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延庆笑道:“你心里会有什么数呢?这些人中除了我之外,你还认识谁?”
“谁也不认识!”
“那不就行了,你并不知道他们才学。你怎么能确定自己不如别人?”
“我只是一种感觉!”
李延庆摇摇头,“你是想得太多了。”
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高声喊道:“请福州张华入殿面试!”
第0280章 大庆殿试(下)
“开封府开封县贾修正入殿面试!”
……
“开封府开封县曹逊入殿面试!”
……
休息房内等候的士子越来越少,参加完面试后便不再回来,此时休息房内只剩下李延庆一人,他默默坐在房内等候,他知道天子把自己放在最后面试是有原因的。
这时,一名宦官走到门口,高喊道:“相州汤阴县李延庆入殿面试!”
李延庆站起身,整理一下衣帽,跟随宦官向偏殿内走去,偏殿内光线稍暗,天子赵佶高高坐在龙椅上,正好位于暗处,看不清他的容貌,在两边坐着十几名文武高官,包括蔡京、余深、王黼、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等重臣,不过童贯却不在,他此时并不在汴京,而是赶赴河北,奉旨督查河北各州的备战情况。
当李延庆走进大殿,蔡京的眼睛立刻眯了起来,这小子不简单啊!居然能考进前十,难怪童贯那么器重他。
李延庆走上前,一名官员指点着李延庆应该站立的位子,李延庆躬身长施一礼,“学生李延庆参见吾皇陛下!”
上面传来赵佶柔和的声音,“李少君,我们又见面了。”
“这是学生的荣幸!”
“朕很惊讶,李少君不仅骑射超群,文学也极为出彩,可谓文武双全,这样的顶尖人才大宋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了,李少君的出现,是我大宋中兴的好兆头,令朕深感欣慰。”
赵佶又看了看李延庆的试卷,在省试中,李延庆排名第五,但这不是最终的名次,要加上殿试的成绩也能决定最终排名。
他翻开李延庆的殿试卷子,《破阵子,北征》,写得大气磅礴,书法也隐隐有大家之气,令赵佶非常满意,尤其词中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着实令人感动。
赵佶翻看了片刻,又笑问道:“李少君才十六岁吗?”
“学生家乡算年龄不分大月小月,而学生是正月出生,按照汴京的算法,应该是十七岁了。”
“那也是英雄出少年啊!不知李少君有何志向?”
李延庆躬身行一礼,恭恭敬敬道:“回禀陛下,学生愿实践陛下的抱负,参加北征。”
这个问答令赵佶颇为惊讶,前面考生都希望能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唯独这个李延庆居然希望从军,他又继续问道:“李少君是想从军吗?”
“学生先祖曾参与宋夏之战,不幸阵亡沙场,学生愿继承祖志,参与攻夏之战,恳请陛下成全。”
赵佶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淡淡道:“李少君心怀大志,令人敬佩,朕会考虑,先下去吧!”
这时,旁边的蔡京却眼睛一亮,他知道童贯是想把李延庆安插进朝廷,作为他干涉朝政的一颗棋子,没想到李延庆居然自己想去边疆从军,这简直令蔡京喜出望外。
他忽然意识到,这个李延庆并不想成为童贯的棋子,这让蔡京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或许这个李延庆能为自己所用。
这时,李延庆已经跟随宦官下去,面试结束了,赵佶看了一眼众臣,“各位爱卿都说说吧!名次该怎么排?”
余深作为主考官,起身道:“启禀陛下,嘉王殿下省试名列第一,殿试也发挥出色,他夺状元乃众望所归,微臣以为他可为第一。”
蔡京也起身道:“自隋唐科举以来,皇子尚未夺取状元的先例,难得嘉王以绝世之才勇夺第一,名至实归,他为状元也算是一段千古佳话。”
面对众人纷纷要求将嘉王点为第一,赵佶却不为所动,他淡淡道:“嘉王虽然有真才实学,但知道之人不过寥寥数人,一旦他点为状元,恐怕朕的脊梁骨都会被天下民众戳爆,朕再三考虑,他不可为第一,李延庆这首词朕倒很欣赏,朕判他殿试第一。”
赵佶言外之意,想点李延庆为状元,蔡京怎么能容忍童贯的人为状元,就算李延庆不想当童贯的棋子,他也不能容忍。
蔡京起身道:“启禀陛下,大宋之初以诗赋论高低,往往导致考生文采虽佳,但政务能力却薄弱,才有王安石的科举变法,李延庆词虽不错,但省试毕竟只是第五,若取他为状元,会给天子士子一个误导,以为陛下将重诗词而轻经义,微臣以为,李延庆可定为前列,但定为状元却万万不可!”
众臣都起身道:“陛下,蔡相国言之有理,望陛下三思!”
余深也起身道:“李延庆的试卷微臣曾仔细研读,微臣之所以把他定为省试第五,是因为他在《宋辽金之对策》一文中坚决反对与女真结盟,并提出辽国若灭,大宋会有唇亡齿寒之忧,他的思路是夺回幽云,保留辽国,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缺乏锐意进取的气势,所以微臣没有把他定为前三。”
其他大臣的反对赵佶可以不放在心上,但主考官余深的一番话却让赵佶有点犹豫了,如果点一个北征保守的士子为状元,确实不符合这次科举的政治气氛,尽管赵佶很喜欢李延庆这首词,但他不得不考虑李延庆的保守态度。
沉思片刻,赵佶便提笔在第二名王昂名字旁边写了个一,在嘉王赵楷名字旁边写了个二,在李延庆的名字旁边写了个三,将名单交给余深,“发榜吧!”
