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氏的根本,还是在河东。安邑的族人并非没有来力劝魏驹,既然秦人攻之甚急,不如干脆放弃河西,带着大军回河东去,确保家族大本营不失。
但不知为何,魏驹却一直拖到了现在,他也曾怀疑,自己为何不听他们的话,赶紧回到河东,那处没有秦兵威胁的地方?
可是慢慢地,魏驹明白了,他并非不想回,而是害怕回去。
害怕他一走,河西的局面便分崩离析,过去几年的辛苦全然白费,如何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
他也害怕回到河东后,将面对更可怕的敌人,赵无恤虽然向魏氏派出了吊丧的使节,也承诺会从向上郡派兵,保护魏氏的侧翼,但魏驹就是信不过他。
毕竟赵无恤是杀害魏曼多最大受益者,纵然他前几日宣布了刺客的身份:知氏家臣豫让,也洗不去他的嫌疑。
魏驹想着,若是赵氏突然反目,自己在河西,或许是为魏氏留了一条后路呢……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当秦军主力开始横扫魏氏的前哨城邑时,河东那边也传来了最新的消息。
“赵无恤要派人入魏氏赈灾?”
魏驹一愣,在他看来,这简直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想都不想就决定拒绝。
“让叔祖父严守赵魏交界,不许放赵氏一兵一卒入魏。”
“但是……”河东来的信使面露难色,对魏驹说道:“但赵氏此番行动,是打着国君旗号进行的,有晋侯诏令在,若是强行拒绝,就是首祸者,而且……”
魏驹头疼不已:“而且什么?”
“而且河东百姓已经缺粮许久,听闻赵氏赈灾,靠近边境的已迫不及待地迎过去了……”
第949章 树挪死人挪活
赵魏领地在换地后,以霍太山为分界,山北为赵氏太原,山南为魏氏河东。在去年的蝗灾里,魏氏的北部领地吕县、霍县、杨县、垂棘等地离大卤泽最近,是蝗虫南下的必经之地,所以是受灾最为严重的,比起安邑附近的盐池,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县位于汾水中流,在西周时是赵城所在,赵氏肇兴之地,后来在下宫之难后,赵氏失去了这里,便划给了羊舌氏,羊舌灭亡后,又辗转到了魏氏手里。此地在后世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洪洞。
杨县最著名的,就是枝繁叶茂如同车马华盖的大槐树了,几乎每个乡,每个里都长着一棵,他们的乡社就设在树下。
这里原本土地肥沃,能养活许多人,是一处重要的产粮地。但天灾无情,蝗虫也啃尽了地里的庄稼,于是杨县便落到了饥荒的窘境,当地人的腰带,在一天一天地勒紧。
杨县的百姓半饥不饱地过了几个月后,极度缺乏营养,脸上皮包肉骨头,显得眼睛很大,闪着饥饿的亮光,他们现在除了饥饿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来后,整个杨县都有点儿萎靡不振,除了去到处寻觅山上和水里的食物外,平时就一动不动地呆在他们引以为傲的大槐树下,省省力气,实际上就是省省粮食。
所有人说话时声音有点儿病后的样子,走路也东倒西歪,飘飘忽忽,因为他们瘦巴巴的肚子使不上劲,夜里还经常出虚汗,饿到最厉害时,眼睛绿得想啃石头,嚼树皮。
但槐树皮是不能啃的,也不知为何,当地对四处都有的大槐树有一种崇拜,相信祖宗的魂魄是寄居在上面的,啃了树皮,不单光溜溜的树不体面,若是树死了,让祖先的鬼魂上哪去?
他们就这么苟延残喘,也没指望魏氏会来救济,自从统治这里的羊舌氏灭亡后,官方救济在晋国早已是很久远的历史了。
谁料在晋侯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就在杨县即将山穷水尽,百姓不得不抛弃他们祖辈所居的大槐树,去外面寻出路时,却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了回来。
“晋国的执政要赈灾,汾水北面有粮船往南来!”
