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秦伤亡不到五十人,但康居伤亡超过两千,几乎就在第一轮弓弩攻击之后,康居的反抗便结束了,这些钢弩的有效射程竟然比康居的长弓射的还远,在如此不对等的装备和实力之下,没有人有勇气和胆量扛过第二轮打击,于是在人仰马翻和哭喊哀嚎之中,康居人成群结队的趴在地上投降了。
康居一战而定,江琥自然大喜。
但对于参战的八千嫖客……大秦将士来说,这种灭国之战堪称耻辱。
要知道整个康居的人口也才二十余万,全国加起来也就和大秦一个规模大点儿的郡城差不多,不光装备差武力值低,而且战术和战斗反应也堪称垃圾。
而且康居人分散而居,人口最多的王庭也不过只有七八万人,当初江琥破弓马娴熟战斗凶狠的匈奴王庭,一共只带了两千人,因此相比较起来,这场战斗简直胜之不武,所有的将士都感觉一口气没爽好,因此班师回大宛驻地之后,上到将校下到兵卒,都纷纷叫嚷要找个大点儿的妓院继续去嫖。
而大点儿的曲园……
江琥看着挂在帅营大帐墙上的地图。
似乎也只有安息了。
但此时就去怼安息,只会让大月氏和冒顿减轻压力,说不定很快便会成长成为心腹大患。
安息与大秦的仇恨,其实眼下已经不算太大,特别是李顺使团顺利回归大秦之后,大秦对于安息已经没有了任何讨伐的借口,这也是始皇帝最后只派遣了六千大军前来大宛的原因。
起倾国之兵硬怼安息,眼下对于大秦来说不光没有借口,更没有必要。
因此始皇帝在给兵部的指使当中,表达的意思就是李左車这支奇兵主要是利用轻快的优势不断袭扰安息边境,让安息疲于应付,以为大秦的主攻方向在内陆,以此为从海路调集兵马腾出时间来。
第1523章 天下大同的梦想
兵部给江琥的命令不可能透露海上的进攻计划,因此江琥得到命令便是继续驻守大宛,支持李左車的战略任务,若有机会可以根据战况安排军事部署扩大战果,后续大秦会陆续增派军队补充前线。
而这个命令在江琥看来就是要进攻的信号。
毕竟后续如果还不断有军队补充的话,那么仅仅是大宛这个人口不过三十万的小国根本就无法支撑粮草和军械供应,必须征服更大的地盘,征服更多的人口,才能获得足够的粮食和人手供应。
如果直接就去抢安息的地盘,那么面对安息的阻击和报复,后果有些不好预料,眼下大宛一共才万余将士,而且无法从大秦获得补给,弓弩箭矢甚至兵刃马具,都是用一样少一样,坏一样少一样,需要精打细算,不能开启疯狗模式。
不然疯狂之后的代价可能很凄惨,再厉害的猛虎,一旦没有了锋利的爪牙就是一个渣渣。
面对安息这个庞然大物,江琥不可能像当初突袭匈奴王庭一般冒险。这根本就不是两个同档次的国家。
安息武器不够锐利,战士不够勇猛,但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只要安条克一声令下,整个安息很快可以调集数十万大军,小小一个大宛,几乎瞬间就能被淹没下去,万余没有武器的大秦将士只能望天兴叹,除非是有清河侯的太乙神雷,否则只有灭亡的结局。
军事上搞定康居之后,剩下的都丢给宁王朝廷去安排处理。
而刚刚组建的宁国朝堂虽然还有些生疏,但毕竟都是一群从大秦来的见过世面的百家门徒和各种人才,其中既有五大学院的精英,还有招募和投靠而来的客卿富豪,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冲着升官发财而来的,因此在康居被征服之后,宁王按照大秦谕令的要求划分郡县分派官员,于是许多人便纷纷毛遂自荐去当官,一个个在朝堂之上各自陈述治理策略争得脸红脖子粗。
几日的争吵之后,宁王也先后下达数道王令,正式将征服的康居纳入宁国版图,分置郡县统筹治理,而康居王等一群王族贵族都被留在了极东城暂时安置下来,等过些日子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让使臣押送去大秦京师咸阳报功。
毕竟这是大秦将士的灭国之功,送回去之后始皇帝和朝廷如何处置就不是宁王和江琥等人要管的事了。
不出意料的话,应该被始皇帝随便封一个虚头巴脑的贵族头衔之后丢在咸阳养老。
而如果猜测不错的话,这些人去了以后定然会乐不思蜀,相对于大秦的繁华富庶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商业娱乐,康居其实也就和原始人差不多,丝毫不值得留恋。
在各种忙碌的安排之中,江琥和李左車等人也大致商讨出来了一个比较好的军事计划。
李左車虽然年轻气盛,但对于江琥这个大秦武侯和昔日的功勋也敬佩不已,而且还有临行前清河侯的叮嘱,因此李氏三人对于江琥的安排也基本上都言听计从。
眼下大宛四周的状况比较简单,也比较明晰。
干掉康居之后,西北方向基本上没有了威胁,将来在正面对抗安息的时候,后顾无忧。
大宛西北方向,是锡尔河流域,也就是被征服的康居人的地盘。
而历史上的康居,最强大的时候应该是汉武帝时期,眼下的康居,正和安息一样正在努力壮大,可惜因为某个搅屎棍的出现,还没来得及长大就被大秦一把掐死了。
大宛正西南方,是阿姆河流域。
阿姆河起源于帕米尔高原,流经大夏和安息境内,最后同样注入咸海。
这两条河构成了中亚的主要水系,自然也是中亚人口最为聚集和繁华的流域。
只要将这两条河纳入大秦的管辖范围内,就能依靠这些河流充沛的水资源灌溉农田种植庄稼,为大秦后续征讨西方诸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
面对这种局面,江琥的打算就是由李左車率领三千秦军和一千代国仆从军去袭扰安息西北边境,不断往阿姆河流域压迫,最好夺取几个城镇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据点。
听说眼下安息南方正在叛乱,安条克这个时候根本没心情来管东方,因此是一个极好的时机,若是能够越过阿姆河夺取木鹿城,则安息在东方的势力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压。
除开李左車的行动之外,为了遏制冒顿成长,江琥决定让自己最得力的属下英布率两千秦军和凉国辽国两千仆从军往南进攻大夏,若是能够将大夏攻占下来,则大秦在西方又会多一个稳固的基地。
“侯爷,听说被大月氏驱逐的大夏人夺取了身毒北方好几个邦国,如今正在训练兵马准备夺回大夏,我大秦素有远交近攻之策,何不派人偷偷和大夏人联络,让他们从南方进攻,我们从北方进攻,想来冒顿很快便会支持不住!”
