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把自己想像成五六岁的孩子,在头脑中呈现出这个孩子(五六岁的自己)的形象。看着这个孩子的眼睛。看到他眼中的渴望,意识到他只想向你要一件东西——爱。伸出你的双臂拥抱这个孩子。用爱和温柔抱紧他。告诉他你有多爱他,你对他是多么在意。尊重这个孩子的所有方面,如果他在学习过程中犯了错误,对他说“没关系。”向他保证不管怎样你都会在那里陪伴他。现在让那个孩子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他小得能放进你的心里。把他放在你的心里,这样每当你向下看的时候,你都能看到他的小脸正看着你,你能够给他无尽的爱。
现在,在心里呈现出你母亲4岁或5岁时的样子,她被吓坏了,正在到处寻找爱,可是她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伸出你的手臂拥抱这个孩子,让她知道你是多么爱她,你是多么在意她。让她知道不管发生什么她都能依赖你。当她安静下来并感觉到安全时,让她变得越来越小,小得能够放进你的心里。把她和你自己那个小孩放在一起。让他们都愿意为对方付出很多的爱。
现在,在心里呈现出你父亲3岁或4岁的样子——他被吓坏了,哭着,正在寻找爱。你看见泪水从他的脸上滚落下来,他不知道下面该怎样做。你现在变得很善于安慰吓坏了的孩子,所以你伸出手臂抱紧这个颤拉的小小身体。安慰他,给他轻轻唱歌。让他感到你有多么爱他。让他感觉你总是在那里陪伴他。
当他不再流泪时,你感觉他小小的身体因为有了爱而平静下来,这时让他变小,小得能够放进你的心里。把他和刚才那两个孩子放在一起,让他们为他人付出爱。而你,爱他们所有人。
爱身体,不被脑袋迷惑。比如“我脑袋很想看书,身体却想睡觉,我该听谁的?”当然是听身体的,因为想看书的只是脑袋中某个固执的念头而已,而身体则是伟大存在的根器,爱自己要认识到念头的虚妄和身体的真实。有时候遇到一个人,脑袋很兴奋,身体却感觉不舒服。注意了。这个人和你的关系最后一定会出情况。因为身体比脑袋更有智慧(爱自己,就离他远点)。
放下抱怨和批判。懂些心理学或灵性的朋友都知道,无论我们对外界的人事物有多少批判指责,那都是源自内心对自己不满的投射。同样第一次见一个人。有人见到很开心,有人见到很愤怒,有人见到很害怕,还有人见到就想亲近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内心的情节投射出去,所以心不同,感受就不同。当我们放下对外界的批判和抱怨,开始觉察自己的心中出现了什么时。我们便开始有了爱自己的基础意识。
像个婴儿般活着。一个1岁的孩子,她吃不到糖哭了。哭的好伤心,她妈妈给了她一个小玩具,她笑了,笑得好灿烂……婴儿们和我们一样有情绪。但他们有了就释放,释放完了就放下。我们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有个人骂了我一句,半个月后还在生大气。爱自己我们就学学婴儿吧,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也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开宝马,就是单纯的存在,单纯地释放情绪表达自己,单纯地放下一切回归自然。
多关注心,少关注外界。过多关注外界的人,一定爱自己的会少;因为爱自己是心的事,当心一直在向外寻找,谁来关注自己爱自己呢。往往喜欢名牌喜欢奢侈品的人,其实对自己的爱条件很多。爱自己,就收回对外界的关注,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刻,珍惜看见自己的时刻,多和自己在一起,慢慢爱 就开始洋溢。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自喻很爱自己,然后说:“我的皮肤很白,我的屁股很圆,我的脸蛋很美,我的文化很高,我的老公很帅”,她唯独没有说自己是便秘的,爱不是这个好,那个不好,爱是一如其是,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如果有人发自内心告诉我:“我爱我自己,我皮肤不好,我屁股奇特,我脸蛋畸形,但我接受我的一切,我觉得无论别人如何看我,我感觉自己美就够了。”此人,在爱自己。
与高能量共处。这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能量,能量有高低之分,山水草木 ,古典优雅的书画音乐,觉醒或自觉的人,善良的动物和影视作品都具有高能量,多与他们接触,多融入自然和美中,能量高了自己就更好了。如果一个朋友每天在抱怨世界,责备老公,攻击阿猫阿狗,那么她的能量太低,你可以保留这个朋友,但建议不要经常见面。以免陷入负面能量循环系统里。
经常赞许自己嘉奖自己。今天有个人请你吃饭,你感谢他了,然后回家你有没感谢身体陪伴你出去吃饭,感谢自己的魅力吸引了这顿饭?我们总觉得要感谢别人,却从不感谢一直陪伴自己的自己。如果有可能,记得每天感谢自己,赞许自己,甚至请自己吃饭送礼物给自己来嘉奖自己,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开心了。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心灵的角度看,做不喜欢的事是种压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则是种动力。当压力下做的事情多了,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很多压抑的能量,爱自己,在生存方式上来说,需要动力。也就是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爱自己。
