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人不禁好奇地问:“那您还不想办法赶走老鼠?”
    老板笑了笑,反问他:“那你怎么不想办法赶走烦恼呢?”
    客人一时语塞了。
    老板转身端起一份鱼丸面,呼唤几声,不远处走来一只小猫,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老板抚弄着小猫,仿佛在自言自语:“养猫猫养大,猫捉老鼠。”
    客人似有所悟:“如果烦恼是老鼠?那么猫又是什么呢?”
    老板看了看客人,突然重重地捅他一拳。客人喊痛。
    老板问:“知道痛的是什么?”
    客人茫然:“是我的心。”
    老板再问:“知道烦恼的是什么?”
    客人肃然:“还是我的心。”
    老板笑了,点点头:“只要管好你的心就行了,何必理会烦恼呢?”
    知痛知苦,知烦知恼的这个心,就是我们的觉性
    可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照顾好这颗心,失去了觉性,所以才会被种种烦恼和妄念带着走。我们总是刻意去压制和对抗烦恼妄念,但是因为内心的觉性不够,就像让一只小猫去捉大老鼠,反而会被老鼠越带越远。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去捉烦恼的大老鼠,而是要培养觉性的小猫。我们在行住坐卧中,都要提起觉知,清楚明白每一个行为举止;在起心动念中,保持觉知,念念都能了了分明。
    所以,只管把猫养大,猫自会去捉老鼠,念念自觉,时时觉知。行起来!
    表面淡定。内心波澜的心境。就是因为这只觉醒的小猫还在长大吧。好吧,不急于求成,安静的陪伴这只猫成熟到可以去抓老鼠,再去抓吧。不要着急。
    无论是烦恼、悲伤、失落与痛苦,还是抑郁与精神危机,在灵魂的暗夜中,一旦我们试图忽略、拒绝或逃避问题,一切都将变得更糟。倘若我们愿意面对它,并了解该如何与它一同工作,就已然踏上了治愈之旅。
    遭遇过人生的艰难时刻:或是失去心爱之人,或是丢失工作,或是收到恶性诊断书。或是亲近之人罹患重病;也可能是离婚、破产或受伤,任一种令生活崩溃的打击。也许日常生活本身已然令你无法负担,又或者它实在过于贫瘠,令你颇觉匮乏。然而,即使是人生最好的时分。也会存在诸多担忧:无休止的战争与暴力、种族主义、我们对环境的加速破坏。若是处在困难时期中,个人也好,集体也罢,往往都会开始怀疑,而我们所怀疑的不仅是该如何度过艰难阶段,尤其严重的是——我们开始质疑存在本身。
    在人生的艰难时刻,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觉得承受者唯有自己一人。但事实上,我们并不孤单。你的生命之所以存在,也许只是因为在你之前,有千万代的祖先曾举灯穿过艰难时期,在时代的更迭中得以幸存。在苦难面前,耶稣也未幸免,佛陀亦然。他们都曾被追逐,都曾遭遇威胁、殴打与鄙视。然而,他们所获的礼物胜过一切困难。此刻,当你读到这句话时,你应当能够感觉到,在人类举智慧、勇气与慈悲之灯辛苦跋涉穿过难关的长河中,你也在其中。
    无论是悲伤、失落与痛苦,还是抑郁与精神危机,在灵魂的暗夜中,一旦我们试图忽略、拒绝或逃避问题,一切都将变得更糟。倘若我们愿意面对它,并了解该如何与它一同工作,就已然踏上了治愈之旅。
    倘若我们停止与苦难对抗,找到迎头满足这些恶魔与苦难的力量,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谦卑和踏实。
    真正的悲剧是我们拒绝承认和尊重自己的痛苦,且不自觉地将之传播给他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曾言:“痛苦既无特权,亦无正确性,完全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若你用它来增加他人的痛苦,你就是在侮辱它,甚至可以说背叛了它……而这一天终将到来……我们须得了解,痛苦不仅能够令人虚弱,同样也能令人提升。”
    如果你在危机中仔细留意,就会感觉到你的内在有一种见证的意识,一种智慧的存在,我们不妨称之为“内在的智者”。此即意识本身,它存在于你生命的任何时刻中,哪怕是感觉它距你甚远之时,事实上,它依然与你同在。即使遭遇最艰难的疾厄与损失,坠入最深的消沉与悲伤,陷入毁灭式的挑战与恐惧,内在的智者依然平静清晰。无论发生了什么,它都已经接受。它所见的是远远超出当前境况之事;它知道无论是怎样的变化——不管给你带来多大的震撼——要来的终归要来;他清楚那是什么,无论我们是否接受。内在的智者往往在最困难的境遇中看见冷酷的幽默。早在我们面对苦难并拥抱其真相与疗愈的智慧之前,它就已然洞悉苦难之始末。
    问题是——当我们跌入最深重的苦难时,要如何找到这位“内在的智者”?去镜子面前,凝视你的脸。你将看到一位看起来比你年长的老者,他正凝望着你的前几年,哪怕你感觉不到任何长者在里面。这是因为老去的唯有你的身体。通过这具身体,你得以看见内在智者呈现的永恒之意识。而身体是意识的临时容器。这具物理性的容器盛放着内在智者的永恒意识。
    不妨试着信任内在的智者,去体验这种不变的意识空间,它独立于外界环境而存在。那是敞开、清晰且智慧的。若愿意在内在智者的臂弯里休憩,你就可以走出时间的囚笼。走出对未来的无尽担忧和对过去的不断回放。内在的智者安住于当下。
    当下是我们所拥有的全部,它是一扇门,能够通往真正的平静及你的疗愈之处。爱、疗愈、觉醒,这一切都只可能发生在此时此地,只可能发生在这不朽的当下。请善用每一次机会,来创造你的生活。你无法预知未来。它是一个谜。但你可以于此时此地种下美丽的种子,以你内在的爱、勇气与生存本能灌溉之。萨默塞特?毛姆曾言:“写小说有三项规则。不幸的是,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他曾创作出这么多美妙的小说,而我们所知的唯一方法就是一次写上一页。
    无论苦难源自何处,是癌症、离婚还是其他的损失与冲突。内在智者都清楚地知晓这一真理——唯有在当下你可以得到真正的治愈。它有足够的勇气承认事情的真相。无论那是什么。都能予其以关心、爱及信任。它明白隐藏在每个病痛、损失和死亡背后的更大图景。尽管你可能觉得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正在消散,事实上,新的生命正在你体内与周围不断生长。宇宙仍在拓展,地球依然转动。春去秋来,四季更迭,土壤继续培育新的生机。即使在你最后死亡之时,也会有母亲于将来分娩,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爱、困难和可能。