讨论分派任务之时,英布提出了一个计策。
“侯爷,属下以为英将军说的不错,我们眼下两军都只有数千人,而冒顿有数十万人,能够打仗的战士全部加起来不会少于十万,小规模的袭扰不成问题,但若是正面相抗恐怕会损失惨重,让大夏人从南方进攻,则冒顿必然会分心,就会给我们制造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会大大减少我方的伤亡!”李雄站起来抱拳说。
“还有,我们远道而来乃是一支孤军,军械粮草等后勤都没有,而大宛也刚刚稳定下来,武器军械打造都难以为继,无法支撑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远交近攻驱虎吞狼才是最好的方法!”李戴也站起来抱拳支持英布。
对于英布的计策,江琥自然也没有异议,不过既然要远交近攻,还必须安排一位使者穿过安息和大夏边境到达如今的身毒附近才行,江琥思来想去,决定去找宁王商讨一下。
三天之后,一支商队从大宛出发,随行的马匹和骆驼驮满了大宛国的金银宝石和来自大秦的搪瓷、陶瓷、玻璃、丝绸等珍贵货物,目的地是大月氏如今占领的安息边境城市。
在匈奴王子莫顿和昔日的月氏南图王两者之间,无论是江琥还是公子修、英布、李左車等人,都觉得眼下的局面,毕昆还稍微好打交道一点儿。
毕竟月氏人在大秦人看来还算是文明些的种族。
商队是真正的商队,是常年来往于大夏和安息之间的商人团队,不过里面还混入了一些莫可名状的人物,既有宁国的使臣,还有化妆成为仆从和护卫的月氏和匈奴等仆从军战士。
而就在这支商队出发之后,李左車和李雄李戴三人率领的四千骑兵也出兵往西南而去,开始了袭扰安息帝国的征途。
几乎同时,英布也率领两千驻守大宛的秦军和两千仆从军往南出发去征讨占据大夏的冒顿。
而这两路大军的出发,也正式撕开了大秦攻略西方的大幕,而大秦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东方神秘大国,也正式用一种强悍的武力和精绝的智慧,开启了征服全球的步伐。
或许三年五年,或许十年八年,前方这一片广袤无垠的西方世界,最终都会彻底屈服在大秦的铁蹄之下,兵锋所指,万马齐喑,旌旗猎猎,血火交融,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实现一个天下大同的梦想。
第1524章 始皇帝的命运
虽然征服世界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但作为一手策划这一切的东方帝国皇帝,秦始皇却优哉游哉的带着他的一票铁杆小弟开始了又一次的帝国巡游计划。
由春到夏,南方越发炎热,但却也更加繁花似锦。
三月出发,沿着东方道一路过渭南至华阴,登华山之后继续沿途往东游玩,一路过无数县乡集镇,如同往常一样接待官员和士族豪绅,在各种歌功颂德的瞻仰和吹捧之中,看着比之六年前又要繁华不知多少倍的江山版图,始皇帝心情大好,一路走一路停,光是走到洛阳都足足用了十天。
随行的一群公子初次跟着始皇帝出门,自然一个个兴奋激动不已,到处都感觉到新鲜刺激。
而其他不经常出门的随行官员来说,这一趟出门和六年前有大不相同,王贲挂了、李斯挂了,取而代之的是权威日盛的清河侯,而经过之处看到民间物埠民丰的繁华场景,又不得不对陈旭暗自称赞。
无论是脚下平坦的东方道,还是沿途所见所闻的民间变化,甚至每隔几天禁军快马加鞭送来的大秦都市时报,都是这个每日和始皇帝几乎形影不离的大秦左相一手推动和策划出来的。
相对于公子和官员的感受来说,陈旭却满满都的都是无奈和忐忑不安。
这一趟看似热闹的巡游,最终的结局让他都感觉有些难以判断和掌控。
发展到眼下,始皇帝的命运是否还能按照曾经的历史的走向去判断?
四月中旬,巡游队伍到达江陵。
这个坦途计划当中长江之上最大的内陆河港如今完成大半,两岸巨大的港口和绵延数里的码头以及高大林立的龙门吊都已经显出了完美的轮廓,眼下的主要工程都是在进行配套的场馆建设以及滚装船的建造,因此码头附近巨大的造船厂也看起来规模宏大,大江之上随时都能看到大量原木组成的木排顺流而下,被民工从浩荡的江水之中打捞起来,堆积在两岸如同小山一般。
江陵河港一旦修建完成,将成为连接巴蜀、荆襄、南阳等地的主要枢纽工程,以此盘活庞大的楚地丰富的物产,以后都能源源不断通过长江运送到东南诸郡,甚至还能通过庞大的海运运送到北方诸郡和南方诸郡。
江陵港庞大的工程和规模让始皇帝和所有随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