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点有必要记住,大脑与外界的光是隔绝的,它的内部结构是完全黑暗的。因此,大脑内部从来没有可能跟光有任何直接接触。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有趣的状况。让我们假设我们面前有一个燃烧的蜡烛,并且我们看到了它的光芒。在我们看的过程中,我们内部的头颅及大脑正处在绝对黑暗中。蜡烛的光芒从未照亮大脑内部和视觉中心。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黑洞洞的大脑看到色彩丰富的光明世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其他感官:声音、触摸、味道和气味都是在大脑中以电子信号被感知的。因此,我们的大脑终其一生从未跟外界事物的原始存在打过交道,而是跟大脑里的电子复制版本。至今为止,我们一直被误导。认为大脑里的电子版本就是外在事物的真实样貌。
我们大脑中的外在世界:外在世界都只是大脑对电子信号的诠释。这些物理事实引导我们得出一个不可争议的结论:一切通过我们的五感被感知的物质――世界或者宇宙。都只是存在于我们大脑里的电子信号而已。例如。我们在外部世界看见一只鸟,可事实上,这只鸟并不存在于外面,而是在我们大脑里。来自鸟的反射光线到达我们的眼睛。并在那里被转译成电子信号。这些信号通过神经元传输到大脑里的视觉中心。我们看到的这只鸟本质就是我们大脑里的电子信号。如果视觉传输到大脑的渠道被中断; 那么这个鸟的图像会瞬间消失。同样的,我们听到的鸟叫声也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如果连通耳朵和大脑的神经中断了,声音便不能继续存在。简而言之,鸟的外形图像和声音都只是大脑对电子信号的诠释。
另外一点需要考虑到的就是我们对距离的感知。例如,你跟这个屏幕之间的距离仅仅是你大脑对空间存在形式的一种感觉。同理,那些在一个人看来十分遥远的事物,实际它只是大脑内部一个点所聚集的图像。举个例子,有人观看天空中的星星。并认为星星离自己有数亿光年之远。而事实是,星星就在他的大脑内的视觉中心上。当你在观看这部短片时,你实际上并不在你自认为身外的房间里,正相反,整个房间都在你内。人能看见自己的身体。这点让你认为你活在你的身体里。然而,你必需记住,你的身体也只是一个形成于你脑内的一个图像。
到现在为止,我们再三反复地讲这个外部世界以及我们脑内感知到的世界。后者是我们所看到的,但是,因为我们永远不能真正的接触外部世界,我们又如何确信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很显然,我们不能。我们所打交道的唯一现实就是我们脑袋里由各种感知所组成且活在其中的世界。我们相信事物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触摸到它们,借此它们通过我们的感知被反映出来。
然而,我们的感知只是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各种概念。因此,我们所着迷的外在事物也只是一些概念而已。起初这些概念并不存在于别处,而恰恰是在我们的头脑里。由于一切只存在于头脑中,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想象宇宙及各种事物可以存在于头脑之外,我们就被自己的这个想法给蒙骗了。想象事物可以存在于头脑之外,其实是一种欺骗。我们观察到的感觉很可能来自一个虚假的(artificial)源头。我们有可能通过心灵之眼(mind eye)这个例子来讲清楚这一点。
首先,让我们假设,我们可以把大脑从我们的身体上取出来放入一个玻璃箱,并保持它的存活。然后设置一个可以记录处理各种信息的电脑,最后让我们传输跟一个环境(例如办公室)有关的各种电子信号到这台电脑上(像是输入一盘cd上的信息),例如图像、声音、味觉。让我们用电线把这台电脑连接到大脑感知中心上。并把预设好的信息传送到大脑上。当我们的大脑开始感知这些电子信号时,它将看到并活在所设置的那个相关环境中。从同一个电脑上,我们也可以给我们的大脑发送描述自己形象的信息,例如,我们可以给大脑发送当我们坐在桌前所感觉到的状态(听觉、触觉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会认为自己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生意人。只要电脑源源不断地发送刺激大脑的信号,这个虚拟的想像世界便会一直存在。这样我们永远不会意识到我们原来只是由一个大脑组成的。(大家回想一下《黑客帝国》里的母体操控机制!!!!)因此,我们很容易被没有物质实体而为我们所相信的感知所蒙骗。这正是我们梦里发生的状况。
梦境世界:我们真实生活的这个宇宙和我们的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的物质实相。对你来讲,现实意味着一切可见可感之物。在梦境中。你也一样能够看见。能够触摸。而现实是。你既没有眼睛也没有手,亦没有任何可以被看、被触摸的东西存在。如果你把你梦中感知到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物质实相,那么你就是被骗了。例如,一个深深熟睡在床上的人在梦境中有可能置身于完全不同的时空世界。他也许梦到自己是一个飞行员,正在运行一架巨大的飞机。他甚至可以是花费了不少精力来操控飞机。可实际上,这个人根本没有离床半步。在他的梦中,他可能经历到各种不同的场景,跟朋友聚会,聊天畅谈,美酒佳肴。只有当这个人从梦中醒来,他才意识到刚才一切只是感觉(s)而已。
