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好。”
  自那以后,弘昼果然不再胡闹捣蛋,学得快了很多,石咏也信守承诺,给他减了些重复枯燥的课业。
  到如今,弘昼听说自己还有一年,才能像哥哥一样出师,难免有点儿气馁,抬头瞅了瞅石咏。只见石咏向他眨眨眼,示意他们两人的“君子协定”继续有效。弘昼稍稍放心,也回给石咏一个眼色。
  弘历便坚持要请石咏在王府用点心,为此还特地向王府的厨房打了招呼,还送去了自己一个月的月钱。果然王府便用心张罗了一小桌茶点过来。石咏见了便莞尔,他见了那桌茶点,便知小哥儿俩定是按照自己爱吃的,吩咐王府厨房一一做来,见到这一席茶点,弘历和弘昼两个虽然都表现矜持,可是一见了便都是两眼放光。
  石咏还能怎么着,自是招呼这小哥儿俩上前,一起大快朵颐了。
  小书房这边正热闹着,王府的管事却过来相请石咏:“石大人,石大人……我们王爷有请。”
  石咏料定雍亲王会过问一下四阿哥与五阿哥的学业,当即紧随着王府管事,往王府书房处过去。他立在门外,还未等管事通秉,却已经听到里面雍亲王沉声问:“自从五十六年初禁南洋贸易以来,近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有人上书要求开海禁,只道南洋海禁使沿海一带民生凋敝……诸位,海禁是否弊大于利,海贸是否又利大于弊,还请各位畅所欲言!”
  石咏万万没想到,雍亲王在自己府邸之中召集众谋臣,竟是谈的这个。
  他忍不住想:康熙二十二年起的开放,不过持续了三十余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五十六年禁了南洋贸易,还留了东洋贸易与西洋贸易两个口。可是如此下去,谁知道会怎样?
  石咏立在书房外,听见里面的人纷纷开口,谈起海禁两年以来的得失。石咏明白,站在某一时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但是开放与全球贸易,却是经过历史认证的,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他不希望这个时空里的人,再一次错过了发展的机会,令闭关政策主导未来的一百多年。
  “是石咏啊!进来吧!”待王府管事禀报之后,雍亲王出了声,命他进屋。石咏进屋一看,雍亲王鼻梁上正架着眼镜儿,手中执笔,似乎随时想到什么都会记下来。
  屋内的人都坐着,石咏匆匆扫了一眼,除了戴铎,他没什么认识的人。
  “坐吧,先听听,回头你有什么想说的,一起说出来,大家共同参详参详。”雍亲王似乎全未考虑石咏身上的差事与出身背景,径直命他参加关于海贸的讨论。


第259章 
  石咏找了个屋角完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坐了; 先静听旁人都是怎么说的。
  这一屋子的人,在主持人雍亲王的引导之下; 果然一个也未偏题; 所说的都紧紧围绕海禁与海贸之事; 一个接一个地说; 若是旁人有不同意见,或是有问题,会等到发言之人说完再反驳会是提问。因此讨论的时间会集中在每个人发言之后; 也会出现相左的意见; 但是双方不会纠缠,各自将意思表达明确便打住了; 雍亲王那头自会将该记的一切都记下来。
  “这难道就是户部日常议事的规程?”石咏瞅瞅在座的旁人; 见大多是文官的模样,便猜想这些人可能都是户部的官员; 又见戴铎在侧; 他想可能雍亲王身边的谋臣也都在座; 这也可能是雍亲王手下的大聚会。
  他细听众人对海禁与海贸提出的意见,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贸易活动对沿海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船民常年生活在海上; 因此不受户籍所在地官府的管辖; 甚至有不少人常年留居南洋,而南洋之地,本就多有海贼出没。若是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以防范。
  另一方则认为海禁之后; 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萧条,不少人因受海禁影响,生活无着,且这部分人本就是船民,强迫他们在陆上生活,也不过逼迫他们被迫逃亡海上,铤而走险,成为乱犯。而且海禁之后,虽有通商口岸,但是贸易受洋人主导,本国进出口之物皆凭借这些海商利润高低决定,因此茶叶、丝绸之类本国也急需的商品往往快速流出,海关不得不对其增加限制。
  石咏一面听,一面沉思,冷不丁地被雍亲王叫到:“石咏,当年你曾在金鱼胡同议论过海贸,今日有什么新东西可说没有?”
  一时众人眼光全都齐刷刷地转过来,不仅石咏不认得他们,他们也都不认得石咏。但大多数人都知道金鱼胡同乃是十三阿哥的宅邸所在,石咏此人数年前曾在那里议论过海贸,可见不凡。于是人人屏息凝神,听石咏说话。
  “王爷,卑职斗胆,在这里谈论海贸,但还是觉得有些纸上谈兵,倒是前日里见过一位以前跑过海路的皇商,卑职以为,若是想了解海贸的利弊,不妨也问问以前跑过海路的皇商,听听他们的看法……”
  石咏说到这里,周围的人眼中多有些不以为然,有些人似乎觉得石咏过于藏拙,有些人见石咏年轻,便道他见识有限,对他所说的不以为意。只有雍亲王坐在上首,右手奋笔疾书,记下一行字。
  “若是有可能,更应当向各国前来的传教士,各口岸的海关官员,甚至辅助与西洋人往来交流的通译那里了解,为何西洋人如此热衷海贸,各国因何不惜重金,打造远洋船队。海贸对他们本国的经济与民生,又带来了什么影响。”
  全球远洋贸易大行其道的时候,唯独中华上国关上了过门。在这种时候,石咏认为,若是能站在别人的靴子里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些不一样的见解。
  人群里微微有些骚动,似乎对石咏的建议并不认同。中华上国,为何要了解西洋诸国在想些什么。
  座上雍亲王轻咳了一声,示意这种讨论应当让每个发言的人都将想说的说完。
  “至于海贸的好处,卑职还记得早年间北方大旱,早在旱起之时,本朝已经安排调度,从暹罗进口大米,以弥补本朝缺粮的一时之困。待到青黄不接,米价飞涨的时候,在市场上投放暹罗米,立时平抑了米价,并令持有大米的商户也不敢再囤积居奇,只能开仓放粮!”
