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见如英兴致颇高,当即开了东厢,从架上的书本里抽了一幅舆图出来。
  全球地图,早在明末的时候就已经传入中华,只是那时地图的精度还不够高,再加上尺幅较小,只能当例图看看,与测绘与航海上并无太大的作用。只是石咏早年间在琉璃厂见到了有出卖旧版舆图的,觉得有趣,便买下了一幅在自家守着,如今便取出来给如英看,并指点她各处的大致方位:京城在何处,金陵在何处,广州在何处……
  如英何尝见过这个,她伸手比了比京城到广州的距离,发现竟只是舆图上不算长的一段,登时睁大了眼:原本以为从北到南已经是够远的距离,没曾想这寰宇之内竟比这更要遥远数倍。陆地之外广袤的大洋更是令人心生敬畏。
  如英忍不住默默出神,想了一阵,冷不丁问石咏:“茂行哥,你说,那琴妹妹去过的西海沿子,究竟是哪里,而那真真国,又是哪里?”
  这两句彻底将石咏问住了。
  石咏自己也不知道啊!他挠了挠头,便听身后架上一捧雪插了句嘴,说:“真真国的人,就是红毛夷人啊!”


第258章 
  “真真国的西洋人; 就是红毛夷人!”石咏依着宝物玉杯“一捧雪”的指点,给自家媳妇儿解释; “至于这红毛夷人么……也有人管他们叫荷兰人; 他们一度被誉为海上霸主; 他们的商船从这里出发; 能航向全世界!”
  依照一捧雪所说,那真真国人便是红毛夷人的话,那一切就解释得清楚了。红毛夷人就是荷兰人; 这解释了那个真真国的女孩子为什么是金发碧眼; 看起来与如英那个小镜盒上的西洋美人一模一样。
  石咏便指给如英看荷兰人从西欧港口千里迢迢,绕过好望角; 穿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广州的航路。如英则免不了吃惊。
  “至于这西海沿子么……”石咏瞅着舆图; 却又有些拿不准。
  “西海沿子在锡兰山!”一捧雪继续在石咏背后指点。
  “真的吗?”石咏的疑问忍不住脱口而出。
  如英:……?
  “额,我是说; 那位薛姑娘若是真去过西海沿子; 她去的应当是这里。”石咏没别的招儿; 当即按照一捧雪的指点,伸手指了指南亚次大陆一代的海岸线。在这张舆图上,当时名曰“锡兰山”的斯里兰卡; 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黑点。
  锡兰山自古至今一直是远洋贸易的重要中转口岸; 往来商人混杂。石咏听了如英的描述,凭空想象薛家人遇见的那位真真国的女孩儿,戴着倭刀,穿着锁子甲; 很可能是常年跑海路的,为了防身而全副武装。但又说这女孩儿读过四书五经,能做五律诗,则说明这样的女子很可能是在澳门一带长大,曾经受过中式的教育。以此推断,这真真国的商人,很可能就是跑的斯里兰卡至澳门这一条航路。
  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当时中华与西洋的往来交流已经十分密切。
  这也足够如英吃惊的了:“真想不到,琴姑娘小小年纪,就已经去过这么远的地方。”她想了想又叹息,说,“她也觉得可惜,后来海禁之后,再也没法儿去这样的地方了。”
  康熙年间,曾经一度放开海禁,从康熙二十二年开始,朝廷宣布全面开海,东洋、西洋、南洋,均可自由贸易。然而这样开放的政策持续了三十余年,直到康熙五十年前后,便开始渐渐收紧,于康熙五十五年之后,彻底禁了南洋贸易,随保留东西洋贸易,但不主张本国商船出海贸易,因此宝琴与如英才有此叹息。
  石咏点点头,长叹一口气说:“是呀!”
