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的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人都是要死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

  在中,庄子说:如果一个人害怕死亡,是不是就像一个迷失了路的孩子,不知道回家了呢?

  在中,庄子还讲到了方生方死,以及生命的轮回,以及道的进化等等。

  在这次对惠施的讲道中,庄子又重复着以前讲过的东东,在中讲过的东东。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秋毫的末端是秋毫的结束新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泰山更大呢?所以说!泰山比秋毫的末端要小。

  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夭折的孩子是他做人的结束但也是他变化成新生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彭祖的寿命更长呢?彭祖的寿命在他面前只是一个夭折的孩子。所以说!彭祖不是最长寿的。

  按照道的理论来讲,我们都是来源于道。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我们都是道的儿女,道的一部分,都是道,不分彼此!

  这次!庄子是站在道的高度上,站在万物之始、天地之始的高度上来讲的。

  庄子说:万物之始,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生与死这个概念的。一个事物或者说是生命的开始,就意味着另外一个事物、或者说是生命的死亡。所以说!在道面前,是没有生死这个概念的。生就意味着某个事物的死亡,死亡就意味着某个新生事物的开始。

  在道面前,在漫长地进化、变化过程中,任何事物都只是白驹过隙,一闪而过而已。哪里还有什么生与死的概念呢?就好像没有这个事物存在过一样。所以说!任何事物在道面前,都是无形的。

  我们都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不说在道面前了,就是在人类历史面前,有多少人存在过。但是!历史能记下了多少人?所以说!有多少生命虽然存在过,来过这个世界。可是?他们却好像根本不存在过一样,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另外!庄子在这里提到了“气”。因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好像是“无”。所以!猜测可能一切都来源于气,最初的那个物质可能是气。

  当然!这只是庄子的猜测。

  就好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根本不存在。可是!空气却又是存在的。天地之初,是无,是气!那个气就是元气。元气夹杂其中,进入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而后有形,变成有。万物生于无,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有生出万物,生出人。

  如今!她死了,变化成了尸体,回归于天地之中,回归于道。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我觉得我这是没有通晓天命轮回的表现,所以!我也就停止了哭泣。

  感谢道!从无到有,再到人,再到她,再到我的妻子,再到生命的完结,给予了她一次完整地生命过程。所以!我当高歌!

  庄子完全跳出人的感情的范畴,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人生。他认为妻子卖儿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过程,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所以!应该唱歌,表示祝贺。

  其实!这是庄子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高度感悟!


第988章 善变的张仪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元年。

  张仪由于不被武王重用并受到多方排挤,只得离开秦国回到魏国。

  魏襄王九年,魏王得知张仪不被秦国重用回到魏国养老,即派人来请。张仪随即重返魏国朝堂,出任相职。

  卖儿死后,庄子虽然没有如世人那般哭泣,可他对卖儿的感情还是很深的。说真的!他很悲痛。

  卖儿对儿女后代们的好,儿女后代们都记得,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家人都很悲痛,庄子也沉溺在这种悲痛的气氛中。

  为了早日从这种悲痛中走出来,为了不受儿女后代的情绪影响,庄子从小镇上的家里搬了出来,住到墨家分坛那边,与嫂夫人、张山住在一起。小镇上的家,彻底地让给了女儿、女婿。

  这年!得知张仪又在魏国当官,庄子很生气。

  如此张仪,要是这样地话?他就是公孙衍第二了。

  自从认识惠施和公孙衍后,庄子对张仪这个人有了了解。他知道!这个张仪并非一般人物,他要是得到魏国君王的重用的话?大周天下,又将有一场腥风血雨。

  可以这么说!张仪到哪里哪里就将有一场腥风血雨。他虽然是个文人,可他的那张嘴,太能说了。

  惠施善辩,可张仪不仅善辩还“善变”。惠施善辩有时是狡辩,是咬文嚼字较死理,较到最后变成了概念,而失去了辩论的意义。而张仪则不同,张仪不仅能辩论,还“善变”。他的反应能力特别强,往往能够败中求胜,化险为夷。

  他要是被魏王重用的话,他就完全有能力联合魏、赵、韩、燕、楚,甚至包括齐国、包括天下所有诸侯国来反对秦国。

  秦国秦惠王时期继续沿用商鞅变法,越发地强大起来,再加上这些年的征战一直是个战胜国,又扩充了无数土地,综合国力又大幅度地提升了。可是!现在的秦国,已经改朝换代了。秦惠王已经死了,秦武王即位。秦武王是个什么货色,能不能保持秦国的强大,就很难说了。

  一个国家永远的强大,不是靠某个君王来完成的。而是!要有传承延续。父辈们把江山治理得再好,也不够儿孙们来败落。

  所以!秦国又将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可以看见!秦国的新君王不重用张仪,还排挤张仪,把张仪逼迫得走了,就不是一个明智地君王。

  因此!秦国就有可能因此而败落。秦孝公和秦惠王两代人辛苦打下的江山,由此可能就要败落了。

  也因此!张仪可能会在魏国再展才能,辅佐魏王让魏国强大起来。

  现在!楚国在楚怀王时期,虽然国土面积大,可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而此时!魏国或者是齐国要是出现了大才人物辅佐君王,是完全可以崛起的。