  石咏提起雍亲王当年主导的旧事,旁边的官员连忙点头,诺诺称是。
  “大米是一例,除了大米以外,本朝亦需要煤炭、铁矿石、石油之类的重要物资,虽然本朝亦能产出,但若是本朝产出与运输的成本大过进口的成本,显然便是进口更为划算。”
  “如此一来,本朝的白银便源源不断地流出。”终于有一名官员忍不住大声反驳,“久而久之,岂不是便会逆差严重?”
  “本朝如今每年的贸易顺差是多少?”石咏反问回去。
  他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如今海贸一定是顺差。中华的茶叶、丝绸、瓷器……在海外全是畅销品,但是本朝自诩地大物博,自海外进口的商品与原料,一定没有出口那么多。
  他赌对了,对方果然报了个数字出来,表明康熙五十六年一年的海贸确实是顺差。
  石咏不得不佩服对方业务能力精湛,至少将数据掌握得非常清楚。
  于是他伸出手,手中托着一只表面绘着西洋美人的镜盒,开口道:“这是卑职前日偶然从友人手中所得的一件西洋器物,是数年前从西海沿子购入的洋货……”
  旁人好奇的目光纷纷扫过来,但是对于“西海沿子”大家都没有疑问,显然在座诸人都比他明白。
  “卑职取得这面西洋镜之后,仔细看过,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艺,本朝绝对能比对方做的更好。”
  石咏与造办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有这底气说这话,旁人自然反驳不得。所以此刻旁人都盯着他,静听他开口,想听他说什么。
  “每年外销五千面这样的西洋镜,能养活十名不同职位的工匠。这十名工匠的衣食住行,又能间接养活厨子、裁缝、脚夫、货郎、剃头匠……”
  他说得接地气,不少人忍不住都笑了起来。雍亲王则顺手摘下了眼镜,抬起眼望着石咏。
  石咏一下子有了自信,连比带说,言语有趣,让此间的人都听住了。
  石咏一直认为,海禁最大的危害,不是对关税,不是对逆顺差,也不是对自然资源的进口,而是对本国工商业,长期这么停下去,便是少了海外的巨大市场;抑止了中华海洋贸易,便是抑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最终会令技术手段、生产效率纷纷停滞不前。
  如今外销的那些商品,固然极受海外诸国的青睐,但是也一样形成了长久的贸易顺差。而封闭的市场则令逐渐强盛起来的西方列强心有不甘。若是再等到他们用鸦片敲开国门,就一切都晚了。
  鸦片这话他可不敢乱说,只能借口别国可能会心生不满,另起事端。如果有来有往,在出口本国精湛的工商业制品,并且进口本国稀缺或是开采不易的原材料,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这种矛盾的出现。
  石咏忍不住想,若是教傅云生知道了他能在这里与一群六部官员商议进口石油的事,不知会不会与他现在一样,莫名兴奋。
  “知道了!”待到石咏说完,雍亲王再度戴上眼镜,提笔在纸上写了什么,此外并无再多表示。旁人也不再留意石咏,其余人依次发言,各抒己见。
  待到讨论结束,雍亲王先行离开,众人散去。石咏有些茫然,走出这间屋子,却见早先引他到此的王府管事依旧在门外等他。那管事见石咏出来,连忙向石咏请教早先提及的海商究竟是何人。石咏猜到雍亲王可能真的会出面询问,便提了薛家的名号。王府管事记下谢过,自然将他引出王府。
  又隔了两日,薛蝌过来见他,说是户部当真有官员上门,向他询问了不少海贸的事。听起来,这海禁究竟能不能开,该不该开,户部是认认真真当了一个课题在研究。
  然而不久钦天监便卜定了封印的日子,石咏同朝中各处官员一样,再也不用每天点着卯去上衙。
  荣府那边则得了好消息,探春已经经过了初选与复选,并被留了牌子,如今只在府里静待指婚的旨意。
  为答谢石家,荣府再次邀了石家的女眷过府赏梅。日子已经订好,石大娘也点头应了一定会去的,这前一日却是北风大作,到了傍晚,那雪便如扯絮一般地下起来。
  这日正好石家在海淀的佃户李家赶着进京,一来去岁的收成不错,李家备了不少乡野之物,和佃银一起,往石家送上来;二来听说东家给寿哥儿安排了亲事,李大牛虽然当初点了头,让儿子成了人家的“户下人”,可到底还是放心不下,便带着陈姥姥和小儿子李庆,一起上京看看未来的儿媳妇儿。到了傍晚雪下得实在太大,石家便安排李家人在椿树胡同住下,等雪停了再回树村去也不迟。
  第二日石咏与如英起身的时候,都只觉得窗外一片大亮。帘子一揭,清光便从窗外直透进来。石咏暗道,莫不是放晴了,却见如英一脸兴奋地趴在窗格子跟前,笑着道:“这样的日子能去赏梅,绝不会辜负了好梅花!”
  石咏一瞅,那窗子外的积雪已经堆了半尺高,外头还飘着雪花,但已经渐渐小了。阴沉沉的天却还没有要转晴的意思。少时石咏出门,石海李寿他们已经将外院扫出了几条路径,此刻正开了院门,和街坊们一起,在椿树胡同那边清扫路径。
  石咏也闲不住,把石喻从西院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