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新明朝(随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饥肠辘辘的徐世子露出几丝胜利者的轻蔑笑容,正要出门而去,那差役却又递给他一封文书,“这是李佥宪今日签发的传贴,请小公爷明早辰时,继续到都察院听讯。”
  混账东西!徐世子心中连连大骂,李佑打算每天发一封传贴,日日叫他来都察院坐太师椅?这和软禁有何区别?只不过是晚间有放风的软禁!
  但徐世子回到宅邸,听了自家幕僚建议,便效仿那越王卧薪尝胆,从此天天到都察院报道。
  都察院上下都惊奇莫名,这李佥宪接手了两淮余盐案,对已有的人犯置之不理,不去由简入难着手,却天天和国公世子在这里较量水磨工夫,看起来很没道理。
  其实李大人的心思,暂时不在案子上。两淮余盐案当然要办,但不是现在下手办。
  须知政治挂帅,国朝办案特别是大案是要讲政治时机的。李大人心目中的最理想断案时机远远没有来到,应该再拖一拖才是。反正已经拖了三个月,不在乎继续拖上十天半月。
  至于羁縻世子,不过是为了牵制住他,免得生出意外,或者说,徐世子的利用价值就是这个名字而已。李佑将魏国公世子的响当当金字招牌摔出来后,对徐世子本人就没什么兴趣了。
  这几日朝中陡然风云动荡,情势大致上照着李佑所预料的路数发展。他要紧盯局势择机出手,不能有半点疏忽,这才是大事。
  还要从八月二十五日这天说起。钱太后已经移驾西苑小住了,内阁一大早就将“李佑殴打勋戚事件双方陈词”呈送到太后手里。
  其实陈词说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有这个流程而已,钱太后需要通过一个合理的程序罢免李佑,然后将检校右佥都御使拿到手。
  看了看李佑的花言巧语,钱太后微微意外,若对勋戚一方不利的谣言满天飞舞,只处罚李佑就不能服众。最重要的是,钱太后也不能确定这些谣言是真是假……
  不过随即钱太后心生不屑,一力降十会,些许花言巧语又算什么,李佑的垂死挣扎而已。任凭李佑如何给自己添彩,他总归是动了手,扣住这点就可以了。
  侍立一旁的麦承恩小心翼翼的奏道:“听说李佑在都察院,接下了审理两淮盐案的事情。”
  什么?钱太后大吃一惊,这下可有些麻烦,如果李佑接手了这个敏感案件,那么突然罢掉李佑的官只怕要招来极大非议,特别是涉及魏国公。
  值不值得去招惹非议?钱太后一时也想不清楚。
  麦承恩继续奏道:“李佑昨日在东朝房,向魏国公世子发了传贴,勒令他今日至都察院接受质询。”
  钱太后渐渐生了怒色,近两三个月,她通过不同方式放出过风声,要重用魏国公。职位都已经留好了,如今魏国公正在伴驾进京的路上。
  若不是魏国公不像金百万那样好脱罪,她早就下诏宣布对魏国公既往不咎了。要说魏国公遭到逼迫贩运私盐,那也得有人相信。
  没想到都察院如此迅速就将案子转交给了李佑,这让钱太后暗生警惕。这李佑才接受案件,便迫不及待的查问魏国公世子,他意欲何为?他想借机整治国公吗?他是向自己示威吗?
  越想越有些恼意,钱太后立刻下谕:“去都察院传旨,召魏国公世子到此!”
  一个时辰后,得了内监回报,“都察院李佥宪不肯放人。”
  钱太后大怒,这李佑当真是故意挑衅吗?他真以为自己会忌惮这项差事而不敢动他?他太高看自己了!
