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趁此机会侵吞我阿鲁纳恰尔邦是一个目的,但他更大的用心是缓解日本人的压力,希望他们能够快速在印度战场打开局面。'U点'即使这次我们忍让了,恐怕以后日本人再遇到麻烦,叶苏还是会制造一些事端给予日本人支援。此事,不能随便开口,否则,叶苏肯定会得寸进尺……”丘吉尔极力向罗斯福阐明原因。
“可是,叶苏也不是胡搅蛮缠,道理还是站在他那边的,麦克马洪线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漏洞。连外东北清政府割让出去的土地他都不想放手,何况是这种还没被中国政府承认割让的土地,他更不会视而不见了……”罗斯福总统还是很理性的分析着,什么事情都需要先讲理不是?哪怕你要找个借口打人家,也要弄个理由出来,现在叶苏就有个非常合理的借口和理由。
“哼,照这样说,叶苏就应该先处理中印之间的问题再来说外东北,可现在,他却把顺序颠倒过来,一直没对麦克马洪线提出过任何意见。现如今,正等我盟军与日本人作战危急关头,他却横插一脚,我猜想。他叶苏可能早就猜出,我们两大阵营会在印度交战,所以,他故意对中印问题不做处理。就等这个时候横加干涉,以捞取最大利益……”丘吉尔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如此道。
罗斯福想了一想,觉得还真有这种可能,如果叶苏在去年把麦克马洪线的问题提出来,英国人绝对没有那么好说话,说不定还会让英国和苏联联合一起对中国施压,所以直接先忽视中印问题而让英国人放松警惕。' '如今。印度局势暴变,南亚最大的一次战争规模在此爆发而开,叶苏此时横插一脚出现在英国人背后,英国人绝对会很难过。在中印问题的处理上,便会有些顾忌,从而弱了风头。
“这个家伙的算盘打得真远……”罗斯福在心里想着,说实话,他以前一直还没注意这个问题。虽然叶苏只是把处理外东北的问题和处理中印边界问题换了一个前后,但处理的形势,对于中国来说,容易多了。而且,也能够捞取更大的好处。
“不过。不管如何,此时不能刺激叶苏。他要是以收复故土为由,派兵直接攻打我防线背后,不但会使防线崩溃,还会损失我盟军至少十万以上的兵力……”罗斯福讲出了心里的底线,就是不能和别动军打起来。
“难道真的就把我阿鲁纳恰尔邦让出去?那防线还保得住吗?我盟军直接要撤到贾木纳河以西了。”丘吉尔显得对罗斯福这个态度不怎么满意,因为这损失得最多的是他们英国的利益,现在让出去,以后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这样,我们至少先将部队保存了下来。当然,我的意思不是直接将阿鲁纳恰尔邦让出去,而是尽量先稳住叶苏,比如,我们答应他,可以承认阿鲁纳恰尔邦是中国领土,不过,前提是他必须把阿鲁纳恰尔邦租借给我们若干年……”罗斯福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租借?”对于这个词语,作为英国人的丘吉尔不可能不熟悉,因为他们英国人经常是借东借西的,而且是经常借了不想还,比如香港,最后还是被叶苏强势抢回的。' '
想了一下,丘吉尔才点点头的道:“如果叶苏赞同,我倒愿意此时给他一些面子,做出一些让步,可以承认阿鲁纳恰尔邦为争议地区,但必须先以租借的形势让我们保持十年的所有权……”
其实,在丘吉尔的心中还有半句话没说,那就是:等德国人和日本人完蛋,你叶苏吃进去的,全部吐出来,没吃进去的,更是不要想了。
罗斯福也知道丘吉尔有些口不对心,但现在他也不想太拂英国人的面子,毕竟现在的英国,才是他们最坚实的盟友,所以,准备许以重利稳住叶苏再说。随即,美方又作为中间人把意思向沈阳转述了,并承诺会给予一笔重金以租借阿鲁纳恰尔邦。
“哼,租借?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吗?”叶苏冷笑一声,他策划那么长时间,才选择好这么个时机,怎么可能就这么快让英国人把问题解决了呢?
叶苏没有急着回复美国人,而是思索了一天,然后才把自己的条件讲了出来,“英方可以出资一百亿英磅买下阿鲁纳尔邦,或者将斐济、汤加租借给中方,以换取英方租借南藏(指阿鲁纳恰尔邦)……”
美国人在收到沈阳传出的消息后,是震惊得无以复加,还没来得及把消息转述给英国人,便在猜测叶苏的用心。敲诈一百亿英磅倒还好理解,可是,叶苏要斐济和汤加干吗?这里可是澳大利亚的东大门,虽然离澳大利亚还有些远,离中国更远,但两地的战略意义却不容小觑,难道这叶苏想趁此机会涉足大洋洲?他的用心何在?难道是想配合日本人夹击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吗?
美国人有些不淡定了,立即将消息和英国人分享,以揣度叶苏的用意。丘吉尔在听到叶苏的两个条件后,是气得直跳脚,“一百亿英磅?他怎么不去抢。租借斐济、汤加?他想干什么?”
