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宫人心惶惶,生怕洋人军队打下京城之后直奔此地而来,难道要他们再跑一次路不成?
恰在此时,京城捷报传来,上至咸丰帝下至‘救驾’而来的低层官兵齐齐松了口大气,接着便是各种复杂难明的滋味涌上心头。
尼玛的,京城竟然守住了!
不仅守住了,还逼地洋人撤了围!
早知如此,那他们还跑什么?
白白的将功劳送出不说,还惹来一身骂名,这又是何苦来哉?
两江总督吴可果然不愧为大清名将,竟然在如此危急关头还能守得住京城不失,真真让人刮目相看。
如果说跟着跑到承德的大臣们是后悔不迭的话,咸丰帝的心情就复杂得多了。
尼玛的京城竟然守住了,守住了!
这个消息好似一记响亮耳光,狠狠的扇在这位跑路皇帝的脸上,火辣辣的好不疼痛。
早知如此,他又何必如此大失颜面的跑到承德行宫来避难?
当然,要他因此怪责立下护卫京师第一功的吴可,他也拉不下这个脸。
怎么说京师没有落入洋人之手,他这个当皇帝的脸上也有光不是?
真要是出现了最坏的情况,他这张脸还往哪搁,就是以后下去也没脸见列祖列宗不是?
可他的心情就是好不起来,不为别的他那六弟恭亲王可是留守京城第一人,此次京城保卫战的胜利,起码给他这位六弟增添了极大威望。
这可不是咸丰帝愿意看到的情况,之前将京城这个烂摊子未尝没有给恭亲王扣屎盆子的想法,可是现在看来真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可惜事已至此,再多说什么已是无意,还是打起精神准备应付与洋人的谈判,希望能从中得到一点好处好往脸上贴贴金……
第523章强盗行径
“马的,这帮洋人真真无耻之尤!”
桂良桂大中堂府邸正堂花厅,此时他正一脸气愤的跟着身前青年愤愤述说。
“老哥何必如此,气坏了身子可就遂了某些人的愿!”
吴可放下手中官窑白瓷茶盏,轻笑着劝解道。
“不是老哥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实在是那帮洋人太过可恶!”
听了吴可劝解桂良神色稍缓,可语气中依旧藏不着浓浓的火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洋人占了圆明园呢?”
见此,吴可也不好再多说什么,除了苦笑还是苦笑。
……
此时聚集列强联军主力撤离京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天时间。
在这十天时间里,列强联军与清军之间倒没发生什么激烈战斗,只是暗地里的糟心事突然多了起来。
首先是身在承德行宫的咸丰帝得到洋人要谈判的消息,和手下心腹大臣商量了整整一天一夜,这才派出以僧王为首的谈判代表团。
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留守京城的那一干京中大佬心中如何能够服气?
合着有灾有难他们顶上,有好处便宜的时候就没他们的份?
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别说和洋人谈判是个苦差事,那是在大清落于下风的时候,谁都不愿意接这样的烫手山芋。
可现在是什么情况,朝廷刚刚‘击退’列强联军上万人马,正是大占上风春风得意之色,这时跟洋人谈判才是最占便宜的。
尽管洋人占了圆明园让清军投鼠忌器,但也只是投鼠忌器而已。眼下清军完全掌握了局势,想要彻底将洋人赶走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只要谈得好,功劳那是大大的。
尽管京中大佬一个个位高权重,但也不介意身上的功劳再多一点。就算不为自己的仕途,也得为家里的小辈着想不是?
所以,咸丰帝亲派的摊牌主官僧王就很不遭待见了,还没等这位蒙古亲王兴冲冲回到京城,城里就早已谣言满天飞了。
说什么难听话的都有,最恶毒的是将僧王在八里桥之战的拙劣表现重新扒拉出来一顿好批,直气得喜气洋洋进京的僧王差点没吐血。
僧王也是个不肯吃亏的,留守京中大佬不给面子他做得更绝,一到京城二话不说便要接收那三千蒙古铁骑。
吴可倒是无所谓,战事已经不那么要紧有没有那三千蒙古铁骑都不碍事,所以也没听那帮京中大佬的招呼给了人。
京中大佬与僧王等人之间的争斗,他可没兴趣参合一脚进去。
当然,不管两帮重臣暗地里如何龌龊争斗,与洋人谈判的事情却不能耽搁。
僧王抵达京城的两天后,便下了正是文书给盘踞圆明园的联军高层,确定谈判的时间和地点。
洋人显然也不愿拖延日久,立刻回复了僧王确定了谈判时间和地点,只不过谈判内进行得十分不顺。
也不知道僧王哪来的底气,两方刚一开始谈判便要求列强联军立即从圆明园撤出,并归还抢掠的所有财物,同时撤离通州和天津两地。
大清此时对列强那一套外交谈判并不熟悉,僧王也只是想着收复‘失地’,至于胜利者的战争赔偿什么的说也没说。
按说这样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联军本就颓势已显,就算眼下还占着通州和天津两城,可在清军庞大兵力威胁下根本就守不住。
至于被祸害的圆明园提都没提,只是要求联军主动撤离并归还抢掠财物,这样的要求自然一点都不过分。
岂料洋人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好象完全没注意到局势的变化,在谈判桌上态度强硬之极,最先逃出来的竟然不是出战的英法两国列强,而是一直都在列强联军阵营缺乏存在感的沙皇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并拿出一份极为详细却又苛刻万份的条约,要求清国代表僧王在上头签字确定。
