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对对,吴军门说得太对了!”
桂良大手一挥豪气道:“这次谈判一定不能让洋人占了便宜去……”
第392章谈判(一)
“肉肉肉,这样的条件我方完全不能接受!”
英国专使额尔金愤怒的大声咆哮,一张白净大脸涨得通红,右手猛一拍厚实的谈判桌站起身来。
“没错,我也坚决不答应如此苛刻条件!”
法国专使葛罗也一脸愤怒起身,一双大眼因为气愤瞪得溜圆,冲着对面几位清国谈判代表跟随行人员咆哮出声。
“既然两位专使不同意我方意见,大家再谈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不如暂时休会回去商量商量,等诸位心情都平复下来再谈不迟?”
吴可暗地里一手拉着一个,不让气得脸色发青的桂良与花沙纳做出什么有失礼仪之事。对于英法两国专使态度恶劣的愤怒咆哮,他只当狗吠狼嚎了过耳就忘,反而满脸公式化微笑提出了建议。
“……那好,告辞!”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尽管心头被怒火填满,但额尔金还是很有风度的收起暴躁的脾气,微微一躬转身便离开了直隶总督衙门正堂。
“告辞!”“告辞!”
法国专使葛罗跟美国专使列卫廉面无表情告辞,而后跟在额头尔金身后头也不回离开总督衙门。
“哼,一帮不知礼数的混蛋!”
等正躺彻底空了,身边的随员也都被赶走,桂良再也崩不住心头愤怒,气冲冲的大骂出声。
“哼,这样的家伙也想占咱们便宜,没门!”
花沙纳脸色阴沉,也跟着发泄似的痛斥出声。
“两位大人不必如此,气坏了身子还得被那几个洋人讥笑?”
吴可一边翻看手头会议记录,一边轻笑着安抚道。
“说得轻巧。整日里跟一帮洋夷大眼瞪小眼算怎么回事?”
桂良没好气的翻了翻白眼,拿起桌边茶盏咕隆咕隆连灌几大口茶水。
“是啊,洋夷就是洋夷不知礼教!”
花沙纳站起身活动活动手脚,嘴里毫不客气贬损道:“说不到两句就大吼大叫又是拍桌子又是摆脸子,真是一帮野蛮无礼的家伙!”
“呵呵,两位大人何必跟洋人一般见识呢,他们的行事风格局势如此粗鲁野蛮!”吴可再次呵呵轻笑出声,摇了摇头心中却是暗道:为了国家利益人家的表现才算正常吧,反正您两位那温吐吐不紧不慢的表现才叫失职呢。
“也幸好这是咱们的地盘,不然那帮洋夷还不翻了天去?”
花沙纳活动完手脚,一屁股重新坐回椅子上,一脸庆幸说道。
“是极是极,要是在洋人的地盘上谈判,还不知道这帮爷们人会嚣张成什么样子呢?”桂良自然不会放过贬损洋人的机会,连忙跟着附和道。
吴可微微一笑,对两位同僚贬损的举动置可否。
没错,这里是大清的地盘,更确切的说是新任直隶总督桂良的地盘,保定的直隶总督衙门正堂。
之前派人知会坐蜡的英法两国专使可以谈判之时,这两骄傲的家伙二话不说便提出要在京城内谈判。
尽管心中十分不爽,但大清谈判代表团团长桂良还是将洋人的要求向朝廷报告,果然咸丰帝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一‘无礼’要求。
被拒绝了英法两国专使虽然感觉面子上过不去,狠狠的发了一通脾气后也就罢了,谁叫形势比人强呢。
可是他们想要在天津谈判的要求,也第一时间被桂良拒绝。
开玩笑,天津到现在还是战场好不?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谁知道最后谈判没有结果的话,会不会当即开打危及他们的人身安全?