  随即钱太后作出了决定,先剥离李佑的差事,然后再行罢官。又召来徐首辅,下指示道:“两淮余盐之案,朝野瞩目,事关重要,都察院委与李佑,令人存疑。明日内阁与九卿共议之,并速速将议论情况回报。”
  钱太后的主意很简单,只需要一个论述“李佑不合适”的口实,无论由谁说出来皆可,如此她便能借题发挥了。
  徐首辅回了内阁,急急让中书舍人撰写了帖子,分头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要在明日清晨碰面会议。按照传统,内阁与外朝碰头开会,地点也是在午门外朝房。
  及到次日,在阁四个大学士和外朝九卿在东朝房碰了面,会议由徐首辅主持,他咳嗽一声,开口复述了钱太后的谕示。
  外朝九卿先不提,起到主导作用的五个在阁大学士又是如何想法?
  首辅徐阁老亲眼目睹了李佑对付徐世子的一幕,他认为李佑为了保住官位,势必对魏国公穷追猛打,这是属于李佑的“政治正确性”。
  也就是说,如果李佑不将自己摆到这个能够反弹的位置,那么他在钱太后的压力下将会岌岌可危。
  徐首辅知道,这对他是有好处的,若魏国公担了主要责任,他的同门丁前运使便可以开脱减罪。其次,若李佑能够成功,还能连带打击了勋戚势力,对内阁也没有坏处。
  要知道,内阁负责中枢出旨,外朝负责具体施政,就是决策和事务的区别。勋戚势力如果大举入朝,那么主要抢夺的就是决策上的话语权,所以与内阁冲突最大。
  在场的四个内阁大学士中,位置仅次于首辅的彭阁老是对李佑最痛恨的一个。因为李佑,他四子被发配戍边,又因为李佑,他自己失去首辅机会,还是因为李佑,他在朝堂丧失话语权。桩桩件件无不记在心头。
  以他的本意,要将李佑打入十八层地狱不能翻身才好,但经过徐首辅力劝,他压下报复心思,在会议上默不出声。
  其实这不代表彭阁老打算就这样放过李佑,他很清醒的判断出,李佑当前是迫于形势逼迫,要当这个反勋贵的急先锋,以便借用情势自保。
  彭阁老用六十八年的人生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这种急先锋式角色,最后往往注定是悲剧结局,成为政治妥协的炮灰。
  对于勋贵的理解,他与卢老尚书的深刻程度差不多。只要还有天子在上,勋贵与文臣是不可能彻底闹崩的,总要逐渐妥协。而妥协之前的冲突,不过是为了划定权力的边界线而已。
  到了该妥协的时刻,他不介意下黑手推一把李佑,让出完风头的李佑成为那个的牺牲品。现在这个阶段,就当是引蛇出洞罢!
  文渊阁大学士杨阁老的态度无需多言,不会反对李佑主掌重要差事,认为这是都察院内部的事情,外界指手画脚未免有些不妥当。
  东阁大学士金阁老更是轻松,两淮余盐案这个烫手山芋,本来就是己方的左都御史江辛岳抛给李佑的,金阁老当然不会反对李佑继续负责此事。
  还是那句话,他们现在真是一动不如一静,只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行了,一切等本派领头人物袁阁老侍驾回京后再论。
  近几年,文华殿大学士袁阁老始终担任知经筵事,负责组织天子的经筵和日讲功课,只有当初与李佑在经筵上对骂才被停职过三天。
  所以袁阁老堪称是天子最亲近的大学士,只要稳住阵脚,自然顺理成章就可以接任次辅,至于其它,就让别人去乱吧。如果李佑不接这个案子,那么很有可能还是左都御史江辛岳亲自来审。
  最终对于李佑审理两淮余盐案,四个大学士都表态同意,其余的九卿也不会妄加反对。本来这差事与大部分衙门无关,都察院完全有自主之权。
  更值得注意的是,若多说几句,只怕要惹得江左都御史不高兴,真没必要在这里去得罪同僚。
  会议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一团和气,全体无异议。
  消息传出来,朝廷内外齐齐惊叹,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是近年来最诡异的一次会议。这从所有大学士居然集体同意一项事情,特别还是李佑的事情,实在让人惊诧。
  钱太后也异常惊诧了,惊诧过后是怒火,此时她感到自己反复被挑衅,脸面十分无光,同时对内阁彻底失望了。
  她已经没有兴趣再陪着文官玩流程,将司礼监掌印太监麦承恩传来谕道:“直接下旨!罢去李佑检校右佥都御使官职!”
