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规定了僧人出家的严格审核程序,一个僧人要出家,不但得本人愿意,还得有父母均同意,还得有邻人做保,然后才能到寺观投师学习,一定期限后要到京城参加朝廷主持的度化考试,考试合格之后,还要在京城的僧道院中学习一年,成绩合格才能取得度碟。求书网小说
而在京城考试、在京中学习、以及拿度碟,都要花费不少。
并且朝廷现在还限制僧道与俗世来往,僧道须各归寺院,不许杂处民间,僧道外出,必须先到县中取得过所,外出游方问道也不许投宿民家,僧道师徒等的关系也由朝廷律法拟定**关系,师徒等同于俗世子侄与叔伯。
此外,还严禁僧道娶妻蓄妾、禁止私生子,禁止寺观从事经济产业,出租、放贷、抵押这些都严禁从事。
更不许僧道违法乱纪,一有违法行为,必须交由朝廷官府依照律法处置。
每家寺观之中,都必须有朝廷派驻的僧道观驻寺进行管理。
对于朝廷规定寺观数量之外的寺观,改为他用。
如有敢私建寺观者,必诛。所建寺观,必毁,并且还要罪及修建寺观的工匠、工人,律法严格无比。
各所保留的寺院,所有的产业都须登记造册,报备官府,然后由官府发下契约。但须纳百分之十的契税,如无税,则没入官中。且规定每僧道限额二十亩地,已有的田产中超过限额,全都没官。
原来寺观中放贷的,一律转归官府,官府减租免息,寺观以后一律禁止从事抵押、放贷、出租等经济商业行为。
此外僧道们的服色,以及庙宇的规模规格,也全都受到严格规定,不准造斗拱和彩画栋梁,佛像只许用泥和木,不许用铜,更不许用金、铁等。
在保留的寺观之中,也禁止蓄奴,所有寺观奴隶,一律放免为良。
此外,寺观拥有的田产,也须按朝廷的税率严格纳税,租庸调可折算为纳钱。
寺观如果要办法会、讲经等活动,也必须提前一个月向官府申报,须得到官府批准方许。
总之,在如今佛寺声誉一天不如一天的情况之下,朝廷对佛寺的管理,无比的严苛。
巨大的京城长安,也不过只能保存三寺三庵,各寺庵都只能保留五十名僧、尼。
原来占地整个坊,占地半坊的许多佛寺都被取缔没官,改为他用。保留的几所,超过规格的也被拆毁,寺庵面积缩小,人数减少,奴隶被放免,田产也被收走超额,财产也被没收许多。
但在朝廷的强制和民间舆论下,佛寺的僧尼们也没有办法。
大量的僧尼一起参加朝廷主持的考试,只有合格者才能录取,而且还有规定的人数限制,合格中者只取极少部份。然后这些录取的僧尼,还得缴纳很多钱财,取得度碟,再由朝廷来分配到天下各州县中保留的佛寺之中。
而不是一县留一寺,选中哪寺就整寺留下。
一县中所保留的一所寺庙,限制的十名僧人,不再是原来的僧人,而是由朝廷从考试合格的僧人中,分配十人到寺。
这样完全打破了过去的寺中情况,一群互不相识的和尚,更难以对抗朝廷了。
由于不断爆光的各种恶僧,还有寺庙各种藏污纳垢,贪婪不法等行为,导致现在往寺里捐钱的信众都少了许多。
寺院的财产又被没收许多,特别是田地、存粮大大减少,连给他们干活的奴隶也被放免了,大量的没被录取的僧尼被勒令还俗,并直接被朝廷送往边疆拓荒,甚至为僧尼们婚配。
留下的僧人,日子也并没以前好过。
他们一面念经修行,一面还得自己劳作耕地种菜。
和尚们现在不能放贷不能办质库,香油钱又大减,和尚们便也开始寻找其它的方法。比如说如今长安城里,保留的三家佛寺,寺里的僧人就每天一大早走街串户的报时。
和尚们大早的报晓,用念佛的嗓音,大声的向坊里深处报告时辰。
报晓,是教人省睡,起来念佛,勿失时间。他们主动的来给大家报时,甚至报天气预告,只为了能挽回点佛寺在百姓心中的名声,甚至以求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够上门讨要一点斋饭斋钱,毕竟如今不同往日了,光坐在佛寺里念经礼佛,可是要饿肚子的。
他们也得去耕田种菜,还要去走待串户的报时,甚至去给有喜事的人家俗讲这些,只为化一点斋钱。
晨起报晓,再到报告当天气象,和尚们也与时俱进,懂得了加强服务。
晴时报天色晴明,阴天则报天色阴晦。
和尚们上街报晓报天气,庵里的尼姑们则开始纺布刺绣,把自己刺绣的物件拿到市场出售。
和尚们穿着木屐戴着斗笠行走在晨中街巷里报晓之时,一个个卖报的少儿,也背着满包的报纸,在长安街上叫卖吆喝。
长安的各个城门打开,无数商贩,挑着盐担、挑着蔬菜、挑着柴薪,从城门外涌进城来。
牛车、马车、骡子、驴子,骆驼,载着粮食、煤炭,一队队的进入长安城!
(未完待续。)
………………………………
《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列表
………………………………
第629章 小姐姐(感谢梧桐万赏!)
第五更送上!
