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人!当我们把人从大自然中细分出来后,人就与他物有了区别。人区别于他物,就有了动物与植物之分,就有了大地、空气、泥土、岩石、矿物等等之分。
当我们再对人进行细分的时候,就有了五脏器官和四肢头脑等之分。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还可以把我们的身体、器官细分成无数种类出来。
如此类推,就光一个人,就能细分出无数个新的内容出来,新的独立地个体出来。比如说,又可以细分出心、肺。肝、肠等等。但是!我们要把它们组合起来,这一切!都属于人!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回过头来说,如果我们把天地当一个整体的话?当成人的话?如此类推,人和地球上的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这个人中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器官、四肢、骨骼、皮肤、血脉一样,都只是人体的一部分。
所以说!自从人类有了认识后,我们往往就不能从更高的角度上来看问题了,不能站在道的角度上来看待事物了。
所以!我们对道的认识,就有了偏差。
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有了偏差。
我们之所以对道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待某些事物偏爱、偏向认知。
自从有了偏爱、偏向、偏科,我们才顾此失彼,对我们喜欢的事物偏爱,对我们不喜欢的事物不加以研究。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不是站在事物整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所以!他们的所有争论、观点,都是带有片面性的。所以!儒家与墨家的理论,都是带有片面性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不是站在事物的整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真的是那么回事吗?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就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偏差和误解吗?对道就有了误解,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了吗?
真的是那么回事吗?没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偏差和误解了吗?对道就没有了误解,就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了吗?
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就有了昭氏鼓琴。昭氏通过对音律的分辨、将声音组合成美妙的音乐,让她在音乐方面做出了成就。可是?我们要是以为昭氏就是一个有成就的人的话,我们对人生就有了片面的认识。
要知道!昭氏只是在音乐上有成就而已,并不是在其他方面有成就。音乐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昭氏在音乐上面做出的成就、成功,只是因为她偏爱这个方向,对这个方面有感觉、天赋。
如果我们认为昭氏是成功的,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应该去研究音律,弹奏出美妙地音乐。天下人都是弹奏音乐,不种地、不经商了?那么!我们的认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我们认识事物是不是片面了呢?我们是不是没有站在整体、全面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昭氏弹琴弹得好,农民有了一年好收成,孩子得了一个夸奖,那就是人生的话,放弃其他追求的话,那我们就是认识上出现问题了,我们的认识片面化了。
如果我们没有偏见、偏私、偏爱呢?难道?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偏差和误解了吗?
其实!就跟昭氏没有弹奏音乐一样,昭氏不会音乐一样。昭氏不弹琴,没有美妙的音乐,我们就没有对音乐方面的感觉。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了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了。
昭氏不会弹琴,没有能够演奏出美妙地音乐,只是说明我们没有在昭氏弹琴、在音乐方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在其他方面,只要有偏见、偏私、偏爱,我们一样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编写乐律,惠施喜欢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人在各自的专业方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平!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了下来。
他们都爱好自己的专业,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别人高;正因为爱好自己的专业,又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别人高。所以!总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专业水平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
正是因为他们想要表现自己的不同,自己的专业水平比别人高。所以!他们最终走向了偏颇。
因此!惠施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达到他父亲的专业水平,而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
昭文、师旷、惠子能说他们是成功人士吗?如果是!那我也说我是个成功人士。如果说昭文、师旷、惠子他们不是成功人士的话,那么!你、我、他以及天地间的万物,都没有成功。
你还是原来的你,我还是原来的我,他还是原来的他,天地间万物还是原本的样子,没有改变。我们的生存问题并没有因昭文、师旷、惠子的成功与否有所改变。
生存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昭文弹琴,师旷编写乐律,惠施高谈阔论,都只是我们在生存道路上遇到的一段插曲,一段调剂生活乐趣的插曲。
因此,各种迷惑人心的东东、各种炫耀、各种鼓吹广告,都是圣人、明智之人所鄙夷、摒弃的。在生存的道路上,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事,我们都要遵行、重视。对我们生存无益的事,我们都要鄙夷、摒弃。这才是真正地看清了事物、事理。
第26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六)
我今天在这里说的一番话,不知道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都是言论,不管其内容如何,不过是言论罢了。虽然这样,那我还是试着把我的言论说一说。
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
第一章和第十一章。这一段文字对于现代人来讲,比读老子来理解道还要难。)
在现在的这个宇宙万物形成之前,还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个全新的世界之前,还有一个全新的世界,无穷无尽。
而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事物,在若干年后、无数年后又不知道变化成什么新的事物了。而这个新的事物,再过若干年后、无数年后又不知道变化成什么新的事物了。事物的变化就这样,无穷无尽!
