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对陈文心招招手,“过来,哀家瞧瞧。”
她缓步走到太皇太后跟前三步远,太皇太后朝她伸出手来,她忙接住那手,向前挪了半步。
太皇太后握着她的手,细细地看她的面容,又看她的头饰和衣裳。
见她打扮得丝毫不抢眼,只是按着嫔位的礼仪打扮,既不越矩也不过于素净。
太皇太后满意地点点头,“这孩子生的这样好,又是个懂规矩的,一看便是有福的。”
被太皇太后夸赞,陈文心既羞又喜,“臣妾谢太皇太后称赞。”
和她想象中的威仪不同,太皇太后第一次见她,就这样和蔼地拉着她的手说话,还夸奖她。
紧接着,太皇太后又看向惠妃身边的大阿哥,道:“大阿哥长得这样快,跟皇上小时候长得真像。”
十岁的大阿哥在几个阿哥里,是长得最高大强壮的,隐隐有了少年的模样。他的眼睛像惠妃,含着温和的柔光。
惠妃笑着对太皇太后道:“大阿哥十岁了,正是男孩儿家长得快的时候呢。”
其他几个阿哥还是孩童的形状,佟贵妃身边的二阿哥问太皇太后道:“皇曾祖母,那胤礽像不像皇阿玛小时候?”
二阿哥身为嫡子,是皇上最疼爱的,也是众人认为最有可能成为太子的。他也知道自己的生母是先皇后,地位尊贵,所以行事没有像其他阿哥那样拘谨。
而三阿哥和四阿哥,他们是绝不会这样问的。
太皇太后笑道:“像,你们哥儿四个,个个都像。”
儿子像阿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太皇太后提到了四个阿哥,荣嫔和德嫔也笑起来。
当着太皇太后的面,众人的神情都显得十分温柔和煦。
太皇太后又问了几个阿哥的日常起居,得知四阿哥回到了永和宫德嫔身边,笑道:“德嫔毕竟是四阿哥的生母,由你亲自照顾也好。”
德嫔谦卑地低头致礼,佟贵妃面上的笑容微微发僵。
太皇太后细瞧了一眼小小的四阿哥,他稚气未脱,肤白圆脸。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两颊鼓鼓囊囊的,像个刚出锅的小肉包。
和玄烨第一次坐在龙座上的神情,是多么相像啊。
太皇太后瞧了瞧端坐上首的皇上,脑中浮现起他幼年初登大位的情景。
那时是她携着他的手,扶他坐在龙座上。
他面对满朝文武既紧张,又害怕。小小的手抓着明黄龙袍的一角,上头一小块被汗水浸得皱巴巴的。
一晃眼,皇上都登基二十年了。
她深居慈宁宫,对于后宫的事儿也并非完全不知。皇上这一年来极其宠幸汉妃勤嫔,宫中有肖小拿勤嫔和先帝董鄂妃比。
她派人留心勤嫔的举动,对她劝告家人低调,自己也推拒皇上的荣宠这样的行为,感到十分欣慰。
这才是有福寿的做法。
先帝若不是宠幸董鄂妃过度,为了她甚至废了原配皇后,董鄂妃何至于折福早夭?
董鄂妃有勤嫔的一半懂事,也不至于下场这样惨烈,连唯一的儿子也留不到世上。
她想起了先帝,她的亲生儿子福临。
玄烨做得比福临好,他的身子比福临康健,他的子嗣也将会比福临多很多。
那她就放心了。
太皇太后没有在宴席上久留,她年纪老迈,能出席就算了全了礼数了。皇上欲亲自送太皇太后回宫,被太皇太后拦住了。
“今儿是万寿佳节,皇帝的生辰。后宫嫔妃、文武百官都在这儿给你祝寿呢,你怎么好离开,把大家都晾在这。”
太皇太后临走又执着陈文心的手,道是初次见她,应该给她礼物的。说着就从手腕上褪下一对儿珊瑚手串,亲自替她戴在手上。
这珊瑚色泽莹润,通体发亮,一看就是难得一见的珍宝。
陈文心不敢随意收下,正想推辞,太皇太后安抚地拍拍她的手。
“长者赐,不可辞。”
就凭这短短的一句话,陈文心就敢断定,太皇太后必然也是个对汉学有研究的人。
一个出身蒙古的大家小姐,脱口就是古语。她是本身对汉学有兴趣,还是嫁到大金之后,嫁夫从夫?
