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样的分封和推恩令制底下,再加上朝廷一开始就对领地限制武装,并拥有行政、税收等大权,因此诸侯哪怕在领地上享受有很高的经济权,可却难真正的成为土皇帝,无法跟中央朝廷对抗。

    当初设计这套制度的时候,李出了大力。

    可现在李挺后悔的,因为如今他是那个最大的诸侯啊。可因为他当初设计的这些条条框框,让自己被限制住了。

    不过李不甘心,因此他才会想着走另一条路。

    李希望有朝一日,他这个诸侯,也能成为资本家。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跟皇帝签约一个大宪章,在大唐开国会,君主立宪。

    这些现在听起来,有些十分荒谬,李甚至从来没向任何人透露出哪怕一丁点的这种想法。因为他知道,现在这些,说出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

    可李却是真的这样想的。

    中央集权固然有好处,他让国家更有凝聚力,能积聚更强的实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皇权过于强大,也未必是好事。

    群相制度,在大唐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就比如之前,李坚持已见,可皇帝李世民根本不采纳,最终君臣与相权的碰撞,就是相权毫无疑问的落败。

    李总有一种危机感。

    也许李世民现在比较贤明,比较开放。李世民能容忍李,可谁能保证今后李世民的儿子还能继续容忍他呢?

    哪怕承乾是太子,哪怕他是太子的老师是老丈人,可李也不敢保证。

    历史上,是李治当了皇帝。长孙无忌是立李治的关键人物,在李治当皇帝后也是忠心辅政,结果呢?

    有人诬长孙无忌造反,结果长孙无忌连当面质问都懒得,直接就流放,长孙无忌如此能臣,最终都落得一个死于流放异乡的结局。

    在权利的面前,有的时候亲情会很脆弱。

    李还是希望给自己,给自己的子孙一个保证,也希望让大唐有一个更稳固的未来。

    内阁、议会,封建诸侯,也许能大唐避免历史上的那些内讧那些惨烈。

    不过这一切,实在是有些太遥远。

    现在说这些还太遥远,只能是一步步的来。

    戴胄又来了。

    “陛下同意了将那三十处盐场和矿山交给李家承包开采,四百余万借款抵消承包开采费。不过,课税为一成五,不能再降。此外,朝廷对李记所产煤铁,一半所产必须由朝廷收购,另一半朝廷也有优先采购权。”

    这个结果,倒没出李的意料之外。

    “朝廷要收购也行,但必须是以市场价,如果朝廷以市场价收购,我们可以给朝廷优先收购权。”

    李也是寸步不让,朝廷想当官倒,这边低价买,那边再高价卖,李是不会答应的。

    “朝廷可以答应你这要求。”

    “那就合作愉快!”李笑着伸出了手。

    戴胄有些无奈的握了握手,“李相真是滴水不漏,一点便宜也不让朝廷占啊。”

    “合作的基础就是公平啊,如果朝廷总想着占便宜,其实这样的合作也不会长久的,不是吗?”

    戴胄无奈点头,“之前赵国公提出的承包朝廷边疆道路修建以及城堡修建的计划,陛下考虑过后,也基本同意了。具体的土地换取数量,还需要细谈。”

    “没问题,我会派出李家的管事组成谈判团,跟朝廷细商的。”

    几件重要的事情达成合作意向,双方都挺高兴的。

    李让人拿来了葡萄酒,一起庆祝。

    戴胄啜饮了一口葡萄酒,神情有些复杂的道,“赵国公啊,那笔欠款也算是还清了,咱们是不是接着再谈谈借款的事情,朝廷确实还是没钱啊。”

    李笑呵呵的道,“早说过,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既然前面的账还清了,那后面再谈借钱当然没问题。”

    戴胄等的就是这句话。

    “那我借一千万!”

    李呵呵的笑,也不翻脸。

    一千万不少,但李记还是拿出来的。

    “借钱没问题,不过这次得先有抵押。朝廷准备拿什么抵押呢?一千万贯,这可不是小数啊。”

    “朝廷可以拿盐场和矿山做抵押。”

    李却摇了摇头。

    戴胄皱了皱眉,“赵国公是何意?你们要什么矿山,朝廷可以由你们选,盐场也是一样。”

    “戴相啊,这盐场就别再说了,大唐百姓就这么多,每年对盐的需求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朝廷现有的盐场,产量基本上已经足够市场需求了。如今朝廷还拼命的盐引,弄的我们这些卖盐的,花了真金白银先买来盐引,还顺便先把盐税给交了,结果呢,盐引拿到手去兑换了盐,却现卖不出去。朝廷再给我盐场,我产再多的盐又有什么用,只会让朝廷盐务公司拼命打压收购价,盐产的越多,越亏钱。”

    戴胄老脸一红。

    本来盐引制度挺好的,朝廷从盐场的商人那里把盐收购上来,然后不直接卖给销售的盐商,而是盐商先卖盐引,凭盐引才能去领盐,而买盐引,就还得先把盐税给交了。

    可本来大唐一年盐需求量是十亿斤,朝廷却偏偏,个二十亿三十亿斤的盐引。然后盐商们领了盐引,同时把盐税也交了,可是市场上又消耗不了这么多,于是盐就积压在了手里。

    可朝廷不管这些,明年继续盐引,盐商们就算手里还有盐,可如果不买今年的盐引,不纳税,那今年就不能卖盐。

    这种明显的坑爹行为,不知道让多少盐商骂娘不止。

    跟后世明清时的盐政相比,这完全是反着来的。后世那时,搞的是划区销售,每个盐商拿到的盐引,其实就是一个销售区。盐商们就是区域经销商,要卖盐,先要买盐窝,取得区域经销资格,然后买盐引,去领盐。

