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论点不免有些失于宏大,并没有什么切身的体会。
能够参军入伍的,大多都是寒苦人家。让他们生活流入不幸,对他们施加迫害的,并不独独只有胡虏。况且,就算是力战,将胡虏驱逐干净,他们也未必就能笃定获得美好生活。
最起码在眼下石勒所统治的年代,胡汉之间的矛盾还并没有激化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对很多人而言,投胡并非一个难以选择的苟且机会。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在石勒的阴影笼罩之下正有一个十足的恶魔正在蛰伏等待择人而噬!而一旦选择了苟且,他们将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第0505章 天下精旅
生死最公道,无论世家高贤,还是寒伧走卒,一死皆休。
生而富贵,死的未必有价值。寒伧半生,唯有一死动人心魄,同样能胜过人世许多,壮骨留馨。
没有人生来就要为谁尽忠效死,哪怕是高门家兵部曲,也需要养士数年乃至数代之久,才能换来真心,托以生死。
有人愿将生死托以大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有人愿将生死托以恩主,君以国士待我,当以国士报之。当然大多数人未必有这样壮怀激烈的高亢情怀,但人情冷暖,其心自知。
三国乱世百数年,虽然英雄辈出,但人心已经被打散了。至于两晋,还没有收拾起来便彻底崩盘。人心的涣散积重已久,想要重新收捡回来,也绝非一日之功。
沈哲子在等待杜赫联络左近那些坞壁主的时候,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关于军队的战斗力问题,他并没有过分担心。
羯胡虽然凶悍,但也绝非天下无敌。哪怕是现在,人数相等的两军对垒,只要调度得宜,后勤无忧,彼此厮杀起来,晋军未必就全无招架之力,即便不能摧枯拉朽的取得胜利,也绝对不会大败亏输。
现在所面对的问题是,为将者无必战之勇气,为君者无必伐之决心,那么为兵者自然也就无必胜之底气。事实上这个时代由于羯胡军队成分过于复杂,军纪不乏败坏,作战多凭一腔戾气狠劲,劳师远征一旦无果,难免要后继乏力,乃至于酿生骚动。
如果胡人真的勇猛到一个个仿佛天兵下凡,那么大江未必可以久恃,南朝不会延续那么久,北地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坞壁长期存在着。归根到底,还是汉人自己出了问题,强汉传承悠久的凝聚力被打散,而不是胡人真的就无可匹敌。
针对于此,沈哲子其实也有一些设想,比如残者必养,亡者必葬之类的规定,给士兵们增加一层后续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虽然这样会增加极大的作战成本,但如果用钱能够买回人心,又何必吝惜自守,战事上不能取胜,积攒再多钱粮不过是给胡虏做长本。
而且这些后勤的保障,也完全没有必要由朝廷来承担,大可以交给民间去做。朝廷眼下虽然权威不足,资用匮乏,但只要在政策上开一个口子,自然会引人蜂拥而至。像建康城的重建,虽然有沈哲子联络乡人的缘故,但如果真的无利可图,他就算说破了嘴,也不会造成如此惊人的阵仗。
与其将那些朝廷的特权政策珍藏着留待各个高门盗取私用,不如把这个口子撕开更大去面相更多人。让那些寒庶人家从原本只能跟随在高门身后捡取一二惠用,让他们以更多的途径来获得特权,转成为高门的竞争者。
类似杜赫眼下在涂中所开垦出来的这些田地,沈哲子压根没有固守深耕的打算,一方面是形势不允许,一方面也是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如今吴兴和会稽两地开荒浪潮正是火热,形势也远比江北这里要稳定,他如果要广积钱粮,没有必要在江东做。
所以这些土地,其实还是为江东那些人家所准备的。诚然他们乡土自有产业,但如果能在京畿近畔便置业生产,单单运费一途所节省的消耗,便是一笔庞大的利润。
当然要将人吸引过来,自然还需要强大武力的保证给人以安全感。这才是杜赫过江来的深意所在,通过频繁的外进扩张,掠夺更多人力,开拓更大空间。当涂中这个后补基地建成之后,便足以支持大肆扩军,与羯胡争雄与豫南,徐图向北。
所以接下来这几年之内,趁着羯胡没有大规模南掠的条件,是沈哲子在江北发展的大好时机。
关于军队的建设,沈哲子也有了一个粗成的想法。时下的世风是推崇士人,轻鄙武人。这个观念由来已久,他一时间也难以撼动,从而提高武人们的整体社会地位。
不足以影响全局,但他可以集中一点作为突破,那就是打造一支精锐强军,人数不需要多,一两千人足矣。他将倾尽自己所能,为这支军队提供最充足的给养和装备,不惜工本,装备方面要做到当世最强!
而且要让这支军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一旦加入,便是终生职业,哪怕没有没于战阵,老不堪用,也要奉养一生!围绕整个江东范围内普选壮士,一旦入选,就连其家所需要承担的赋税,乃至于家人亲眷的生活,都要给他们提供充足保障。
唯有一点,那就是每战必冲,敢有临阵不前或是背部受伤者,即刻剥夺全部特权,哪怕是死,也要传首各军,以儆效尤!
这算是军队阶梯性的一种建设,沈哲子要将之打造成为普世的标榜。一旦被选入其中,不只是毕生无忧,更足以夸功于诸军!