  这道旨意避开了内阁,直接发到六科,强令六科下发。吏科都给事中汪文叙是许次辅还是许尚书时就安插在吏科的党羽,他看到圣旨后,一边将圣旨暂且压在科中,一边急忙给李佑送信。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478章 一条道走到黑
  钱太后就快还政退养了,虽然她不至于想当武则天,但多少还是有点敏感,即将失去权力的失落感萦绕在心头。
  看到群臣如此不体谅、不合作,三番五次扫她的面子,钱太后执拗的逆反心理发作了。这十来年,她谦虚自抑,优容大臣,结果这些大臣全然不感念于此,忘恩负义的让她情何以堪!
  这也是君臣两者之间观念有差异了。钱太后认为自己做出了贡献,付出和牺牲很多。但在群臣眼里,钱太后代行皇权,所以虚心纳谏,善待臣民,都是理所当然的本分,君上本该如此……
  话扯远了,却说李佑这件事在钱太后心里,第一,李佑的官职是重要筹码,暗中涉及到她退养后钱家的安置问题;第二,她堂堂的秉政太后费尽周折,连李佑一个小小的五品都免不掉,这口气如何出的来?
  更何况她始终寻求在现有已成惯例的政治框架内解决问题,但由于群臣羁绊,就是解决不了!那就只好甩开现有框架,凭借君权霸王硬上弓,难道满朝文武都要为区区一个李佑死硬到底?
  有时候,政治就是耐心的较量,但钱太后秉政时间余日无多,已经没有耐心了。作为超脱于臣民律法之外的唯二人,就算她奈何不了别人,但别人谁又能奈何她?
  当李佑接到吏科送来的消息,不由得大喜过望,他就在等着这一刻!不容易啊,一方面明里暗里的挑衅太后,一方面还得摆出与魏国公家过不去的样子给别人看,不停借势造势,终于盼到太后走出这步了。
  这是太后首次绕过内阁,为了政事直接下诏给六科抄发,打破了十年来不发中旨的默契,极其不同寻常。
  一两日间,消息便传遍了京师内外大小数十衙门!
  接到诏旨的吏科诸给事中,也好似捡了个烫手山芋。六科可以封驳诏书,是位卑权重的典范,但是这项权力用起来却是慎之又慎,因为一旦用了,就相当于直接打君权的脸面。
  史书标榜歌颂的自然是犯龙颜、批龙鳞,但是这种机会落到眼前,成为现实中的抉择选项,那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你预测不出是什么后果,因为你猜不出将付出什么代价,因为你不知道这样做值得不值得。
  像李佑上次那样,挨两下廷杖便名扬天下,之后换个地方继续做官,一年多又回了京,若早知如此喜剧结局,自然是人人争先恐后打破头犯天颜的。
  但问题是,你无法确定只是如此,挨过廷杖被贬斥的不见得是李佑,也可能是被贬几十年而老死云南的杨慎。
  科道官中,御史和给事中是有区别的,御史上书言事责任较小,只管说不管做,务虚不务实,可以稍稍肆无忌惮。
  但给事中负责审核诏书,科参六部,却是要干实事的,权力大了责任也大,后果也更严重,所以必须要更谨慎。这也是科道称谓中,科排在道前面的原因,同为清流,六科还是比御史稍高一点。
  吏科给事中共有四人,都给事中汪文叙与众人商量过,决定先稳妥行事。诏旨不能发,但明显太后还在气头上,所以行中庸之道为好。暂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