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觉得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很多时候。恰恰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长大以后,每每远行(其实也远不到哪),母亲总很舍不得,她总叫我多留几天,好在家给我补补,她总是打电话来,反复叨念,想和我多说说话。我知道这是爱,但同时也是失去东西的落寞。
母亲不会承认有时候她的爱是占有。她觉得爱就该如此:舍身付出,赴汤蹈火。如果爱应该分离,应该独立,应该自由,她会觉得爱是不可思议的魔鬼。这些。我都理解,人要破除我执,谈何容易,放下即是得到,可是又有几人能够潇潇洒洒地放手?
所以,当我看到宋丹丹写给儿子巴图的信时,我十分感动和钦佩。
她写到:“没有孩子天天愿意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孩子当然愿意跟年轻人在一起,所以我说,巴图,你如果不是真的想我,千万不要给我打电话,你妈自己玩得挺好,呵呵。你好好自己玩,如果你真的想我了,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我相信等他有一天会明白,他妈妈有多爱他。我希望给我的孩子最大的空间。我生了他,他就是自由的,不束缚他。
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完成很好的分离,那么双方都将呈现病态。
心理学家派克举过一个例子:一位女孩十分害怕蜘蛛,她交往过许多男友,并且无一例外不能长久。心理医生观察了解后发现这个女孩有个掌控欲极强的母亲,只有脱离了母亲,治疗才可能进行。于是医生要求女孩搬离父母家。
但马上就遇到了阻碍,一方面女孩还没有勇气,而更重要的是她的母亲百般阻挠,母亲完全离不开女儿。随着治疗的进行,女孩慢慢学会独立,她开始忍受不了母亲的操控,一次治疗后女孩报怨:她(母亲)真像只蜘蛛。那一刻,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为何极端恐惧蜘蛛了。
故事还没结束,最后,她还意识到在母亲的影响下,自己也变成一只蜘蛛,总是无意识地想要占有操控男友……尽管她找到了自己的病因,但她还是需要漫长的治疗才能很好地康复。
就像每个父母都是自由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自由的。父母应该与孩子分离,而且注定要分离。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父母儿女就是一场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赵建老家一位远房亲戚超表哥最近因眼睛受伤住院治疗,梦灵和赵建去探病期间,了解了超表哥受伤的原由。
超表哥夫妻俩40岁刚出头,却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他们有二个儿子,大儿子未到结婚年龄,却已经给他们生了一个二岁的小孙女。二儿子在外地打工。超表哥的眼睛是在给大儿子盖房时不小心被一根钢筋弹了一下,当时眼睛就留出血来,超表哥当时连忙捂住眼睛,说当时并没觉得疼,只是觉得“木”了一下,以为眼球被弹出来了呢 。
他们这次盖的是四间三层楼房,准备给大儿子和二儿子结婚用的。夫妻俩在两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在一个大城市给人铺地板砖,孩子就交给了家里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们也未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没能尽力培养好孩子,现在两个儿子都没考上大学,也没能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大儿子和同居的女友都在家靠他们养活。超表哥夫妻俩也想让他们独立出去过,但大儿子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和父母在一起,自己和女友什么都用不着操心。 超表哥夫妻俩便努力给哥弟俩盖好房子,希望就此可以跟他们分开。可是就在盖房子时,一只眼睛受伤,有可能就此失明。
梦灵在跟超表哥聊家常时,看得出超表哥表面乐观的背后,心里实在隐藏着无穷的愧疚感。
眼睛受伤,表明家里出了他不想面对或看见的事情,疼痛则是由愧疚感而来,内心自责的结果会渴望受到惩罚。看似意外的表面下,其实都是自己吸引来的必然。
其实在农村,像超表哥这种情况的太多了,很多中年或青年夫妻为了所谓的“为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把孩子抛下,离乡背井出去打工,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可实质呢,却是抛下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没能看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只是在外面辛苦地赚钱,赚钱为了什么,也是为了孩子,结果呢,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只能说没饿着,没冻着而已,而孩子在那种在缺乏父母陪护之下的成长中有着多少心酸的痛啊。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长大成人,由于缺乏应有的管教,学业无成,没能力,没文化,没知识,还要继续靠父母来养活。父母还要给已经成年的儿子盖房子结婚,等他们结了婚有了孩子,再给他们带孩子,他们再出去打工,然后再上演父母的那一出抛家弃子的一幕。
孩子不成才,靠着父母来养活,心里最痛的当然还是父母。在不该离开的时候离开了,该离开的时候却离不开了,这究竟是谁的错?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小时,尽心尽力陪伴,待孩子翅膀硬了,就应该果断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拼搏,去闯荡属于他们的世界。