当沈哲子将自己这一设想在郭诵与杜赫面前讲起时,这两人都是惊诧不已。倒不是因为沈哲子这个想法有多高明,事实上类似的举措史上并不是没有,哪怕在如今的羯胡朝廷内,都有石勒之子石弘组建起的东宫力士,规格待遇远甚于别的军队。
他们惊诧之处在于,旁人即便有此构想,但手段也没有沈哲子这么烈。而且,示恩太重未必就完全都是好处,极有可能让这些军士抱团自傲,发展成畸形的存在,完全效忠于私恩之主。
沈哲子对此倒不甚在意,说实话如果这些精兵成军后反而不感念自己这个恩主,那他也没有组建的必要。
而且钱财耗用方面,他也完全不必担心,单纯他自己眼下的产业收入,已经足够维持这样一支精锐的消耗,乃至于打算未来几年之内,自己封地中的产业主要用来为这支军队打造装备。更况且,一旦成军之后,这支军队本身便能为他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
唯一可虑的是,他没有名义组建这样一支军队。哪怕傻子都看得出来,他就是在经营自己的私军,即便精锐养成,那些悍卒们也会只知沈侯,不知朝廷。这样的一个存在,对朝廷而言就是一个毒瘤,不可能允许其正常存在。
当然沈哲子也可以私下里组建起来,但问题是,如果他只是鬼鬼祟祟的做,则就失去了组建这支军队那种普世的标榜激励的效果。
所以,沈哲子虽然有此设想,但想要真正付诸现实,还是需要等待一个契机。当然,前期的准备已经可以着手去做。等到机会到来时,顷刻可以成军!
而且成军之日,或许就要面对一场震惊内外华夷的惨烈大战。如果不能杀出一个赫赫威名,那么这支军队即便有再高的待遇,也不是一个荣誉,而是一个笑话。
沈哲子在涂中待了七八天,除了商讨军队的建设以外,就是在等着左近坞壁主们做出回应。可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回应者仍然寥寥。
或许仍有人还在观望犹豫,但沈哲子已经没有时间等下去了,他在建康点火就跑,家人已经来信温峤几乎天天派人去他家找人,他也不能再久留。
人少点那就少点吧,意思传达到了,这些人该要如何取舍,终究还要他们自己决定。
第0506章 探路
虽然已经与一部分坞壁主取得了联系,但是真正会面之前还是又经过了一连几天的往复波折。杜赫这里所提供的会面地点,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而他们各自也都有提议,但又被另外的人给否决。
就在这往来拉锯中,又有两家态度本就不甚坚定的坞壁主又退出。单单选择一个会面地点,便迟迟不能达成共识,可见彼此之间的猜疑心有多严重。
眼见再这么争执下去,可能退出的人会更多,让这场会面流产,不了了之。沈哲子不想白跑一趟,索性便作出大的让步,由那些人家自己商定会面的地点,可谓诚意十足。就算是这样,也还是等了两天,才最终敲定会面的地点和时间。
到了会面这一天,沈哲子行出营房,便看到杜赫正带领四百余名骑士整装待发,不免有些讶异。虽然对于杜赫这里,沈哲子也是竭尽所能的予以支持,但有的事情并非努力就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江东本就缺马,江北虽然情况要好一些,但马匹作为绝对的战略装备,也不是予求予取。杜赫过江时不过带了近百匹马,这已经是沈哲子能够调度支持的极限,再多了且不说粮草的耗用,单单要运送过江来便是不小的压力。
在这个冷兵器时代,骑兵所拥有的机动性是无与伦比的。所以过江后杜赫也在竭尽所能的搜罗马匹,或是缴获,或是高价购买,眼前这些已经是他如今所拥有的全部。
“只是去简单会面一次,不至于如此大动干戈吧?”
看到杜赫所摆出来的阵势,沈哲子忍不住笑语道,这可是把家底都带上了。
杜赫闻言后便苦笑一声,不乏怨念道:“最好是多此一举,但也是有备无患。人在混乱世道里浮沉日久,心迹如何实在莫测。驸马愿意情好于众,只怕是有人会不识高眼。”
听杜赫这语气,似乎巴不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可见怨念之深重。
相对于杜赫多少还有一些年轻人的意气,郭诵要更显冷静,他沉吟道:“那些人虽然是忸怩作态,但察其行迹终究还是不肯放弃与驸马见面的机会,可见并非无欲之人。只要他们有所欲求,对驸马来说便有太多手段可布划,早晚都要他们受制于罗网之内。”
听到郭诵对自己的称许,沈哲子也不知是该自豪还是该羞愧。这话确是不错,那些坞壁主们或是崖岸卓越,或是孤芳自赏,他们如果要一味的闭门自守,打造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桃花源,沈哲子一时间确实也奈何不了他们。但只要他们有需求,那便有机会。
杜赫这里四百余名骑士,加上沈哲子的几十名龙溪卒亲卫,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营地。会面地点定在了由此往西偏北几十里外,一个名为鹤岗的地方。途中,杜赫又对沈哲子介绍了一下这个鹤岗的细节。
这个鹤岗能获得许多坞壁主的认可,自然也不是什么寻常地。原本那里不过是一片荒岭,多年前戴渊出镇合肥以制衡祖逖的时候,将之开辟出来作为人力、资用的一个转运点。
后来祖逖病故,加上王敦谋反收斩戴渊,这布置便没了用。那地方虽然不再有驻军,但却并没有就此荒弃,因为左近道路畅通便捷,因而左近人家便常汇集于此,互通有无。渐渐地,那个鹤岗便成为了涂中区域内一个交易区。
早年郭默镇此的时候,恃强军而霸占那里,盘剥买卖双方,那地方一度曾经荒废。后来郭默离开,加上各家总有互通有无的需求,才又再次启用起来。
一行人清晨出门,过了午后才到达鹤岗。这么大队的骑兵队伍靠近过来,很快就引起了左近游弋之人的注意。沈哲子他们尚在数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