清太祖皇太极,就是一个十分崇尚汉学的皇帝。
陈文心的目光求救似的看向皇上,皇上对她微笑点头,她不好再推辞。
“谢太皇太后赏赐。”
太皇太后装作没看见他们俩之间的小动作,由宫女搀扶着,就离开了乾清宫。
太皇太后走后,就由皇上来跟大臣们说话了。
皇上首先点了裕亲王的名,“王兄近日身子还康健么?听闻嫂嫂有恙,朕派了太医前去,如今可好些了么?”
裕亲王拱手道:“多谢皇上关怀。王妃感染重病,故而今日不能进宫给皇上贺寿,还请皇上海涵。”
皇上摆摆手,“无妨。怎么不见保泰同来?”
保泰是裕亲王嫡子,也是裕亲王妃西鲁克氏唯一一子。两年前裕亲王请封为世子,皇上应准了。
“保泰年少不知事,陪在王妃病榻边寸步不离。臣劝说不动他,也不忍,便由他在府中照顾王妃。”
裕亲王说着,嗓音一度哽咽。
裕亲王世子保泰已经十二岁了,不该这么不懂事。唯一的可能就是,裕亲王妃不好了,所以他才寸步不离地陪同他额娘。
而裕亲王不敢在万寿佳节说这样的晦气话,只好委婉地表达。
皇上点点头,不便再深入这个话题,“保泰是个好孩子。”
裕亲王知道皇上听懂了他的意思,拱手作揖对皇上致礼。
皇上又问恭亲王,问他家里的两个小格格养得怎么样。
恭亲王常宁是个没有忌讳的脾气,他才四岁先帝就驾崩了,太皇太后一心辅佐皇上,对他疏于管教。
“臣弟家两个闺女儿是王妃养着,臣弟也很少见她们。”
一个当爹的连自己女儿的近况都说不出来,实在是过于疏忽了。皇上不便在国宴上斥责他,只道:“改明儿王妃送她们进宫来玩,朕的五公主也没个姐妹,怪闷的。”
七公主还在襁褓之中,要是稍微大一些,五公主也有个姐妹可以玩耍。
“是。”
恭亲王妃坐在常宁身边,对皇上笑着回答。
这一对比,越发显得一人独坐的裕亲王形单影只,令人可怜。
想来裕亲王对他的王妃,是感情深厚吧。
☆、第六十八章 笑谈亲事
第六十八章 笑谈亲事
皇上又一一问候了佟国维、索额图、纳兰明珠等重臣。
佟国维是皇上的舅舅,皇上生母佟佳氏嫡亲的哥哥,身有领侍卫内大臣的重职。
索额图是先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身上袭着辅政大臣索尼的一等公爵位。
他们俩的座位仅次于两位亲王。
而后是纳兰明珠,他因为精通满汉文化而深受皇上的宠信。居于内阁多年,被称为相国。
佟国维和索额图之间不对付,二人作为后族的代表,在争夺权力上丝毫不相让。
先皇后赫舍里氏虽去,皇上却迟迟没有立后,索额图还是名义上的国丈。他自然希望皇上不再立后,日后再立二阿哥为太子。
而佟国维作为皇上的亲舅舅,一心希望皇上扶正他的女儿佟贵妃,让佟佳氏完全把控住作为后族的权力。
佟国维和索额图之间的利益是有冲突的,他们俩互不相让。
而纳兰明珠正是在他们俩的夹缝中,找到了属于他的位置,获得了皇上的宠信。
他的先祖是叶赫贝勒,叶赫那拉氏也没有女子在后宫为嫔妃。比起背景深厚的佟国维和索额图,皇上更愿意信任他。
他深知道皇上的忌惮,在其间小心翼翼,游刃有余。
陈文心对纳兰明珠的名号十分感兴趣,他的儿子纳兰性德,是清史有名的诗人。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他是写出这样唯美诗句的人物。
