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湘军收复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同治元年正月初一(1862年1月30日),朝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全面主持剿灭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事宜。

因为这事,曾国藩和左宗棠闹了好大一通矛盾,左某人性格强势而且现在还是堂堂正正的闽浙总督,可是浙江军务却被曾国藩操纵在手。

以左宗棠的性格哪受得了这个,虽然接手浙江军务的任命是朝廷下达的,但要说这其中没有湘军派系的手脚,傻子都不会相信。

结果,自从与两广总督吴可闹翻之后,湘军主帅曾国藩又与闽浙总督左宗棠交恶。原本曾、左二人同是湖南人的那点面子上的交情,就此烟消云散再也不复存在,以后见面虽说不上仇人但也就是路人的关系了。

也就是云贵总督张亮基跟湘军还有那么点关系,之前他在担任湖南巡抚时没少和湘军那帮创始人打交道,在湘军成立初期顺势帮了一些忙,直到现在还跟一干湘军大佬维持不错关系。

不过因着此次石达开部太平军纵横云贵川三省,四川总督骆秉章对云贵两地的清军表示很有些不满,张亮基也受了不少埋怨关系也逐渐冷淡下来。

如此一来,实力强劲连成一体的南方三督,跟湘军的关系都不怎么样了,这自然是朝廷喜闻乐见的状况,说不得还会暗中出手搅和一番,彻底断了湘军与南方三督之间联合的可能。

……

得到朝廷授命之后,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金陵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部署以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金陵,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直攻宁国府,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淮南各地太平军在湘军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

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淮南形势急转直下,天京便处在几部精锐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苏常前线回援,李秀成无奈只得停止兵逼苏常退回常州前线,急急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仍留常州前线警戒两江清军主力。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天京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湘军收复。杨辅清、洪仁轩急急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却被湘军识破击退。

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常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10余万在东坝会齐,回援天京。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城外湘军发起猛攻。湘军坚壁固守顽强顶住压力。

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营附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拚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

接着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湘军进攻,湘军同样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封堵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攻势连连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贤率部退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退入天京,至此太平天国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

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

可以说,湘军在和太平军的金陵攻防战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时候要是加入进来,说不定还能混个收复金陵的滔天战功。当然首功就别指望了,分点汤汤水水就足够以后升官发财的资本了。

刘长佑等湘军将领自然都想来两江凑个人闹,起码两江的战局形势比四川战局可要强得太多。四川那头石达开部近十万人马气势汹汹杀本成都而去,怎么看都是狠削四川总督骆秉章的节奏,他们这么点人马就算去了也不一定能顶用。

最后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决定的,刘长佑跟蒋益澧两部人马前往四川支援,而刘坤一部则是直接加入两江战局,参与围攻金陵城的战斗。

不过等到做好出发准备,待足路上消耗粮食出发时已至春暖花开季节,南方气候本就比北方温暖湿润,冬天来得晚春天又来得极早,倒是免去了三部湘军人马的冒寒跋涉之苦。

……

“大人,刘长佑等三部湘军已经离开了广西!”

两广总督衙门前堂偏厅,正在处理公务的吴可接到手下汇报。

“离开就离开了,少了他们难道咱们就混不下去不成?”

放下手中厚厚一叠文件,吴可轻轻摆了摆手语气平静说道。

“那大人,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

汇报的这人显然很明白吴大总督的心思,所以并没有继续之前的话题,而后转口问起了眼下广西最重要之事。

“按计划行事就好!”

吴可脸上古井无波,轻声吩咐道:“让土狗兄弟囤驻广西,湘军离开正好给咱们入驻提供的足够的空间!”

也就在同治元年下半年,因为跟湘军以及曾国藩彻底闹翻,留守淮北的乡勇队人马加快了移防速度,除了散布淮北各地生意红火的民生工厂之外,留守淮北的乡勇队人马迅速将手头固定资产脱手,而后边在上万乡勇队将士护送下,有惊无险的抵达广东重新立业。

除了大批重要产业转移之外,留守淮北的乡勇队主力人马也分批次通过江西抵达广东,眼下吴可手里可动用的乡勇队将士达到了惊人的七万之巨,这还只是纯粹的作战部队,没有把数量更加庞大的后勤人马计算在内。

秉承着一贯的低调作风,如此规模的部队转移,竟然神奇的没有引起外界太多好奇目光,而且来到广东后也被迅速分散到各府县驻扎,广州城外始终保持两到三万乡勇队精锐作为机动部队听候调遣。

手中有兵底气十足,吴可才不会在乎湘军那三部人马心中有何想法,他们愿意留下就留下,不愿意留下走人也没什么,他手头兵力雄厚得很根本不在乎上万湘军的走留。

倒是上万湘军部队的离开,给乡勇队入驻掌控广西腾出了空间,年前他便和手下心腹将领做好计划,一旦湘军人马离开立刻由土够兄弟带人顶上,与防守镇南关的弟兄连成一气形成一个整体,以后再对安南国做什么的时候也用不着从广东绕道过去,这得省多少时间和麻烦啊?