  实施海禁,不允许本国船民出海贸易,便相当于是将航海贸易的权力全部拱手交给了西洋诸国。这在石咏看来,十分可惜,亦是巨大的隐患。
  如英不晓得石咏这短短两个字之内竟然含了这么多的遗憾。她只管低下头去看舆图上绘着的各处大陆,忍不住问:“茂行哥,这是哪里?”她伸手指着舆图上一片形状模糊的南方大陆。
  石咏看了看,答道:“这是澳洲!”
  他心里飞快地回想澳洲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再将这公元纪年与如今的纪年比照,得出结论:眼下澳洲自然是早已被发现了,但是现在已经发现的部分应当还是贫瘠的西海岸。澳洲自然资源最为丰富,富饶而美丽的东海岸还要再等上个几十年,才会由库克船长发现。
  他看着如英捧着下巴,仔细观察这舆图的样子,可还真没想到自己这个媳妇儿好奇心这么重。难怪他这么忙,成日忙着各项差事,如英一个人在家里,也从不觉得怎么寂寞——人家明明没工夫寂寞的么。
  一时小夫妻两个过去西院陪长辈们一起用过饭。石咏从如英那里借来了宝琴赠她的那面西洋小镜子,独个儿在东厢研究。
  他想,正好通过这“西洋镜”,好生琢磨一下西洋的技术工艺水平。正好这面小镜子,镜盒外面镶着铜胎珐琅彩,里面则镶着小镜子。石咏比对了一下双方的工艺水平,心中立即有数,无论是玻璃还是珐琅,中华本土的出产,都不比西洋所产逊色。尤其是珐琅彩。石咏很有把握,如今造办处的珐琅彩技术已经绝对有把握西洋的珐琅彩烧造技术。那么,如果本国也按这种制式生产,再运输到口岸,海外商人是否便会对这个有兴趣呢?
  石咏正凝神沉思,旁边架上红娘则在轻声问“一捧雪”:“你见过洋人吗?”
  那边得意洋洋地答:“我自然见过,洋人、红毛夷、倭人……我都见过。”
  石咏猜想,自从严嵩父子被抄家,一捧雪可能就落入了徐阶之手,之后一直保存在徐家。若是徐家与西洋东洋的人士有往来,这一捧雪确实可能有机会见到。
  “洋人和咱们这里的人,有什么差别?”红娘好奇地问。
  “没什么差别,一样的一个脑袋,两个眼睛一张嘴,只是他们说话听不大懂,像唱歌似的。”
  石咏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想起,他修过的所有文物当中,最有语言天赋的,应当是西华,而记性最好的,恐怕就是一捧雪了,但凡见过的,甚至听说过的,一一都能记住,从来不忘。
  “真真国的人,早在前朝的时候就有来京的,大臣们都管叫洋大人,说他们有红夷大炮,足够抵御外侮,平息内乱……还有,这些洋大人还能夜观天象,所以钦天监都请的洋大人。”
  石咏一面听一面想,这哪里是什么夜观天象,西洋海上贸易发达,与他们的航海技术高超是分不开的。在海上,观测天象有助于定位与测距,因此洋人自然善于观察天象,倒未必与靠天象来占卜吉凶有什么关系。
  他心里有种感觉,若是禁海禁得久了,这中华与西洋的差距,便越来越大了。
  “至于西海沿子,我自己当然是没去过,是听人来送西洋鼻烟时说的。说这鼻烟原本是阿美利加的土人才闻的,后来洋人都觉闻着提神,而锡兰山气候适宜,便有在锡兰山种植的。后来就有去西海沿子贸易的人,从锡兰山把这鼻烟给捎了回来……”
  石咏暗暗点头,心想这一位,简直是一本的中外交流教科书。鼻烟据传就是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喜爱闻的,从那里传入欧洲,并经由南亚次大陆传入中华。
  他已经将这“西洋镜”研究得差不多了,打算找个由头与唐英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做些东西量产出口,从海商那里赚些银子,若是东西真的对路,估计利润会是很可观的。
  “也不晓得,我们有生之年,有没有这机会,出海看一看。”一捧雪忽然叹了口气,也不知从哪儿生的感慨。
  看来这个一捧雪,全无身为一具文物的自觉。作为一件传奇器物,它已经经历了很多,却始终梦想着经历更多,去见识更阔大的天地。
  “若是有机会出海,我答应你,一定会带上你。”
  鬼使神差地,石咏开口应承。虽然他知道这个希望非常渺茫,可人总会在心里存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的。
  隔日他果然带了那小册子去请教造办处画工处的两位西洋画工。两名画工,一名是意大利人,一名是比利时人,两人对于这样文字的小册子都感到惊喜,迅速替石咏辨认了,一致认为这应当是“红毛夷人”也就是荷兰人的文字,那位来自比利时的“邻居”自信能够看懂,便将那小册子借了去,说是替石咏翻译了再送回来。
  又过了两日,那位比利时画工一脸不好意思地将册子送了回来,却是画工处接了新活计,要替新册封的后宫中人画像,怕是赶不及,无奈只得将那册子送了回来,同时另送了一本厚一点的小册子,石咏一看,登时道:“字典?”
