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延庆没有再说什么,他已经意识到,要想庸庸碌碌地混上几年,就这样过下去也没有问题,可如果想有所作为,他必须要剿灭江贼。
  ……
  从茶馆回来,李延庆便将莫俊和刘方一起找来,又将他和杨菊的谈话告诉了两人,莫俊和刘方对望一眼,刘方道:“欠俸之事我也有所耳闻,但县衙外面背负了三千贯的债务,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不知莫先生是否知道。”
  莫俊也摇摇头,“我若知道一定会立刻告诉县君,不过几个文吏开玩笑说,汪县令的一屁股烂账要兜不住了,当时我还以为是指欠俸之事,现在看来应该就是指县衙背负的外债,不过这既然是前任知县留下的烂账,县君不会替他来背吧!这件事上报给州衙,让州里追查他去,与我们何干?”
  “我当然不会在意前任县令会怎么样,我只是担心这件事牵连太广,县丞和县尉都难逃其责,而且借钱是杨菊去经办的,汪县令一句话就可以推得干干净净,最后肯定是由杨菊来担责,何况他已经求我,这个面子我不好不给。”
  莫俊想了想道:“既然如此只能想办法还掉这笔钱了,卑职建议这件事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当务之急,要把县吏和衙役们的欠薪解决,然后在慢慢考虑如何还钱。”
  “现在县衙还有多少公廨钱?”
  公廨钱就是办公经费,县衙各种日用品开支,驿站、码头、官学支出,各种官祭、灯会开支,以及文吏、衙役、捕快、县学教授的薪俸等等都从这里面支出。
  公廨钱来源有两块,一块是朝廷拨付,由各路转运使按照每个州县的定额拨付给州,州再分到县,当然肯定远远不够,所以另一块就是靠各县自筹了,比如公田、公房的出租收入,乡绅的捐助等等。
  实际上各个县靠山吃山,都变着花样想法子筹钱,前任县令搞船队运输也是一种筹钱方式,当县官不容易,想让马跑得快,又不想给马喂草料,是不可能的。
  想让手下替自己干活,你就得保证手下的收入,毕竟大家也要养家糊口,要想提高手下积极性,还得想办法搞点优厚的福利,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做得收敛一点,就被誉为清官,做得过分了,与民争利,那就是恶吏,就看能不能把握这个度。
  莫俊走回自己官房,不多时拿来一本账,对李延庆道:“我刚才又问了问,公廨钱去年的已经花光了,今年要到四月才能拨下来,本来年初还一千多贯公廨田的租金结余,结果还了欠账,现在官衙内根本就没有钱了,不仅欠了几家钱铺的三千贯钱,还欠了茶店、笔墨店、酒店、肉店之类不少钱。”
  李延庆无奈,只得问道:“那一共欠了多少钱?我是指薪俸和赊账钱。”
  “薪俸欠了二千二百贯,各种赊账大概有八百余贯。”
  “有这么多?”李延庆有点愕然,又是一个三千贯。
  “是要这么多,县君可以算一算,捕快和衙役大概五十人左右,按每人每月七贯钱,就是三百五十贯了,还有六曹文吏十八人,每人每月也是十贯,就是一百八十贯,还有县学教谕、教授,还有驿站管事和从事,还有码头管事,还有更夫补贴,还有乡兵每月的伙食补贴,加起来一个月七百贯出头,欠了三个月的薪料没发,可不就是二千二百左右了。”
  李延庆想了想,“那公廨田还有多少?”
  “公廨田有不少,有一万两千亩,但这里土地便宜,一亩地才几贯钱,佃租也便宜,收入不会太多,每年收的佃租也就几千贯钱。”
  “那县城内的公房和官地呢?”
  “公房有六百五十间,一个月租金有三百贯收入,官地有一千余亩,都空着,没有什么收入,另外土地和房屋买卖也有些牙税收入,但也不多,牙税、商税大半上缴州府,我们只有一小部分,加上朝廷拨付的公廨钱,县衙一个月合计也只有一千贯钱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城隍庙前那片地也是官地吗?”
  “也是官地,属于县衙所有!”
  就在这时,一名衙役跑进来禀报,“县君,外面来了好多店主,来讨要赊账的钱!”
  “当真是给我一个下马威啊!我入衙第一天就跑来要钱。”李延庆忿忿不满道。
  莫俊微微一笑,“其实我倒觉得他们并不是真的来要钱,他们应该是怕县君不认旧账。”
  李延庆随即对衙役道:“把他们请到迎宾堂等候,在外面要帐成何体统。”
  ……
  县衙大门外的台阶下站着一群商人,都是县里各家店铺的东主,县衙的各种物品都是由他们负责提供,一般是先赊账,然后每三个月一结,本来应该在过年前结一笔账,结果因为县令调走了,便没有结成帐,一直拖到今天,足足有四个多月的帐没有结,大家都有点急了。
  虽然一共只有八百余贯欠账,十几家店铺平均下来每家也就七八十贯钱,他们不至于负担不起,可他们就害怕新县令不认旧账,所以今天是新县令上任第一天,大家便相约来县衙要帐。
  众人正眼巴巴等着,这时,出来一名衙役对他们道:“县君请你们去里面商谈,请进吧!”
  众人都松了口气,跟着衙役走进了县衙,来到迎宾堂,迎宾堂是县官接见乡绅百姓的地方,比较宽大,衙役们搬来几张长凳子给他们坐下,这时李延庆和县丞杨菊以及几名幕僚从堂后走了出来。
  众人连忙起身施礼,“参见县君!”
  “各位请坐吧!”