我们人类生活的宇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在不断地变化中,将来到底变化成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将来的人也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宇宙世界是什么样子,正如我们不知道以前的宇宙世界是什么样子一样!
这就是道!
今天我说的这些言论,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言论我对道的理解,是真的如我所说的这样地呢?还是?不是如我所说的这样地呢?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秋毫的末端是秋毫的结束新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泰山更大呢?所以说!泰山比秋毫的末端要小。
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夭折的孩子是他做人的结束但也是他变化成新生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彭祖的寿命更长呢?彭祖的寿命在他面前只是一个夭折的孩子。所以说!彭祖不是最长寿的。
按照道的理论来讲,我们都是来源于道。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我们都是道的儿女,道的一部分,都是道,不分彼此!
既然已经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体,都是道,那我们相互之间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还有什么儒家与墨家,诸子百家呢?
既然已经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体,都是道,那我们相互之间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还有什么儒家与墨家,诸子百家呢?难道?就真的没有了吗?
以上只是我与我一类人这么认为的,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都是道。还有其他人不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的议论和看法加上别人的言论理论就变成“二”了,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两个不同地理论体系了。“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加上另外一个人的理论,那就变成了“三”了,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三个不同地理论了。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
所以!从无到有再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刚才说了,道是找不到它的源头,也不知道它的终点。道是无穷无尽的,事物的展也是无穷无尽的;言论也一样,不曾有过定准。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待问题,都觉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正是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事物,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以此来区别与他人的不同。
现在!我就来谈谈到底有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这是方位。有了左右上下,就有了空间。有了空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
有左有右就有了界限,左与右的中间是中点,因此就有了分歧;
有伦也就是有了序列,因此就了数字。有了数字,因此就有计算、标列;
有伦、有义就有了等别之分。有了级别之分就有尊卑等级之分;
有分解必然细划,有了细划必然无法回到整体。本来事物是一体的,有了分解后就很难再重新组合;
有辩驳就有延伸和展,有了延伸和展,就延伸出无穷无尽的言论和不同地道理;
有竞比必然有自私,只有自私、只有积存自己的实力,才能赢得竞比;
有相争,就有了乱世。有相争必然带来乱世,相争是乱世之根本。
这就是所谓的八德,八种常见的现状。
天地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天地之内的事,圣人虽然在研究,却不随意说出来。上记载的那些君王们治理社会的事迹,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与人争辩他们的对错。
所以!对于事物我们可以地细分它,再往下细分。但我们也要合,把细分的事物组合起来,组合成一个整体。还有!我们也可以往上组合,一直组合到我们无法组合为止。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人细分为四肢、五脏,再细分成皮肉血脉,还可以往下细分。但是!我们一样要组合,要把它组合成人。再往上组合!组合成天地一体。因为!人是天地中的一部分,就好比五脏、血脉一样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往上组合!因为!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
所以!圣人只讲他们知道的事,对于不知道的事,他们从来不去议论。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呢?
圣人把不知道的事物都放在心里,不说出来。因为!不知道、不了解的事你说出来也没有用。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以此来显示自己比别人有见识、本事大,现新大6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