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李延庆显然没有按照常规来办事,赵辉不知道李延庆是不知道规矩,还是李延庆要故意绕过自己,所以他也要参加旁听。
  参军张虞和两名押司有点紧张,新官上任三把火,难道第一把就烧到自己身上吗?
  李延庆坐下来问道:“赈济开封府的难民是户曹负责吗?”
  张虞连忙道:“启禀府尹,赈济难民一般是由各县官府负责,由开封府户曹制定条例,颁布到开封府各县,然后由各县从义仓中拨付粮米。”
  李延庆点点头,“现在从河北逃难而来的百姓颇多,大都拖家带口,我一路南下,只看见道观寺院和大户缙绅在路边开粥棚赈济逃民,却没看见官府作为,我想知道为什么?”
  “开封府已经制定了赈济难民细则,只是……”说到这,张虞看了一眼赵辉。
  赵辉只得硬着头皮道:“因为王相公也在过问此事,所以开封府把赈济难民的细则上报给了王相公,在等待王相公的批示。”
  “什么时候上报的?”李延庆又追问道。
  “大概一个月前。”
  李延庆目光变冷了,他又淡淡问道:“我想知道,赈济难民一定要上报知政堂批准吗?”
  张虞道:“一般是不需要,只是在赈济的同时,要报一份给户部备案,户部会视情况通知监察院来监督赈灾。”
  李延庆目光变得凌厉起来,“既然不需要上报知政堂,那就不要拖延了,立刻把细则下发给各县,督促各县严格执行,明天中午前各县必须行动起来,现在就去做。”
  “卑职遵令!”张虞抹一把头上的汗,匆匆去了。
  这时,李延庆看了一眼赵辉,冷冷道:“以前的事情我不管,但我需要再提醒一下赵少尹,你的顶头上司是我,不是王相公,希望你不要犯下官场大忌。”
  赵辉心中叹口气,默默点了点头,“卑职记住了!”


第0702章 强势作风
  李延庆上任第一天,便将他的强势作风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下令将自己带来的百名亲兵全部转换为开封府军士,每个人都换上了开封府军士服,颁发了腰牌,斜挎长刀,手执一根双色水火棍,每人依旧骑着战马。
  这百名军士自然都归李延庆亲自调用,少尹不得干涉,这实际上就是给他的亲兵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开封府衙外衣,可以堂而皇之在大街上执行公务。
  少尹赵辉虽然对李延庆的霸道作风十分不满,但他被李延庆抓住了赈灾不力的把柄,只得敢怒不敢言,倒是其他开封府官员都为李延庆暗暗担心,开封府在京城一向都是夹着尾巴做事,像李延庆这样强势,在权贵如云的京城,很可能会惹下大麻烦。
  李延庆依旧我行我素,他将百名亲兵分为五队,又让两名捕快为向导,开始在城内骑马巡逻治安,李延庆自己也亲自带领二十名军士,沿着城墙巡视。
  李延庆当然不是巡查治安,他是借巡逻之名视察京城的城防情况,京城城墙比太原还要高大坚固,城墙高四丈,宽三丈,都是用大石调米糯米浆砌成,大石间严丝合缝,连刀都插不进去,虽然城墙中心也是用黄沙和泥土填心,但巨石墙至少厚达五尺到八尺,这种城墙就算用十颗震天雷绑在一起都炸不塌,这是京城的幸运,也是历代修缮城墙者的魄力和眼光。
  外面护城河并不宽,只有两丈,城门没有吊桥,而是实实在在的木桥,至少有数十年历史了,当然,一旦冬天结冰,护城河和吊桥都没有了意义,护城河可以不去考虑,但护城河两边种满了高大的垂柳,历经百年,垂柳都十分粗壮巨大,有几棵垂柳甚至已经接近城头,这让李延庆不由皱起了眉头。
  看得出赵桓是做了些准备,比如靠近城门边修建了几座大仓库,里面堆满了军资,城头上也有了守军,但这些守军明显不是禁军,普遍穿着旧皮甲,头戴范阳帽,挑一杆长矛,很多士兵配着弓箭,但李延庆没有看见神臂弩的影子,这让李延庆不由暗暗摇头。
  他能守住太原并不是侥幸,而是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准备,甚至为了拆除靠近城墙的房子,他被无数太原百姓指着脊梁骨大骂,但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细节才使金兵最终无懈可击,可象京城目前这样备战,金兵一两次进攻就能杀上城头。
  这时,几名守城士兵走了过来,李延庆叫住了他们,“我是新任开封尹,我想问你们一些事情。”
  几名士兵并不认识李延庆,听说这位年轻官员居然是开封尹,连忙上前行礼。
  “你们是哪里的士兵,好像不是京城人?”
  “回禀大官人,我们是陈州厢军,上个月被调来京城。”
  果然不出自己所料,都是别处厢军,李延庆倒不是瞧不起乡兵,禁军也同样腐朽不堪,关键是这些士兵不是京城人,就没有死战保城之心,一旦开战,就有可能弃城逃回家乡。
  “那你们训练过守城吗?”李延庆又问道。
  几名士兵对望一眼,都摇摇头,“我们只训练弓箭,没有训练守城。”
  “那打过仗吗?”
  几名士兵还是摇头,莫说对阵金兵,就是攻打梁山,镇压方腊都没有他们的份。
  李延庆又问了几句,基本上都不是他满意的回答,他也只得让士兵离去了。
  “李府尹!”
  就在这时,李延庆忽然听见后面有人叫自己,他一回头,见是李纲匆匆跑来,李纲身后也跟着一群手下,估计也是来巡视城墙的。
  李延庆停了下来,片刻,李纲匆匆跑上前,欣喜道:“李府尹也是来查看城防吗?”