  众人这才纷纷坐下,不少人趁机咳嗽几声,恐怕呆会儿就没有咳嗽的机会了。
  李延庆在他们对面坐了下来,杨菊坐在他身边,心中显得颇有点紧张。
  “我想先问一下,钱铺的人来了没有?”
  从后排站起三名中年男子,他们都是钱铺的管事,钱铺东主并不在嘉鱼县,李延庆点点头,对他们三人道:“之前县衙向你们三家钱铺各借了两千贯钱,船队出事后双方约定不再付利息,只偿还本金,现在还欠你们三家各一千贯本金,我说得没错吧!”
  “县君说得一点没错,正是如此!”
  李延庆又道:“这笔债我认,我会在任上还清!”
  旁边杨菊顿时松了口气,他就怕新县令不认这笔账,一旦事情捅开了,自己恐怕吃不了兜着走,现在县君既然认了债,自己这一关就过了,恐怕县君还是主要给自己面子,他心中对李延庆暗暗充满了感激。
  三名钱铺管事表达感谢后坐下,这时,大堂内一片窃窃私语声,大家都没有想到新县君居然认了这笔烂账,一般官员都不肯给前任擦屁股。
  这时,李延庆轻轻咳嗽一声,众人立刻安静下来,李延庆这才笑着对众人道:“欠在还钱是天经地义之事,既然县衙还要运转,当然也离不开各位的支持,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你们的赊账我会偿还,但我需要一点时间,大家给我一个月时间,我会把欠债还清。”
  众人都长长松了口气,纷纷表示愿意和县衙继续合作,旁边杨菊却担心起来,一个月后哪有钱还赊账,至少要到四月下拨的公廨钱到了后才能还钱。
  李延庆又微微笑道:“今天大家也来得正好,既然都是商人,我有笔买卖看看各位有没有兴趣!”


第0553章 开源有方
  李延庆当然要想办法解决眼前的财政困境,最现实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用资源换资源,用县衙控制的土地资源换取商人们手中的钱财,以渡过眼前的财政困境,然后再想办法扩大官府收入来源,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便捷有效之道。
  商人们都有了兴趣,一个个伸长脖子,摒住呼吸,大堂内一片寂静,李延庆笑道:“不知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就是城隍庙那块土地空置在那里太浪费了,占地六十亩,完全可以再修建成一座瓦肆,我打算把这块地公开出售,以一亩地为一份,大家可以出资购买,官府也解决了财政困境,有钱偿还大家的欠款,有兴趣的话先在县衙报名,几天后公开出售。”
  迎宾堂内顿时象炸开锅一样,城隍庙那边土地正好位于县城最中心,可以说是嘉鱼县最繁华的地段,谁会不眼馋?大家盼了多少年,新县令到来后终于出售了。
  杨菊却吓了一大跳,县君居然不和自己商量一下就要卖那块地,那块地可不能卖,要是能卖早就卖了,他急忙低声道:“县君,卖官地要得到州里同意才行,我们去年也向州里申请卖那块地,结果被驳回了。”
  “为什么会被驳回?”
  “卖官地也好,官田也好,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我们当时用补充公廨钱不足为理由,但州里就是不答应。”
  李延庆淡淡一笑,“那是你们不会办事,我还是用同样的理由,州里就会批准,你信不信?”
  杨菊一转念想想也对,去年汪县令正好是任期将满,或升迁或调职,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也不想多惹是非,在卖地一事并不积极,州里不同意卖地他也就不争取了,如果李县君能够再三争取,应该还是有一线希望,这时,杨菊又猛然想起李延庆原来是侍御史,在朝廷中人脉很广,或知州真会给他这个面子。
  想到这,他欣然点头道:“如果州里真的同意我们卖地,那就解决大问题了。”
  这时,研茶店的东主急不可耐问道:“请问县君准备卖多少钱一亩?”
  李延庆笑眯眯道:“当然是按照市场价格出售,位子好的就贵一点,位子稍偏则便宜一点,如果一块地几家人都抢着买,那就看谁出的价格高,后天上午县衙门口会贴出具体通告,大家来看就是了,有一点大家可以放心,这次卖地绝对公平,本县绝不接受任何人情,只认钱!”
  众人都笑了起来,纷纷起身告辞,消息很快不胫而走,县衙上下人人振奋,只要卖掉土地,县里就有了钱,他们的薪俸大问题也就解决了。
  李延庆又派人将县丞杨菊和县尉周平一起找来,三人具体商议卖地之事。
  周平在鄂州官场打滚了二十几年,他显然更清楚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他捋须不慌不忙道:“我去年就说过,汪知州之所以不批准我们的申请是怕担责,不光是嘉鱼县公廨钱不足,其他县都一样,万一州里批了嘉鱼县,其他县也要效仿,事情就闹大了,汪知州当然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他肯定不批准,我建议索性就不要向州里,直接卖地,等生米做成了熟饭,汪知州也没有办法,他也不会把事情闹大,给自己找麻烦,最后肯定就不了了之。”
  李延庆暗暗点头,这个周平是个人精,把问题看得很透彻,自己倒小瞧他了。
  “原来知州也姓汪,不知他和我们县前任汪县令有什么关系?”
  “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汪知州是徽州人,汪县令却是开封府人,虽然是同姓,但两人关系却不太好。”
  “为什么?”
  “知州是崇宁二年进士,县令却不是科班出身,所以……”
  李延庆笑了笑,“我明白了,不进一家门,难成一路人,对吧!”
  “正是如此!”
  这时,旁边杨菊却忧心忡忡道:“卖地虽然可以解一时之忧,但以后怎么办?没有一个长远的收入,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李延庆笑道:“长远的开源办法我倒是有解决方案,关键是眼前的燃眉之急得先解决。”
  杨菊和周平大喜,“县君有什么好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