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席话说得三人齐声大笑。
    赵无恤的想法,可以作为子贡计策的补充,有了这一上谷,一下谷的计策。无恤面对范氏,已经稳操胜眷,那么,计侨又有什么想法呢?
    计侨叹气道:“后生可畏矣,有了君子和子贡的珠玉在前,老夫的瓦砾只能算献丑了。老夫的眼光不在粟市和麦粉,方才竟是起了退让之心,想让君子将精力转到近日新制出的美器上。”
    假如竞争对手永久性降价的话,那么应该考虑放弃一些旧产品,推陈出新,计侨这种想法也并无不妥。但以赵无恤,以及赵鞅的性格,面对范氏的咄咄逼人,灰头土脸的退让,是不可能接受的。
    在无恤看来,六卿之战,不仅仅是政治、外交和军事之战,也是一场经济战!不进则退,焉能惧之?
    在计侨吐露自己的想法后,子贡也好奇了起来,他这才几日未回,成乡又做出了什么好东西不成?这位君子治下的小乡,莫非真是巧夺天工,总是能不断推陈出新,给人惊喜。
    赵无恤微笑着颔首道:“没错,鲁陶翁等人,已于前日试制成功了。”
    他转身拿起了两个物件,向子贡分别展示。
    “这是……”
    子贡看到,在赵无恤的左手,是一个盘口壶形器。其表面光滑、整洁,呈现青黄色,外观线条圆润,反射着金属光亮,却不是青铜。
    而赵无恤右手的器物就更美了,这是一个小巧的鱼篓尊。其表乳浊淡青,类冰似玉,明如鉴,却又不是玉。
    子贡被它们独特的美感迷住了,半响后,他才犹豫地问道:“难道是陶器?”
    赵无恤将手里的盘口壶和鱼篓尊放置在案几上,用一根箸筷轻轻敲击。
    “叮……”
    他闭目听着这天籁般的如罄之声,仿佛听见无数金爰铜币哗哗落地的美妙声响,微笑着说道:“不,这不是陶,它们的名字应该叫做……”
    “瓷器!”
    ……
    片刻后,子贡站在成乡府库内,那个专门存放赵无恤所谓“瓷器”的小隔间里,感觉自己的眼睛有些应接不暇。
    地面上铺满了干燥柔软的稻草,上面放着数十个瓷制器皿,有簋(gui)、鼎、鬲、罐、鸡首壶、三足炉等中型器物,多数是青黄色釉色,胎体厚重。
    器皿之中也充实着稻草,防止碰撞碎裂,光滑的表面反射着类似金属的光泽,一看就知道,无论是形制,还是外观,都在仿制青铜礼器和食器。
    而另一边,则是颜色匀净,类冰似玉的白瓷,做成了装饰用的琮(ng)、玦、佩等。甚至还有两头造型可爱的白瓷鹿,一大一小,还有一个白瓷枕,光滑的枕面让子贡忍不住想靠上去试试。
    子贡何等精明聪慧的商贾,立刻就看穿了赵无恤制作这些器物的深意。
    他转身对无恤道:“君子莫非是想让赐贩卖瓷器,进入漆陶市?给范氏一次捣腹之击?”
    
    第166章 成窑成瓷
    
    赵无恤答道:“正是,子贡觉得,其利如何?”
    子贡拊掌叫绝:“必能一本百利!还能反手将范氏一军,他们想要从君子的麦粉生意里分一杯羹,这一打算非但不能得逞,一回头还会发现,自家的根本漆陶市,也已经被君子狠狠搅乱了!”
