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晚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爹,我们到厨房去说吧。”
  父子二人相伴出了内间。
  宁家馒头铺是前店后厂的模式。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极大的减少开销。
  宁修随着老爹来到蒸馒头的厨房,恭敬道:“爹,伊尹他老人家对儿子我说的这美食名叫手抓饼。既可以做早餐,也可以当做零嘴小食,最是亲民。”
  稍顿了顿,他继续说道:“这做手抓饼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和面。儿子给您演示一下。”
  说完竟然卷起袖子,从面缸中取了面粉倒在木盆里。接着他取了一勺盐倒在另一只青瓷碗里,倒入温水用筷子持续搅拌使盐化开。
  紧接着,他把盐水倒入木盆中,把面和成雪花状,晾了盏茶的工夫。
  之后他开始揉面团,这也是制作手抓饼最为关键的环节。
  手抓饼的口感如何,直接由面团的质量决定。
  。。。。。。
  。。。。。。
  ps:此处出现的物价可不是老坤编的,而是查了《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工部厂库须知》。这三本书是万历前中后期最为权威的物价参考书,绝对准确。
  为了写《奋斗在晚明》,老坤真是查了无数资料,可谓费尽心血。《寒门首辅》没到万订是老坤的遗憾,希望这本《奋斗在晚明》可以弥补遗憾吧。
  是的,老坤又回来了,满血复活!让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加油。寒门国士,挥动你们手中的推荐票吧,狠狠砸过来,让我知道你们一直都在!
  公布一下书友群:,欢迎大家加入,一起聊天聊地聊历史~


第三章 葱香手抓饼(下)
  不得不说,老爹宁良买来的这批面质量还是很好的,制作手抓饼完全没有问题。
  接下来他开始不停的摔面,使面团变得越发光滑。最后他取来一些菜油涂在了面团上。
  一旁的老爹宁良和老娘宁刘氏都惊得目瞪口呆。
  平日,自家小子都是满口的君子远庖厨,别说干活做饭了就连厨房都不想进。
  今天他竟然自己揉起面来,看那架势还是个行家老手!
  可他们平日并未见儿子有这般天赋啊,难道这就是人们说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宁修取来了罩子罩在面团上醒面,等候时便冲老爹笑道:“爹,咱家平日都是卖馒头?可曾经营过饼子一类的?”
  宁良连连摇头。
  干一行精一行,做饼子和蒸馒头看似差不多,可里面的门道相差着实不少。
  “那爹可知道荆州府的饼子都是什么价?”
  宁良沉声道:“你吴叔家的糖饼,一文钱一张。他家的饼子应该是江陵县最贵的了。”
  对于馒头、饼子的价格,宁良自然了然于胸。在他看来,糖饼制作起来费时费力,走量赚的还未必有他卖馒头多。
  一文钱一张。。。。。。
  宁修不由得感慨,明代的物价还真是低。照理说,万历时期物价已经有所上升,但绝对仍是百姓能吃的起的良心价啊。
  他之所以询问老爹江陵县城内的饼价便是想看看竞争对手都是怎么定价的。
  虽然手抓饼在大明并没有出现,但同类的糖饼、盐饼还是有的。
  营销的关键就是价格定位。只有价格定好了,产品才有大卖的可能。
  待面醒好,宁修将其放在砧板上涂了菜油,并用面杖将其擀成了圆形。
  接下来宁修取来大葱剁成葱末,将其均匀的撒在了面皮上。
  宁修熟练的用刀将面皮上划开数刀,继而将面皮拉开。
  此时面皮正是似断非断,宁修将其按照顺时针盘旋成面盘,再用擀面杖去擀。
  经过这一系列工序,手抓饼的面坯便制作好了。
  宁修取来菜油涂在锅底,再将面饼放入锅中来煎。没多久一张金黄澄亮的葱油手抓饼便做好了。
  见老爹老娘一脸惊讶,宁修将手抓饼从锅中取出,递到二人面前道:“儿子的一点心意,请爹和娘尝尝鲜。”
  宁良和宁刘氏各取了一半,焦黄的手抓饼刚一入口便刺激了二人的味蕾。二人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这浓郁的香味。
  葱香、油香、面香汇聚在一起,直是香哉美哉。与之相比,别说宁良蒸的馒头了,便是老吴家的甜饼都相形见绌。
  这种饼子如果真的铺开来卖,宁家一定会赚的盆满钵满。
  果然是庖厨鼻祖伊尹老人家的手笔,就是不一般!
  “爹,娘,这手抓饼的味道如何?”
  见二人迟迟不说话,宁修还是有些紧张的。毕竟不同年代人的口味会有些许不同。他也不敢肯定大明朝的百姓真的会喜爱这手抓饼。
  “这饼子的味道实在太好了。”
  宁良是个直肠子,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当即拊掌道:“修儿啊,你快教教爹怎么做,今晚爹就做个几十张面饼出来晾着,明早煎出来,和馒头一起卖!”
  宁修听得直翻白眼。这也太不看好手抓饼的潜力了吧,一次才做几十张。。。。。。
  也罢,真金不怕火炼,好的东西总能出头。
  “修儿啊,这饼子味道确实不错。若是真的能卖上钱,咱家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了。”
  宁刘氏也是笑的合不拢嘴,自家儿子出息,最开心的自然是她这个做母亲的。
  接下来的时间,宁修和老爹老娘一起制作手抓饼的饼坯,端是全家齐上阵。
  一夜无话,翌日卯时,老爹宁良便早早起身准备煎手抓饼了。
  来买馒头的老主顾大多是天一亮就来,故而宁良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花了大半个时辰宁良才将几十张手抓饼煎好,此时他已是汗如雨下。
  宁良还没来得及歇上片刻,便陆续有老主顾来买馒头。
  他自然卖力的将手抓饼夸耀了一番。
  “韩婶子,这是某家新捣鼓出来的饼子,叫。。。叫手抓饼。您要不要来两张尝尝鲜?”