  李延庆点点头,“我答应了太子殿下,自然不会食言。”
  “现在城防战备由我全权负责,欢迎李府尹提出宝贵意见。”
  李延庆摇了摇头,“我说话很难听,会得罪人,还是不说也吧!”
  李纲一怔,连忙道:“我是文官,没有什么守城经验,请府尹尽管直言,不足之处,我一定会虚心改正。”
  “李侍郎真想听实话?”
  “当然!”
  “那好!”李延庆走到城墙便,一指城外的垂柳,“这些垂柳为何不锯掉?留着它们助金兵攻城吗?”
  李纲脸色露出为难之色,半晌道:“这些垂柳叫做开国柳,是太祖开国时亲自种下的,没有人敢砍伐,至少现在不能砍伐。”
  李延庆看了他片刻,点点头,“好吧!现在我不提垂柳这件事,那这些守军是怎么回事?我刚才询问过他们,他们既没有训练,也没有任何战争经验,让他们怎么面对惨烈的战斗,当金兵铁骑杀来,有几个人能撑得住?”
  李纲苦笑一声,“现在太子最大的难处就是没有军权,没有高官任免权,这些厢军还是再三争取,官家同意后,由高深从京城四周各县各州调来的厢军,一共有三万人,而且这些厢军的指挥将领都是由禁军担任,只执行太子相关守城的命令,其余命令一概不执行,这三万厢军实际上还是掌握在官家手中。”
  “那现在你们做了哪些战备?”
  “我们只是在物质上做了不少准备,象打造军械盔甲,准备火器等等,光是震天雷我们就打造了一千多枚,还有就是调集各方财力,光从南方各银矿调来的储备白银就达一千万两,粮食调来三百万石,江淮布帛五百万匹,物价已经打压下去了,银价也降到一比四千文,最高时可是达到了一两兑八千文。”
  李延庆负手走到城墙前,形势比他担心的还要严峻,他原以为太子监国后会多少做一些事情,但现在看起来,军议堂在战备方面还是毫无作为。
  当然,这不能怪太子赵桓,他被天子赵佶严重掣肘,赵佶才是京城防御的毒瘤,也是历史上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
  这时李纲缓缓走上前叹口气道:“当初全力劝说官家退位,我就知道他不肯退位会有目前的严重后果,我们从各地筹措的钱财原本是用作军费开支,但至少有一半都被王黼挪进了内库,用来继续修建延福宫。”
  “什么?”
  李延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时候了,赵佶还要再修建延福宫,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他不知道金兵还要再杀来吗?”李延庆惊愕地问道。
  “官家认为宋金已经签署了停战撤军协议,每年又得重币岁贡,应该几年内不会再来了,这是王黼、蔡京之流天天在他耳边灌输的想法,而且上个月开始,王黼又开始怂恿他征花石纲了,用来修建杭州行宫,由王黼的族弟王晋负责,哎!如此骄奢淫逸,国家焉能不败?”
  李延庆沉思片刻道:“不管怎么说,城防必须要推进,这两天我再看一看,回头我会写一份报告给太子殿下,你们尽量照我的建议去做,能做多少算多少,就算一时做不好也要事先筹备好,比如城外砍树的力士先找全,斧头磨利了,小路也铺好,到时一声令下,一个时辰内就可以把树砍伐殆尽,全部拖进城内做守城滚木,李侍郎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纲点点头,“我明白李府尹的意思了。”
  ……
  就在李延庆给李纲出谋划策之时,在知政堂王黼的官房内,开封府少尹赵辉也在向王黼汇报李延庆今天的骄横行径。
  “简直太嚣张了,居然把自己的亲兵全部塞进了开封府,说是开支他来负责,以为大宋天下是他李延庆的吗?国之重器他李延庆可以用钱收买?相公,此人不守规矩,上任当天就威胁将我赶走,一定要严惩他的这种行为,不能由着他的性子乱来。”
  王黼负手走了几步,又冷冷问道:“他还做了什么出格之事?”
  “还有赈济难民之事,我说王相公在综合考虑赈济方案,开封府应该服从朝廷,不能擅自作为,他却指着我的鼻子大骂,说他才是我的上司,又责令户曹立刻去办理赈济之事,根本就没有把王相公放在眼里。”
  王黼大怒,“他真这样干了?”
  “他真是这样干了,还责令各县明天中午前必须要开始赈济难民。”
  “不赈济又怎么样?”
  “他倒没有说。”
  王黼冷冷笑了起来,“我倒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让各县执行他的命令。”


第0703章 针锋相对
  次日中午,李延庆抵达了封丘县,封丘县位于开封府北面,是从河北白马渡南下京城必经之县,李延庆就是从封丘县南下,纵贯封丘县官道,他没有看见官房的赈济粥棚,相反,都是民间在赈济南逃的难民。
  进入封丘县后,李延庆首先抵达了潘集镇,镇上是一处难民赈济点,只见五六座粥棚搭建在北面社庙前的空地上,这里紧靠官道,聚集了上万名从北方逃来的难民,每座粥棚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李延庆一一看去,和上次见到的一样,有封丘县大慈寺的粥棚,有天应宫道观的粥棚,还有几家封丘县大户的粥棚,但李延庆看了两遍,就是没有发现官府的粥棚。
  李延庆目光阴冷下来,他一言不发,带着一百余名亲兵向二十里外的县城疾奔而去。
  很快,他们抵达了县城南门,在县城南门外也有一处赈济点,难民人山人海,围住可怜的几座小粥棚,到处可听见人们的叫骂声和孩子的哭喊声,但依旧看不到官府的身影。
  这时,一群汤阴县的难民认出了李延庆,大喊起来,“是李官人!”
  数十名难民纷纷上前围着李延庆哭诉,“李官人,帮帮我们吧!我们两天只吃了一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