    子贡也玩过象棋,所以有此“将军”一说,而且事先子贡已经被无恤透了底,知道这瓷器的烧制方法和陶器相差无几,成本也没有增加多少。
    和瓷器相比,青铜铸器的原料铜、锡获取不易,尤其是原产地多在南方,还要加上运费、沿途关税。更别说在青铜作为兵器原料的情况下,各国还限制流通出口。即使原料齐全,青铜的冶炼铸造,比起瓷器也麻烦了无数倍。
    而漆器是什么呢?漆是一种从漆树中流淌出的液体,可以结成膜,保护木材遭受腐蚀。中原地区的漆器工艺,早在夏后氏时已经出现,但最初素色的木胎漆器仅用于日常生活。到了夏禹时,“以之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xie)涂。
    在原本的历史上,从春秋到汉代,本就是一个青铜器逐渐衰弱,退出日常生活的过程。因为瓷器直到南北朝才逐渐成熟,所以漆器以其精美华丽的造型,和相对青铜简单的制作工艺等优势,填补了这一段空白时期,占据了日常器皿的半壁江山,尤其以战国秦汉最为流行。
    所以,在这个时代,若是拥有一个百亩漆园,便足以让人一生吃穿不愁!战国时庄周作为漆园小吏,日子恐怕也是温饱滋润的,不然哪有闲情逸趣去“齐物归一,逍遥天地”?
    然而,在赵无恤这只小蝴蝶翅膀的扇动下,瓷器,而且是较为成熟的青瓷和白瓷,却在这个一年前还穷困贫瘠的小乡中出现了。
    瓷器的坯体由附近山野里采集和高岭土制成,在密闭性较好的烧窑中,由石涅,也就是煤炭燃烧产生的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
    比起陶器来,瓷器胎体更加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光洁、顺滑,青釉成分经过鲁陶翁多次调制,确定为草木灰,因为含有一定氧化铁,所以呈现青黄色。
    一个青瓷壶,按赵无恤的打算,价格仅仅卖一个青铜壶的四分之一,一个漆壶的三分之一,即便这样,也能赚超过十多倍的利润。当其源源不绝地打入市场后,就可以作为青铜和漆器的替代品,让家中余财不多的士和国人也用得起。
    仅从生活用品而言,无论是从造价、工艺难易、原料的充足与获取方面,瓷器在市场上取代青铜器和漆器都是大势所,但这个过程,可能还得花几十年,几百年。
    目前,赵无恤只求它能取得优势,和青铜、漆并行。至于范氏的陶器,不客气地说,在瓷器出现后,会立刻就被挤出中上层顾客的市场!
    “这些多是试烧,所以不同品种的都有,之后的几窑,我打算主要烧制鼎和簋、壶等,而买家,自然是麦粉的老客户,如此一来,你还可以将其与麦粉套卖。那些爱用美器装饰厅堂的士大夫们,恐怕每一次都得五鼎四簋,或者三鼎二簋的买。”
    “至于白瓷,倒是意外之喜,以原色的瓷土为釉料,就能制出此物。如今看来,此物外观颇似白玉,如果对造型精雕细琢,也可以进入珠玉的市场,只是我担心,会不会和韩氏起了竞争?若是如此,反倒不美。”
    韩氏从韩宣子开始,他们家就以珠玉的专榷闻名诸侯。韩邑七县,有出玉之山三座,家中工坊里,有攻玉之匠数百,还和齐国陈氏有贸易往来,可以获得一些东海蚌珠。
    在无恤看来,货殖只是政治的延续,能借手打击敌人范氏的,所以他全力去谋划。但若是会损害到盟友韩氏,引发两家矛盾,他就得慎重一些了。而且,除了韩氏女外,他对谦和的韩不信,俊朗的韩虎印象都还不错。
    子贡却让他打消了这种担心,原来,子贡了解过,玉的生意,其利百倍,而其中原因就是因为稀有。
    珠玉本来就有价无市,极其稀缺,往往是百人所需,却只能供应一件。而且高贵的卿大夫,恐怕只会对真正的美玉感兴趣,所以应该不会和韩氏起太大的竞争。
    赵无恤想想也对,后世的和田玉,一块就能炒到几千万天价。也就是说,世人对玉和类似玉的东西需求很大,但量却永远就那么一点。
    如此一来,白瓷可以用来烧制中小件的璧、琮、圭、璋、璜、琥等玉的替代品,销售的目标则是士和国人这些中产阶层。若是新绛城里属于这一阶层的数千人,每人都能买一块瓷佩瓷玦,收益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春秋时代的人好青铜,以此作为礼器,又好玉,以此为君子之美,作为装饰。瓷器虽然比起上徍的铸器和玉器,还有一些差距,但却贵在新颖和便宜,所以,大有可为!