“好的大人,小的这就给图勾总兵带话!”

那报信之恭身一礼,微微欠声出了偏厅。

“看来两广这边也得开始动手了,不能落在湘军拿下金陵之后!”

目送报信心腹离开,吴可摸着鼻梁喃喃自语……

第617章变化

两江和四川战火不息,云贵两省也是战乱不休,闽浙地区的局势也好不到哪去,时不时有一些小股叛乱武装冒头……

原本动乱之源的广东和广西两省,却是奇迹般安稳下来,大的战乱早已平息一年多,并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疯狂发展繁荣起来。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除非特殊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否则一个安稳的环境对于经济的自愈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广东省的经济底子本就不错,想要快速发展起来根本不难,后世的广东就是最好明证。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断修缮,此时广东境内的官道宽敞而又平坦,对于陆路行商的速度提升不小,原本需要三天时间还得耗损车马的路途,眼下只需一年多时间趁马损耗也减少到最小。

水路交通更不用说,不仅内河交通恢复了战乱之前的水平甚至更甚一筹,近海远洋交通的发展才叫日新月异势不可挡。每日广东几处大码头都是船来船往热闹不凡,单单收取船舶入驻费就是一笔不菲银钱。

依靠繁华的外洋以及内陆商业往来,加上以总督衙门为首的广东各级官府衙门暗中推波助澜,短短年余时间广东边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财政收入为后盾,吴可以总督衙门名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为广东省今后的再次发展腾飞更填助力。

因为乡勇队各种重要工厂的建设以及投产,加上两广总督衙门大力推广扶持,以广州为核心周围百里范围形成了一个轻工业集群。

因为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缘故,广东商人的眼界和思想比内陆商人要开放得多,对于工厂这类事务并不陌生也不排斥,在吴可以及乡勇队入驻广东之前也不是没人尝试开办过,可惜当时两广局势太不稳当加上光复对此几乎没有支持,相反还以通洋为名大肆盘剥,所以广东轻工业发展一直都处于原始萌芽状态。

要知道,广东十三行的经济实力可不是开玩笑的,他们这些经常跟洋人打交道的商业势力,哪能不知道开办工厂的好处以及巨大利润?

不然伍家为什么要跑到美国去投资铁路,花费大笔银子却白白替外国做了嫁衣裳,还不是国内局势和政策不允许么?

现在情况不同了,总督衙门以及各级官府鼓励商人们开办工厂,闻风而动的商人们哪还会客气,纷纷利用手头资源弄来工厂机械设备,在乡勇队所办一系列工厂的刺激下纷纷跟进,广东短短时间各地轻工业工厂遍地开花好不热闹。

当然,在这过程当中自然引起过反弹和波折,特别是一些思想极端保守的商业势力以及主要依靠田租为生的顽固乡绅地主势力,他们恐惧一切新事物的出现,更别说新式工厂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他们的利益和权益,自然就不用指望他们会有什么好脸色笑脸相待了。

这些家伙都是不折不扣的地头蛇,在地方上的势力极其庞大,两和起来就算总督衙门也得顾忌一二。当然忌惮是相对了,这些顽固乡绅势力实力强劲不假,但能开得起又愿意开办新式工厂的广东商人,也一个个资本雄厚势力非凡,也不是那帮地主老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尤其是眼下广东局势稳定,各地匪患以及恶霸势力在乡勇队的严厉打击下,不是灰飞湮灭就是损失惨重老实龟缩不出,地头蛇们一些以前惯用的纵匪行凶的手段已经不好应,而正常手段根本就不能给开办新式工厂的商人势力以沉重打击。

更别提总督衙门明确表态支持新式工厂的出现,各地官府衙门就算有什么举动都得掂量掂量后果,再说了新式工厂的开办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立杆见影,时间一长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就连地方官府都不愿意轻易把这样的财神逼走,那些顽固的地主乡绅势力就更不用说了。

大量新式工厂的出现,一下子便多出来成百上千的工作岗位,而且随着工厂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大而迅速增多,这对于普通的平明百姓而言自然是好事一件,起码多了一个讨生活的路子不是?

最受伤的依旧还是地方上的顽固地主老财,与新式工厂的吸引力比起来,种地的性价比实在不划算,结果一个没注意手下的佃户纷纷跑路加入工厂成为神奇有新鲜的工人,让顽固的地主老财们恨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