如果我们能在虚幻的梦境世界里活的轻松自如,那么同理可以应用在我们活着的世界。当我们从一个梦里醒来。并没有什么说得过去的理由让我们不去相信也许我们只是又进入了一个被自己成为“真实生活”的更长梦境。让我们认为梦境是虚幻而现实生活是真实的唯一原因只因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习惯和偏见。这意味着我们会从自以为生活在地球村,此时此刻此地的人生长梦里完全觉醒,就像我们从梦中觉醒一样。
物质本身并不是一个自主的独立存在,它是一个感知。谁是感知者?这些物质事实让人提出一个最根本的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所经历的所有外在事情都只是感知的话,这也包括我们的大脑本身么?因为大脑也是物质。就跟我们的胳膊、大腿以及其他的物体一样,那么它也只是一种感知,就像我们对其他所有物质的感知那样。举例来阐明一下这个问题,假设我们可以把自己连接大脑的神经延长,并把大脑取出放在外面,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的大脑,并且用手触摸它。如此我们便可以明白我们的大脑也只是通过五感可以感知的物质。
如果不是我们的大脑在感知,那到底是什么意识(will)在借助感官看见、听见、感受一切? 是谁在看、在听、在摸、在感觉味觉和嗅觉?这个会思考、会逻辑、有情感,甚至会声称“我是我”的家伙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这个使用我们大脑去看去听的玄秘生命叫做“灵魂”(the soul)。这个被我们称为“物质世界”的东西,其实是被灵魂积累的感知。就像我们在梦中拥有的身体和看到的世界,并没有物质实相;我们真实生活的这个宇宙和我们的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任何的物质实相。
那个真正绝对的生命存在是灵魂!物质是由灵魂的感知观念组成的。没错,尽管我们一直认为物质是真实的,当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研究都把我们引向了一个事实:物质是由幻像组成的,它的非物质特性是必然的。这就是超越物质的秘密!这个事实的绝对性警醒了很多认为‘物质是唯一存在’的唯物科学家。科学作家在他的著作《宇宙和爱因斯坦》中提到:伴随哲学家们减少对客观世界的侧重而强调由觉知组成的虚假世界,科学家也开始认识到人类感官的惊人局限!
正文 第六卷 第三十九章 用减法生活
天地人身心灵合一会所近期活动主题倡导《用减法生活》。习惯于加法生活的地球公民们,为地球减轻点负担吧——倾听内心,化繁为简,追求内心的均衡,摒弃物质的奢华,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对物质资源的索取和依赖,为我们共同的生存空间减负。
种植一棵树,节约一度电,少开一天车,购买碳排放,爬爬楼梯,节约用水——我们所倡导的减法生活行为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执行的解决方案,举手之劳做环保,小习惯改变大地球。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绿色公民。减法生活,快乐加倍。
简单就是美。何谓用减法生活?就是抛开一切身外之物,用心生活。房子车子,鲜衣美女,古董玩物,都是身外之物。佛家更彻底,就连我们这具臭皮囊,归根结底也是要归于尘土的。
用减法生活,其实就是不为物役,不要成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人家说身无长物,长物就是多余的东西。又说玩物丧志,这个物也就是长物。没有什么抛不开的东西,只有身体是自己的,所以身体健康才是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没有身体健康,何来精神快乐。
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时期,就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人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此。人只有学会“拒绝”,学会说“不”,用“减法”来生活,才能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事物以及一些不良的情绪,丢弃。要能做到拒绝一些数量而提升生活的质量。要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单纯”,也即指要使自己的生活原则简单而又基本,只做很少的、必要的、在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如何入静?不妨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一种减法。即只以恰当的方式做必要的,很少的事情,从而给我们的生命留出较多的闲暇和空间。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现代范例是美国十九世纪思想家梭罗的生活方式。可参见他的《瓦尔登湖》。
用减法生活,也意味着要学会放弃。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学习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要达到这种“好玩”的境界。得要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话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
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