……
五百八十余名考生列队站在大庆广场上,耐心等待着发榜一刻的到来,去掉大家都知道的前十名,其余五百七十余名考生只能期望第十一名到二十名的一线希望。
这时,一声钟响,主考官余深和两位副主考从大殿内走出来,一直来到大殿台阶前,士子们鸦雀无声,每个人都伸长了脖子,唯恐听漏一个字。
余深缓缓看了众人一眼,扯去卷轴封套,展开名册高声唱名:“殿试结果已出,现公布如下,一甲取三名,第一名扬州江都县王昂,第二名开封府开封县王楷;第三名相州汤阴县李延庆,以上三人取为进士及第!”
士子沸腾了,纷纷向三人表示祝贺,李延庆心中也异常激动,自己居然中了第三名探花。
这时,有官员请三人前去更衣,余深又高声道:“下面是二甲,第四名到第二十名,名单如下:第四名开封府开封县曹逊,第五名……”
……
就在主考官余深宣布名单的同时,在皇城外也正式发了榜,榜文前人山人海,都在争先恐后查看榜单,李大器带着铁柱和李延彪也赶来了,他挤不进去,由识字的李延彪挤进去看榜。
铁柱笑道:“小员外不是已经是进士吗?庆功酒都喝过了,二叔干嘛还这么关心?”
“你才不懂,那个只是预进士,官府不会报喜的,这个才是真正的进士榜,关系到进士的名次,要下发到各州县报喜,这才是关键!”
“二叔要回汤阴吗?”
“考得好当然要回去,否则谁来接榜?你们两个也要和我一起回去,我们骑马回汤阴,赶在报喜之前回家。”
这一刻李大器等待多年,这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他怎么能不回去?
“延彪出来了!”
铁柱一指,只见李延彪满头大汗地挤了出来,跑到李大器面前道:“二叔,中了!”
“我知道中了,中了多少名?”李大器急得直跺脚。
“甲榜第三名!”
“啊!”
李大器激动得狂吼一声,“我儿子中了探花!探花郎啊!”
周围人纷纷向他看来,几乎所有人都向他投来无比羡慕的目光,此人的儿子居然中了第三名探花,李大器已经顾不上众人的眼光,急对两人道:“我们现在就回汤阴县!”
“现在就回去吗?不等等小官人。”
“不等他了,我们走,先回一下店铺!”
李大器心急如焚,拉了一下两人,三人一前一后离开了皇城,匆匆赶回店铺。
第0281章 金明池畔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喜迁莺》
下午时分,随着轰隆隆鼓声大作,皇宫宣德门缓缓开启,数十名禁军骑兵打着大旗飞奔而出,在他们后面跟着五百多名骑马的新科进士。
其中状元、榜眼和探花穿着红色外袍,其他进士穿着绿色外袍,每个人头戴纱帽,帽上插着簪花,胸前戴着绸带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个个喜气洋洋,正所谓:“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看榜的民众早已挤在御街两边,争先恐后地目睹新科进士风采,当英俊潇洒的年轻士子们鱼贯而来时,两边民众爆发出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巨大的荣耀让每个士子都心情澎拜,骑马夸街是每个读书郎的梦想,尤其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身穿红袍绿袍,引起成千上万的年轻女子激动万分的尖叫声,她们在幻想着其中一位将成为自己的夫婿,那种感觉,让每一个新科进士都有点飘飘欲仙了。
跟随士子互动的,还有一辆辆“择婿车”,前天晚上的捉婿只是刚刚拉开序幕,大规模的捉婿今天才进入高潮,这也是宋王朝科举的一个花边,被朝廷所默许,在这种高官权贵围剿金龟婿的氛围之下,宋朝才会出了陈世美,但也绝不是只有一人。
高官甲和权贵乙在路上相遇,两人心领神会。
“兄长也是来捉婿乎?”
“没办法,小女年复一年等待,芳龄已经二十,今遭再不捉到一个金龟婿,真是要愁死人了!”
“我也是啊!科举三年一次,两届就六年过去,我那宝贝女儿整整哭哭滴滴,叫着嚷着要嫁进士郎,今天我也豁出去了。”
“今年进士感觉年龄偏大啊!”
“新科状元王昂已经二十九岁,儿子都十一岁了,榜眼王楷就是嘉王赵楷,大家心里都明白,他是不能动的,探花李延庆就是那个弓马大赛的头名,文武双全,听说颇得天子器重,今年十六岁还是十七岁,可惜年纪稍小了一点。”
“可看他年纪似乎不小啊!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我女儿正好大他三岁……”
高官甲和权贵乙对望一眼,眼睛里同时一亮,高官甲急道:“贤弟别和我争,他今年归我了!”
“呵呵!想争他的不止你我啊!这个就看缘分了,谁争到归谁。”
李延庆做梦也想不到,他这个小李探花已经被无数权贵高官看中瞄准,就等着在金明池畔捉婿。
士子们绕城一周,接受了无数鲜花和夸赞后,出西城抵达了金明池,位于西南方向有两座御苑,一座叫做金明池,一座叫做琼林苑,队伍沿着金明池畔一路南下便抵达琼林苑。
只见金明池畔停着数百辆马车或者牛车,每辆车旁都是十几名家丁,一个个跃跃欲试,现在他们还不敢动手,等御宴结束,进士们回城时,才是他们动手捉婿的大好时机。
赵楷用马鞭一指远处的马车对李延庆笑道:“估计贤弟是他们重点争夺对象,回去时可要当心了。”
“我不信他们能抓住我?”
“呵呵!这可不是武艺能解决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