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不懂得放手,不能做到适时放手,这样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只是一种束缚,束缚了孩子的自我的创造性和智慧的增长,也束缚了自己原本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相信超表哥夫妻俩更愿意陪着两个儿子健康成长,弥补没能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成长的点滴的遗憾,而不再是又出外打工赚钱。如果两个孩子都培养好了,何须他们来给儿子盖房子,儿子自会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超表哥的眼睛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天下还有多少的父母不知道自己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呀,是钱吗,绝对不是,小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而已,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一切,看着他的点滴成长,快乐着他的快乐,烦恼着他的烦恼,就这些而已。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一点点地扩大他的成长空间,最终给他完全的空间,放手让他去闯荡属于自己的人生。
正文 第六卷 第二十九章 被接纳的喜悦
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如果比较健康,那么生命的坦途便“*不离十”,就算今后再遇到什么坎坷,化险为夷的可能性也会比那些童年成长不利的人大的多。心理学通过多年研究证明,人生的性格经验中,95%以上来自童年经验,也就是家长为孩子塑造的家庭关系。
这里面包括两种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一般说来,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夫妻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最好的沃土。 反之,如果夫妻关系不良,那么孩子健康成长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甚至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与夫妻关系不同,亲子关系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如果这个“无条件”完成得较好,孩子的人格就会比较完整,德、智、体就会最大程度地得以良性发展。因此,若想使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学会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说来简单,可做起来,接纳孩子却是一件相当难完成的工作。
生育时,父母是接纳孩子的,但只要当孩子长到会说话,许多父母就会开始对孩子有条件。
比如当孩子哭泣时,特别是对男孩子,父母就会说:“男孩子不哭”,“不许哭”或者“男儿有泪不轻弹”……
当孩子生气时,无论是同小朋友或是同老师,或者是因为家长,或者是跟自己较劲,当他们表达情绪时,大部分家长一定要禁止孩子的发作,甚至不许他们表达反对意见。比如说:“你怎么敢跟大人顶嘴?”,“你再说,我就打你”或者“都是为了你好,你急什么?”
当孩子恐惧时,无论是怕黑或是怕高,或是恐惧一个游戏、玩具,甚或是一个动物。一个故事,许多家长也会鼓励他们别怕,甚至为了培养孩子的大胆,还会存心吓唬他们。
总之,在家长的认知经验中,怒、哀、惧都是不好的,不对的,这种暗示,就会为孩子形成一个观念:我真正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我是没有权力表达感受的。
后果呢?当以上的情绪能量未得以流通时。便阻塞在身体里。永远不会消失。当遇到相关的人或事的时候。特别是这一事件与父母的禁止有相似之处,那么,发作便难以避免了。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诚实地告诉父母自己的考试成绩而遭到打骂,而且父母不允许他哭泣、愤怒和恐惧。那么,这些能量就被积存在身体里。
长大后,当他自己认为业务不够完美,或者妻子对他表示不满时,这个信号就被激活,他就会特别焦虑,因恐惧而发作,又因“我的悲伤不被接纳”而不敢说实话,总找借口掩饰。
从而。他也不喜欢有人批评他,甚至忍受不了上面有人管他。这就是父母不接纳孩子四种情绪的后果。
无条件的爱,是接纳孩子的所有表达,如果孩子哭泣、愤怒、恐惧,家长第一件事。不是把自己认为的好与坏,对与错拿出来,而是要问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那么你一定有你的理由,能跟我说说吗?”
当孩子如泣如诉地表达之后,父母不能评断所谓的对与错,而是应该讲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能听得懂的故事,不是大道理,是一个自己当年的类似故事,或者是书本里的某人和某事,讲完了也不要总结性发言,除非孩子提问。
这就是分享,不是否定与禁止。
如此,孩子得到尊重,他就会得出结论:我的悲伤被接纳,别人愿意与我分享、陪伴和理解我。
后果,就是当他长大后会交下真正的朋友,再遇到不开心的事,有哀伤的情绪时,他就不会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他的肾不会虚,体质差不到哪儿去,一般来说,能够充分表达情绪的人,健康和长寿的概率相当高。
哀伤是告别的能量,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地哭完,没有中途遭到禁止,那么他的情绪也就宣告完成,不会留下什么心结。
比如一个亲人或小动物离去,孩子会哭,如果顺利地哭完,那么这个离去就不会为他留下分离焦虑的后遗症,将来若再遇到亲人离去、失恋、离婚,或失去心爱的东西,或者因某种失败而摔倒,也不会过于痛苦。
可如果他的哭泣遭到禁止,那么当他长大后遇到上述事件时,便极有可能过不去那个坎儿。
愤怒是保护的能量,如果愤怒没有得到引导和认可,那么孩子长大后,当遇到真正的危险和侵害时,便没有能力防御,甚至连手和脚都抬不起来。
比如一个男孩子总听妈妈说:“一定不要欺负女孩子,好男决不和女斗”,好了,上小学时,女孩子真的欺负他时,他只能跑;再长大后,一个女生喜欢他,遭到他的拒绝,于是那个女生想方设法地侵犯他,他也不敢反抗或为自己申辩;再长大些,到了单位,若有女同事喜欢他,或者一个女人想占他的便宜,他不从,就挤兑他,他也不敢动一动,甚至连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想法都没有。这就是童年那些负面暗示的效果,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可是,当他小的时候,当第一次遭到小女生的欺负时,他的第一反应也是反击,如果这个天性得到支持,那么他将来也不会有这么多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