  “崔姑娘,这手抓饼酥脆可口,肯定合你的胃口。”
  “王伯,这饼子虽然三文钱一张,但某家保证绝对是全江陵最好吃的。”
  “。。。。。。”
  只用了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几十张煎好的手抓饼便全部卖出,乐得宁良合不拢嘴。
  这手抓饼比馒头好卖多了,利润又多,完全负担得起儿子在县学读书的花销。
  宁修对几十张手抓饼顷刻卖光并不感到惊讶。
  他的定价虽然是吴家甜饼的三倍,但量足饼脆,又是新品式,自然会引得许多好奇的老主顾购买。
  三文钱说少不少,说多也不算多。
  那些江陵百姓肯花一文钱买一张糖饼,也绝对有能力花三文钱买一张手抓饼。
  最重要的是手抓饼的品质在大明领先同类产片一条街。
  在绝对的质量优势面前,这点价格差距便不算什么了。
  何况,价格贵了并不一定是劣势。便宜没好货的观念根植人心,手抓饼的价格稍稍贵一些,反而可以使那些百姓心安。
  “五十张手抓饼全部售罄。。。。。。这才第一天就卖了一百五十文钱。除去面粉、菜油、葱花和柴火的钱,足足赚了八十文,这可比卖馒头赚多了。”
  一家人吃晚饭时,老爹笑的合不拢嘴,将儿子夸得天花乱坠。
  “爹,这样儿子不用去王员外家做账房了吧?”
  “臭小子,你爹我像是那样的人吗。”
  宁良笑骂道。
  宁修自然十分得意。手抓饼这种拳头产品可比馒头有技术含量多了。产品有了技术含量才容易卖出价格,这种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
  。。。。。。
  ps: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在书评区和老坤讨论哈,如果老坤觉得好是会采纳的。另外大家也可以在书评区提一些龙套的需求哈。老坤觉得适合剧情的话,是会把龙套加入的。


第四章 赚钱读书两不误
  五十张饼的净利润是八十文,五百张饼的利润就是八百文。
  如果一天能够卖一千张饼,就能赚上一千六百文。
  啧啧。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一千六百文是什么概念?
  万历年间,教书先生向每名学生收取的整一年束脩也就是一贯钱。
  宁家馒头铺如果火力全开,一年可以赚近六百贯钱,也就是说可以同时供养六百个娃娃到社学读书。
  “爹,您一天能做一千张饼吗?”
  有了美好的愿望自然还要考虑可行性。
  老爹是这个行业的老手,究竟是否可行还要问过他老人家才是。
  宁良正自偷乐,听儿子提问直是吓了一跳。
  “一,一千张?”
  宁良连连摇头,叹声道:“怎么可能做一千张呢。便是我和你娘一起来做,也不过能做个两三百张。主要是我们还得蒸馒头,能用的时间太少。”
  宁修听到这里直翻白眼。蒸馒头?那才能赚多少钱。放着手抓饼这种拳头产品不去推广,在蒸馒头这种事情上耗费时间,难怪老爹这么些年来赚不到大钱,只能勉强糊口。
  “爹,那如果不蒸馒头,全力来做手抓饼,您和娘能做多少张呢?”
  “不蒸馒头?”
  宁良愣了一愣,思忖了片刻道:“四五百张总是没什么问题的。”
  宁修长出了一口气。
  四五百张手抓饼也不算少了。一天能赚八百文,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三百贯钱。
  “不过,如果生意好了,我可以雇一些人来做这手抓饼,一天做个几千张也不是问题。”
  宁良嘴角微微上扬,笑声道。
  宁修连连摆手道:“万万不可啊。咱们宁可少赚一点,也不要去雇佣外人来做饼。”
  手抓饼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制作方法稍稍有些复杂罢了。
  如果就这么轻易把制作方法透露出去,难保别人不会偷学仿制。
  在这个没有专利可以申请的时代,一旦被人做出仿制品,原有产品就会受到很大冲击。
  手抓饼又是个没有太大价格空间的产品,打价格战绝不是宁修想看到的。
  虽然出现仿制品是迟早的事,但宁修希望仿品出现的越晚越好。
  “修儿是担心这手抓饼的制作方法被人偷学了去。”
  老娘宁刘氏笑着解释道。
  宁修挠了挠头道:“还是娘懂我,一年三百贯利润也不少了。”
  宁良连连点头:“不少,当然不少了。”
  三百贯钱,宁良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一想到自己只要奋斗一年,就能赚到三百贯钱,他就跟吃了蜜似的心里甜滋滋的。
  宁刘氏欣慰的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手抓饼只要大卖,儿子就可以安心读书。
  富贵人家的孩子含着金汤匙出身,自然可以混吃等死快活一辈子。即便纨绔一些,家大业大也足够他们败得。
  但穷苦人家的孩子要想出头,唯有科举一条路。
  县府院、乡会殿。
  要想举业有成,就得一关关的闯过去。
  真要是能在大比中杀出重围,登天子堂,那这辈子便彻底转运了。
  跟着他爹做手抓饼蒸馒头?那有个屁前途。
  别看现在赚的多,官家真想拿捏整治宁家,有的是办法。
  有道是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
  在权力面前任何的财富都是虚无缥缈的,唯有手中握有权柄亦或是朝中有人做官,才能过的心安。
  吃完晚饭,老爹和老娘去收拾碗筷,宁修则是返回自己的房间读书。
  他是县学生员,照理说应该每日去县学点卯进学。不过万历年间的公学氛围已经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