一时间,整个杨县都沸腾了。
……
“众所周知,飞蝗是从北面飞来的,听闻赵氏太原郡的瓜衍、千亩等地也遭了蝗灾,但他们与这边不同,非但不立神蝗庙,反倒各种捕杀,甚至还把蝗烤了吃……”
换了大灾前,可能会有人要皱眉或者面露惊恐,可现在杨县人都饿坏了,只差易子而食,听到油淋蝗虫、烤蝗虫等多种吃法,撒上一点盐和花椒,他们仿佛已经闻到了那诱人的香味,不由垂涎三尺。
可他们醒悟得太晚,魏氏官方到处求神拜鬼,竖立的神蝗庙没起到任何作用,蝗虫饱餐一顿飞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原野,杨县人现在就是想吃蝗虫都吃不着了。只是有觉得自己上当了的百姓在北边赵氏领地事迹的激励下,去砸了神蝗庙,将那些供品洗劫一空,不过闹市的人很快就被魏氏斩首于市,一时间民间又缄默了。
但各种小道消息是止不住的,比如这次赵氏要赈灾的说法。
“赵氏的两个县都在秋天就赈济过了,那里的人至少不用像吾等一样挨饿,现在终于来救济轮到吾等了。”杨县人唉声叹气,不过,有粮船来赈灾的消息给杨县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每日都充满期盼地站在汾水边眺望,希望能提前看到粮船的影子。
至于他们是魏氏之民而非赵氏之民,理论上赈济与他们没什么关系这点,已经被选择性遗忘了。
反正要往之前一百年推,他们也的确是赵氏之民呢!
然而粮船是从几百里外的太原等地驶来的,因今年长久干旱,汾水中缺水,水道很浅,船行驶得很慢。等了几日后,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传到了杨县。
赵氏的赈灾部队,被汾水上游的吕县给截住了!
这个消息,给整日翘首期盼的杨县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吕县是魏氏的北大门,也是他们统治了一百多年的重要据点,驻扎一师军队,自然不能坐视赵氏轻易南下了。当然打是不敢打的,吕县的魏军借口要通报家主,想要拖延时间。可魏氏新家主在河西,一来一回就要十多天,对于吃饱喝足的魏武卒而言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汾水沿岸的饥民而言,每多一天,就有数百人死去!
天气越来越冷,野外的食物搜寻越来越困难,杨县人走路,腰有点儿弯了,一个个懒得说话,即使说话,也是蚊子哼哼一般。
他们已经山穷水尽,就快要坚持不住了,已经有许多人饿倒,许多人开始没完没了地睡觉,仿佛要一口气睡上百年、千年。
甚至连杨县的狗都瘪着肚皮,在村巷里走动时,东摇西晃。
绝望之下,杨县的百姓都各自聚集在他们乡里的大槐树下,向祖宗哭诉祈求,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站起来振臂一呼:“树挪死,人挪活,既然赵氏的粮船进不来,那吾等便去北面就食何如!”