懂得拒绝别人。一个男子,非常善良温柔,可老婆要和他离婚,离婚的起因居然是他天天去外面玩游戏,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天天到外面玩游戏,他说他也不想去玩,可朋友叫着拒绝不了。后来才发现他在生命中曾经有过家人威胁他不听话就抛弃他的经验,所以潜意识里讨好人的念头深刻而强大。爱自己,就要听从内心的声音,不为了别人喜欢去勉强自己,懂得拒绝人也是爱自己的表现。
不执著。伤心的人,恐惧的人,愤怒的人,都是执着的人。不执著的话就让那些伤心愤怒恐惧的念头和情绪过去了,哪里会纠结其中无法自拔呢。喜欢争辩对错是非的人,往往比较执着,不执著怎么会一定要证明自己呢。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都会过去,而生命永恒。真爱自己,那就少些执着吧。
正文 第六卷 第八十章 对生命保持觉知
生命不管看起来好像有什么,其本质只有念头和觉知。如果修行,去理解念头,训练出觉知,生命将无困无惑可存。因而要认识生命,从念头和觉知两端下功夫吧。
“觉”的训练,最重要是的是为了观“念”
在日常我们对觉的训练当中,对呼吸保持觉知,对眨眼保持觉知、对行走坐卧的一切动作保持觉知………那仅仅是为了训练觉的能力,觉的品质。
我们训练出自己觉的能力觉的品质干什么?一方便这使我们是醒着的,是个清醒的人,不再“梦中人”;更重要的,它能把我们平常训练的觉的能力觉的品质………用在觉知或观照念头上,念起即觉,这使我们最终不会跟了念头而去,跟它生死流转,遭报受业。
觉的训练,最重要的是为了“观”念,观念最重要的是为了断掉念头的故事。最终是为了使我们能时刻处在“觉”上:成佛,是佛………完全醒来,不再在梦中跟随幻象流转变迁。
用你的觉知照见你的念头,用你的佛度你的众生。在修行之中,要非常注意用你的觉知观照你的念头,时刻不停的那样做。这就是用你的自性佛来度你的自性众生。
修行的要点是自度。心外没有佛,心外也没有众生,因此,一切修行的实质都是自度自己。如何自度?用你的觉知照见你的念头,以你的智慧把你的烦恼转化成菩提。
时刻用你的觉知照看着你的念头,就像母亲的心时刻照看着她的小孩一样,或像黑夜中拿着手电筒为孩子照路的父亲。这样做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自性自度”的意旨,这样做就是佛陀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修行时刻不能离开觉知和念头,否则都是邪门外道盲修瞎炼。
把“觉知”贯穿修行的始终,时刻不忘观看念头。无论什么修行,只要修持“觉知”,修行就在正道之上;只要不忘观察“念头”,行走就没有选错对象。在修行之中。把“觉知”贯穿修行的始终,时刻注意观看念头,此是正道修行,是脱离无明,过上自由喜悦生活的最直接、最正确法门。
创造“觉”和“念”之间的间隙。用觉知观照念头,最终是为了创造一个“觉”和“念”之间的间隙。只有当觉和念头有一定“间隙”的时候,你才能够观照它,你才不会被它无明的拉着乱跑。
当有一天念头从觉知中脱落,突然间你找不到了念头,然后你看到了念头存在以外的心的存在………这是你“看见”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刻。有人叫它开悟。有人叫它见性。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看见”到了相同的东西:那心的本来之样,那虚空,那纯粹的觉,那不知不灭的东西。………那就是见到本来面目。
见到本来面目是基于增加“觉”的能力。创造“觉”和“念”之间的间隙………直到那“间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直到某一时刻,念头脱落了,念头不见了,只有觉存在。那便是修行求道之人激动人心的时刻,开悟见到本来面目的时刻。
观察念头,注意觉和那念头之间的“间隙”。在开始你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根本没有间隙,甚至还在不觉中念头出来把你拉跑了,但不要紧,随着训练的加深。那间隙出现、越来越长……直到脱落。直至开悟。
在觉上,不要在念上。修行觉知,观察念头,注意要在“觉”上,而不是“念”上。如果你在觉上。即是佛;在念上,即是众生。是佛就不生不灭,无生死流转,无苦亦无恼;在念上就有生有灭,有苦有恼, 有六道轮回。
生命的现象并不复杂,只觉和念两物;修行成佛、离苦得乐的方法也并不繁缛神秘,只在觉和念两个方面下功即可。知觉观念,时刻注意保持在觉上而不是念上,这就是总要领。记住这首偈语:佛法在心间,不离觉和念,离觉忘念头,恰在无明渊。依此修行,定能成佛,脱离生死苦恼。
行动………觉念合一。修行到最后,随着觉能力的增强,念头已变成你圈养的小宠物,而不再是那凶悍强猛的野生动物时,好了,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应用你的念头了,而不再是被你的念头牵着拉着到处转了。
这时,因为觉的能力强了,妄念变少,你自然的有了一颗清净心。当你怀着一颗清净心站着或坐着着的时候,突然一个念头跳进来了“洗碗去”,然后你站起来就去洗碗;紧接着,又一个念头说“回你的网友留言去”,你又打开了电脑;“把洗衣机的衣服拿出来晾上去”,然后你又去了……
修行到最后觉知跟随念头,清净的心听从内在的声音行事。那觉知和念头之间没了“距离”………觉知跟随念头………觉知和念头“合一”。
智者不在自己的内部创造矛盾,他里面没有了“二”,他里面时刻是“一”,他自然的跟随那“一”,他做什么都从容、安宁和轻而易举。因为他知道那“一”也不存在,所有的只是“○”。圣人时刻活在“0”和“1”之间的简单的计算机程序般的生活中,他变成了一个无事的闲人。他心中没有事儿,即使他手中正洗着白菜。
这是一个修行到最后