条约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
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
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也就是说在瑷珲城所立和约之第一条,此后两国东界定为由什勒喀、额尔古纳两河会处,即顺黑龙江下流至该江、乌苏里河会处。其北边地,属俄罗斯国,其南边地至乌苏里河口,所有地方属中国。自乌苏里河口而南,上至兴凯湖,两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二河作为交界。其二河东之地,属俄罗斯国;二河西属中国。自松阿察河之源,两国交界逾兴凯湖直至白棱河;
自白棱河口顺山岭至瑚布图河口,再由瑚布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江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国,其西皆属中国。
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过二十里,遵照《瑷珲条约》地图所示,内以红色分为交界之地,上写俄罗斯国阿、巴、瓦、噶、达、耶、热、皆、伊、亦、喀、拉、玛、那、倭、怕、啦、萨、土、乌等字头,以便易详阅。
其地图上地区,则必须两国钦差大臣画押钤印为据。
上所言者,乃空旷之地。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由中国人照常渔猎。
此地从立界牌之后,永无更改,并不侵占附近及他处之地。
而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起,往西直至斋桑淖尔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为界。
嗣后交界遇有含混相疑之处,以上两条所定之界作为解证。
至东边自兴凯湖至图们江中间之地,西边自沙宾达巴哈至浩罕中间之地设立界牌之事,应如何定立交界,由两国派出信任大员秉公查勘。
东界查勘,在乌苏里河口会齐,于咸丰十一年三月内办理。西界查勘,在塔尔巴哈台会齐商办,不必限定日期。
所派大员等遵此约第一、第二条,将所指各交界作记绘图,各书写俄罗斯字二分,或满洲字或汉字二分,共四分。
所作图记,该大员等画押用印后,将俄罗斯字一分,或满或汉字一分,共二分,送俄罗斯收存;将俄罗斯字一分,或满或汉字一分,送中国收存。互换此记文、地图,仍会同具文,画押用印,当为补续此约之条。
此约第一条所定交界各处,准许两国所属之人随便交易,并不纳税。各处边界官员护助商人,按理贸易。其瑷珲和约第二条之事,此次重复申明。
俄国商人,除在恰克图贸易外,其由恰克图照旧到京,经过库伦、张家口地方,如有零星货物,亦准行销。
库伦准设领事官一员,酌带数人,自行盖房一所,在彼照料。其地基及房间若干,并喂养牲畜之地,应由库伦办事大臣酌核办理。
中国商人愿往俄罗斯国内地行商亦可。俄罗斯国商人,不拘年限,往中国通商之区,一处往来人数通共不得过二百人,但须本国边界官员给予路引,内写明商人头目名字、带领人多少、前往某处贸易、并买卖所需及食物、牲口等项。所有路费、由该商人自备。
试行贸易,喀什噶尔与伊犁、塔尔巴哈台一律办理。
在喀什噶尔,中国给与可盖房屋、建造堆房、圣堂等地,以便俄罗斯国商人居住,并给予设立坟莹之地,并照伊犁、塔尔巴哈台,给予空旷之地一块,以便牧放牲畜。以上应给各地数目,应行文喀什噶尔大臣酌核办理。其俄国商人在喀什噶尔贸易物件,如被卡外之人进卡抢夺,中国一概不管。
俄罗斯国商人及中国商人至通商之处,准其随便买卖,该处官员不必拦阻。两国商人亦准其随意往市肆铺商零发买卖,互换货物。或交现钱,或因相信赊帐俱可。居住两国通商日期,亦随该商人之便,不必定限。
俄罗斯国商人在中国,中国商人在俄罗斯国,俱仗两国扶持。俄罗斯国可以在通商之处设立领事官等,以便管理商人,并预防含混争端。除伊犁、塔尔巴哈台二处外,即在喀什噶尔库伦设立领事官。中国若欲在俄罗斯京城或别处设立领事官,亦听中国之便。两国领事官各居本国所盖房屋,如愿租典通商处居人之房,亦任从其便,不必拦阻。
……
如此种种条约中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
同时条约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第524章讹诈
俄国人如此欺人太甚,僧王和一干大清谈判代表都稍微看了眼那厚厚一跌协议体草稿,二话不说转身就走第一轮谈判刚刚开始便已宣告结束。
消息传出京中大佬一片哗然,大骂俄国佬贪婪无耻的同时,也对谈判解决与列强联军之间的争端失去信心。
尼玛的连没出兵的俄国佬都如此嚣张狂妄,更不用提组成联军主力的英法连国,岂不是更是狮子大开口?
果然,之后的两次谈判,英国公使和法国公使也毫不客气的拿出早有准备的条约草稿,一副胜利者的嘴脸实在让人厌恶。
法国佬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