    如何在困难时期生存下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例子之一就是第一代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尽管在罗本岛上被监禁了27年,但他从未屈服,依然高贵、和蔼、温柔、善良,且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充满好奇。他内在的智者从不计较他的个人遭遇。以这种方式。他保持着他的自由,即使在被奴役时,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即使在最有辱人格的条件下,也在继续练习以慈悲应对敌意。以坚定的爱回应周围的憎恨。虽然这个孤独的人被监禁在遥远的国度,但纳尔逊?曼德拉已成为无数人的精神鼓舞,让人们得以少些戏剧化、以同等的挑战性穿过痛。纳尔逊?曼德拉的内在智者就是你内心的智者。你天生就具备相同的智慧潜力、相同的洞察力、相同的力量与爱,这些穿越困难所需要的一切。
    若想得到治愈,你必须记住你是谁。无论遭遇何种打击,你都可以依靠这种天生的勇气,可以信任自己的智慧之心,因为没有人可以将它们从你身上拿走。你完全可以像纳尔逊?曼德拉那样自由。
    即使是最大的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寻到其中的恩典都将是可能的。它们会成为你的人生故事与命运,成为“你是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受苦难的淬炼并幸存,温柔与慈悲将会自然升起。你的苦痛并非只带有个人性与私密性,它同样是整个世界与你分享的内容。你曾经历的一切都为今天的你是谁作出了贡献。它是属于你的财产,任谁也无法夺走;就像你失去的每个人都依然存活于你心中一样,它也以一种同样的神秘方式居住在你心里。
    请记住,即使有最好的治疗方法,你的疗愈也可能并不轻松,这一点很重要。转身直面苦难,这将令我们与隐藏在悲伤之下的更大痛苦和恐惧面对面,或是打开一口我们借整个生活来逃避的孤独之井。然而,这是疗愈过程的一环,它原本的设计就是如此,处理这一切能让你学会接纳、宽恕与悲悯——尤其是对你自己,因此你可以用慈悲承接心中的一切,度过这段困难时光。抗拒会让痛苦更痛,让暗夜更暗,而接纳将点亮黑暗中的明灯。

正文 第六卷 第三十八章 宇宙也只是幻像

天力灵示:宇宙也只是幻像。这个被我们称为“物质世界”的东西,其实是被灵魂积累的感知。就像我们在梦中拥有的身体和看到的世界,并没有物质实相;我们真实生活的这个宇宙和我们的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任何的物质实相。
    可是我们从一诞生就一直被如此灌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具有绝对的物质实相。于是我们在这样信念的影响下长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们整个生活。然而,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与之前假设完全不同的“实相”意义。
    我们是通过我们的五个感官来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的。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是由我们眼睛的视觉、鼻子的嗅觉、耳朵的听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所构成的。一个人自从诞生就只依靠这五感来存活,这就是为什么他只能通过这五感所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外部世界。现代科学家对五感的研究揭示了关于“外部世界”十分不同的事实。这些事实揭开了有关组成外部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重大秘密:我们的大脑终其一生从未跟外界事物的原始存在打过交道。
    思想家弗雷德?维斯特于1978年总结说,部分科学家提出的“人只是一个图像,人所感知到的一切是暂时且具有欺骗性的,整个宇宙只是一个梦幻泡影(shadow)”似乎已经被当今科学所证明了。为了更好掌握这个“物质”背后的秘密,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这一点:我们的视觉提供了绝大部分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我们如何看?
    “看”这个行为是逐步被认知的。在“看”的那个瞬间,光簇从物体到达眼睛,穿过目镜,并在眼球后部聚焦映射出来。在此处,光线被转变成电子信号通过神经元传递到大脑后部的视觉中心。视觉的活动其实真正发生在大脑的这一区域。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所有图像,经历的所有事情,实际上都是在这一块狭小而黑暗的地方被经历的。你正在观看的这个影片以及你从前所看到过的宏伟自然景观,实际上都容纳在这区区几立方厘米的大脑中。
    现在,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刚才这几句话。当我们说“我们看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光线到达眼睛后被转译为电子信号在大脑里形成的结果。当我们说“我们看到”,我们其实观察到的是大脑中的电子信号。
    还有一点有必要记住,大脑与外界的光是隔绝的,它的内部结构是完全黑暗的。因此,大脑内部从来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