  所以!庄子特别地担心:要是张仪再来魏国插上一脚,辅佐魏国对抗秦国,秦国危也。

  秦国秦孝公与秦惠王两代人的辛苦,都是白忙活了。也因此!秦孝公时期与秦惠王时期的所有战争、所有胜利,都是徒劳。除了给战争时期的人民带来痛苦外,没有任何意义。

  庄子本来打算等到自己和儿女后代们都从悲痛中走出来后,就去楚国和燕国寻找儿子的。结果!却被张仪的事给耽误了。他决定先去魏国,找张仪问问。要是张仪狡辩的话,直接把他杀掉。

  庄子一直有两大心病,一大心病就是与杨青儿生养的儿子杨延,他想找到他,与儿子见上一面。二大心病就是与容儿生养的儿子慎根,他想找到他,与儿子见上一面。

  杨延自从被天涯无名带走后,就犹如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音信。慎根也一样,自从离开齐国后就没有了音信。就连黑衣师兄,也失去了音信。可以想象,黑衣师兄一直陪伴在麦儿那边,保护着她们。

  庄子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容儿的那些小姐妹们,她们现在过得好不好?

  自从那些小姐妹们散了之后,他一样没有搜索到这些人的信息。这些小姐妹们,应该都接受了养娘的教导,都屏蔽了她们自己的信息吧?

  来到魏国都城,在新都这边,庄子找到了张仪。

  张仪见是庄子,当场就双膝一屈跪了下去。

  “先生!呜呜呜……”

  张仪也跟当年的公孙衍一样,趴在地面上泣不成声。

  庄子本来是想训斥他一顿的,结果!看着张仪那一副可怜巴巴地样子,有气也发不出来了。

  “起来说话吧?”

  “先生!教我!呜呜呜……”

  “怎么了?你?”庄子心软地柔声问道。

  “张仪本当回家侍奉老母!结果!张仪却重新回到魏国朝堂!张仪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张仪!呜呜呜!张仪!呜呜呜!张仪有难言之隐啊!呜呜呜……”

  庄子脸色变了变,轻声喝斥道:“你是不是遇见公孙衍了?你?”

  张仪这才停止哭泣,低声说道:“是!”

  “你以为我是来杀你的?”

  “先生不会!”

  “那你就起来吧!你说说!公孙衍他现在呢?”

  张仪这才不再装比,从地上爬了起来。

  “公孙衍已经死了!不过!那不是真的公孙衍,魏王杀的是假公孙衍,是为了平民愤。天下人都要杀公孙衍,所以!公孙衍必须死。而真的公孙衍,却隐居在崤山……”

  “既然如此!你还出来做什么官?”庄子问道。

  “我也是没有办法!先生!我?我已经预感到了,我的大寿将尽,也为魏国做不了多少事了。现在的魏王,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我给他出了主意也是白出,是没有用的。

  再则!我能不答应吗?一!我答应他我就是不忤逆于他,我可以保全自己。二!秦国害怕我被他国诸侯重用,派人来暗杀我。我投靠了魏国,也算是保全自己的办法。先生不是说?我们要活到终老吗?我这是为了活到终老啊!”

  庄子怒道:“你这叫苟且偷生!”

  张仪赶紧趴到地面上,又给庄子磕头。

  “先生!先生!请教我道法吧!我愿意学道!皈依道门,做先生弟子。”


第989章 与张仪谈天下大势

  张仪喝退身边的侍女和护卫,请庄子上坐,他则跪在庄子膝前,一副虔诚地样子。

  庄子知道,张仪不仅仅是做作,也有一定地虔诚之心。在秦国朝堂之上混了这么多年,游走在各国君王、大臣之间,张仪已经领受到了人心的险恶。所以!在某些人和某些事面前,不得不装模作样。

  今日之张仪,在庄子面前的样子,一半是虔诚,一半是出于做作地伪装。

  以张仪现在的身份,最起码也是魏国的相国。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完全可以换成相国的身份,以一个上层社会人物的身份,来隆重地接待庄子。

  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以一个弟子、后辈的身份,跪在庄子面前,虚心求教。所以!张仪多少是有做作的成份在内。

  张仪与庄子以前并没有见过面,对庄子的印象更多是来自魏国君王和魏国朝堂内外的传说。还有!与公孙衍见面后,由公孙衍转述的。

  从这些方面来看,庄子应该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物。

  张仪在秦国时期,并没有听说多少关于庄子的故事。因为!他去秦国的时候,秦孝公已经死了,商鞅也死了,秦孝公、商鞅时代结束。所以!他并没有从秦国的朝堂上听到多少关于庄子的消息,更没有人对庄子作出过什么评价。

  关于道家学说,张仪是了解一些的。不过!张仪认为,道家学说太被动了。张仪认为,人生在世,当积极作为,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水到渠成,顺应自然,他觉得那样太被动了。

  道家的理论是正确的,可就是太被动了。所以!他还是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