    但当时也搞盐引,但朝廷的盐场产盐却不足。主要不是真的不足,而是许多盐场的盐都偷偷的卖给盐商,充当了私盐。

    结果就是朝廷一边大量盐引,于是盐商们拿着盐引,得排队去领盐,有盐引没盐。另一方面呢,盐商们跟盐场勾结,低价买那些不纳税的盐,自己贩私盐在自己的片区里销售逃税。

    反正,都是坑爹的。

    “赵国公,跟你透露个消息,朝廷已经打算盐税调高。”

    李皱眉,“调到多少?”盐税这东西,其实就相当于变相的人头税,这种税是最不科学最不公平的,因为不管财产多财产少,都纳一样的税。而税收的核心本质,本来应当是财产多的多纳税财产少的少纳税。

    “朝廷计划把盐划区销售,每一道为一纲,实行纲盐制。每纲盐引为十万引,每引一百二十斤,价六贯。另卖盐需要窝本,每引窝本折一贯二。”

    李算了一下,坑爹啊。

    原本武德初时,盐是不专卖的,就是个普通商品。盐价比粮价确实高,但也没高到离谱的价格。后来朝廷搞盐专卖,涨了不少。

    可现在朝廷更离谱了。

    一引一百二十斤盐,价六贯,还要加一贯二的窝本钱,实际上就是一引盐要七贯二千。一引一百二十斤,一斤要六十文钱。原来一斗都不要这么多钱,现在一斤就要六十文了。

    而且按朝廷以前的尿性,肯定要是盐引的,这意味着最终风险还是要转嫁到百姓身上。要知道,这六十文一斤还只是朝廷的批价,最后盐商卖给百姓,肯定还要加价。

    这回朝廷涨盐价了,于是把盐税直接加到盐价里了,因此盐商不用再交盐税,可是现在却搞了盐纲,搞划区销售。

    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的卖盐了,得先取得窝本,也就是区域经销商资格,有了资格才能卖盐。窝本不便宜,摊算到盐价里,一斤盐得十文钱。

    不过如果真按朝廷这个方法卖盐。

    一斤售二百万引盐,一引盐七贯二,一年就是一千四百四十万贯钱。若是朝廷再,一年一千五六百万,甚至是一千七八百万都可能。

    而大唐现在有五千万人口,摊下来一人一年平均也才不到五斤盐。

    可朝廷一年却因此创收一千五百万贯食盐收入,哪怕这盐从百姓手里收上来也要本钱,可一年纯利千万贯还是有的。

    原来朝廷一年盐税也就两百万左右,等于一下子翻了五倍啊。

    李也不由的佩服朝廷里的这些人了,一斤盐六十文钱,甚至七十文钱,他们不怕百姓骂娘啊。

    而且把盐价搞的这么多,真不怕别人铤而走险卖私盐啊。

    卖私盐,简直是一本万利啊。

    不过越是如此,李对于经营盐场越没兴趣,新盐政下,其实就是逼着盐商去搞走私。

    “戴公,还是谈谈其它的条件吧!”
………………………………

第943章 第六更送上,求票!

    戴胄沉默了片刻。r?an ?e?n ?.ranen‘

    朝廷的新盐法,确实有些苛刻,但在这个新盐法下,其实盐商会很赚钱,比过去赚钱。尤其是这个窝单很难取得,当然,如李超这样的人,窝单肯定不是问题。他只是没有料到,他主动提出给李超盐场,李超会不愿意要。

    “那李相想要什么?”

    “我要两样东西。”

    李超取来地图,羊皮上绘着一副很大的地图,上面不仅有中原,也有四夷。

    他指着江东沿海的一个岛。

    “这个岛,我打算买下来,种甘蔗!”

    戴胄低头去看,江南东道泉州的海对面。

    “那是?”

    “琉求岛,一群山夷占据着,我打算买下来在上面种甘蔗。”李超说的风轻云淡的,好像那真的只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小岛一样。

    戴胄看着地图上只有小小一点的小岛,觉得有些不太对劲。琉求岛,那好像不是大唐所有啊。那明明是琉求国的吧,记得上面好像是有山夷人的部落的。隋朝的时候,还有将领率兵渡海过去,击败了当地的酋长。

    李超要买这个岛?

    还要在上面种甘蔗?

    可是戴胄也搞不清楚这个岛有多大,更不知道这岛上能种多少甘蔗,甚至他连这个岛距离泉州有多远都不知道,这地图画的也太简陋了。

    “这岛上好像有山夷人部落啊?”

    李超笑笑,“所以我希望朝廷能够授予我李记商行组建武装护卫船队,授权我们能够跟围剿这些山夷夺取琉求岛的权利。”

    戴胄问,“这岛离泉州有多少?”

    “隋时陈陵率军渡海征讨,海上航行月余到达。”李超没有直说,而是说了另一个事实。

    “航海月余到达啊,那就是很远了,应当跟到新罗、东瀛也差不多了啊。”戴胄道。对于许多唐人来说,他们对于东海上的那些岛屿啊国度的,确实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只知道在东,东哪边都不知道。

    “如果能够打下来这个岛屿,我们希望把他买下来,用做种植甘蔗。”

    戴胄现在对钱很敏感,一听李超要买这个岛,当下来了兴趣。反正这个岛又不是大唐的,拿别人家的岛来卖钱,不管卖多少,戴胄都认为是赚了。

    “你准备出多少钱买?”

    李超看见戴胄这模样,越发的高兴。

    “朝廷打算卖多少?”

    “你先出价。”

    “如果朝廷给我永久占有权,以后这岛屿永久归李家所有,那么这个岛我愿意出一百万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