“让我给半月谈写稿子,他们会用吗?”李承乾惊讶之后,又有点兴奋。半月谈啊,如今半月谈的影响力,那是与日俱增。原来半月谈的稿子还要四处约,而现在,无数士子都往半月谈寄稿子,想在上面发自己的文。
甚至就连当朝的这些诸公,都经常会用笔名往报社寄文,有些甚至干脆直接就不披马甲上阵的。
半月谈的版块多,各种类型的文也多,不论你是经典注释、考据,还是写诗做赋,甚至是对山川地理的研究,小说杂文,各种都有需求。
一篇文章天下知,这份荣誉哪个文人不想要。
正如现在朝中的大将们、大儒们,哪个不想上半月谈上的人物专访。
如今不比从前了,能被半月谈录用的稿子,那都是文人们的资本了。况且,不但能得名,还有稿费呢。
承乾的学习任务中有一个,就是一期不落的读半月谈报,每期读完了还要总结写读后感。天天读着别人写的文章,如今李超居然让他写,小孩子不免激动万分。
“你用心写,文字有时并不需要多么的华丽,有时最简单直白的文字也能打动人心。你写好后,我还会帮你把关润色修改的。”
“那到时署名就署我们两个的名字。”
李超笑笑,“可以,到时就注明,作者大唐太子李承乾,写作指导平章事李超。”
“嗯。”李承乾重重的点头,眼中放光。
给王老伯一个勋,并不是什么大事。
朝廷对于王老伯这样的人,也是会树立典型,并加以宣传的。
“授上骑都尉!”
不需要特别请救李超,李承乾自己考虑了一会之后,便决定了赐予的勋职。视正五品的上骑都尉,勋官如今还是很值钱的,李承乾直接给了一个视正五品,可谓是相当的出手大方了。
王老头一听,激动的面色通红,无法淡定,直接就跪下了。
李超连忙伸手扶起。
“王伯当之无愧,快快请起。”
王老伯的四个养女徒弟也为义父高兴。
“殿下、相国,请尝尝四个压桌碟。”王老伯起来后,决定好好的介绍下自己的食物。
“豌豆凉粉!”
“鱼花葫芦!”
“干炸野鱼!”
“青菜豆油!”
四个女弟子一一将压桌碟呈上。
王伯在一边介绍,“此四道菜均是采用商州本地食材作成。”
李超也是个老饕餮,对于食物是很喜欢的,更喜欢与厨子交流。他看着那碗豌豆凉粉,看上去洁白如玉,晶莹剔透。
但如此如玉般的凉粉,却很有股顽劲,李超拿筷子一夹,凉粉在筷子晃来晃去,可并不会断。
看似鸡蛋豆腐一样嫩,却又很有韧劲。
鱼花葫芦,则是把葫芦去皮刀刻成鱼状斑块,蒸熟后用配佐料,清香爽口。
干炸鱼看似简单,采用的是丹河里的小野鱼,没有半点污染,土生土长,简单的干炸,但味道非常鲜美。
商州处于秦岭南麓,四季都有青菜,青菜凉拌豆油,是地道的青菜,鲜翠欲滴,却非常好吃。
四个压桌碟上来。
李超一样样尝过,竖起大拇指。
外行看热闹,内行瞧门道。
食物说一千道一万,色和香都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吃下去的味道,老王的这四个菜,李超这样的老饕一下子就能品味到那份细致独到之处。
真正可以算的上是登堂入室的美食。
至于那群小家伙,更是夹了一筷子后就纷纷在抢了。
他们只知道用一个词形容,“好吃!”
本来是做为压桌碟的四个菜,客人们只会吃一点,然后会留一些压桌,结果一群小吃货,三两下就抢光了,吃的盘子精光。
对于客人来说,这个有点不合当地习俗。
但对于老王来说,这无疑是对他厨艺的最好赞赏了。
“还有没有啊,才四个菜,根本不够吃的。”柴令武举着筷子,一味意犹未尽的样子。
老王笑呵呵的道,“有,有,还有八大件,殿下、相国,还有诸位小公子们请稍候,我马上就上菜。”
老王很卖力。
一道道菜亲自送来。
“这第一道是刀尖丸子,这道菜也称三鲜碗,是用三鲜做成。首先用猪精肉剁成肉馅,用刀刮成尖状,三鲜包括,鲜肉、高汤、芋头。丸子上蒸笼高温蒸,待香气扑鼻时出笼,垫上我们当地产的芋头,翻碗浇上高汤佐料即成。”
李超拿起筷子第一个试吃。
李超边吃边点头。
“老师,味道如何?”
一群小吃货还知道在李超面前有点规矩,李超试吃结束前,没人敢伸筷子抢。以前他们不懂规矩,然后被李超赏了爆栗吃,就全都老实了。
“鲜!”
“香!”
“淡!”
“雅!”
李超连吐了四个字评价,“南北口味皆宜,鲜香淡雅,好,不愧是八大件头碗,燕归楼最受欢迎的一道菜!”
李超放下筷子,李承乾马上第一个出筷子。
柴令武等纷纷不甘示弱,各使神通,那场面,就跟在以前李超在群里抢红包一样。红包一出来,然后秒抢完了。
好几个年纪小点的,出手太慢,结果他们都没夹到,然后那盘菜就吃光了。
王老伯有点尴尬,没料到太子和李相还有这此小公子们这么的能吃,一般的士人官员们吃饭,哪有这样的,都是讲究少而精致。
却不料,这群来自京城各大名门勋戚家的小公子们,全是吃货转世,饿死鬼投胎啊。
“去再做一份,不,多做几份来。”王老伯只得吩咐自己的女弟子。
李超笑笑,这群小吃货,跟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光顾着一个抢了,根本就吃不出这菜里真正的那份味道。
不过小孩子就是这样,不管他们了。
第二道菜上来。
红烧肘子,这道菜和李超常做的东坡肘子有点类似,选的是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