……
树挪死,人挪活,说得轻巧,可实则却并不容易。
晋国诸县,杨县人最为恋乡,而且对故乡的眷恋总是与大槐树联系到一起。
他们每个人出生后,会被父母带到这里向槐树感谢,让槐树看看新的生命,给他们赐福,无病无灾。若是病了,最好的药,就是槐树枝煮的药汤。而每到节庆,杨县人都会给大槐树披挂上帛布彩缎,夜晚点上篝火,在槐树下摆上筵席,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浑浊到不能再浑浊的酒彻夜欢庆。等到死的时候,棺椁更是要从槐树下经过,再埋到看得见槐树的地方。
因为大槐树,就是他们的根。
死了的人尚且离不开大槐树,更别说生者了。
这一天,已经下定决定离开这片失去生机土地,北上就食的杨县人不约而同,聚集在各自的大槐树下,仰望养育他们的祖灵化身。
春夏时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只剩下了几片叶子,显得瘦削而寂寥,衬托着众人不舍的哭泣,气氛十分凄凉。
在离别的时刻到来时,不少人纷纷去抚摸大槐树,就像要离开家乡的游子想要抚摸拥抱父母一般。腹中的饥饿,求生的欲望,让他们背井离乡,但每个乡、里带头的人手里,都举着槐树枝,指引同乡北上。
故乡的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杨县大槐树下”,不管他们到了何方,还能不能回来,也不管过了几代人,都会对后人口口相传,自己的根系所在。
风吹过杨县空旷的土地,大槐树的最后一片叶子被风吹拂,飞向了北方……
冬十一月中旬,在雪落之前,一场因为赵船南下赈灾的传闻,而引发的魏氏数县数万流民,开始向北进发。魏氏的边境堡垒吕城,在面临赵氏太原数千军队逼门的情况下,也必须应对这些饥肠辘辘的流民。
这一日,杨、霍、彘等几处流民潮开始出现在地平线上,嚎哭着希望吕城守将开关,让赵氏的粮队粮船南下,或者他们自个北去。
然而吕城守将是魏氏的死忠,他依旧按照魏氏那边的命令,闭门不开。
看着在寒风中饥寒交加的流民,刚刚从太原南下抵达此处的赵无恤眼中也露出了一丝不忍。
“看啊!”
他纵马于汾水之上,对众将吏下令道。
“君弃其民,民亦弃其君,说的就是眼前的情形。立刻对吕城宣告最后通牒,余乃晋国执政,持国君之命前来赈济河东,若他再不开门,则我便要宣布魏氏抗命谋反,石砲就要砸到他头上去了!”
第950章 武装赈灾
吕县,也就后来的灵石县,城邑建立在一条狭窄的谷口外,现在叫做“灵石口”,后世称之为“鼠雀谷”。
“鼠雀谷”西倚太行,东望易水,附近最有名的地点乃是狼牙山,幽深逡巡,幻化莫测,隋末时李渊李世民父子都在这里苦战过,可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若是强攻,赵无恤也占不到太大便宜。
好在虽然吕城的守将对魏氏极其忠诚,奈何城外有打着国君名义的赵氏军队逼境,内有聚集到数万的饥民冲击,在被弩砲轰了一波城门后,他被迫打开了城门,让赵氏入内“赈灾”。
但赵氏比他想象的更过分,他们不顾魏吏的抗议,很快就收缴了守卒的武器,将他们监禁起来。
同时粮车和粮船停靠,开始在城内外设置粥棚,进行第一轮赈灾——或许是因为北风吹拂的缘故,秋天的蝗灾对太原郡大部分地区没有造成损害,五年前的大量故绛移民,在地广人稀的太原郡开辟了大量土地,这里的肥力充足,连连丰收,保证了蝗灾期间的粮食供应,加上常平仓里的存货,这才能南下赈灾。
一时间,吕城的空气中,再度飘散起久违的粟麦香味,这是蕴含着阳光和秋天的味道,光是看着大车大车的粮食堆积成山,就让人感到世界一片明亮。
当天晚上,久饿的人们终于吃上了一顿好饭。
虽然用来赈灾的多是去年的陈米,但无论是熬好的小米粥,还是蒸熟的麦饭,饥民们都吃得香喷喷的。他们在月亮下,一个个端着木碗或者一片瓦,吃着赈济的粥,想着已经过去的艰难日子,竟一时舍不得吃。他们用鼻子嗅着这醉人的香味,有几个瘦巴巴的老人,眼泪止不住地往碗里掉。
“不想竟还能再吃上热汤饭。”
虽然对魏氏官吏用的是国君的命令施压,但对于这些民众,赈灾则是以赵氏名义进行的,他们欠赵无恤一条命。一时间这些人都开始对赵氏感恩戴德起来,赵无恤骑马经过,对他们嘘寒问暖时,纷纷为赵上卿祝寿,魏氏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