这两个条件,英国人都不想选,太坑人了。一百亿英磅虽然不至于让英国破产,但起码让他们的经济受到重创,一个阿鲁纳恰尔邦根本不值那么多,丘吉尔知道这个价格还可以谈,但他连一亿英磅都不想出,还有什么谈头?至于斐济和汤加,虽然这两国加起来也没有四分之一个阿鲁纳恰尔邦大,但是,他有些担心叶苏的险恶用心,万一这家伙把这两国又转手租借给日本人呢?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英国人怕这怕那,但美国人则不这般想。
“我倒是不这般想,斐济离中国最近,也有四千多海里,而中国海军目前根本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叶苏即使获得斐济和汤加,他也不能对我方产生多大威胁。可阿鲁纳恰尔邦不一样,它处于中印交界,别动军随时可以派陆空军实施打击,战争一旦爆发,很有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别动军说不定会趁机直接南下印度。可如果我们把斐济和汤加租借给叶苏,就等于是成了他一部分私产,而这部分私产,却是处在我盟军阵营中心,我们随时可以把它拿下来,这样,叶苏便会有了顾忌,我们便可以以此稳住别动军不要妄动……”这是罗斯福的分析和建议。
可是,斐济和汤加现在都是英国的,罗斯福这般说,自然让一向重利的丘吉尔有些不高兴了,但他又不得不承认,罗斯福说的很正确。叶苏想控制斐济和汤加,不可能不派力量去,而有了各种力量进驻,他肯定会想办法保证这两地,但是,以目前别动军海军的力量,即使全部派到这里来,也不够盟军海上力量看的。所以,斐济和汤加看似给叶苏吃了,但还有一根线牵在他们盟军手中,只要他们想,随时可以扯紧那条线,把这块肉从叶苏嘴里拉出来。而以叶苏的聪明,不可能想不到这点,但依然提出了这个条件,可见他还是认为有很大利益可占,甚至不惜冒这个风险,这样,叶苏更会重视斐济和汤加两地了,而为了保住这两地,说不定就会在有些问题上,向盟军方面礼让一些了。这便是盟军希望看到的,他们已经不奢望压制住叶苏,只希望他不要在他们背后捣乱就行,要捣乱到德国人和日本人屁股后面捣去……
“万一他把斐济和汤加转借给日本人怎么办?或者在这两地给予日本人方便,这将会直接威胁到澳大利亚的安全,也会威胁到我方运输线的安全……”丘吉尔想了一下,问出了他自己的担忧。
“我们可以和叶苏签定协议,在协议中规定,斐济和汤加不可用于他国的军事用途,也不可于他们提供军事上的便利,否则,我方有权利随时收回斐济和汤加。而且,如果中方违反规定,算是先违约,要承受一切损失,阿鲁纳恰尔邦将也不再存在争议,无条件属于英印……”
“可是,协议只是一张纸,叶苏要是想撕破脸皮,随时可以撕毁任何协议……”丘吉尔是老政治家,诚信在利益面前,简直一文不直。
罗斯福沉吟了良久,似乎不想说出接下来的话,但最后还是道:“如果是那样的话,说明叶苏已经选择站在轴心阵营那边了,我们也不用再有任何奢望,向别动军宣战就是……”(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正文 第四一九章 互换租借(下) T
丘吉尔听到,暗自摇摇头,如果等到那一天,黄花菜都凉了。【叶*子】【悠*悠】不过,丘吉尔也知道,如果有一丝可能让别动军不加入轴心国阵营,他们都会为之努力的,所以,虽然心中很是不愿意拿本属于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这是英国人和印度人单方面的想法)去换本属于英国的斐济和汤加的租借权,但是,丘吉尔知道,现如今阿鲁纳恰尔邦的战略意义要比斐济和汤加大多了。失去阿鲁纳恰尔邦,不但会让盟军失去一定的防御纵深,同时也会为别动军靠近印度边防提供了一个很危险的契机,说不定就会进一步刺激叶苏的野心,即使留下阿鲁纳恰尔邦作为中印两方的军事缓冲区,也是很有必要的。
“那就答应那该死的家伙吧……”最后无奈的,丘吉尔还是咬牙点头了,接着,他又加上一句,“不过,我们可不能这么痛快,不然,会让叶苏觉得从我们这里获得利益很容易,野心将会急剧膨胀……”
“这是自然……”罗斯福也是人精,自然不会不知道卖个关子。
于是,美方代表装着是中英之间的沟通桥梁,不停的为双方传话,借助这个时机和沈阳方面讨价还价,要么说斐济和汤加是两个国度,不能拿一个阿鲁纳恰尔邦去换,不等值,别动军只能选择一个地方;要么又说阿鲁纳恰尔邦没有斐济和汤加的资源丰富,或者战略地位没有斐济和汤加重要。' '不停的和沈阳方面磨嘴皮子。美国人和英国人如此做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出他们那表面上强硬的姿态,让叶苏知道,想打同盟国方面的心思,最好还是掂量掂量,不要太过分,如果沈阳方面能够降些价。他们自然是更高兴,如果不能,他们也不会损失什么。
不会损失什么吗?似乎也不尽然。就在美英和沈阳方面周旋着南藏地区的争议问题时。似乎让盟军把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印度,盟军方面甚至把美军的两个航母编队调入了孟加拉湾,大批舰载机头一次飞到了印度这个东角。对西隆等地的日军进行着猛烈的轰炸,甚至有时还“不小心”的飞入了南藏,其中意思不言而喻。而一直密切注意着态势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终于抓住了这个机会。
“嗦嘎,别动军又暗中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了,立即按计划执行……”山本五十六看到盟军舰队的调动情况后,是兴奋得不行,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不是别动军的六个师先后出入到南藏(即英国人所说的阿鲁纳尔邦),盟军绝对不会把两个航母战斗群放到孟加拉湾的。' '正是别动军的参与,才吸引开了印度洋盟军海军的一半力量,从而为他们创造了机会。
邓尼茨也是个非常善于抓住战机的名将,立即同意了山本五十六的建议,迅速的下令让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等附近海域的潜艇部队分批向目标急驰而去。而山本五十六。再度用上了他的麻痹战术,让三艘水上母航冒充他在印度洋水域的三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