  那厚些的书册正是那比利时画工自己编的字典,原本是自己用的,将西洋的字词与汉字尝试着一一对应。
  比利时画工冲石咏一伸拇指:“石大人高明!大人若是乐意,可以借去这个……就能,懂得这里面的意思了!”
  石咏心想,这法子倒聪明。唯一的问题是这么一小本字典其实是比利时当地文字的,与红毛夷的文字差距多少,是否能准确翻译成中文都是个问题。但是为了满足如英的好奇心,他索性将这册子带回家给如英看过。如英登时摩拳擦掌,说:“我试试!”
  石咏只对她说,若是实在看不懂的,也无妨,先圈出来,待他有空了,就去问问画工处的画工,或是寻一两名在京的传教士问问也行。
  如英将两本册子对照着看了一整天,终于有了点儿头绪,竟然拼拼凑凑,大致明白了一两句话的意思。石咏便由她自己琢磨去。
  随着腊月临近,各家各户开始忙年,饮宴应酬极多。石咏则接了雍亲王府的帖子:他的大徒弟,四阿哥弘历,到了可以出师的时候,因此雍亲王府会办一个小小的“出师谢师”典仪,特地邀请石咏前往。
  此前弘历一直管石咏叫“师父”,在这“出师”的仪式之后,石咏就再也不是弘历的“师父”了。石咏也觉得这样挺好,毕竟身为一名未来皇帝的老师,压力山大,而且于书法一道,弘历小小年纪,已经入门,学得很好,石咏自认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指点他的了。
  这小小的“出师”典仪,就在日常教授弘历与弘昼的雍亲王府小书房里进行。弘历恭恭敬敬,向石咏行过大礼,并郑重致谢,之后便改口叫“先生”,随后石咏与弘历以平辈之礼相见。
  弘昼在一旁,也想如此,却被哥哥拦住。“五弟,你忘了额娘怎么说的了吗?你还要再随师父学一年!”
  弘昼已经随石咏学了将近两年。他天资甚好,但是生性顽劣,不喜下苦功。所以学起来这进度比弘历慢了老大一截,弘历早就到了可以出师的地步,弘昼却远远还不及,而且上起课十分顽劣,令石咏忍无可忍。
  于是石咏捡了个机会,像对待一个大人一样和弘昼谈了一次,只对他说:“五阿哥,大家都是聪明人,你想怎么样,大家其实都明白。但是这学书的事儿,亲王托付给了我,我就一定要负责到底。你再不肯学,我也会一直跟你耗着,但是这样大家都没什么好处。倒不如我们各取所需,你若学得快,功课做得好,我就给你减课业。这样,你也轻松,我也愉快。到时候你早点出师,我也可以早早交差,对大家都好。”
  自那以后,弘昼果然不再胡闹捣蛋,学得快了很多,石咏也信守承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