她瞧瞧看去,只见纳兰明珠约莫四十上许的年纪,留着一把山羊胡子。他面上带笑,八面玲珑。
他身边坐着一位中年妇人,身着一品诰命服制,想来是纳兰明珠的夫人。
看来那位著名的纳兰性德并没有来。
当朝王公贵戚和权臣都点了一遍名字,皇上最后还点到了陈希亥。
却是嘉奖了陈文义一番,说他剿灭山东流寇有功。还顺带夸了郑氏一道,说她教子有方。
没想到纳兰明珠在一旁凑趣,大力夸赞陈文义。说他少年英武,将来前途无量。
有人听着听着,就想起了在猎场上,猎到一只稀有墨狐的少年。那可不就是陈文义么,只不过那时人们对他的称呼,还是一等侍卫陈希亥之子。
如今已是宣武将军陈文义了。
那可是,皇上的宠妃勤嫔娘娘的兄长啊。
敏感的人已经嗅到了,陈文义将会升官发达的气息,一时夸赞陈文义的大臣又多了好几个。
皇上索性把陈文义传进殿中来说话。
陈文义一进殿,不单是王公大臣们惊讶,连隔着纱帘望过来的嫔妃们也纳罕不已。
众人皆知这少年将军是勤嫔兄长,却不知二人会生得这样像。
佟国维毫不客气地往纱帘之内看了一眼,这兄妹二人真是生的一般俊美,怪道皇上如此宠爱勤嫔。
早在嫔妃入座之时,殿中的大臣们都透过纱帘瞧瞧看过陈文心了。皇上的宠妃,据说是有倾国倾城之姿,他们哪里忍得住好奇不看呢?
此刻再看了陈文义,不得不感慨,老天爷怎么把好相貌都给他陈家了?
就连陈希亥和郑氏都被人盯着看,人们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到陈文义和陈文心容貌的来源。不得不承认,陈希亥和郑氏生得也好,只是还是不及这兄妹二人便是了。
郑氏从小接受的是汉人的妇德教育,她原是缠的小脚,谁知清兵入关后禁止妇女缠足,她便趁着年轻把脚放了。
放脚还是陈希亥的父亲陈克秀在时的事情了,陈克秀阴差阳错成了大清的二等侍卫,家里再有个缠足的媳妇,那就说不过去了。
郑氏巴不得把脚放了,走路也能痛快些,倒是陈希亥那时还有些不乐意。
幸好脚是放了,太皇太后还是皇太后的时候就下过旨,凡是缠足女子,禁止入宫。
这话的意思是,后宫嫔妃中决不允许有缠足的,就连命妇也不允许。
脚是放了,汉人女子的天性还是没放。在这大殿之上被这么些王公大臣盯着瞧,郑氏有些面红。
陈希亥瞧瞧在桌下握了握她的手,好叫她安心。
她克制着情绪,面色渐渐恢复了过来,这才没有在御前失态。
好在众人只看了他夫妻一会儿,又很快转过了目光去看陈文义。
陈文义年纪轻轻,身长八尺,颇有玉树临风之姿。
他立于大殿之中,被众人放肆地打量,面上却带着不卑不亢的微微笑意。
陈希亥只能看见他的背影,见他毫无畏惧的淡定姿态,第一次觉着他这个儿子,确实有过人之处。
这要是换了他自己,也少不得被众人看得紧张。
纳兰明珠笑着站起,对皇上拱手施礼,“奴才见这孩子风姿过人,喜欢得紧,皇上可否容奴才敬宣武将军一杯?”
满人大臣喜欢对皇上自称奴才,哪怕是纳兰明珠这样的重臣也是如此。
皇上对纳兰明珠一向宽容,便开玩笑道:“爱卿莫非看上宣武将军了,要带回去做上门女婿不成?”
纳兰明珠并不反驳,只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