    等工艺再成熟些,他还打算制作精美到极致的匀净瓷器,作为奢侈品贩卖,走饥饿营销的路线。
    最后,赵无恤嘱咐子贡道:“成乡已经粟支两年之用,耕田拉磨的牛马也已经足够,再多也是浪费,所以这一次,我们不要粟米,只要钱帛!”
    而这些器物也被赵无恤冠以了特有的名号。
    成窑!成瓷!
    他相信,这两个名字必然会在后世被无数遍传颂,说不定,自己手中的这几件东西,在千年后就能抄到几亿高价,或作为国宝珍藏。
    无恤满意地抚摸着那两头精美的瓷鹿和瓷枕,让人将其实以稻草,再裹一层软皮,小心搬到辎车上,放在竹筐里。他要将其带去下宫,赠予姐姐季嬴和乐灵子,作为谢礼。
    再过几天,就是秋祭,他进入虒祁宫正式成为国君助祭的日子。而且这次进宫,他还要陪同乐灵子,去探望已经被囚禁了将近一年的乐祁。
    
    第167章 子贡的抉择
    
    “孔丘之徒?就是那个在曲阜私立学舍沽名钓誉,收徒三百广布党羽,还曾于十多年前诽谤余铸刑鼎,妄言我晋国将亡的鲁人孔丘?”
    到了当日晚些时候,依然是下宫侧殿,赵鞅和无恤父子相对,一坐于案后,一站于案前,赵鞅面有愠色,赵无恤则只能尴尬地笑笑。
    原本,按照子贡的设想,打赢这场因为范氏之贾卷入麦粉市场,而引发的货殖战争,其实并非难事。但以一乡之力,敌对范氏整个匠作坊,自然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无恤背后的力量,下宫!
    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要经过家主赵鞅的首肯和支持,所以赵无恤带着子贡赶到下宫后,先入殿内,将他的建议,向赵鞅做了简略汇报。
    和无恤猜测的没错,护短的赵鞅听闻自家儿子那极其赚钱的产业,遭到了范氏横插一脚,顿时就怒了,对于这种情况,他就四个字。
    “何惧之有!?”
    为这件事情定了基调后,赵鞅也好奇起来,如此计谋和眼光,是何人想出来的?一问之下,才知道谋主子贡竟然是孔丘的弟子。
    “一乡鄙狂士尔!”
    这就是赵鞅对孔丘的评价。
    赵无恤只得轻咳一声,眼观鼻鼻观心,不做评价。万幸,赵鞅现在还没像历史上那样,必杀孔丘而后快,而孔子对赵氏也尚未路人转黑。
    不过,照现在的情形看,这两个人迟早会成冤家,此生还是别见面的好。
    带着对孔丘的不满,赵鞅还将赵无恤训了一通,让他对名为端木赐的卫商,用则用之,但切勿受其影响,沾染了孔门迂腐之学说。
    赵无恤心中暗暗叫苦,却只能唯唯应诺。最后,赵鞅提出要见子贡一面,考校考校他,看看是否也像孔丘一般,是个只会夸夸其谈之辈。
    于是,无恤就只能站在殿外,等待子贡出来。
    “不好!”
    过了一会后,他才暗道一声不妙,引得门口两名甲胄在身,看守剑架的赵氏黑衣卫士面面相觑,不知道小君子这是作甚。
    经过大半年的相处和观察,结合所知道的历史,无恤清楚,赵鞅此人有积极进取、强劲坚韧的特点。但有时则表现为霸道、冲动和多变,这也是他性格上的严重缺陷。
    但赵鞅还有一个最突出的优点,使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缺陷,那就是尚贤。
    老迈的叔向,郑国的子大叔,睿智的太史墨,还有众多出身或低贱,或高贵的家臣。只要遇见德高望重或者才学突出的贤能之人,赵鞅总愿意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