而且天津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战事,早已经打烂了,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地方作为谈判场所。
无论桂良还是花沙纳,以及英法还有美国专使,不管大家心理怎么瞧不起对方,毕竟都是有身份的人,总不能聚到乡勇队的临时指挥部谈判吧。
桂良和花沙纳倒是无所谓,反正他们窝在那地儿也有不短时间,虽然面子上难看了点却也算不得什么。可以额尔金为首的列强专使却是万万不肯答应,开玩笑谈判谈到人家军营里去了,这算怎么回事嘛?
虽说联军顿兵天津城损失不小,但依仗海上的绝对优势,他们根本没输好不?
事关国家面子的大事,以额尔金为首的列强专使可不敢马虎行事。他们倒是想在战舰上谈判,可清国谈判代表团有这胆子么?
为了个谈判地点大家扯来扯去没个完,后来还是吴可见这样下去不成,干脆提议到保定的直隶总督衙门来谈好了。
开始时桂良跟花沙纳是不同意的,秉承着清廷一贯的保守策略,他们也不愿意洋人深入京畿要地。可是谈判迟迟不能进行,天津城局势依旧僵持不下,这可不符合朝廷利益。
南方战局糜烂,太平军经过三河镇跟江北大营两场大战恢复了士气,正咄咄逼人四处挑衅。而石达开更是从浙江窜入福建,在福建又掀起无数惊涛骇浪,朝廷正急着四处盗兵遣将围追堵截呢,哪还愿意天津战事继续拖延下去?
没法之下,桂良又不愿意担引洋人深入京畿要地的责任,干脆就将事情向朝廷和咸丰帝禀报,由朝廷和皇上做决定就是。
或许是不耐天津迟迟不能结束的战事,又或者出于其它什么考量,三天之后朝廷正式回复应许桂良的直隶总督衙门拿出来作为谈判场所。
消息传到洋人那儿,洋人只是稍作商量便答应下来。
显然,他们也对迟迟不能展开正式谈判感到不满,能有个合适谈判地点也就不错了,没有再出什么妖蛾子拖延谈判进程。
直隶总督衙门的牌子确实也不小了,怎么说都是大清天下九督之首衙门所在地,真论起规格来以额尔金为首的列强专使资格还差了点。与直隶总督资历勉强平齐的,起码也是本土要害部门的某某大臣才是。
不过眼下事急从权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十几辆豪华马车将谈判双方以及随行人员全都拉到了保定,稍微休整一下便开始了极为艰苦的谈判。
确实够艰苦的,谈判从一开始就不顺利,究其原因还在双方拿出的谈判条件相差太远,几乎没有缓和的余地……
第393章厚颜无耻
英国专使额尔金态度蛮横强硬,谈判刚一开始便先声夺人,直接拿出他早已拟定好的条约章程,要求谈判按照这上来的来!
英国人自己拟定的条约章程,里面又能有啥好事?
第一条就引起桂良跟花沙纳极大不满,英国人要求在京城之地设立公使馆。
他们本就是保守之人,让洋人公使馆入驻京城却是极为抗拒。更不要说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答应这样的条件,就算报上去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英国专使额尔金则是很不理解,在欧洲各国首都互涉领事馆是常态,怎么到了清国却是大受限制被一阻再阻?
他和前任已经受够了与清国地方官员打交道的憋屈,自然想趁机在清国首都京城设立领事馆,以后与清国打交道直接找上中央政府(朝廷)就成,这得省下多少麻烦事儿啊?
他以为桂良和花沙纳不懂,便极力像两人解释在欧洲诸国这是惯例,希望两位按照国际惯例答应此事。
桂良和花沙纳哪敢轻易应允?
他俩也不是不知道这条国际惯例,就算之前不知道和吴可混久了对外国常识也有些了解。可问题是,京畿之地岂容外国时节常驻?
