上,这也是人口发展缓慢,普通百姓,只能听从部落首领和头人的支配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些东西不是不限量白送的,想要得到像肥皂毛巾这样看上去价值不菲的东西,以及各种坚果,罐头,饼干,糕点这类的零食,很简单,那就是学汉语,写汉字,完成官府设立的任务指标。
李承乾的新式教育制度向全国推进之后,大唐所有的小孩都需要上学,成年人,也会有扫盲班去扫盲,到现在,已经卓有成效。
全民识字率差不多达到了三成,能书写的人,也达到了两成以上,这是因为目前大唐的人口结构是孩子多,而这些孩子,大多都已经上了学的原因。
而这种全面教育推进下去之后,最多再过十年,当现在学校里这批孩子们走上社会,开始当家做主的时候,整个大唐社会的识字,书写率,至少能达到六七成,这还是因为游牧民族,海外土著等,文化教育很难推进的原因。
当然,这个东西,只要朝廷在不断的推动,两代人以后,就基本能够做到八九成以上的人能够识字,那个时候,基本上就算是文化教育普及全民了。
吐蕃之地向大唐商贾开放了三年多的商路,效果还是有的,不仅体现在商业利益上面,对汉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各个部落的首领,要跟大唐的商贾做交易,就必须懂得一定的汉语,所以,只要是几千人以上的部落,多少有一些会简单汉语的人。
然之后,他们为了拿到这些可以清洁,擦洗身体的用品,和味道绝美的食品,就会不遗余力的在自己族群中传教汉语。
因为,衙门里专门宣讲汉文化的教谕,掌握着这些东西的发放权,一个会说汉语的人,教会了另外一个人,会得到很多的奖励,学会了写字的,那就能得到更多的奖励,五十个字,一百个字,分字数的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小奖励。
很快,当他们发现,孩子们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更快,教孩子们获得礼物的几率更多的时候,那些先掌握汉语和汉字的人,就会集中先去教孩子。
而当这些孩子是在汉文化的教育下长大的,那么,这里的未来就十分可期了,这就是孙享福在山南道构思出来的计划中的一部分。
大唐在一段时间之内,是没有想过吐蕃这块土地,能够帮助朝廷盈利创税的,就是山南道的垸田区,朝廷也是先投入了人力,财力做启动资金,把地方建设好了,才开始源源不断的有财税回馈朝廷的。
而孙享福的打算,就是用这种奖励制度,让这里的所有人,开始汉化,开始听从官府的吩咐办事,以官府为主,而不是以部落头人,首领为主。
他们获得奖励的办法有很多种,几乎都是他们可以做到的,送来牛羊粪便,给奖励,帮助官府开田,给奖励,帮助官府修建城池,给奖励,帮助军队修建道路,安全防护措施,给奖励·······
几乎只要他们愿意出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做,虽然在前期,朝廷可能需要投入一些物资用来发放奖励,可往后,则很有可能是用他们自己产出的东西,在发放他们的奖励,山南道那一套模式,放在任何地方推动发展,基本都适用。
四月初,孙享福终于抵达逻些城,开始正式召集大家办公,松赞干布此时还没有建造布达拉宫,而原先的王宫,也属于他的私人财产,孙享福的办公地,其实是一个修建的恢弘壮丽的寺庙,不过,和尚都被他赶跑了而已。
这些迦楼缕波过来的毒瘤文化,必须铲除,包括逻些道境内的其它寺庙亦是如此,这属于大唐官方不认可的宗教,如果信佛,也可以,朝廷稍后,会派正经的僧人过来,所有寺庙,都将属于朝廷产业,而不属于某个宗教,和尚,也需要朝廷颁发的文牒,才能主持寺庙,并且只允许传播朝廷认可的佛家哲学。
就像玄奘在耽摩道传播的佛理一样,现在,它几乎被所有印度地区的百姓所接受,也被大唐官方认可。
被孙享福任命的吐蕃各部官员,共有两三百人,全部齐聚在了寺庙的大殿,开始规划起了吐蕃的种植产业。
这里现有的几大种植区域,基本被六大部落群体掌控,被称之为六茹,孙享福到来之后,自然是将其划成了六州。
分别是象雄州,卫茹州,约茹州,叶茹州,拉茹州,和苏毗茹州。
松赞干布本族雅砻部,现在的驻地在拉茹州,治所是逻些城,而由于他本部的主要族人都要迁到关中,这一代的田地,就基本都归朝廷的人来种植了。
地盘其实不小,有差不多近十万亩,海拔大多不到三千米,四月份,温度已经有了山南道开春时期的温度,除了夜晚偶尔会下小冰雹之外,一般都在十度以上。
像红薯,土豆,玉米,大豆这类的作物,大多都可以在这里种植。
在后世,藏区的农业也同样是分成这六块,由于这里的日照,是世界上最充足的地方,早晚温差也大,比较高产的耕地面积,达到了三百多万亩,而孙享福通过各部汇总过来的信息,加上一些实地的测量,大致得出一个数据,这里现在已经开始耕种的熟田,最多只有三十万亩,还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
不过,对于这个地区的百姓来说,这基本也足够用了,如果田地里种的是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