说来说去就是不同意,两方谈判人马据理力争,只争得唾沫横飞脸红脖子粗,语气犯冲大吼大叫拍着桌子就差撸袖子大打出手了。
吴可好一阵摇头苦笑,这就是没有自信的表现啊。
尼玛相比堂堂百万以上人口的,拥兵几万的京师之地,一个小小的公使馆又能占据多大地方?
至于洋人入京可能威胁皇帝安威更是个笑话,就算公使馆能藏数百兵丁,又能在偌大的京师翻出多大浪花?
究其原因,也就是朝廷底气不足没有信心而已!
不然,当初雍正朝与俄国签订《恰克图条约》之时,怎么会让俄人谈判代表团进驻京师,谈判也是在京师完成的?
说来说去,还不就是心里发虚,不愿意面对洋人而已。
连第一条‘正常’要求都达不成一致,更何况下面一系列更加苛刻的要求?
凡传基督教者,清政府应一体保护。英国人可前往内地游历、通商。
看看这就是英国专使额尔金拿出来的条约中的第二条,朝廷正被太平军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怎么可能允许外国传教士在国内大肆传教?
至于英国在内地游历,自由通商更不可能。谁知道英国人摸熟了内地情况之后,会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将先进的火枪武器私自卖给叛军武装?
朝廷防着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主动放下限制?
再看看第三条,除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外,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为通商口岸;长江汉口段以下至海沿岸,除增开镇江一口外,再选择不超过三处地方开放;许英商船驶入长江至长江沿岸各口岸经商;英国兵船亦得进入各通商口岸。英国人有权雇佣华人,可在各口岸并各地方租地盖屋,设立栈房,建立教堂、医院、墓地。
这样的条件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让人无语,增开通商口岸倒还好说,朝廷至少从中尝到甜头抵触之意并不强烈,如果英法等国专使坚持的话也不是不能谈,为了早日平息战事朝廷很可能在此让步。
可开放长江沿岸港口却是有些困难,朝廷不可能允许洋人的势力大举入侵长江沿岸。至于放英国商船进入长江更不可能,朝廷还没软弱到这种程度,更不要说天津之战朝廷并没有输不是么?
至于放洋人兵船进入长江更是一个笑话,尼玛有没有搞清楚,清军在天津好象没有战败吧,这样带有侮辱性质的条款也好意思拿出来?
还有英国佬想要雇佣清国之人做工,这一点倒是无所谓,反正大清别的没有就是人多,英国佬就算雇佣又能雇得了几人?
至于他们想要在各口岸并各地方租地盖屋,设立栈房,建立教堂、医院、墓地。这些事情倒不是不能商量,但必须遵守大清的规矩才成。
总之有些东西可以适当宽松一些,但某些方面却是绝不能让步的。大清又没再天津战败,京城的安危也没受到太大威胁,不可能你英国人说什么我就答应什么,没这个道理。
最让大清谈判代表团气氛和不爽的是条约第四条:凡涉及英国人的纠纷案件,英国当事人及财产,皆归英国官员查办;英国人犯法,由英国官员惩处;中国人扰害英国人,由中国官员惩办;中英两国之人争讼而又不能劝息,由中国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审办。
桂良跟花沙纳看到之时差点气炸了肺,吴可的脸色也黑如锅底气愤不已,这是赤落落的打脸啊。
这就是臭名着著的领事裁判权,英国佬的用心极其险恶,这是想搞国中之国的节奏啊。
不管朝廷对此意见如何,谈判代表团的三位大佬却是坚决不肯答应,丢不起那人啊。尼玛的要是真答应了这样的无礼要求,以后他们就等着被老百姓戳脊梁骨大骂卖国贼吧。
再说,有了上海租界的例子摆在那,他们也不可能再搞出几个上海租界来,这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再看看后面的,中英双方应于《保定条约》签订后尽快于上海会商新税则;英商进出口货物于内地应纳之“子口税”,应“综算货价为率,每百两征银二两五钱”,一次缴清。
今后若有给予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